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原名《周官》,亦称《周官礼》,与《仪礼》、《礼记》合称儒经之“三礼”,是中国最早的官制记录。《周礼》为何时何人所作?历来众说纷纭,出现西周周公说、战国儒家说、战国策士说、战国齐人说、西汉刘歆说、非一时一人说等多家观点,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战国时的作品。
全书六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冬官司空》早佚,到汉时补以《考工记》。天官称为治官,主管朝廷及宫中事务;地官称为教官,主管土地、户口、赋税;春官称为礼官,主管祭祀和礼仪;夏官称为政官,主管军队的征伐、训练等;秋官称为刑官,主管刑罚、司法、治安等;冬官称为事官,主管百工、土木建设等。每一官职都有不少下属,共计几万人。当然,《周礼》并非是先秦官制的实录,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职官,按照作者的想象重新构拟的职官法典,带有不少理想的成分。《周礼》一书,东汉郑玄撰有《周礼注》,唐朝贾公彦作《周礼正义》,清代孙诒让也撰有《周礼正义》,这些注释对后人研究《周礼》提供了参考资料。
《周礼》中与饮食有关的内容,主要见诸卷一《天官冢宰》中的“膳夫”、“庖人”、“内饔”、“外饔”、“亨人”、“甸师”、“兽人”、“戏人”、“鳖人”、“腊人”等条,卷二《天官冢宰下》中的“食医”、“疾医”、“酒正”、“凌人”、“笾人”、“醢人”、“醯人”、“盐人”等条。在这些章节中,记述了周王室的饮宴制度,宫廷名馔的主要品种、调料、饮料,动植物原料的使用情况。此外,还记载了宫廷御医运用“食疗”治病的情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另外,根据《周礼·天官》记载,在负责周王室居住区域的4000多名官员中,有2300 多名是主管饮食或与饮食有关的官员,占全部官员人数的近百分之六十,这说明周代朝廷对饮食之事的重视。周代负责朝廷官员的饮食的规模庞大的饮食管理机构,见下表。[9]
《周礼》食官表
(续表)
早在西周初年,在“重食”的氛围下,周人讲究饮食蔚然成风,并且开始摸索如何科学地饮食。为了保证君王和贵族吃得科学,周代为此设立了专门的食医,居于各种医师之首。所谓食医,即是掌管调配食味和饮食卫生的专职医生,很类似现代的营养师。《周礼·天官》记载食医的工作职责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www.xing528.com)
从这段记载,可知食医掌管着君王及贵族们食用的谷物、肉类、饮料及百余种美味食品和酱菜等等。食医掌管这众多食物的调配,并不是单纯的配餐,而是从保健和礼仪的角度出发,掌握好食物的滋味与温凉,以及四季的调味和饭菜的搭配,这就是:“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菰。”
古人还讲究不同季节的饮食,偏重不同的味道,这也谓之“和”。《周礼·天官》说:“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这是用按节令进行调味及掌握好菜肴饭食的搭配来进行食疗养身的,也是古人了不起的创造。古代以五行配五味,是以味在人体中所起的作用作为求“和”的先决条件。如果剥开这神秘的五行外衣,可以看到古人已掌握了朴素的生理营养知识。因此,这种“和”就寓有饮食治疗的含义,并为后世药物医疗和营养调理的中医学治病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古代烹饪技艺中,割与烹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割是对肉的初加工,商周时期,人们对肉的解剖和分类十分讲究,《孟子》记载当时有人认为:“伊尹以割烹要汤。”就是指商代的伊尹,他是以善于割烹而当上商汤的宰相。西周时,对肉的加工列有专门官员负责,即“内饔和外饔”。加工肉时,首先要挑选健壮的牲畜,因此,《周礼·天官·内饔》中就指出:内饔掌理王者与后世子肴馔的切、割、烹与调味等事项,辨别牲体各部的名称与肠、胃、肺、心等,以及各种美味的菜肴。杀牲盛馔进食于王者的时候,负责陈列鼎俎,把牲体装在鼎俎里,并事先挑选各种美味的菜肴、酱腌的肉和菜,以及珍奇的食品,准备进献,供应王室其他成员的肴馔。辨认出有腥、臊、膻、香等臭味不能吃的食品,午夜里叫的牛,它的肉一定会像朽木一样的臭;细毛很少的羊,长毛又纠结在一起,它的肉膻味一定很重;脚股里侧没有毛,行走又显得急躁的狗,它的肉一定有臊味;毛色暗淡没有光泽的鸟,叫的声音又沙沙的,它的肉一定会有腐朽的臭味;老是睁开眼睛注视远方,睫毛相交的猪,它的肉必定会有腥味;背脊黑,前足又有杂色斑纹的马,它的肉必定会有蝼蛄的臭味。这些,都是当时厨师经验的总结。
《周礼》所记外饔的职掌与内饔相仿,只不过内饔重在对内,即掌理王室的割烹、煎调等事务,而外饔则掌理祭祀、宴会宾客和慰劳将士的割烹及肉食供应。《周礼》指出:“外饔,掌外祭祀之割烹,供其脯脩刑儔,陈其鼎俎实之牲体、鱼腊,凡宾客之飧饔、饔食之事,亦如之。邦飨耆老、孤子,则掌其割烹之事,飨士、庶子,亦如之。师役,则掌共其献赐脯肉之事。凡小丧纪,陈其鼎俎而实之。”
麻属五谷之一是汉代经学家们提出来的,但麻为何物,没有指明,因此,我们只能从汉代经学家的著述中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线索来。《周礼·天官·笾人》说:“朝事之笾,其实嗻壝。”郑玄注曰:“熬麦为嗻,麻曰壝。”《说文解字》说:“壝,杂香草。”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说:“壝与芬,实一语。湖湘间称香气甚者曰香壝壝,或曰壝香。”郑玄认为麻就是壝,而大麻子无香味,只有脂麻(即芝麻)吃起来才香壝壝,唐代诗人王维有“香饭进胡麻”的诗句。可见,五谷中的麻应指脂麻为当。
中国古代酒的品类是与酒的生产品类分不开的。我国早期社会中使用的品类,在《周礼·天官·酒正》中有“五齐三酒”之说,即:“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缇齐,五曰沈齐。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这些酒是什么样的东西呢?郑玄对此解释是:“泛者,成而滓浮泛泛然,如今宜成醪矣。醴犹体也,成而汁滓相将,如今甜酒矣。盎犹翁也,成而翁翁然葱白色,如今酂白矣。缇者,成而红赤,如今下酒矣。沈者,成而滓沈,如今造清矣。自醴以上尤浊;缩酌者,盎以下差清;其象类则然。古之法式,未可尽闻。”生于东汉末年的郑玄尚且不清楚这“五齐三酒”的酿造方法和具体形状,今天就更无从详考了。《周礼》“酒正”中提到的这些酿酒方法现已成为研究中国酿酒史的重要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