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生态平衡结构
当金融生态主体在金融生态系统中通过对自身的不断调节、交换、转化、制约和补偿等方式与金融生态环境进入协调状态,我们将这种状态称之为金融生态平衡。当处于金融生态平衡点时,金融机构不管是种类还是数量,其进入和退出都表现出相对的稳定。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基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上的平衡(图3-2),这和自然生态系统类似,单个金融主体通过投入人力、物力、资金、信息等成本向社会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由此实现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投入产出平衡,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这种平衡视之为微观金融生态平衡。微观金融主体是理性的,并追逐利润最大化,因此只有投入与产出平衡实现利润最大化才能达到系统平衡,只计算投入产出均衡而忽视金融机构对利润的追逐不符合金融生态系统微观平衡的可持续实现,这是金融生态运行系统顺利循环的前提和基础。而中观层面上的金融生态平衡是指金融市场主体的进入与退出自由,能够在市场环境下保证金融主体在优胜劣汰法则下形成市场均衡,即进入有保障、退出有对应的配套机制,并不会对外部其他系统或者组织产生冲击,保证金融主体群落在投入与产出中进行有效循环。由此可见,中观层面的金融生态平衡中,获得平衡的基础是使得进入与退出获得平衡。最后,宏观金融生态平衡是指金融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相一致。一方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有效货币供给,保证资金跨期流动与横向流动,确保商品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货币供给正常;另一方面,有效进行资金风险管理,将经济系统风险控制在可监管范围,满足经济系统中风险管理的条件。因此,宏观金融生态平衡不仅要求金融系统自身平衡,还需要同时满足货币供求均衡、风险管理有效和资金供求均衡。总而言之,只有金融生态微观、中观以及宏观达到均衡,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生态系统平衡。
图3-2 金融生态平衡图
(2)金融生态系统平衡原理
徐诺金(2005)对金融生态运行系统的平衡原理做了深入的研究[50],本文关于金融生态系统平衡的研究将会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金融生态系统的种类、规模和数量等都受系统环境影响。对于金融主体种群密度,其和金融生态主体的死亡率与出生率息息相关(即金融生态主体进入退出市场),从研究来看,金融密度与金融机构的出生率成正比,与死亡率成反比。这一结论不仅适用于特定区域金融生态发展研究,也适用于国家层面的金融生态研究。(www.xing528.com)
在平等竞争的条件下,金融生态主体通过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和价格机制,与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主体相互协调适应。当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金融生态系统会进行有序的内部调节。当然,这种有序也是基于以下三个条件的基础之上的:(a)必须是完整的金融生态主体,完整的经济人;(b)具有有效的价格机制;(c)对于金融市场要有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具体的可以通过图3-3表示。其中(a)表示价格比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要高,此时金融机构能够盈利,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利润量,利润=金融供给数量×每单位产出的利润=Q*×(价格-成本),利润存在时,金融机构会进入。(b)表示当价格为P1时,此时仅有唯一的一个金融组织进入市场;在价格固定在P2时,成本曲线为AC2的金融组织进入市场;同理,当价格为P3时,成本曲线为AC3的金融组织进入市场。
图3-3 金融生态价格调节原理图
并且,图3-4可以用来表示金融生态系统运行调节过程。当金融市场均衡处于A(P0,Q0)时,需求曲线从D2变到D1,均衡价格变为P1,均衡数变为Q1,用B(P1,Q1)点来表示。然而,当价格上升,供给的弹性增大,均衡价格变为P2,均衡数量变为Q2,用C(P2,Q2)点表示。随着供求的不断调整变化,供求最终会向均衡点收敛。
图3-4 金融生态供给均衡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