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川剧玩友:名录篇》

《重庆川剧玩友:名录篇》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8年1月特招进入永川川剧团,2012年2月退休。籍贯重庆沙坪坝。1998年又拜师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川剧团著名鼓师陈耀祖,继续深造司鼓艺术。自幼爱好音乐艺术,曾创作多篇音乐作品,所作《赶场双江走》等歌曲参加重庆市文艺调演获优秀创作奖。在潼南工作期间,多次参加过省、市文艺调演。现任联韵文艺演出队副队长,潼南区民乐队队长,至今活跃在潼南区的舞台上。退休前为十八冶金建筑公司职工。

《重庆川剧玩友:名录篇》

敖中信(永川

男,祖籍贵州水城,1963出生于贵州。1978年考入贵州湄潭川剧团。1979年3月—5月在遵义市川剧团培训;1980年—1982年在湄潭县剧团任演员;1983年—1987年先后在习水川剧团、温水镇川剧团、土城镇川剧团、屏山川剧团、永川陈食镇川剧任演员。1988年1月特招进入永川川剧团,2012年2月退休。

曾受祥字科班唐祥忠、李祥荣老师教导。1989年拜王中禄、方如法为师,得到了两位恩师直接传艺。擅长文生的折子功、扇子功,生角的口条功,戏路宽,在文生靠架武生、生角、老生的行当演出中,有自己独特的表演手法。在川剧高腔演唱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并能灵活传授学生。

1980年起,演出了传统戏《柳荫记》《三难新娘》《哑女告状》《双青天》《黄开基》《铡美案》《白蛇传》《龙骨扇》《五子图》《桃李梅》《狸猫换太子》《死去活来》《情探》《迎贤店》《蹭伞》《王三巧》《风雨女人路》等大小戏30余台。

1994年获首届棠城艺术节优秀演员奖;1996年演出小品《山不转路转》获“地质杯”首届小品赛二等奖;1997年获永川宣传部“送文化下乡积极分子”称号;1996年演出小品《刘墉和珅》获重庆市第六届小品赛三等奖。

2000年为渝州大舞台排导《迎贤店》;2008年给永川区川剧团学生排导《邱元顺闹家》;2017年为璧山川剧协会排导《上门问婿》;2018年为双桥川剧团排导《盘贞认母》等多台折子戏

卞伯玉(沙坪坝)

男,1940年生。原在重庆市人交公司工作,业余学场面。退休后一直“打玩友”。

成贵(渝北)

女,祖籍四川邻水,生于1936年7月。1953年3月在重庆群众川剧团跟周砚非学唱川剧,学过的川剧有《别洞观景》《上游庵》等。后来进入重庆市第一届川剧帮腔训练班,学期一年,老师有陆青云、李世仁、莫九龙、蔡慰民等。1954年训练班毕业后,分配进胜利川剧团工作,专职帮腔。1956年为支援邻水建剧团,到邻水落户。1971年邻水川剧团撤销,分进县食品公司当工人。1981年退休。1999年到重庆渝北定居,一直参加渝北区的川剧演出活动。

蔡贵涛(万盛)

男,1947年出生于重庆巴南。20世纪60年代初学京胡,能为川剧伴奏西皮。1965年参加工作后,在松藻煤矿结识了程邦道等玩友老师,学会了二黄、弹戏的伴奏。1977年,松藻一井组织演出现代川剧《审椅子》,选派他到綦江川剧团学习,由罗中凯老师教司鼓。

20世纪80年代初,松藻煤矿每年元旦组织川剧演出,他多次到綦江学习,由他司鼓的有大幕戏《乔老爷奇遇》、折子戏《桂英打雁》等。还到遂宁川剧团学习《卧虎令》,参加该剧乐队到重庆调演获二等奖。

