首页 理论教育 王君语文教学:聚焦法处理语用型文本

王君语文教学:聚焦法处理语用型文本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应对这个矛盾,我提出了“聚焦式”语用处理法。总而言之,这一课是以朗读为手段,聚焦“排比”这一语言特色,兼具了诵读型文本和语用型文本的特点。“聚焦法”就是将细微的语言点扩大化、精深化、专业化。

王君语文教学:聚焦法处理语用型文本

备课沙龙

王 君:上一讲我们重点研讨了语用型文本处理的“五看式”思想和技巧。这种方法是全面研究文本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是从宏观到微观,整体透视,全线关注。但在一线教学中,教学课时很紧张,教学时间极其有限,所以,课堂教学必须高度讲究效率。而一个优质文本,往往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这个“少”和“多”是一组永远存在的教学矛盾。为了应对这个矛盾,我提出了“聚焦式”语用处理法。不管从生命成长的角度,还是从教材处理的角度,我们都必须对“聚焦”这个词语有深刻的领悟。否则,就会撒网难收,最后甚至颗粒无收。在谈教学法之前,大家先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聚焦”这两个字的。

海波:从生命成长的角度来说,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时间弥足珍贵,成长的路上不允许我们有太多的旁逸斜出。“聚焦”就是把我们有限的生命和时间,放在做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情上,让成长的目标明确化、专一化,让生命成长的力量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能形成一个聚焦点。

司艳平:从语文教学层面看,如能聚焦在某个点上,课堂思路与课堂走向会清晰,整节课眉清目秀,泾渭分明。聚焦法就是在莽莽丛丛的语文树林里,选择最能体现教学敏感与教学思路的某个点,将其作为授课主线,进行分解、分层,在有力的聚焦之下,学生的课堂印象会专一而深刻。对于教者来说,如能深入聚焦,对文本的领悟会独到而个性。

王 君:实际上,不管这个文本被我们定位为哪一种文本特质,“聚焦”都是必须的。对于语用型文本而言,“聚焦”则特指我们着力教学生一种语言知识,着力训练一种语言能力。对一个文本的切入,是以某一种语言知识切入的。我先举我的两个课例来跟大家解释一下“聚焦法”的呈现形式。

比如《安塞腰鼓》的教学。首先,这个文本也很容易被老师们处理为主题型文本。我还是建议要慎重。因为《安塞腰鼓》也属于文字精美、气势磅礴,但内蕴并不复杂的那种“呐喊式表达主题”的文本。这样的文本,处理成语用型文本或者诵读型文本,课堂教学的效益往往会比较高。请熊幸老师介绍一下我的《安塞腰鼓》是如何聚焦的?

熊 幸:好的。您的《安塞腰鼓》教学流程非常简洁,简单介绍了腰鼓表演和作者之后,从作者“诗一样的作品”引向朗读,读完让学生谈初读感受,解决了主题。从主题过渡到本课的语言特色——排比,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小小的排比是如何通过“聚焦法”支撑起整节课的:首先,让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一组或几组排比句设计朗读,提醒大家感受这些排比句的构成特点、用词特色等,各组展示朗读,老师点评推进。其次,老师展示原文的排比句和老师改后的一组排比句,进行朗读比较分析,概括出原句好在用了递进式排比和多角度修饰排比,分析它们的精妙之处。接着王老师再展示另一组原文的排比句和改后的排比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对比,领会原句虚实混杂,脉络不及改句清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聚焦中兼用了“思辨”的方式。最后诗意作结。总而言之,这一课是以朗读为手段,聚焦“排比”这一语言特色,兼具了诵读型文本和语用型文本的特点。

王 君:大家听了介绍,对于“聚焦法”有概念了吗?

志 强:我认为“聚焦法”在使用时重在选取语用点上。即重点关注文本中最鲜明突出的语言特点。在语用点的选择上要敢于打破常规,语用点既可以是词语、句式和修辞的运用,也可以是段落、篇章的结构,还可以是作者或者文本所塑造的人物的语言特色等。

燕 璇:聚焦选用某一个语用点,这对于建构课堂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传统的课堂中,因为教师疏于对文本特质的关注和研究,对每篇课文都平均用力,导致了课堂面貌的千篇一律,这样,既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无法高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聚焦法则集中学习课文中的某一个语用点,借由这篇课文的文本特质来建构课堂特色,使课堂别具个性和活性。

海 波:教学中“聚焦语用”是必须的,但在此同时,也要巧妙地看“意”。可以把“看意”融入语用点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用“豹尾”的点睛形式呈现,这样的“聚焦”所占课堂时间的比例可能很小,但是很有分量,必不可少,“看意”看得好,才可以平衡“语用学习”和“主题”呈现的关系,不会因“语”害“文”,也不会因“文”而害“语”。

司艳平:如给其下个定义,“聚焦法”就是选择较小的语用知识点作为课堂切入点,解读发现,探究开掘,深入解析。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功效。“聚焦法”就是将细微的语言点扩大化、精深化、专业化。

