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本草》书影
《救荒本草》,明朱夀编撰。朱夀(?—1425),为明太祖第五子,高皇后生。洪武三年(1370)封吴王,十一年改封周王,就藩开封。建文中(1399—1402)废徙云南,永乐初复爵。洪熙元年(1425)薨,谥曰定,故该书又题为“周定王撰”。[38]《明史》本传称“夀好学,能词赋,尝作元宫词百章。以国土夷旷,庶草蕃庑,考核其可佐饥馑者四百余种,绘图疏之,名《救荒本草》”。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均称此书为周宪王著。周宪王为朱夀之子,名有燉。《四库全书总目》称李时珍“其说殊误”,造成此书作者名字之误的原因为“盖当时以亲藩贵重,刊书皆不题名,故辗转传讹,有所不免”。[39]
《救荒本草》插图
是书成于永乐四年(1406),凡八卷。其中,一—四卷为“草部”(245 种),五—六卷为“木部”(80 种),卷七为“米谷部”(20 种)、“果部”(23 种),卷八为“菜部”(46 种)。收载植物414 种,其中出自过去本草书的有138 种,新增276 种,分草、木、米谷、菜、果五部。其中,草部245 种,木部80 种,米谷部20 种,果部23 种,菜部46 种。所收植物中,叶可食237 种,实可食61 种,叶及实皆可食43 种,根可食28种,根叶可食16 种,根及实皆可食5 种,根笋可食3 种,根及花可食2种,花可食5 种,花叶及实皆可食2 种,叶皮及实皆可食2 种,茎可食3 种,笋可食1 种,笋及实皆可食1 种。对每一种植物,是书都简述其产地、形态、性味、良毒及烹调食用之法,内容确切实用。每物一图,文图并茂,精确度远胜于前代《本草》,为中外学者所赞誉。
该书虽然为“救荒”而撰,但客观上却扩大了烹饪原料的范围,对今人研究野蔬入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马兰头”,《救荒本草》卷一云:“马兰头,《本草》名马兰。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泽傍,如泽兰。北人见其花,呼为紫菊,以其花似菊而紫也。苗高一二尺,茎亦紫色。叶似薄荷叶,边皆锯齿;又似地殅儿叶,微大。味辛,性平无毒。又有山兰,生山侧,似刘寄奴,叶无桠,不对生。花心微黄赤。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新汲水浸去辛味,淘洗浄,油盐调食。”又“雀麦”,《救荒本草》卷八云:“雀麦,《本草》一名燕麦,一名蘥。生于荒野林下,今处处有之。苗似燕麦而又细弱,结穗像麦穗而极细小。每穗又分作小义穗十数个,子甚细小,味甘性平,无毒。救饥:采子舂去皮,捣作面,蒸食,作饼食亦可。”此类例子甚多,兹不赘举。
《救荒本草》插图(www.xing528.com)
由于《救荒本草》以救荒为目的,因此书中加工野蔬的烹调方式均以简单方便为主,其中最常用的烹饪方法为“煠”,全书共出现了342 次,如卷一“猪牙菜”条称:“救饥:采嫩苗茎叶煠熟,水浸去苦味淘浄,油盐调食。”卷六“藤花菜”条称:“救饥:采花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微焯过,晒干,煠食尤佳。”童心怡先生认为:“‘煠’同‘炸’,即用多量的油去煮。”[40]笔者认为在灾荒年月油炸野菜是不可思议的,“煠”极有可能是用开水汆熟。虽然《救荒本草》中几乎所有的植物都用“煠”来烹饪,但在看似相同的处理方式间,也有相异之处,如“甘露儿”煠熟后直接调味即可食用,而“山莴苣”、“苦苣菜”因有苦味,采用煠熟后,清水浸泡除去苦味后调食。
值得一提的是,《救荒本草》还对不少有毒植物介绍了独特的食用加工方法。如卷二“菜部”中提到的“白屈菜”就是一种有毒植物,其加工方法为:“采叶和净土,煮熟捞出,连土浸一宿,换水淘洗净,油盐调食。”罗桂环先生认为,白屈菜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有毒物质,如果只用水煮不容易将有毒物质去除掉,而净土则可以吸附其中的有毒物质。[41]又如卷三“菜部”中提到的“章柳根”也是一种有毒植物,其加工方法为:“取白色根切作片子,煠熟。换水,浸洗净,淡食得大蒜良。凡制,薄切,以东流水浸二宿,捞出,与豆叶隔间入甑蒸,从午至亥。如无叶,用豆依法蒸之亦可。”这是用豆叶同蒸的方法消毒。
总之,《救荒本草》开创了野生食用植物研究的先河,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食用野生植物的宝贵资料。《救荒本草》对后世的本草学、植物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明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时引用了其中的部分内容,清代吴其濬编写《植物名实图考》时也直接引用了《救荒本草》中的许多图文。此外,“《救荒本草》经由流传至各国后,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各国的本草学,如日本、俄罗斯、英国等植物学家都曾因此而受惠”。[42]
是书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嘉靖四年(1525)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农家类)本、《农政全书》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中国古代科技图书丛编初集》本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