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馈录》封面
作者不详,旧本题为“蒲江吴氏”撰。由于此书既无序又无跋,人们并不清楚它的由来和写作年代。此书最早收入元末明初陶宗仪《说郛》明刻一百二十卷本内。20 世纪80 年代后,才有人提出它出自宋代浦江(今浙江浦江)吴氏,这种说法虽无依据,但逐渐被人们接受。如邱庞同先生在《中国烹饪古籍概述》中即称:“据有关学者考证,浦江即浙江省的浦江,作者大约为宋代人。”[1]20 世纪90 年代时,戴云先生提出“此书可能是宋元之交或元初的作品”,“成书年代不会早于南宋”。[2]朱瑞熙先生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此书进行过考证,认为“浦江吴氏《中馈录》不可能出自宋代人之手,而较为可能是元代人编撰的饮食著作”。其证据主要有四:第一,它使用了南宋人不可能使用的避讳字;第二,它出现了较晚传入中国的蔬菜胡萝卜;第三,它出现了宋代人极少使用或根本不用的一些蔬菜、食油、货币单位等名称;第四,它记述了“酒孛你”这种甜食的制法。[3]
吴氏《中馈录》全书共一卷,约6500 字。全书分脯胙类(22 条)、制蔬类(39 条)、甜食类(15 条)等三类,类下分列食物名称,然后按每种食物注明烹制方法,所述制法包括使用原料及其数量、刀工、火候以及操作程序等项内容。“中馈”是指女子在家庭中烹调,或指烹调的饭菜,亦指妇女或妻子。从制作方法上看,本书的确也体现了“中馈”特色,所收菜点都是民间家食,以江南(主要是浙江)风味为主,代表了当时浙江民间烹饪的最高水平。由于此书距宋未远,对于研究宋代饮食,特别是宋代浙江一带的饮食风貌仍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书中也有少数北方风味的菜点,如“酒孛你”即有可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点心。
吴氏《中馈录》所述文字非常简炼,要领明确,使读者很容易领会并掌握操作,如“瓜齑”:“酱瓜、生姜、葱白、淡笋干或茭白、虾米、鸡胸肉各等分,切作长条丝儿,香油炒过供之。”“糖醋茄”:“取新嫩茄,切三角块,沸汤漉过,布包,榨干。盐腌一宿,晒干,用姜丝、紫苏拌匀。煎滚糖醋泼浸,收磁器内。”“酥饼方”:“油酥四两,蜜一两,白面一斤,搜成剂,入印作饼,上炉。或用猪油亦可,用蜜二两尤好。”(www.xing528.com)
由于实用性较强,吴氏《中馈录》“堪称古代的一部普及性家庭烹饪手册”,[4]所记载的不少菜点颇具特色,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如“炉焙鸡”:“用鸡一只,水煮八分熟,剁作小块。锅内放油少许,烧热,放鸡在内略炒。以镟子或碗盖定。烧及热,醋酒相半,入盐少许,烹之。候干再烹。如此数次,候十分酥熟取用。”共用了煮、炒、烹的方法,所以能将鸡肉烹制“酥熟”。这种菜的制法屡被后代的食谱转引。又如“蒸鲥鱼”:“鲥鱼去肠不去鳞,用布试去血水,放汤锣内,以花椒、砂仁、酱(擂碎)、水、酒、葱拌匀其味,和蒸。去鳞供食。”这种不去鳞制作鲥鱼的方法,一直延用至今。“五香糕”的制法特色也很显著:“上白糯米和粳米二八分,芡实干一分,人参、白术、茯苓、砂仁总一分,磨极细,筛过,用白沙糖、滚汤拌匀,上甑。”这道点心不仅注意糯米、粳米的配比,还加入了人参、白术、茯苓等中药,不仅营养丰富,且有食疗作用。此外,像“雪花酥”、“油儿”、“酥儿印”、“煮沙团”、“粽子”、“水滑面”等也颇有特色。[5]
蒸鲥鱼
此书的版本有《说郛》本、《绿窗女史》本、《古今图书集成》本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