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食制》,魏武帝曹操撰。此书已散佚,现仅有十四条辑存于世。汉代以前有关饮食方面的著述都是附属于其他著作而出现的,尚无独立、专门的饮食学著作。曹操的《四时食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独立、专门的饮食学著作,开饮食学著述之先河,在我国饮食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汉献帝建安中任大将军、丞相,并封魏王。他死后,子曹丕代汉即帝位,追尊为魏武帝。曹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而且于饮食学方面亦颇有造诣。他很注意军旅饮水卫生,认为“凡山水甚强寒,饮之皆令人痢”,为此曾发布《戒饮山水令》,禁止士兵饮用山水。还曾作《奏上九酝酒法》详述九酝春酒的制作方法,并且亲手制作,据《北堂书钞》记载,其“得法酿之,常善”。另外,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曹操“又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方术之士,庐江左慈、谯郡华佗、甘陵甘始、阳城郄俭无不毕至,又习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多饮鸩酒”。可见,曹操对于饮食还是深有研究的,他能够撰述《四时食制》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四时食制》一书已经散失,今天已无法睹其全貌。现在仅存《太平御览》和《初学记》所引十四条,被收入了《曹操集》中。这十四条文字如下: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太平御览》卷九三六)
蒸鲇。(《太平御览》卷九三七)
东海有大鱼如山,长五六里,谓之鲸鲵,次有如屋者。时死岸上,膏流九顷。其须长一丈,广三尺,厚六寸,瞳子如三升碗。大骨可为矛矜。(《太平御览》卷九三八)
望鱼侧如刀,可以刈草,出豫章明都泽。(《太平御览》卷九三七)
萧拆鱼,海之干鱼也。(《太平御览》卷九三九)
鱼黑色,大如百斤猪,黄肥不可食,数枚相随,一浮一沉。一名敷,常见首。出淮及五湖。(《太平御览》卷九三九)(www.xing528.com)
蕃逾鱼如鳖,大如箕,甲上边有髯,无头,口在腹下,尾长数尺有节,有毒螫人。(《太平御览》卷九三九)
发鱼带发如妇人,白肥无鳞,出滇池。(《太平御览》卷九四〇)
蒱鱼,其鳞如粥,出郫县。(《太平御览》卷九四〇)
疏齿鱼,味如猪肉,出东海。(《太平御览》卷九四〇)
斑鱼,头中有石如珠,出北海。(《太平御览》卷九四〇)
鳣鱼,大如五升奁,长丈,口颔下。常三月中从河上,常于孟津捕之。黄肥,唯以作酢。淮水亦有。(《初学记》卷三〇)以上十四条所记都是鱼类,主要有子鱼、黄鱼、鲇鱼、鲸鲵、海牛鱼、望鱼、箫拆鱼、掾鱼、蕃逾鱼、发鱼、蒱鱼、疏齿鱼、斑鱼、鳣鱼等。从这些条目中可看出,《四时食制》多记述所载鱼类的名称、性状、产地、食用方法、滋味等。除淡水鱼外,还有鲸鱼、疏齿鱼等海鱼。从产地来看,所记鱼类有产自中原的孟津(今河南孟津),也有西南的滇池、犍为(今四川彭山一带),还有豫章(今江西)以及东海等地,范围很广。从形状来看,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就食用方法和滋味而言,有“骨软可食”的焀鱼,也有“味如猪肉”的疏齿鱼,还有“可以为酱”的郫县子鱼等等。该书还指出了有些鱼不宜食用,如掾鱼“黄肥不可食”。所存文字尽管不多,但内容还是相当丰富的。
诚然,现存的《四时食制》条文只记载鱼类,内容比较单薄,从书名来看,本书应当记载一年四季的食制,并不仅限于鱼类,估计原书的内容要远为丰富。作为最早的专门的饮食著作,《四时食制》在中国古代饮食典籍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饮食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形成的重要标志,它表明这一时期人们已经更加深入细致地去研究饮食了。而这本书出自东汉末年一个政治家之手,其意义更是不应低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