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是记载中国古代典礼仪节的书。汉代人认为该书所载是为士所必习的礼节,称为《士礼》;相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晋代人认为其所讲的并非礼的意义,而是具体的礼节形式,故改称之为《仪礼》。它与《礼记》、《周礼》合称“三礼”。历朝礼典的制定,大多以《仪礼》为重要依据,故其对后世社会生活影响至深。
《仪礼》书影
今本通行十七篇,依次是:《士冠礼》、《士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主要记载了国君、诸侯、大夫等的活动,以及饮食服饰、婚丧嫁娶、祭祀的礼节。《仪礼》中与饮食有关的内容主要见诸第四篇《乡饮酒礼》、第六篇《燕礼》、第九篇《公食大夫礼》、第十五篇《特性馈食礼》、第十六篇《少牢馈食礼》、第十七篇《有司彻》。
其中,《乡饮酒礼》记载的是古代基层行政组织定期举行的以敬老为中心的酒会形式,主要发生在西周乡民之间;《燕礼》记载的是诸侯及其大臣举行酒会的详细礼节,“燕”通“宴”,所以《仪礼》与《礼记》中的“燕礼”,即为“宴礼”,“燕礼”比“乡饮酒礼”的菜肴远为丰富;《公食大夫礼》记载的是国君举行宴会招待来访外国大臣的礼节;《特性馈食礼》记载的是一般贵族定期在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少牢馈食礼》、《有司彻》记载的是大夫一级的贵族在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
宴席在西周时就已具雏形。宴席是菜品的组合艺术,具有聚餐式、规格化、社交性的特征。所谓聚餐式,是指多人围坐畅谈,愉情悦志,飞觞醉目的一种进餐方式;所谓规格化,是指宴席庖制精细,肴馔配套,餐具漂亮,礼节有秩;所谓社交性,是指通过饮宴来加深彼此的了解,敦睦亲谊。西周时期的王公宴席,基本上具有了以上这几种特征。这时,王公宴席的各种饮食礼节也已经十分完善,“三礼”中记载了不少种类宴筵的礼仪,后世许多重要的食礼,多可以在这些礼中寻找到渊源,可见其影响久远。
我们以“燕礼”为例作一些说明。所谓“燕礼”,即国君宴请群臣之礼,其节文与形式同“乡饮酒”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场面更加宏大,来宾更众,歌唱、吹奏的乐曲更多,饮食更为丰富。其形式为:“献君,君举旅行酬;而后献卿,卿举旅行酬;而后献大夫,大夫举旅行酬;而后献士,士举旅行酬;而后献庶子。俎豆、牲体、荐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贵贱也。”这就是说,饮酒时,宰夫(宴会主持人)先敬献国君,国君饮后举杯向在座的来宾劝饮;然后宰夫向大夫献酒,大夫饮后也举杯劝饮;然后宰夫又向士献酒,士饮后也举杯劝饮;最后宰夫献酒给庶子。燕礼中应用的餐具饮器、食物点心、果品酱醋之类,都因地位的不同而有差别。由此可见,席位有尊卑,献酒有先后,食用有差别,都是用来分别贵贱的,故曰:“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西周时,“燕礼”往往与“射礼”联合举行,先行“燕礼”,后行“射礼”。西周初年以武立国,特别注重射礼,《礼记·射义》云:“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射礼是在宴饮后比赛射箭,“燕射礼”主要行于诸侯与宴请的卿大夫之间,比“乡射礼”高一等级,其具体仪节可以在《仪礼·大射》中看到,同时在出土的东周铜器刻纹图案上更可看到具体描绘,在这些图案上可以清楚地找到劝酒、持弓、发射、数靶、奏乐的片断,是研究西周宴礼的形象资料。