王 君:聚焦法需要我们面对一个文本时淡定笃定,不管文本多么精彩丰富,也不会“乱花渐欲迷人眼”,而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要用好聚焦法,更需要我们对语文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知识点有精深的研究,有大胆开拓的精神。语文知识体系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我们只等待语文高层的“发布”是来不及的,需要通过学习自己去建构——我想,这就是我们这一代语文教师的使命之一。

现在语文界的教学相对热闹,老师们的心都很大,面对一个文本,总是想教太多。但从哲学角度来说,少即是多,多即是少,课堂教学的艺术,永远在平衡“少”和“多”的关系。在这个方面,余映潮老师是最懂得克制,最具有选点的艺术才华的。他的《说“屏”》一课就是典型的“聚焦式”处理,整堂课都在“看篇”,聚焦于一种能力的训练——概说课文内容。但为了达到“概说”这个能力目标,他的手法是富有层次性的,是巧妙机智的。今天的研讨,我先推荐余老师的这个课例,请大家认真学习。

余映潮老师《说“屏”》课堂实录

整理:邓鑫、郑燕璇

一、导入:出示“屏”的图片,直观地认识“屏”

师:(出示“屏”的解释)再来看“屏”一字的含义。

生:屏,大门外或大门内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

师:由“墙”这个含义演变成“屏风”这个含义,读。

生:屏,屏风。室内外用来隔断视线或挡风的用具。

师:一种古老的用具,带有中国文化特点的用具。再看词义的发展,像屏风一样形状的东西,人们往往给它加上一个“屏”字。

生: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荧光屏、屏幕。

师:“挡住”的含义又蕴含在“屏”字里面。

生:屏,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如:屏障。

(师出示本节课的主要活动)

课文内容再表达

课文内容巧表达

二、感知文章

1.师请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

第一段,感受在一篇介绍事物的文章中,有情感地从感受写起的这种开头方法。

第二段,感受先总说一句,然后举例子的写法。

第三段,感受先从有趣的地方写起,再说明事物的写法。

第四段,感受作者从正反两面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第五段,感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学生跟着老师的介绍,一段一段地朗读和批注)

2.师请学生读雅词。

三、课文内容再表达

要求:选出概述全文要点的句子

(生默读勾画交流)

生1:“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师请同学发表看法)

生2:我想补充一下。作者说“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这说明作者希望现代人能在屏的设计上有更大的发展,所以这句话也应加到说“屏”里。

生3:我觉得第一位同学不是概述。我概述一下。第一段是写作者为什么说“屏”;第二段是写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这是屏的作用;第三段写屏的分类,并且有雅俗之分,可以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第四段写屏有大小之分;最后一段概括作者写“屏”的原因。

生4:“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这一句话也写了“屏”的作用,我觉得应该把这句话加上。

(师请一位同学把讨论的内容整合一下)

生5:“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

(师指出了这位同学在“概述”的表达上不够准确。然后请学生朗读下列的文字,理解怎样才是提取课文的主要内容)

【投影展示】

“屏”,一般都称“屏风”,是一种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它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屏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大小由人,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生齐读)

四、课文内容巧表达

【投影展示】

写句——理解细节内容

要求:任选下列一组来说“屏”,写一个句子或一段话。

诗意 情景 向往 微妙 擅长 功能 美感 称道

帷幕 装饰 书斋 休憩 造型 轻巧 绘画 得体

(师建议分小组选词语,然后交流)

生1:屏,一种微妙的有文化成分的用具,在起着多种作用的同时,也将人置于一种诗意的情景中,让人对屏上的艺术世界心生向往之情。

生2:屏是富有诗意的。诗与画把屏渲染成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情景,令人充满向往。它的微妙无处不在,从功能到内涵无不展现了古代人的才华与智慧。

生3:屏的功能极为广泛,既是艺术点缀,又可以挡风;既可以放在室内,又可以放在室外。不管放置在何处,屏都好似一篇美感与功能相结合的文章,使观赏屏的人都齐声称道。

生4:我的老师擅长在功能独特的屏上作画。那屏实用而又充满美感,散发着一丝丝淡淡的清香,使人称道不已。

生5:屏可以按照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进行分类,显露出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同时屏与帷幕起着同样的作用,应用广泛,如在书斋、厅堂、院子当中均可应用,同时,屏也给我们一种文化上的休憩。

师:每一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

生6:屏与帷幕起着同样的作用,屏的装饰有书有画,不同的装饰可以显示出不同的效果。屏可以放置在宫殿、厅堂、院子、书斋、天井等地,若是人们在屏的遮蔽下休憩,必会引起无限的遐想,净化人们的心灵

师: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这样的话语和文章中的话语一样美。

生7:屏的造型轻巧,上面有绘画或诗文,若放置的得体,便是个不可多得的装饰品。

师:用了一个“若”字,“若放置的得体”,便会给我们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

生8:屏具有实用性、艺术性,而且富有诗意。从建筑的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可以划分不同的种类,它微妙的情景,令人向往。