1998年退休后,通过请教专业老师、搜集相关剧本和曲牌书籍以及听磁带、看视频等方式,逐渐学了一些玩友常唱的折子戏,在打通、松藻、东溪一带“打玩友”。

2001年,受打通一矿川剧队邀请,训练一班场面。他以黄一良、胡为孝老师整理的《川剧锣鼓牌子》为基本教材,每周两次教学,历时五年左右,学员基本能打高腔、皮黄、弹戏的常用锣鼓,受到罗中凯老师及同行们的好评。

蔡鹤声(沙坪坝)

女,1948年10月出生。籍贯重庆沙坪坝。1998年在重庆市江北川剧团拜李玉珍为师学戏,主攻青衣旦、正旦、闺门旦,演出剧目有《柳荫记》《御河桥》《荷珠配》《绣襦记》《坐宫》《楚宫会》《三娘教子》《刺汤勤》《铡美案》等。

陈仁禄(涪陵

男,生于1964年,1980年参加工作。1983年初受其兄——涪陵川剧团著名文武小生陈伯生的指导学唱川剧,当年拜师谭文仪、杨治国,1986年又拜师于张亚恒、程德普,学习川剧打击乐及司鼓。1998年又拜师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川剧团著名鼓师陈耀祖,继续深造司鼓艺术。能唱能司鼓的大小折子戏有100余折。现为涪陵文化馆区级川剧打击乐传承人,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会员,涪陵区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涪州川剧社社长,曾被中央电视台及涪陵地方电视台做专题报道。近年来送川剧进高校、小学、初中,下基层社区、进企业单位演出200余场次,曾获各类文艺奖数次。

陈 频(潼南)

男,生于1951年,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潼南区戏曲协会副主席、琴师。自幼爱好音乐艺术,曾创作多篇音乐作品,所作《赶场双江走》等歌曲参加重庆市文艺调演获优秀创作奖。多年来主攻二胡,20世纪70年代就在中江杂技团民乐队担任二胡演奏员。在潼南工作期间,多次参加过省、市文艺调演。在潼南区戏曲协会担任二胡首席演奏,曾任潼南区教委艺术团顾问,朝阳小学荣誉辅导员。现任联韵文艺演出队副队长,潼南区民乐队队长,至今活跃在潼南区的舞台上。

陈光荣(南岸)

女,1946年生,四川江油人。退休前为十八冶金建筑公司职工。1952年起向郑庆红学戏。擅长文生、花旦和老旦。主要演出的川剧剧目有《盘贞认母》《逼侄赴科》《思凡》《拷红》《桂英打雁》《北邙山》《前帐会》《斩宗保》《渔家乐》《长生殿》等。唱腔圆润,表演生动,擅长多种角色。终身热爱川剧,是梨园茶社核心成员之一。

陈代科(万盛)

男,1945年生于重庆市。梨园世家,5岁登台演戏,1959年考入重庆市南桐川剧团学艺。历任演员、导演、副团长(主持工作)等职。师从徐笑侬、廖啸风、刘化平、夏良平等人。工武生,兼演须生、丑角。唱腔圆润,吐词清晰,表情丰富,善于运用艺术手段塑造人物。主演的大型神话川剧《孙悟空智盗紫金铃》,被重庆市电视台拍摄并播放。擅演《狸猫换太子》《武松打虎》《拦马》《乔老爷奇遇》《赵盼儿》等剧目。曾被选调参加四川省委振兴川剧赴京汇报演出团《禹门关》剧组演出。为培养艺术人才做了大量工作,培养的优秀演员如孙群、周雨萍、廖新明、李廷兰等,都被重庆市川剧院选调并担任主要角色。

后调到工商行政管理局历任干部、副所长、所长、局党组成员,但热爱表演艺术痴心不改,经常创作、导演各种文艺作品活跃在文艺舞台上。主要作品有川剧小品《御河桥新事》《花果山污染案》,小品《没得法》《一家人》等。小品《带泪的笑声》(曾祥明创作)在市里多次获奖。近年积极组织培训川剧艺术爱好者、表演者,教习川剧相关知识和打击乐技巧。本人也努力学习掌握锣鼓技术,现在能够完成一般的司鼓操作。2014年入选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陈祖明(南岸)

