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表5-1结果所示,2006—2015年间,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下我国各省份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全局自相关Moran’s I指数均为正,并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拒绝了我国各省份金融生态运行效率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的原假设。不论是考虑还是未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形下,我国各省份的金融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不是随机的,而显示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具有空间正的自相关性,也就是说,具有较高水平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地区相邻,较低水平的金融生态效率地区相邻。这也同时说明以往文献中将各个地区的金融生态效率看成独立的观测值是不合理的。
不仅整体上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具有空间自相关性,而且,从纵向时间来看,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空间自相关性也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从2006年开始,我国省份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空间依赖性逐步加强,2011年空间自相关系数达到最高值(Moran’s I指数0.987),随后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相关性有所回落。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这种空间依赖性也说明了一个地区的金融生态不仅仅受到当地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来自于周边地区经济金融环境、产业结构、公共政策以及信用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充分流动,这种空间关联性会进一步强化。为此,在研究中国经济包括区域金融生态问题时,不能忽视经济—地理的空间因素,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金融生态效率的研究成为必然。在经济计量实证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变量的空间效应,即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
表5-1 中国各省(市、区)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全局自相关Moran’s I指数(www.xing528.com)
据来源:笔者计算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