师:嗯,它很微妙,让我们向往。

生9:屏的造型是轻巧的,屏的绘画富有诗意,色彩丰富,它的设置要在多方面都做到得体,才能使它更加微妙。这便是我们的先人在屏上作的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

五、总结

师:根据课文内容,我们用自己的表达来说“屏”,来说它的艺术性,说它的微妙之处,来说它表现出的古老的文化传统,来说它对我们生活的作用,来说它给我们美好的感觉。这节课我们就做这样两个活动。选句是阅读,是提取课文的重要信息;写句是写作,通过写作来让我们一起欣赏“屏”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很好地完成了读和写任务,读懂了课文。

【投影展示】

我们的学习活动

选句——读——提取信息

写句——写——特点欣赏

师:谢谢同学们!下课!

评 课

王 君:这就是聚焦——一种学用语言的能力训练——概说课文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请自由说说吧。

于修影:余老师聚焦在“读写表达”两方面:首先选句概括全文,提取信息,把点明中心的句子甄选出来,学生选句“再表达”,说出“屏”的内容;然后通过给词写句的训练,理解课文的细节内容,学生写句“巧表达”,写出“屏”的诗意。

陈海波:余老师的这节课聚焦在“概说课文内容”的能力训练方面,对于怎样概说,余老师提供了两个可行的方法:一是读,然后“选句”,引导学生怎样提取;二是写,给出供选词语,让学生整合“写句”,表达对“屏”特点的深入理解,设计巧妙,实用性强。

陈 群:余老师聚焦于“看篇”,从导入之后朗读课文逐段做批注,到选句对课文内容再表达,再到分小组选词写句的巧表达,始终以“概说课文内容”这一能力目标为中心,有层次地推进了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熊 幸:是的。余老师聚焦于课文内容的表达。“再表达”是通过选句来概述全文的要点,借助“读”串联的选句来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巧表达”则通过写句来理解细节内容,借助缀词成句的“写”来表达对屏的特点欣赏。前者从大处着眼,后者从小处着手。

王 君:在家常课中,如果我们能用好聚焦法,课堂是会很有效益的。接下来,在优秀课例展示阶段,我们推荐孙秋备老师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课例。她在“聚焦法”上做了充分的探索,当然并不完美,恰好值得我们研究。

言行铸就顶天立地的“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堂实录

孙秋备

一、导入

概述闻一多由诗人到学者再到革命斗士的生命经历,引入教学。

二、知内容

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师:这是一篇通过言行来写人的文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语句,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记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言和行?

【投影展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生:文章是从学者方面和革命家方面来记述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的。

师: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言和行?即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

生:作为学者,闻一多的言:“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生: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写了《唐诗杂论》,还写了《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生: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言: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生:闻一多宣传革命写传单,在群众大会做演讲,去游行示威。

师:大家提炼得真好。通读全文,我们看到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后期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他成了革命斗士,为争取民主大声疾呼、对敌人无所畏惧、“说了就做”。

师:作者臧克家盛赞闻一多先生:

【投影展示】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臧克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用诗一样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闻一多先生的高尚人格和伟岸形象。预习提示中说本文“语言精致凝练,富有诗意”,这源于“对举”这种写法的运用。

【投影展示】

对举:对应列举出两类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形成并列、对比、照应或映衬的关系。

师: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试着从以下方面感受文章“对举”这一语言特点。

【投影展示】

层次的对应

句子的对偶

修辞的对照

词语的对衬

三、赏语言

1.层次的对应

师:请各小组推荐代表来说。

生:这篇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两个方面的言行特点,每个方面都写了三件事……

生:这篇文章段落结构是互相对应的。1、2 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总起句,领起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言行特点。第7 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句,总结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言行特点。

生:8、9 段是第二部分的总起句,领起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言行特点。16、17、18 段和8、9 段相呼应。

师:这三段用形象化的描写总结了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言行特点。我们来读一读大家画出的这些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

(生读)

师:你读出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形象?

生:学者闻一多默默无闻、毫不张扬。

生:革命家闻一多敢说敢做、英勇无畏。

2.句子的对偶

师:同学们,我们与作者“PK”一下,不看书,根据提示说句子。

【投影展示】

人家说了再做,_______。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_______。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_______。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_______。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_______。

他,是口的巨人。_______。

(学生自由说读,一句比一句说得完整、高亢)

师:大家真厉害,和臧克家写的几乎一模一样呢。这些句子在形式上形成对偶,使文章语言工整、音调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这些句子中,你能读出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形象?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

生:我从“仰之弥高”句中,读出闻一多先生刻苦钻研的形象。

生:我读出了闻一多先生废寝忘食、勤奋刻苦的精神。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3.修辞的对照

师:研究语言,最好的办法就是比较。在比较中大声朗读,文字的美妙之处就出来了。请大家把我改写的句子和课文比较一下,你觉得这样改行吗?