男,1937年生,重庆大足人。1954年从艺,得舒全勇真传,受到何秉权、鞠子才、刘焕章、王贵昌、刘烈光、肖君甫等名家指教,操琴技艺形成规范灵活、活而不乱的演奏风格,有“诗画胡琴”之美称。

在各种刊物发表了专业文章数十篇,《操琴口诀》一文填补了川剧琴师无理论总结的空白,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创作的灯舞音乐《鲤鱼跃龙门》、器乐曲《大干苦干幸福来》(合作)、课本川剧《猴子捞月》等获省市奖项。曾参与编写《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四川卷》《重庆戏曲志》和重庆市教委川剧乡土教材。川剧《江雪》一曲,2015年录制成碟向全国中小学发行。2016年为江津区文联新编民俗轻喜剧《塘河嫁》作曲,列入重庆市文委专项资助剧目。

陈 曼(永川)

女,祖籍上海,1961年出生于上海。1976年5月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川剧表演。曾担任永川川剧团演出队队长、剧团团长及中心主任。师承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左清飞。1976年进入永川川剧团后,由团里老师传授技艺,一年后参加各项演出。1994年到四川省川剧学校继续学习。1995年参加演出的大型川剧《死水微澜》,先后到北京、上海等城市演出。

工作几十年中,曾先后饰演《杨八姐盗刀》中银花公主,《玉堂春中苏三,《柳荫记》中祝英台,《闯幽州》中杨八姐,《铡美案》中秦香莲,《宝莲灯》中三圣母,《哑女告状》中哑女,《恩仇记》中钱素云,《佛海烟云》中冷冰冰,《御河桥》中柯宝珠等。参与基层文化单位上北京演出的大型川剧《挂印知县》。《风雨女人路》巡演了130多场。

陈明华(铜梁

男,1941年11月生,铜梁南郭人。重庆戏剧家协会会员。1958年9月考入铜梁川剧团,同月由团选送去江津川剧训练班学习司鼓,期满回团跟老鼓师学习,一年后参与演出。1960年到四川省川剧学校进修学习一年,由名鼓师刘汉章授课,掌握了昆、高、胡、弹、灯的曲牌运用,还兼学了表演和声乐创作。1962年接替司鼓工作。1972年向重庆京剧团名鼓师贾宝林学习京剧司鼓后兼任京剧司鼓。

1989年任铜梁川剧团副团长,分管剧团第三产业。退休后,他担任铜梁戏剧曲艺家协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届秘书长,是铜梁非遗川剧代表性传承人和铜梁区川剧协会会员,积极投身川剧保护传承和戏剧曲艺的组织协调工作。

陈建国(铜梁)

男,1942年2月出生于铜梁。铜梁区川剧协会会员,铜梁区戏剧曲艺家协会会员。1956年6月考入铜梁川剧团,师承王少华,攻小花脸,随团学艺。1992年退休。参演或主演的大幕戏有:《白蛇传》饰王伯伯,《意中缘》饰黄天鉴,《玉支玑》饰蒲成仁,《萝卜园》饰黄福,《望江亭》饰杨衙内,《御河桥》饰宣学贤,《穆桂英招亲》饰穆瓜,《井中冤》饰吴奈,《庆云宫》饰侯成等;主演的折子戏有:《邱旺告贫》《花子骂相》《柜中缘》《双旗门》《周元献鸡》《驼子回门》《杨广逼宫》《王汤圆过关》《九流相公》《请医》《劝夫》《收烂龙》《钻狗洞》《秋江》《铡侄》等。现为铜梁区非遗川剧代表性传承人。

陈俊秋(铜梁)

