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策士们游说诸侯国的言论资料汇编,全书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以及相互倾轧的阴谋诡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起三家分晋,下至楚汉之争二百多年中,诸侯国之间和各国内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以及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战国策》书影
例如,《战国策》对贫苦人民的饮食结构有具体详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主要在黄河流域一带种植,是人们的重要粮食之一,特别是在一些贫瘠地区,更是如此。《战国策·韩策》云:“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www.xing528.com)
栗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重视,被列为五果之一。所谓五果,据宋代罗愿《尔雅翼》说:“五果之义,春之果莫先于梅,夏之果莫先于杏,季夏之果莫先于李,秋之果莫先于桃,冬之果莫先于栗。五时之首,寝庙必有荐,而此五果适于其时,故特取之。”与枣一样,栗还可作为粮食备荒,《战国策·燕策》中说:“南有碣石雁门之饯,北有枣栗之利,民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
我国古代的史籍中也屡屡提到人工酿酒产生于文明时代开始之前的远古传说时期,如《战国策·魏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这个传说告诉我们,最早发明酿酒术的是大禹时一个叫仪狄的妇女,她把酒献给了大禹。大禹饮后逐渐有了瘾,有一段时间连国家大事都懒得去管了。后来,大禹意识到这样下去会误事的,就有意疏远仪狄,再也不饮酒了。禹的预测,在他的后代桀身上得到了应验。桀是夏朝末代君主,由于他放纵饮食,“无有休时,为酒池可以运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羁其头而饮之于酒池,醉而溺死者,妺喜笑之,以为乐”。正是由于如此浪费,所以夏朝被商朝所代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