【投影展示】

他正钻研古代典籍,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寻求一条繁荣昌盛起来的道路。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体,如群蚁排衙。

生:课文中用“钻探”,和“向地壳寻求宝藏”照应,相映成趣。

生:第二句作者用“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个比喻,写出了当时国家民族的衰朽病态,也写出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救国的热情,还与下文的“望闻问切”相互对应。改了之后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

师:你的语感非常敏锐,说得太好了。

生:我学过书法,小楷是很难写的,小而且工整。改成“字体”,后面“群蚁排衙”的比喻就显得不贴切了,也就不能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了。

师:这就叫作修辞的对照。写比喻句不难,怎样写得好写得有情趣,臧克家教给我们一个好方法:前后对照着来写、延展着来写。

4.词语的对衬

师:我们再来一次比较,越比较你就越能发现这篇文章语言的精致。大家先读起来。(男女生交替读句子)

【投影展示】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

警报迭起,形势紧张,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师:你读出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形象?结合具体词句说说。

生:我从“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这句话读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态度的认真专注。

生:从“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我读出闻一多先生埋头苦干的精神。

生:我发现“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这个句子用了两个结构相同、含义相近的词语,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勇敢无畏、慷慨激昂的形象。

师:大家说得真好。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每组词语,咱们把后一个加粗的词语去掉,读一读,你觉得效果怎样?

生:去掉一个词语,表达的意思好像不如原来充分。

生:我觉得后一个词语都是对前一个的补充。“长须飘飘”丰富了“昂首挺胸”的形象,把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气概刻画得如在眼前。

师:真好真好,你发现了臧克家用词的妙处。这些词语,它们成对出现,互相映衬互为补充,我们称之为“词语的对衬”。

师:通过品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越来越明晰地浮现在文字之上,请大家用这样的句式说话:(“开火车”的方式)

【投影展示】

_______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他还有另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他_______。

生:默默无闻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他还有另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他敢说敢做。

生:严谨勤奋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他大义凛然、无私无畏。

……

师:作者臧克家和闻一多有着非同一般的师徒关系。(让学生默看)

(投影展示出示闻一多和臧克家的师徒关系及深情厚谊)

师:同学们,咱们再来读一读这些词句,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我读出了热情的赞美和钦佩。

生:我读出了激情澎湃的赞颂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师:这篇文章大量运用对举——词与词对举,句与句对举,层与层对举,形成了节奏鲜明、韵律铿锵、气势磅礴的语言场,把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的学者风范和拍案而起的斗士品格展现出来了,把作者激情洋溢的钦佩和感情浓烈的赞颂表现出来了,把闻一多先生那鼓舞人心、烛照史册的伟大精神凸显出来了。作者从宏观到微观,通篇都充分地使用对举这种语言方式,是闻一多先生“一体两面”的生命特质决定的。

四、悟主题

师:同学们,句中的这个“他”仅仅是闻一多吗?你觉得“他”还可以是谁?

【投影展示】

_______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生:“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生:鲁迅先生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师:言是撇,行是捺,他们用言行在天地间铸就了顶天立地的“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我们也要用言行把自己写为方方正正的“中国人”!

评 课

王 君:现在请大家评课吧。

陈 群:我说说秋备老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语用选点吧。整节课聚焦在“对举”这一语用点上,围绕这一语用点从“层次的对应”“句子的对偶”“修辞的对照”和“词语的对衬”来构架此课,给人以骨架突出、眉清目秀之感。

熊 幸:是的,秋备老师“对举”这个语用点抓的很好,可以很好地构架全篇。有个小建议,“句子的对偶”和“修辞的对照”有包含的关系,因为对偶也是一种修辞,如果把这个改为“句子的对照”,合并处理内容,变成“层次——句子——词语”,感觉脉络会更清晰,层次感也更突出。

志 强:秋备老师将文本处理成语用型文本,学生易于把握主题,又从篇章、句子、词语等方面了解了“对举”这一语用知识,并进行了一定的训练,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利用。但将比喻的准确性视为修辞的对照是值得商榷的。本文重在体现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本课最后“悟主题”环节丢开闻一多先生进行拓展,我个人认为有画蛇添足之嫌。

海 波:秋备老师的这堂课“对举”的语用点选取非常好,教学设计上铺排的也很有气势,但在“看意”方面处理得粗糙了点,“悟主题”的环节虽然有,但却没有给学生充分理解和表达“悟”的机会,整体看来没有平衡好“语用”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王 君:假如我们换个角度,这篇文章还有没有可能进行另外的“语用取点”。大家畅想一下。

秋 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人记事文章,如何选取典型事件来凸显人物特征是这类文体写作的重难点。所以,我觉得这一课还可以落点在“典型细节的呈现”,通过增删比较、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跟着名家学写作。

修 影:我觉得还可以聚焦到看“全篇的结构”,文中这么多典型的事例,作者安排得层次分明,眉清目秀。总起段、总结段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将闻一多作为学者的一面和革命家的一面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泾渭分明地表现了出来。可引领学生跟着名家学作文结构。

