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录》,宋代蔡襄撰。蔡襄(1012—1067),字君谟,谥号“忠惠”,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宋史》有传。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庆历三年(1043)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次年(1044)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监造“大小龙团”茶,名重一时。皇祐四年(1052)被召回,知制浩,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枢密直学士知福州、泉州。英宗朝迁三司使,以母老出知杭州,卒时官端明殿学士。蔡襄还是一位大书法家,与苏轼、米芾、黄庭坚并称为“宋四家”。蔡襄善草书,创“飞草”字体,其书法成就被苏轼奉为“本朝第一”。[18]除《茶录》外,尚有《端明集》(又称《蔡忠惠集》,四十卷)、《荔枝谱》(一卷)存世。
蔡襄生于茶乡,习知茶事,两知福州,采造北苑贡茶,茶文化造诣颇深。《茶录》成书于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是蔡襄为朝奉郎、右正言、修起居注时进呈皇帝御览的。在《进茶录序》中,蔡襄说:“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臣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录》。”蔡襄知福州时,《茶录》藏稿为人窃去,蔡襄亦不能复记原稿的内容。后来,“知怀安县樊纪购得之,遂以刊勒,行好事者。然多舛谬”。[19]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蔡襄对流传世间的拓本进行订正,并亲自书写刻石,今拓本仍存。
《茶录》全书共一卷,分上、下两篇。上篇为“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灸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十节,论茶的品质和收藏、烹饮方式;下篇为“论茶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节,论烹茶所用器具。
《茶录》是宋代茶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茶艺形成的标志。[20]“点茶”是宋代茶艺的代表,在本书“点茶”一节中记述了宋人点茶的过程及斗茶分胜负的标志:“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开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茶录》对研究宋代饮茶习俗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在茶色一节中称:“茶色贵白。”在“茶香”一节中称:“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这些观点均极有见地。(www.xing528.com)
《茶录》拓本
《茶录》的版本众多,其拓本仍存于世,张彦生《善本碑帖录》载:“宋蔡襄书《茶录》帖并序,……在沪见孙伯渊藏本,后有吴荣光跋,宋拓本,摹勒甚精,拓墨稍淡。”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卷《楷书蔡襄茶录》,高34.5 厘米,长128 厘米,纸本,无款。专家估计为元人之抄本。现常提到的《绢本茶录》,一般认为这是蔡襄的手迹。其原本现无法觅得,但明人《古香斋宝藏蔡帖》中仍保留着它的刻本,人们可睹其风采。[21]除拓本、抄本外,《茶录》的传世本尚有《四库全书》本、《端明集》本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