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费用的含义
费用作为一个会计要素,是和收入相对应而存在的。广义的费用是指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减少,其表现形式为资产的流出、资产折耗或负债的承担而引起业主权益的减少,但不包括与所有者分配有关的事项。广义的费用既包括那些在企业正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也包括损失。狭义的费用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一会计期间通过交售或生产商品,提供服务,或从事构成该主体持续的主要或中心经营活动的其他业务所形成的现金流出,或其他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二者兼而有之)。”可见,狭义的费用不包括企业非日常活动发生的损失。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费用的定义类似于狭义的费用观,即“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费用有两个基本特征:
①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资源耗费。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凡是同生产和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都不能作为费用,而应当归为损失,如企业遭受的自然灾害损失以及处置非流动资产的损失等。
②费用最终会导致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减少。与收入相反,费用通常表现为资产的减少、负债的增加,或二者兼而有之,因此,费用最终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但是,企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这一资金流出虽然减少了所有者权益,但其属性是对利润的分配,不是经营活动的结果,不构成费用。
要正确理解费用的含义,必须正确区分费用与成本。费用与成本,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都是支付或耗费的各项资产,但成本不等于费用。费用是相对于收入而言的,当这些支出和耗费与当期收入相配比时,即计入当期损益时,才成为当期的费用。费用与一定的期间相联系,而成本与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相联系。当期的成本不一定是当期的费用。比如,产品的生产成本在生产产品的报告期内不能确认为费用,只有在销售产品的报告期内才能确认为费用。
2)费用的分类
(1)按照经济内容分
按照经济内容分,可以分为材料费用、燃料费用、外购动力费用、工资费用、提取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和其他生产费用。
①材料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而耗用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半成品、辅助材料、包装物、修理用备件和低值易耗品等。
②燃料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而耗用的各种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
③外购动力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而耗用的一切从外单位购进的各种动力。
④工资费用是指企业应计入生产费用的职工工资。
⑤提取的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应计入生产费用的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计提的职工福利费。
⑥折旧费是指企业直接用来生产产品的固定资产和车间管理用固定资产提取的折旧费用。
⑦其他生产费用是指不属于以上各要素费用但应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生产费用,如旅差费、租赁费、外部加工费以及保险费等。
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分析企业各个时期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支出水平和结构,加强费用管理;可以为企业制订各种费用预算,确定各项消耗定额和储备资金定额,编制企业的物资采购资金预算,考核储备资金周转速度等提供必要的资料,从而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和定额管理。不足之处在于它不能反映各项费用的用途和发生地点,不能反映各项费用支出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从而不便于分析产品成本的变化原因和各项费用支出的合理性。
(2)按照费用的经济用途分
按照费用的经济用途分,可分为计入生产经营成本的费用和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
①计入生产经营成本的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取得产品、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费用,它们最终形成已销售产品、商品和提供劳务的营业成本。主要包括:a.直接材料,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费用。b.直接人工,指直接参加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及福利费。c.制造费用,指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各项费用,以及虽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不便于直接计入产品成本,因而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费用(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用)。制造费用包括企业内部生产单位(分厂、车间)的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理费、租赁费(不包括融资租赁费)、机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取暖费、水电费、办公费、运输费、保险费、设计制图费、试验检验费、劳动保护费、季节性或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以及其他制造费用。
上述费用发生时,分别登记“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账户,然后运用一定的成本计算方法,直接或间接的计入各种产品,形成产品的生产成本。待产品完工时,再结转至“库存商品”账户。商品销售后,售出产品的生产成本表现为主营业务成本,从而使其与一定会计期间的主营业务收入相匹配。
此外,应计入生产经营成本的费用还包括企业对外提供劳务所发生的劳务成本以及主营业务成本以外的其他业务成本。