志 强:王荣生教授说:唯有通过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我们才能感受、体认、分享散文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对于本文,我们还可以聚焦于“扩展式描写段”。这样的段落大致分为两个层次,都是前详后略。前句点示描写角度,后面围绕这个角度展开详细生动的描写,如第6、12、17、18 等自然段。这些段落初舒缓,后具体、细腻,极富张力和感染力。

燕 璇:以上老师都各自从另外的角度谈论了对这篇课文“语用取点”的设想,我认为一个贴切的“语用点”的诞生,离不开教师本人优秀的文本解读能力,更离不开从不同的角度来追问并挖掘新的、适合的“语用点”的思考,这样挖掘出的“语用点”,才会像一个活的泉眼,一锤凿下去,会有源源不断的泉水涌现,给人以滋养。

王 君:要使用好“聚焦法”,关键是我们对所取用的语用点要有精深的研究。我想再重点强调前一期说过的一段话:“语用解读”在现行文本解读的体系中还比较薄弱,其研究的空白点还非常多。很多老师面对一个文本,头脑中除了一点中小学学来的可怜的修辞方法知识外,其他的语用知识几乎为零。我觉得要突破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超越文字个体或词句小团体,扩大到段、章、篇、书的文字大团体;二是超越“有辞格”——传统的修辞方法,进入“无辞格”的研究。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段落衔接、语篇结构、作品风格等方面全面透视一个文本。

因为空白多,所以研究的张力就大。我们工作室,以后还将进一步重点研讨语用型文本的处理方法。

精品课堂

读出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执教:王君

第一部分 感特色

(课前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没有预习,和学生一起梳理了全课的字词)

师:今天我们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这是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投影展示】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最为盛行,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生看,不读)

师:“天下第一鼓”!这荣誉了得!还有人评论道:

【投影展示】

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带领学生读)

师:有人评价刘成章说——

【投影展示】

刘成章是把散文当“诗歌”来写的,他的《安塞腰鼓》简直就是一首意蕴优美的散文诗。

——刘锡庆《我读刘成章》

师:像诗一样的作品,如何学?

生:朗读。

师:对。咱们今天这节课啊,目标就是——

【投影展示】

享受朗读

(师板书,也请学生记录)

师:平时就敢于放声朗读的同学举个手。

(生面面相觑,只有三个同学勉强举手)

师:呵呵,可怜的孩子们。不爱朗读,害怕朗读就很难享受语文学习的极致的快乐啊。按照我的经验,不敢放声读啊,是因为大家心中有——

(师板书:束缚 羁绊 闭塞)

师:如果你“挣脱”这些“束缚”,“冲破”这些“羁绊”,“撞开”这些“闭塞”——

(师用语气引导学生在文中找这些词,用更重的字写“挣脱”“冲破”“撞开”,覆盖在“束缚”“羁绊”和“闭塞”上。)

师:哈哈,我的板书基本完成。王老师来抛砖引玉,先示范一下。有一种读,其实和技巧无关,和情怀有关。第一次朗读,我主读,同学们配合,好吗?

生:好!

(师分配任务。开头6 段和结尾3 段请一位主动举手的女孩儿读。只要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就全班齐读。中间出现“隆隆隆隆”的词语的段落全班同学用手击打桌面模拟打鼓一起读)(www.xing528.com)

【投影展示】

大声读起来

读出你对文本的原初体会

读《安塞腰鼓》,我读出了——

(配雄壮的音乐。师生配合,大声诵读。孩子们还是不能完全放开)

师:读完了,感觉如何?

(生杂然)

师:舒服,非常舒服。反正我自己是舒服了。我知道你们还没有完全舒服。待会儿老师会想办法让大家都在朗读中感受到舒服。先自由说说你们的初读感觉。读《安塞腰鼓》,我读出了——

(传话筒,让每一个孩子都发言)

生:安塞腰鼓是一种生命力的展现。

师:深刻!直通主题。

生: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精神象征。

师:一个比一个深刻!

生:安塞腰鼓中有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我读到的是一种磅礴的激情。

师:你朗读时相当用心了。

生:我惊叹于安塞腰鼓的整齐宏大的气势,非常气派,非常震撼人心。

师:你的眼前有画面了。好!

生:安塞腰鼓敲得惊天动地,那是一种灵魂的呐喊。

师:打鼓人在喊什么?

生:冲出高原,走向世界。(众鼓掌)

……

师:我听大家发言,感觉你们理解主题是没有问题的。甚至你们已经超越了教参的分析。好的主题需要好的语言形式来承载。大家感受到了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突出特点了吗?

生:排比!

