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构建了纳入空间异质性—非期望产出因素的区域生态金融效率测算模型,发现了我国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显著地区差异。传统金融生态运行效率评价往往未将不良产出考虑在内,因而无法反映出我国金融生态运行的实际情况,而且将异质性区域纳入同一个参照系进行评价存在不合理性。本文从空间差异出发,充分考虑金融生态系统的非期望产出,将空间异质性—非期望产出因素纳入区域生态金融效率的测算模型中,借助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测度了我国省际的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研究发现,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金融生态运行效率测度对真实情况出现偏差估计及对政策制定产生误导,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测度更为合理。由于空间技术异质性,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效率依次递减的格局,并且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第二,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揭示了我国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空间集聚效应。对2006—2015年我国30个省区金融生态的运行效率横向空间依存性和纵向时间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从空间和时间两个坐标角度,对我国各省的金融生态效率特征做出了分析。研究发现:(1)不论是考虑还是未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形下,我国2006—2015年30个省(区)的金融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不是随机的,而显示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具有空间正的自相关性。(2)通过动态时空切换方法考察切换路径结果来看,2006—2015年10年间我国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空间集聚并未出现明显的位移趋势。(3)我国金融生态运行效率表现出显著的高高和低低集聚区,而低高和高低集聚区大都不显著,可以通过实施区域经济金融协同战略来推进我国经济金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揭示了纳入空间效应后我国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收敛性。以往对我国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实证研究假设均忽略了空间效应,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模型设定偏差问题,结果和推论缺乏应有的解释力。研究发现,金融生态运行效率收敛的周期因空间效应的存在而被拉长,在是否考虑非期望产出两种情形下,金融生态运行效率达到一半收敛程度的周期分别约为48.5年和52年,且金融生态运行效率收敛的速度慢于经济收敛速度。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空间收敛效应并非自动实现,而是存在某些“门槛”,门槛值为0.625,并据此将我国各省际划分为低区制和高区制两类组群,采取差异化金融政策。(www.xing528.com)
第四,证明了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鉴于考虑了空间效应,该模型有效避免了设定偏差问题,使得出的结论更加严谨。研究表明,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我国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和趋同,且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促进各省区金融生态运行效率提高。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对经济—地理距离较近的周边溢出程度可以划分为空间总溢出、空间直接溢出和空间间接溢出。溢出程度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而逐步衰减,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的交叉波动是造成我国东、中、西部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第五,提出了金融生态运行效率提升与区域协同路径。提升金融生态运行效率主要依托于区域金融生态主体建设和金融生态运行系统建设;区域协同路径主要包括缩小区域经济金融综合实力差距、优化区域金融主体的空间布局、实施差别化的区域金融调控政策;营造区域金融生态系统良好外部环境主要包含着重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制度以及减少政府直接行政干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