女,生于1968年8月17日,1982年考入铜梁川剧团川训班学习,攻花旦、闺门旦,反串小生。1985年毕业后随团演出,参演角色有:《白蛇传》的许仙、青儿,《射雕记》的耶律含嫣,《玉支玑》的长孙肖,《巧断风流案》的吕婉珠,《御河桥》的宣登鳌,《人间好》的白鳝仙子,《桃花村》的姚小春等。2018年退休后,在川剧协会恢复演出,参演了《人间好》《三娘教子》《思凡》《桃花村》等。

陈立根(潼南)

男,1944年出生于潼南,其父陈文俊为潼南川剧团专职导演。1959年,陈立根考入潼南川剧团,在父亲和各位老师的培养下,悉心习艺,主攻小丑,后攻黑头。主演的剧目主要有传统戏《拦马》《太保庙》《跪门吃草》《侠义夫妻》《十五贯》《望江亭》《做文章》《柜中缘》和现代川剧《审椅子》《紫曲河畔》《枫叶红了的时候》等。

陈立根学戏刻苦,基本功扎实,表演极富特色。他塑造的杨五郎、淘气、杨衙内、陈商、柯太傅、窦相公、王道陵等众多舞台艺术形象让人过目难忘。退休后加入潼南戏曲协会做演员兼导演,十几年来先后演出和执导传统川剧70多部,由他执导的现代川剧《情怀》《大医杨淮清》等,均得到领导认可和观众好评。

陈德安(潼南)

男,1941年生于潼南。1954年考入潼南川剧团,学习武生行当,出师后便随剧团到各地演出传统戏和现代戏。1971年底剧团撤销后调塘坝供销社工作。1973年调四川江油川剧团当演员,后又调回潼南川剧团工作,1983年调往县食品公司肉联厂。2005年加入潼南戏曲俱乐部担任演员至今。

擅演的剧目主要有:《宝莲灯》(饰沉香)、《铁龙山》(饰铁木耳)、《白蛇传》(饰男青蛇)、《打红台》(饰肖方)、《江东桥》(饰花荣)、《八阵图》(饰陆逊)、《柜中缘》(饰岳雷)等。

陈廷海(渝中)

男,1951年出生。1973年—1976年在西藏当兵。1976年下半年退伍,分配到綦江物资局机电公司工作,直至退休。1977年开始学川剧软场面,近年一直在重庆戏友协会和双碑剧社活动。

陈玉香(巴南)

女,1945年11月出生。1960年考入黑龙江北安市评剧团学习。两年后调入北安庆华工具厂文工团,从事戏曲、歌舞演出。1967年随夫卢明德调入重庆,退休后一同加入重庆川剧戏友协会,在沙坪坝区文化馆和双碑参加演出至今,主要走群角。

陈 燕(万盛)

女,生于1960年11月2日,梨韵文化传播艺术团团长。2017年进入戏剧曲艺家协会,拜市级非遗传承人陈代科为师学习变脸。2018年12月在重庆江北参加川剧培训班。参演《花荣射雕》饰演庹氏,由一级演员、优秀艺术家杨思兰老师亲自指导编排。

跟国家级京剧演员周应伟老师学习甩彩绸,主演川剧《天女散花》。跟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黄荣华老师和优秀艺术家杨思兰老师学习唱腔和身法。

陈书群(万盛)

女,1962年生。万盛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1978年曾在南桐川剧团学艺,跟陈代科、汪江、杨柏茂等老师学习。曾出演的代表剧目是川剧《人间好》,连续获得过两届重庆市票友大赛一等奖、重庆市才艺比拼二等奖。演过川剧《柜中缘》(饰玉莲)、《桂英打雁》(饰穆桂英)。

陈 浩(万盛)