师:对。排比这种修辞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可是在《安塞腰鼓》中,刘成章对排比有了创造性地使用,非常精彩。现在我们来分小组进行第二次放声诵读,这次诵读的任务主要是感受《安塞腰鼓》的排比之美和排比之智慧。

【投影展示】

选择你们小组感兴趣的一组或者几组排比句设计朗读,然后放声尽情朗读,希望大家:

感受这些排比句的构成特点

感受这些排比句的用词特色

感受这些排比句和其他修辞方法的配合

感受这些排比句的其他奥妙

……

(生分小组进行准备朗读,老师巡视指导,五分钟左右。)

第二部分 赏语言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各组展示,各有高下。老师随机点评、激发、帮助、推进。教师特别注意扣紧排比句的读法启发学生)

师:很有进步,不少同学一定比刚才舒服了。(众笑)

师:是啊,课堂上只老师舒服是不够的。(众笑)得让每一个同学都舒服才是有意思的课。有不少同学心中的“束缚、羁绊、闭塞”,正在被“挣脱、冲破、撞开”,真好!大家刚才朗读的时候已经谈了部分排比句的问题。老师推进一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啊。教大家一个好法子,如果要研究语言,最好的办法就是比较。一比较,在比较中大声读,文字的美妙之处就出来了。

【投影展示】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师:这是非常精彩的一段。来,读。

(生豪气干云地读)

师:越来越有感觉了!如果老师把它变成这个样子呢?

【投影展示】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狂舞在你的面前。鼓点急促;流苏飞扬;脚步蹦跳;瞳仁闪射;风姿强健。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让生反复琢磨)

生:好像不如以前有气势了。

师:我希望听到更具体的分析。“气势”啊,“生动”啊,“形象”啊太笼统,全国的学生都特别会用,但就是不会具体分析。(众笑)

生:你看,“发狠了”很单调,但是“忘情了”“没命了”感情就特别强烈。

师:仅仅是强烈吗?你读读。

(生动情读)

师:你读得很好,比你说得好。其实,三个句子,你用劲儿是不一样的,你——

生:我一个比一个读得重。想表达一种递进。

师:意思出来了,这组排比句呈现出——

生:感情越来越强烈。“没命了”是一种顶峰状态。

师:做事啊,很多时候没有豁出去的精神,不要命的精神,还真做不好。“没命”是全部地拿出自己,彻底地奔放自己的状态呢!来,读出递进。

(生动情读)

师:这叫递进式排比句。请旁批。

(学生笔记)

师:我再考考大家,请问,最后一节诗中老师对原文的变化是不是也可以用刚才的理论来解释。

生:好像——可以——

生:“多么火烈”好像也比“多么壮阔”要显得雄壮。

师:是吗?

生:我觉得不是。“壮阔”是一种场面,“火烈”是一种氛围,“豪放”是——是——

师:对,“壮阔”是场面,大场面。“豪放”不一定。岳飞一人写“怒发冲冠”,我们也觉得豪放。苏轼一人念“大江东去”,我们觉得豪放。

生:“豪放”更倾向于一种个性特质吧。是一种气势。

师:“火烈”呢?可以用组词的方法。火——

生:热火朝天。

生:火热。

师:烈——

生:热烈。

生:烈焰。

师:“火烈”更倾向于——

生:气氛。

师:有道理。加上“场面”“气势”“氛围”三个词语来读读。

(指导生大声朗读:场面壮阔、气势豪放、气氛火烈)

师:这叫作多角度修饰排比句,和刚才层层递进是不一样的。请旁批。

(生旁批)

师:还有发现吗?

生:我觉得第二部分的修改也不好。原文中有很多比喻,特别丰富,去掉了之后我们对安塞腰鼓的认识就没有那么全面了。

生:这些比喻也是从各个角度描绘了安塞腰鼓。比如“骤雨”让我感到腰鼓的迅疾,“乱蛙”让我好像看到腰鼓的活泼热闹。

师:热闹,他提到了声音,真有创见。

生:“火花”,是光亮,他们的眼睛在发光。

生:“旋风”是一种速度,也有声音。说明腰鼓的动作变幻非常迅速。

师:考考大家,用刚才的学习成果。同样都是动物,用“乱蛙”和“斗虎”各有什么侧重吗?

生:“乱蛙”是活泼热闹,“斗虎”强调力量。

师:说得准确。可敬的孩子!

生:原文的句式也很美。

师:我们再来一次比较——

【投影展示】

改文:

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原文: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组织学生用各种方法对比朗读)

生:作者没有用“像”,而用“是”,给人的感觉更肯定,更有力量。

生:作者把喻体放在前边,本体放在后边,这样喻体就特别有冲击力。

师:这同学发言,语文专业术语用得准确!点赞!

师:你看,稍微一变化,语言的表现力就出来了。多姿的句式也是作者的一种创造呢。再考考大家,更难的。老师在第一次读《安塞腰鼓》时就发现一个句子有问题,后来再读,更是确定。所以,我就做了这样一个改变——

【投影展示】

原文: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

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改文:

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阵痛,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痛苦的释放和升华……

(组织学生朗读)

师:当然,你可以不同意王老师的修改。但老师希望你想想,老师为啥要这样改呢?

