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君语文教学创新:攀登语文高峰,开拓新路

王君语文教学创新:攀登语文高峰,开拓新路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我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让青春语文的课堂理念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一线老师。我希望阅读这本书的年轻的朋友,能够因此而获得一个理解青春语文的最得力的抓手,从而让自己的课堂和生命质量都发生一些可喜的改变和提升。他们都认同青春语文的理念,都希望踏上青春语文的课堂修行之路。我需要通过我的努力,和我的“亲人”们一起,为梦想中的语文蹚一条路,开一座山。献给我的语文亲人,献给我们的青春语文。

王君语文教学创新:攀登语文高峰,开拓新路

这本小书,在我已经出版的近20 本书中,是最独特的一本,也是我最珍爱的一本。

它的独特,它的珍贵,乃是因为它的诞生,源自青春语文“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的精神追求。

首先,我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让青春语文的课堂理念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一线老师。特别是部编新教材开始使用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更多的一线教师找到驾驭课堂的窍门。

任何一种个性化的语文追求,在诞生的初期,都可能只是某位老师自己的量身定制。比如,早在2005年,我就提出了“青春语文”。在2013年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上的《有多少完整独立的个体,就有多少语文》一文中,我回忆说:这样的对教学的提炼和概括,完全来源于一种直觉——对自己个性特色的直觉,对自己教学风格的直觉,对理想中的语文教学境界或者说对理想中的语文教学生命状态的一种直觉。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的内心有一种东西在涌动,有一种激情在喷薄,于是在一次偶然的教学手记的写作中,“青春语文”这几个字就那么顺理成章地涌出来了。对我而言,它是在我自己的教学田野中自自然然生长出来的一棵树,开出来的一朵花,既非呕心沥血,更无处心积虑。

15年过去了,我用了大量的课例,大量的文章,大量的专著来描绘青春语文的模样。到今天,我可以笃定地说,我的课,我的班主任工作,都因其“打通教法和活法”的追求而充溢着鲜明的个性色彩。我把自己的生命特质,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语文课上。很多一线的老师喜欢我的课,甚至痴迷我的课。也因其这样的喜欢和痴迷,我知道,我的备课思路和课堂建构,不仅具有高清的辨识度,而且,还有心理疗愈功能,激情重启功能。如果能够让更多的年轻老师掌握这样的备课方法,课程建构方法,不仅有益于他们的课堂,也可能有益于他们整体的专业心态的调整。

这就是写作这本书的初衷。“文本特质与课型创新思想”,是青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底层思想。这本书,就是对“文本特质与课型创新思想”的深度解读。要弄懂青春语文七种课型的划分原则和备课的基本思路,阅读这本书,是最佳的进入通道。

所以从内容上看,这本书从感性走向了理性,从理念的探索走向了具体操作方式的研究。它是现阶段青春语文最接地气的一部分。我希望阅读这本书的年轻的朋友,能够因此而获得一个理解青春语文的最得力的抓手,从而让自己的课堂和生命质量都发生一些可喜的改变和提升。

其次,这本书,不是我一个人的思想成果,而是“我们”的“备课”成果。它是我和我的团队共同的精神产品。

不知不觉中,在我的周围,慢慢地聚集了越来越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们都认同青春语文的理念,都希望踏上青春语文的课堂修行之路。我们是同行,是战友,是知己,是兄弟姐妹。

这个团队,不像一般学校的教研组,也不是一个属于某个地区的组织。它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它没有任何行政力量的支撑。这一群人,按照流行的说法,是精神的血亲。

而我,是这样一个神奇的“语文家族”的“家长”。

我需要通过我的努力,和我的“亲人”们一起,为梦想中的语文蹚一条路,开一座山。并且,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完成个体和团队的生命赋能。(www.xing528.com)

所以,与其说,这本书创造的是青春语文文本特质与课型创新的理念和操作方法,不如说这本书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天南地北的语文人共研共生的生存模式。

整整一年的时间,借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这个平台,我们这个团队在“备课”中生活,在生活中“备课”。这种教研模式既是虚拟的——因为我们的媒介是网络,但它又是现实的——因为教研目标的明确,教研渠道的丰富,教研交流的及时,教研思辨的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地体验了在一个虚拟空间担当主题型教研活动的“舵手”角色的挑战:既要有拟定教研大纲的宏观视野,又要有确定教研聚焦点的微观定位能力。既要了解整个团队的教研特质,又要对所有参与教研的个体有精准的观测。

由此,对“集体备课怎么备”,我有了一些感悟:备课话题在一定时间内要有向心性,这样能够集中地攻克一个教研难点;备课的打开方式要能掀起每一个备课者的思维积极性,备课过程的调控要能唤醒每一位备课者的沉睡智慧,备课成果要调动每一位备课者的原始积累……总之,好的集体备课,其实是在“集体”和“个人”之间来来回回地行走。其备课的成果,是备课者思想交融和撞击后产生的化学作用。这种作用的直观呈现,就是个体和集体在同时成长,共同被看见。

所以,你读这本书,会极有现场感:你似乎就是我们其中的一员。网络上下,教材内外,思想在砥砺,情怀在呼应。大家在不同的地域位置,经由一个教研的共同目标,而成为一个生活共同体,学术共同体。

我们收获的,远远不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关于青春语文文本特质课型创新的教研成果,更是一种从“个生长”走向“共生长”,然后又因为“共生长”而促进了“个生长”的积极上进的学习共同体式生活方式

这样的“教研体验”,这样的生活方式,在我自己的成长中,也是独一无二的,意义深远的。我渐渐明白:所谓“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并不是玄妙高深的佛语,而是深情而朴素的日常。把自己交付给语文,把自我交付予众生。我们哪里仅仅是在备课?我与“语文”,我与“我们”,一直在相互成全,共同成长。

献给我的语文亲人,献给我们的青春语文。

是为序。

王君

(2019年3月于松山湖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