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空间的视角重新考察我国金融生态运行效率问题,从而为协调我国区域金融生态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具体的操作和内容如下:
(1)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理论与机理
首先树立从生态学去研究我国区域金融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整个研究过程;接着对金融学与生态学进行研究与对比并梳理出金融生态学的特异性与仿生性;最后对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生态系统各自的特点和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为后面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标准。
(2)考虑空间异质性的金融生态运行效率测度
在传统DEA模型基础上,采用SBM模型将非期望产出和共同(组群)边界特征构建金融生态运行效率评价模型,借助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测度空间异质性假定下,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两种情形的金融生态运行效率。
(3)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空间关联格局分析
选取中国省际样本,利用全局Moran’s I指数对金融生态运行效率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判断要素的属性分布的聚集或分散现象是否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采用局部Moran’s I指数描述同类型或不同类型要素的空间集聚程度;通过LISA集聚地图直观展示不同要素的集聚类型和显著性水平分类。(www.xing528.com)
(4)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空间收敛机制分析
先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然后再通过新古典收敛检验,最终通过空间计量收敛模型来检验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空间收敛性。通过对标准绝对β收敛模型就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空间依赖性与空间差异性进行收敛分析,并采用非线性门槛面板模型考察金融生态运行效率收敛的“门槛效应”。
(5)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利用空间Durbin计量模型分析各地区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的溢出效应,基于溢出形式将本地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对经济—地理距离较近的周边溢出形式划分为空间总溢出、空间直接溢出和空间间接溢出,并测算其大小程度。
(6)金融生态运行效率提升与区域协同路径
通过设计优化的地域金融运行方案,检验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及协调发展能力,从而提出区域金融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