(生沉默)

师: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话题,可能我们很多老师也不一定注意到呢。同学们,学习语文,如果遇到难题,有一个非常管用的办法。你不懂,就——

生:反复读。

师:好聪明。对,朗读啊。反反复复朗读,慢慢就懂了。来……

(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读,句子对比读,短语对比读,词语对比读)

生:哦,我好像懂了。“抒情”“思维”“阵痛”好像和“土浪”不是同一类词语。前面好像是表达感情的,后面是,是——

师:“土浪”是写实,“抒情”等等是写——

生:写虚。

师:聪明!在正常情况下,作者会先写实,后写虚,或者先写虚,后写实,一般不会混杂在一起写。你看看,老师改了之后,是不是脉络更清楚了呢?

生:哦!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师:你也可以不同意,自己再去琢磨一下啊。老师想告诉大家的是:咱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跪着读书。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管这个作品多优秀。

师:好,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安塞腰鼓》的语言啊,也是一个好啊!

【投影展示】

好个《安塞腰鼓》中的排比

让词与词去排比

让句与句去排比

让段与段去排比

灵动的排比啊

排比中

层层在递进

排比里

多角来辐射

动静巧结合

虚实更相生

丰富的排比啊

排比中有比喻

排比中有反复

排比中有对比

排比中有引用

排比中更有妙词

斑斓的排比啊

容不得束缚

容不得羁绊

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

冲破了

撞开了的那么一股

汉语的劲

神奇的中文

智慧的组合

好一场精彩的安塞腰鼓啊

好一次深情的语言的创新

(生动情朗读)

师:刘成章这样介绍自己的创作。他说——

【投影展示】

……我动笔时的思维处于一种自由状态、沸腾状态,几乎像风一样自由、水一样沸腾。这状态太重要了。我体会,作家必须敏感于这种状态出现的时机,并奋力抓住。抓住它,就等于抓住了自己最高质量的心血。如果错过它,比方让我三五年后或者现在再写《安塞腰鼓》,那是断然写不出来的。

——刘成章谈《安塞腰鼓》的创作

(老师声情并茂读前几句)

师:孩子们,那就让我们进入自由状态,沸腾的状态,像风一样自由,水一样沸腾,再读吧!

【投影展示】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人,成了茫茫一片;

声,成了茫茫一片……

(组织生朗读。这是很重要的一次朗读提升指导。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力:1.重读“捶”“烈”;2.赋予汉字表情。“梦幻”“生活”等词要充满憧憬地笑着读,“痛苦”一类词要配合以痛苦的表情。3.几个词语排比要分类层层递进地读。4.“升华”之后三秒钟停顿再读。5.“茫茫一片”要读得渐轻渐无。老师示范读,学生个人示范读,齐读,反复读,让学生在这个阶段读出最好的状态,读出课堂的高潮。)

第三部分 悟主题

师:刘成章写《安塞腰鼓》啊,他当时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他就是要讴歌改革开放带给黄土高原的变化。

【投影展示】

关于《安塞腰鼓》

刘成章

我在陕北生活多年。陕北以她的山河五谷养育了我,我在陕北发现了无数闪闪发光夺人魂魄的人类美质,因此当我决定此生以写作为业的时候,我就立誓,要长时间地写陕北,要把陕北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统统挖掘在世人面前。而在写《安塞腰鼓》之前,我已接连写了好几篇颇有影响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但使陕北骄傲地在新时期美的视野中踏出一方天地,而且都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讴歌改革开放。那个时期,我满脑子都是改革开放。因为天地的巨大变化给我个人和国家都带来了希望,我对改革开放充满了热情。

师:但是,优秀的作品是一定有穿越的力量的。现在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我们,很多读者,不管是不是黄土高原的人,读到《安塞腰鼓》还是会热血沸腾,连“敲不得这样的腰鼓”的如“易碎的玻璃”的“多水”的江南人也喜欢。这就是杰出作品的魅力!孩子们,这么动人的安塞腰鼓,你想邀请谁一起去看?

【投影展示】

这样的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你想邀请谁去看,你想告诉他什么……

请你用朗读先为他描绘安塞腰鼓的场景吧……

生:我想邀请我的同学和我一起去看,我想告诉他:活着,就要活得痛快,活出激情,要有安塞腰鼓的那股劲儿,不要老在期中考试失败的阴霾中徘徊。

(生动情朗读一段。生鼓掌)

生:我想和我的爸爸妈妈一起去看。我要告诉他们:请他们放心,我的生命,也将是一曲痛快淋漓的安塞腰鼓。

(生动情朗读一段。生鼓掌)

生:我想请我的姨妈去看,她得了乳腺癌。我想告诉她:我们不能是易碎的玻璃,要坚强。我们一定也可以释放出奇伟磅礴的能量战胜疾病。

(生动情诵读。众鼓掌)

生:我想和我的哥哥一起去看安塞腰鼓,我还决定一定要去一趟黄土高原。哥哥今年就要参加中考了,我想陪伴他一起去高原寻找一种严峻的思索。

(生动情诵读)