先秦文献中常以“累茵而坐,列鼎而食”、“食前方丈,罗致珍羞,陈馈八殷,味列九鼎”来形容西周王室的宴席,当时是以鼎的多少来象征宾客的身份、宴席的等级以及肴馔的丰盛程度的。早在商代,用鼎制度就已萌芽。在商代二里岗墓葬中,就已见到能否以鼎随葬和用鼎多寡,与墓主身份高低有关的现象。到了西周以后,就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用鼎制度了。在先秦文献中,对于这套用鼎制度的记述,主要见于《仪礼》,《仪礼》虽然写定于战国时期,但内容大都源于西周古礼。南宋时,杨复对此作了整理,写出了《仪礼旁通图·鼎数图》,对《仪礼》中有关用鼎制度作了整理和归纳,兹录如下:
一鼎(特豚无配):特豚。
《士冠》“醮子”。(特豚载合升。煮于镬曰亨,在鼎曰升,在俎曰载。载合者,明亨与载皆合左、右胖。)
《士昏》“妇盥馈舅姑”。(特豚合升,侧载右胖,载之舅俎;左胖载之姑俎。)
《士丧》“小敛之奠”。(特豚四剔去蹄,两膊脊肺。)
《既夕》“朝祢之奠”。(《既夕》朝庙有二庙则馔于祢庙,有小敛奠乃启。)
三鼎(特豚而以腊、鱼配之):豚、鱼、腊。
《特牲》。(有上、中、下三鼎,牲上鼎,鱼中鼎,腊下鼎。)
《昏礼》“共牢”。(陈三鼎于寝门外。)(www.xing528.com)
《士丧》“大敛之奠”。(豚合升,鱼祢鲋九,腊左胖。)
《士丧》“朔月奠”。(朔月用特豚、鱼、腊,陈三鼎如初。)
《士虞》“迁祖奠”。(陈鼎如殡。)
五鼎(羊、豕曰少牢。凡五鼎皆用羊、豕,而以鱼、腊配之):羊、豕、鱼、腊、肤。
《少牢》。(雍人陈鼎五,鱼鼎从羊,三鼎在牛镬之西,肤从豕,二鼎在豕镬之西,伦肤九,鱼用鲋十有五,腊一纯。)
《聘礼》“致飧众介,皆少牢五鼎”。
《玉藻》“诸侯朔月少牢”。
少牢五鼎,大夫之常事。又有杀礼而用三鼎者,如《有司彻》“乃升羊、豕、鱼三鼎,腊为庶羞,肤从豕,去腊、肤二鼎,陈于门外如初”,以其绎祭杀于正祭,故用少牢而鼎三也。又士礼特牲三鼎,有以盛葬奠加一等用少牢者,如《既夕》“遣奠”:“陈鼎五于门外”是也。
七鼎:牛、羊、豕、鱼、腊、肠胃、肤。
《公食大夫》。(甸人陈鼎七,此下大夫之礼。)
九鼎: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
《公食大夫》“上大夫九俎”,“九俎即九鼎也。鱼、腊皆二俎,明加鲜鱼、鲜腊。牛、羊、豕曰大牢。凡七鼎、九鼎皆大牢,而以鱼、腊、肠胃、肤配之者为七,又加鲜鱼、鲜腊者为九”。
另外,通过《仪礼》我们还可以知道古代的一些饮食品种及其制作方法。例如在古代,人们食栗的方法很多,可做成甜食,《礼记·内则》说:“枣栗饴蜜以甘之。”还可以蒸食,《仪礼·聘礼》说:“夫人使下大夫劳以二竹簠方,玄被槊里,有盖,其实枣蒸栗择,兼执之以进。”另外,还可炒食,这种方法后世尤为盛行,风味别具一格。
蒸饭之法,在中国沿用了几千年,早期蒸饭是把米从米汤中捞出,用箪子放在甑中蒸,《诗经》说:“挹彼注兹,可以垨採。”什么叫“垨”呢?《说文解字》释“垨”为“滫饭也”。《玉篇》说:“垨,半蒸饭。”这种烹饪方法是先把米下水煮之,等到半熟,漉出放进甑中去蒸。这样蒸熟之饭,颗粒不粘,味甘适口。“採”《说文解字》释为“酒食也”。郑玄注释《仪礼·特牲馈食礼》说:“炊黍稷曰採。”用黍稷蒸饭就为垨採。人们蒸饭的时候并不多,这是因为蒸饭较之煮粥费时费事,而且用粮多,一般有地位的人家才以此为常,普通人家逢上喜事才吃上蒸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