②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也称为期间费用,是指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的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而在发生的当期从损益中扣除的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计入生产经营成本的费用要等到产品销售或劳务提供时才能得到补偿,而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必须从当期营业收入中得到补偿。
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明确地反映产品成本中各种生产耗费的水平与构成,从而有利于加强成本监督、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考核。(www.xing528.com)
(3)按照费用与业务量的关系划分
按照费用与业务量的关系划分,可以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两大类。
①固定费用是指不随业务量变动而变动或变动极小的费用。就其费用总额来说,与业务量的变动无关或关系很小,即业务量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费用总额一般不变。但就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固定费用来说,却和业务量的变化成相反方向的变化,即业务量越大,单位业务量所负担的费用越小。如固定资产折旧、管理人员的工资,及一些共同费用,基本属于固定费用。
②变动费用是指随业务量变动而变动的费用。就其费用总额来说,业务量越大,费用总额就越大,但就其单位业务量所负担的费用来说却是相对不变的。如直接材料费、生产工人的计件工资等,就属于变动费用。这种分类,有利于企业寻找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有利于企业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
3)费用的确认
(1)费用的确认原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指出:“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金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确认费用的基本原则包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
①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如果某项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则该项支出为资本性支出;如果某项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则该项支出为收益性支出。资本性的支出应予资本化,不能作为当期费用,而收益性的支出,应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确认为费用。正确地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为正确地计量资产的价值和正确地计算各期产品的成本、期间费用即损益提供了保证。
②权责发生制。根据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支付,也不能作为当期的费用。
③配比原则。配比原则是指费用的确认应当与收入的确认相配比,二者的确认通常在同一会计期间。按照配比原则,为产生当期收入而发生的费用,应当确认为该期的费用;如果收入要到未来期间实现,相应的费用就应当递延分配于未来的实际受益期间。因此,费用的确认,要根据费用与收入的相关程度,确定哪些资产耗费或负债的增加应从本期收入中扣减。
(2)费用的确认方法
①按费用与收入的直接联系或因果关系加以确认。凡是与本期收入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耗费,就应当确认为该期间的费用。这种因果关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性质上的因果关系,一定期间收入的取得必然要发生相关的费用,即有所得必有所费;二是时间上的一致性,即一定期间的收入与为取得该项收入而发生的费用应当同时确认,这一过程也是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过程。
②按系统、合理的分摊方式确认。某些支出的经济效益及于若干个会计期间,并且只能大致和间接地确定费用和收入的联系,这时就需要按照系统、合理的分配程序,确定受益期间的费用。例如,某一期间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就是通过系统、合理的折旧方法确定的。
③直接作为当期费用确认。企业发生的支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提供明确的未来经济利益,并且,由于不能肯定地预计其所涉及的期间,对其加以分摊也没有意义,应当直接作为当期费用予以确认。
4)费用的计量
费用的计量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如何计量;二是列入损益表中计算损益的费用如何计量。
由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本期发生额与列入损益表中的费用数是一致的,所以计价方法也一样,不存在上述问题。只有本期为产品生产而发生的生产费用和应该列入损益表中与产品销售收入相配比的费用不一致时,才存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如何计价的问题。
本期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生产费用的计量主要涉及下面几个问题:
①能够直接根据有关凭证计算发生金额的费用,如材料费、工资费、动力费、其他支出等,应按实际发生数登记入账。
②过去已经支出,但应由以后各期分摊的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低值易耗品摊销、包装物摊销等,应按有关规定,合理地计算出应摊入本期费用的实际摊销数登记入账。
③对于尚未发生的支出,应由本期负担的费用,应合理地预计可能发生数,并计算出本期应负担数登记入账,如预提费用。
④各种间接费用应采取合理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
⑤采用定额成本方法进行费用、成本核算时,应合理地计算成本差异,月终时要调整为实际发生数。
期末计算应列入损益表的成本费用时,企业应根据本期产品的实际销售量,选择使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确定销售产品的实际成本。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应按已结转当期收入占货款的比例结转销售产品的实际成本。本期发生销售退回,应按扣除销售退回之后的实际销售量结转实际销售成本。企业在当期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一律按本期实际发生数登记入账并列示在当期损益表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