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闲情偶寄》-中国饮食典籍史

《闲情偶寄》-中国饮食典籍史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闲情偶寄》,明末清初李渔撰。他撰述丰富,曾编写过传奇、剧本共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亦写过短篇小说,有诗文全集《李笠翁一家言》传世。后改名为《笠翁偶集》,由十六卷并为六卷,收入其诗文集《李笠翁一家言》中。饮馔部内分“蔬食第一”、“谷食第二”、“肉食第三”三篇,附录“不载果实茶酒说”。在“谷食第二”中,李渔提出人们“其疾病之生,死亡之速,皆饮食太繁、嗜欲过度之所致也”。

《闲情偶寄》-中国饮食典籍史

闲情偶寄》,明末清初李渔撰。李渔(1611—1680),清代杰出的戏曲理论家、文学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明末时,虽中过秀才,然两次乡试皆失利。入清后,他绝意仕途,从事戏曲创作,因常随家设戏班赴各地演出,故习知各地饮食。他撰述丰富,曾编写过传奇、剧本共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亦写过短篇小说,有诗文全集《李笠翁一家言》传世。

关于是书的成书时间,学界有多种说法,有1617 年说、1671 年说、1672 年说,朱锦华考证后认为1671 年的说法最为可信。[53]

李渔像

是书初题名为《笠翁秘书第一种》,分十六卷。后改名为《笠翁偶集》,由十六卷并为六卷,收入其诗文集《李笠翁一家言》中。全书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记述与阐释了饮食、玩好、园艺、居室、词曲等方面的个人见解,这些见解也代表了当时江南地区部分文人士大夫、知识分子生活情趣、认识见解与审美意识”。[54]它既是我国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也是从生活日用领域考察明清之际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饪、养花种树、医疗卫生的社会史著作。

有关饮食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该书“饮馔”和“颐养”等部。李渔自称“不好酒而好客,不好食而好谈”,故其所发之论多出自个人爱好,当然有些内容也不免失之偏颇。

饮馔部内分“蔬食第一”、“谷食第二”、“肉食第三”三篇,附录“不载果实茶酒说”。在编排顺序上,之所以“后肉食而首蔬菜”,其旨在于“一以崇俭,一以复古”。[55]其中蔬食类十四款,谷食类五款,肉食类十一款。类下列序,阐述该类食物在饮馔中之地位及理由。

在“蔬食第一”中,李渔首先道出了他撰写“饮馔部”的目的在于“止崇俭啬,不导奢靡”,即为引导人们崇尚节俭而作。李渔还把“渐近自然”作为饮食之“美”、饮食之“真”的标准之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的观点,号召人们发扬上古遗风,“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破”。随后,又介绍了笋、蕈、莼、菜、瓜、茄、瓠、芋、山药、葱、蒜、韭、萝卜、芥辣汁等14种蔬菜的特点、食性及烹饪技法。在这些介绍文字中,亦颇多精辟见解。如在介绍“笋”时,他指出:“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忝在一字之鲜。……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李渔还从人们食用葱蒜韭与椿头的不同态度,领悟到洁身自好、为人处世的艰难;从萝卜“生则臭,熟则不臭”,领悟到“是与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子者”的识人之道。

在“谷食第二”中,李渔提出人们“其疾病之生,死亡之速,皆饮食太繁、嗜欲过度之所致也”。“饮食太繁”的含义是饮食品种过多。李渔认为人们要想长寿少病,就要多食五谷,少食其他食物,称:“食之养人,全赖五谷。使天止生五谷而不产他物,则人身之肥而寿也,较此必有过焉;保无疾病相煎、寿夭不齐之患矣。……是止食一物,乃长生久说之道也。人则不幸而为精腆所误,多食一物,多受一物之损伤。”“然则人欲自受其生者,即不能止食一物,亦当稍存其意,而以一物为君;使酒肉虽多,不胜食气,即使为害,当亦不甚烈耳。”李渔在“谷食第二”中还具体介绍了饭粥、汤、糕饼、面、粉等5 类食物。其中,不少论述也相当精彩。如“汤”条称:“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有汤下饭,即小菜不设,亦可使哺嗓如流;无汤下饭,即美味盈前,亦有时不下咽。”又如“糕饼”条称:“糕贵乎松,饼利于薄。”在“面”条中,李渔介绍了“五香面”、“八珍面”的做法,其中强调了烹饪之贵,贵在于“调”。而“调”的目的,在于使饮馔有“美味”。[56](www.xing528.com)