男,1970年3月岀生,从事演出工作多年。后来学习川剧,在《花荣射雕》中演出花荣一角,在《桂英打雁》中演出穆瓜一角。

陈显玉(大渡口

女,1937年生。1955年参加九龙坡区川剧团任帮腔,1972年剧团撤销,分配去了工厂直到退休。退休后以参加“打玩友”为乐,同时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娱生活,常到南坪、大渡口、巴南等地参加玩友活动,受到大家肯定。

陈天星(南岸)

男,1943年生,原工作单位是重庆港务局。1958年考入邻水川剧团学软场面(拉琴),1962年参军,1968年复员到长航跑船。1978年退休,常去弹子石、上新街、南坪等地“打玩友”。

曹 柯(渝北)

男,1932年11月生于南充。6岁在乐山学艺,师承武生李勇新,学的新剧有《太太的枪》《红橘子甜》及《斩应龙》等。后来被父母带回南充,搭班永庆乐,演《安安送米》中的安安。1945年,在遂宁搭班成都“三益公”,当时的演员有鸣凤、彩凤、周世禄、李文德、张崇德,到重庆演出《封三娘》。后来,被何绍光请到得胜舞台(现在莲花池一带)帮忙。周裕祥排《哪吒闹海》,要他去演哪吒,就脱离了“三益公”到了“老又新”,成为“老又新”的学生,胡裕华为其取名王又斌。

1950年3月到重庆,搭班得胜舞台(后改名胜利剧场),同班的有夏庭光、苹萍、薛艳秋、陆青云、姜尚峰、周金钟、车佩新等。文艺界募捐寒衣演出,和贾培之演《马房放奎》。1954年在重庆广播电台录制川剧《收姜维》,与杨子澄一起录制《诸葛亮》等剧目,当时用名王俊祥,录制时的司琴是陆青云老师。

1955年,胜利川剧团到四川邻水慰问志愿军伤员,邻水县委书记盛永堂要求分一个团到邻水,成立邻水县川剧团。曹柯被分到邻水,两年后担任主管业务的副团长。“文革”时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深受迫害。“文革”后任导演,开始排《杜鹃山》《龙江颂》《海岛女民兵》《智取威虎山》等。

1992年4月20日退休,为渝北区的业余川剧团搞创作及演出,与李永清老师搭档演出传统川剧折子戏多出,又一起改编川剧《三家福》,于2016年上演。

程永华(万州

男,1954年生于万州。从小酷爱川剧打击乐。师从孟天成老师司鼓,打过很多场面。还学了一些折子戏的唱段,如《五台会兄》中杨六郎的唱段,《桂英打雁》中孟良出场的唱段。

窦瑞华(渝北)

男,生于1939年,四川犍为人。父亲窦伯尧酷爱川剧。上小学时,父亲手抄了不少剧本供阅读、背诵,如《马房放奎》《阳河堂》《杀奢》《伍申路会》等等,还常讲贾培之等著名演员的故事。住家之处离川剧团很近,每晚都听到锣鼓响,听熟了也就喜爱上了。小学时就上台演《八阵图》,中学时演《南阳关》《打渔杀家》《马房放奎》等。1956年考入四川大学,加入学生文工团川剧队演唱和学打场面。在成都市鼓师培训班受到陈敬忠老师传教。在1956年的大学生暑期川剧培训班受黄佩莲、温玉林、史玉权等老师传授。曾上演《下游庵》《扯符吊打》《盗银壶》《禹门关》《肖方杀船》《送京娘》《金台将》等剧。《盗银壶》得到名武丑杨昆山传授。在现代戏《百丑图》中担任执行导演和鼓师。在排演《尖端红旗》时,场面上从刘新忠老师处受益不少。

1965年到重庆工作后,通过同学隆学义认识了不少重庆玩友,如李光尧、邹汝贤、舒远第,以及专业场面老师如郑开泽、陈建康、蒋国镇、陈耀祖、漆瑞琪等,经常合作交流,戏路得以拓宽,在场面上也有较大长进,能司鼓锣鼓吹打合奏。受王官福、陈宜生等名家指导,对《刁窗》《打神》《情探》等的锣鼓安顿也有些心得。撰写有《话说川剧〈情探〉》和剧本《天下清官喻茂坚》等。