……

师:老师也想邀请每一个同学一起去看安塞腰鼓,也想读一段儿给大家。请看书,刘成章说,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咱们这儿是……

生:齐鲁大地。

【投影展示】

齐鲁大地啊

你生养了我们这些

元气淋漓的少年

我们

一定能承受

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生读)

师:捶打这腰鼓啊!把它想象成你的一张考试失败的试卷,把这腰鼓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困难,狠狠地锤打啊,把“后生”变为“我们”,再读——

【投影展示】

我们的胳膊、腿、全身,

有力地搏击着,

疾速地搏击着,

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生活啊

它震撼着我们,

烧灼着我们,

威逼着我们。

它使我们

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

生命的

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我们惊异于

自己年轻的躯体,

居然可以释放出

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生大声朗读)

师:啊,孩子们,出来了,感觉出来了。你感受到了吗?这不是腰鼓的问题,这是生命的——

(师重重板书: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师:祝愿山东的孩子们,永远拥有存在、活跃、强盛的生命!

(在热烈的掌声中下课)

课堂鉴赏

有一种旷达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诵读型与语用型教学“对冲”的华美

王君老师说青春语文修炼的三个层次是“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每一个生命都感受到了“存在、活跃和强盛”,这就是见了自我!人的生命成长过程、自我认识过程,最后自我确认的过程就是“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而最后感受到我们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安塞腰鼓》的课堂教学目的就是改变学生“见不了自我”状态,让学生在此起彼伏、高潮迭起的诵读中,在语言文字的审美鉴赏和创造中,获得生命的释放、喷薄,最终彻悟到“见自我”,并通过文化渗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将学生的课堂体验推进到“见天地”“见众生”的境界。教师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引导水到渠成,“羚羊挂角”不着痕迹。正如《庄子·外篇·知北游》中豪迈地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堂课的教学艺术还完美融合了尼采《悲剧的诞生》中“酒神精神”(情感力量)和“日神精神”(理性精神),享受王君的《安塞腰鼓》课堂教学,就是在享受艺术的美感!

一、灵敏应变学情,灵活组织诵读

酒神精神是一种情感力量。酒神状态是整个情绪系统的激动亢奋,自由意志的勃发倾向。尼采借用“酒神精神”所表示的是对生命的肯定,是一种“把生命的全部丰富的对立物都包容在自身之中”的“解放了的精神”,打破一切法则的束缚,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解放人的生命力。王君老师对《安塞腰鼓》的朗诵引导,有着酒神式的色彩和高度!在课堂初始发现学生的束缚、羁绊、闭塞后,灵活地应变学情,引导学生去“挣脱”“冲破”“撞开”束缚、羁绊、闭塞。整堂课她安排了四次诵读,第一次诵读,秉承“大象无形”,王老师请学生放下技巧,抒发情怀地读,师生共同朗读,并请全班同学用手击打桌面,模拟打鼓。诵读后,学生大声讲出自己对文本的原初体会。第二次诵读,主要任务是感受排比之美和排比之智慧。王老师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一组或者几组排比句设计朗读,小组展示,教师激发、帮助、推进。学生在这次诵读中进一步“挣脱”“冲破”“撞开”束缚、羁绊、闭塞。第三次诵读,王老师安排学生在比较中大声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的美妙。学生通过朗读,达到思维的自由状态和沸腾状态,和刘成章创作《安塞腰鼓》的状态形成了同步,这是“见自我”的境界。最后,王老师让学生“像风一样自由,水一样沸腾”地朗读,学生在这个阶段读出最好的状态,读出课堂的高潮!学生不再井底之蛙式地拘束在小小课堂,见识了阔大语文世界,这是“见天地”的境界。

二、启发独立思考,熏陶人文情怀

日神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它照彻一切,把一切都显现为清晰、明确的完美的“外观”。它的内蕴是以克制平和、超然宁静的心态,持存于个体化的形象。王老师的诵读指导不光是酒神式的释放,诵读时的层递性引导有着日神式的睿智和深度,语用型和诵读型的教学在课堂中相得益彰。学生第二次放声诵读时,教师随机点评、激发、帮助、推进,让学生感受排比的构成特点、用词特色以及和其他修辞配合的妙处等。第三次诵读时,在比较中引导学生感受递进式排比句、多角度修饰下的排比句等多姿排比句式的妙处。特别可贵的是引导学生质疑文章句子排列的问题,启发学生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跪着读书,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管这个作品多优秀”。学生冲破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拘束,还有思维上的拘束,在此,王老师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打开了一扇门。在第三个部分感悟主题中,王老师设问道:“这么动人的安塞腰鼓,你想邀请谁一起去看?”也就是引导学生把自己感悟到的“这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传给身边的“众生”,在此,王老师把学生推到“见众生”的境界,使其感悟到“见众生”意味着发心和责任,也就是把自己的所学所修回馈给众生,开花散叶。一堂课里让学生“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这堂课有一种旷达,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杨晶晶 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