冬笋

在“肉食第三”中,李渔称:“吾今虽为肉食作俑,然望天下之人,多食不如不食。”认为吃肉多了,“无虎之威猛而益其愚,与有虎之威猛而自昏其智,均非养生善后之道也”。李渔在“肉食第三”中,还具体介绍了猪、羊、牛、犬、鸡、鹅、鸭、野禽、野兽、鱼、虾、鳖、蟹、零星水族等。其论述中,不少真知灼见。如“羊”条称:“予谓补人者羊,害人者亦羊。凡食羊肉者,当留腹中余地,以俟其长;倘初食不节而果其腹,饭后必有胀而欲裂之形。伤脾坏腹,皆由于此,葆生者不可不知。”又如“野禽、野兽”条称:“野味之逊于家味者,以其不能尽肥;家味之逊于野味者,以其不能有香也。”再如“鱼”条称,食鱼首重在鲜,其次在肥。鲜鱼宜清煮作汤,肥鱼宜厚烹作脍。烹鱼时,只有“水火适度”,才能鱼鲜汤美。就水而言,“煮鱼之水忌多,仅是伴鱼而止;水多一品,则鱼淡一分”;就火而言,“烹煮之法,全在火候得宜:先期而食者肉生,生则不松;过期而食者肉死,死则无味”。对于自己最爱吃的蟹,李渔评价道:“世间好物,利在孤行。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和以他味者,犹之以爝火助日,掬水益河,冀其有裨也,不亦难乎?”他认为,食蟹与吃瓜子菱角一样,“必须自任其劳,旋剥旋食则有味”。但宴客时,让客人亲手剥食蟹肉,势必又难以做到,“不得已而羹之,亦不当和以他物,唯以煮鸡、鹅之汁为汤,去其油腻可也”。

“不载果食茶酒说”是李渔喜素食、喜茶、喜水果而厌酒习尚的真实反映,他借论果茶之道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茶酒观:第一,果与茶为酒之仇敌,而酒客与茗客更是在喜好上泾渭分明。“果者,酒之仇;茶者,酒之敌。嗜酒之人,必不嗜茶与果,此定数也。凡有新客入座,平时未经共饮,不知其酒量浅深者,但以果饼及糖食验之;取到即食,食而似有踊跃者,此即茗客,非酒客也;取而不食,及食不数四而即有倦色者,此必巨量之客,以酒为生者也以此法验嘉宾,百不失一”;第二,果、茶之事富有“滋滋多味”。“予系茗客而非酒人,性似猿猴,以果代食,天下皆知之矣。讯以酒味则茫然,与谈食果、饮茶之事,则觉井井有条,滋滋多味”;第三,茶战中的兵法,富于“三略六韬”的智慧之道。“粟可略,而茶不可略;茗城之兵法,富于三略六韬,岂《孙子》十三篇所能尽其灵秘者哉”?

颐养部内分“行乐第一”、“止忧第二”、“调饮啜第三”、“节色欲第四”、“却病第五”、“疗病第六”六篇,主要讲营养卫生观点,概述养生之法。尤其是在“调饮啜第三”篇中,以“爱食者多食”、“怕食者少食”、“太饥勿饱”、“太饱勿饥”、“怒时哀时勿食”、“倦食闷时勿食”为题阐述饮食中的养生之法,现在看来许多观点仍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总的看来,《闲情偶寄·饮馔部》收录的菜点品种并不多,涉及的烹饪方法也很少,但却能给人以很多启发。从中人们也可以看出李渔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的饮食养生观,他的这种饮食养生观符合当今人们对饮食健康的追求,因此《闲情偶寄·饮馔部》值得人们继续研究。

《闲情偶寄》首刻于康熙十年(1671),后改名为《笠翁偶集》,收入其诗文集《李笠翁一家言》中。《续修四库全书》、《中国文学珍本丛书》(第l 辑)亦有收。1984 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了叶定国的注释本,列入“中国烹饪古籍丛刊”。近年来,有多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