邓新志(江津)

男,1940年3月出生,籍贯重庆江津。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重庆曲艺家协会原副主席,江津文联原副主席,江津戏剧曲艺家协会原主席。现已退休。

20世纪60年代初就读于四川大学,加入四川大学文工团川剧队。和窦瑞华、隆学义、谭愫等编排演出了川剧《抓壮丁》,并饰潘老幺一角。该剧在当时成都大专院校获得广泛赞誉。还演过《做文章》《金台将》,执导过《船舟借伞》《秋江》等折子戏。

和隆学义、谭愫等把当年的热剧《夺印》改编为大型川剧,在成都望江川剧团及一些县川剧团上演。

毕业后,由于艺友们四散,兴趣转为曲艺和川剧创作。1984年写出了六场川剧《皮匠挂帅》,之后又写出七场川剧《大破雷峰塔》。1989年在胡明克老师指导下,和隆学义、何文渊合作改编了九场川剧《窦玉姐》。1992年又写出现代川剧《三月三》。为了参加重庆农村戏剧调演,创作了独幕川剧《直辖农民》,并获创作奖和演出奖。

和江津文联主席、钟云舫研究专家庞国翔合作创作出大型系列川剧《联圣钟云舫》,列为2018年重庆文联的重点扶持剧目,并由江津和成都的演员演出。

能演唱的剧目有《南阳关》《下游庵》《杀伯奢》《做文章》《西关渡》《铁龙山》等。

邓曼玲(重庆大学

女,重庆大学经济工商管理学院2018级研究生,是重庆大学幽兰戏曲社的核心成员,也是重庆大学版川剧《白蛇传》中白蛇扮演者。

高二的时候,她观看了重庆川剧院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吴熙表演的川剧《人间好》,短短几分钟,她就被精湛的表演、婉转的唱腔和精美的服饰所吸引。于是她拜师吴熙,认真学习川剧。进入大学加入了幽兰戏曲社后,与川剧联系更加紧密。

大学期间,她一直坚持将川剧带到校内外各地演出,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传统戏曲。还曾担任志愿者,将川剧文化带入小学,细心地教川剧的唱腔和化装,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川剧文化。近两年来,邓曼玲作为学校出国交流团的一员,赴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参加巡演,将川剧带出国门。

段含桐(永川)

男,1939年生,原重庆市川剧院三团鼓师,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退休职工。8岁时就和其兄段萼仙(原江北川剧团鼓师,曾在南岸教过玩友)在街上打川剧锣鼓。1951年参加合川市新艺川剧团打二鼓,拜著名鼓师伍贵成为师苦练基本功,学习各类曲牌。1958年,在江津川剧音乐训练班学习司鼓,受到刘德华老师教导,收获不小,留在江津川剧团司鼓,担任团里的各类大小剧目司鼓,有的在地区会演中获奖。退休后仍坚持“打玩友”,是永川的群川俱乐部常客。

邓德权(永川)

男,1946年7月生于重庆永川。考入永川川剧团,通过培训后于1959年开始演出。先后出演过《霸王别姬》《牧虎关》《三卖武》《三打陶三春》《红蓝配》《新人骏马》《争参军》《三请樊梨花》《就是不爱你》《访鼠》《铡美案》《扯符吊打》《徐九经升官记》《劝夫》《采桑封宫》《枫叶红了的时候》等作品。

邓新碧(永川)

女,1939年生,原重庆市川剧院三团主要演员之一,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退休职工。从小喜欢文艺,在乡镇就参加了川剧业余活动。1955年考入重庆百花川剧团,1957年到江津川剧团。20世纪80年代中期,剧团处于停演状态,仍不时去区乡辅导业余川剧团,并收有徒弟。退休后仍然坚持参加永川群川俱乐部等的川剧玩友活动,积极排练剧目,不仅自购服装,还带动老伴周光德参与活动。担任主持人,声音洪亮,语词清晰,精神饱满。两老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一意为演唱,受到各界的赞许和好评。代表剧目有《别窑从军》《春草闯堂》《杀桥》《芦荡火种》等。

戴 明(铜梁)

男,1936生,重庆铜梁人。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会员(1984年3月增补为理事)。1955年在铜梁群生川剧社(铜梁川剧团前身)任音乐人员,1958年任编导,1958年9月起任剧团业务副团长,1980年10月任团长。曾参加四川省第一届川剧青年演员进修班和四川省戏曲导演进修班学习,并在原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和戏剧影视创作函授中心学习。创作、改编的主要剧目有:川剧《邱少云》《坚强的人》《雷峰塔传奇》《余栋臣》(与人合作)、《邱少云颂》(合作人王成孚、金砂)、《武则天》《满江红》《铁笼沟》及歌剧《海霞》(合作人金砂)等。曾担任部分剧目导演和音乐设计。

戴德秀(永川)

女,1945年出生于重庆永川。1958年5月考入永川川剧团,当年在江津地区川剧训练班学习。师承川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琼莲芳、关少清、祝明达。行当为武旦、花旦、奴旦。1959年1月至2000年在永川川剧团工作,历任三级演员、二级演员。

1961年—1965年担任的主角戏有《御河桥》饰柯宝珠、《三打白骨精》饰白骨精、《革命自有后来人》饰李铁梅、《红色娘子军》饰吴清华、《白蛇传》饰白素贞、《千里送京娘》饰赵京娘、《社长的女儿》饰小华、《宜宾白毛女》饰罗昌秀、《下游庵》饰王志贞等。1973年—1976年担任的主角戏有《海岛女民兵》饰海霞、《草原红鹰》饰向华、《杜鹃山》饰柯湘等,完成了10余部现代剧。1980年8月拜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许倩云为师,传承川剧代表剧目有《营门斩子》《柜中缘》《三请樊梨花》等。

2000年退休至今,被永川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返聘演出及担任川剧指导老师。长期坚持参加永川区总工会、区文联、文化馆、戏剧家协会等组织的公益性演出活动,深入企业、镇街、学校、农村、养老院参加演出。先后参加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文化馆等单位组织的“川剧进校园”“送文化下基层”等活动演出数百场。

戴华云(沙坪坝)

女,1938年6月出生于重庆渝中。1952年11月考入川剧科班,拜阮华兵为师。后拜李华芳为师,学习川剧文武小生,在沙坪坝区川剧团担任演员,演出的大幕戏和折子戏有《御河桥》《柳荫记》《情探》《张浪子嫁妈》《安安送米》《踏伞》《评雪辨踪》《夜奔》《八阵图》等。

董华德(永川)

女,祖籍重庆永川,1944年出生于永川。1958年5月考入永川川剧团,当年5月至12月在江津川剧演员艺训班学习。1959年至1971年在永川川剧团任演员;1972年至1974年在永川文宣队任演员;1975年至1999年在永川川剧团历任演员、导演、团长、书记。1999年12月退休。

川剧表演艺术曾受川剧艺术大师琼莲芳老师的教导,著名川剧演员关少卿、陈小玲、云中凤等老师直接传艺。导演方面师承著名川剧艺术员夏庭光。

从1959年起,先后主演了现代戏《杜鹃山》《沙家浜》《杨开慧》《瑶山春》《嘉陵怒涛》《龙泉洞》《佛海烟云》等大小戏50余个;主演了传统戏《杨八姐盗刀》《开铁弓》《程夫人闹朝》《小刀会》《桃李梅》等大小戏100余台;导演了《唐宫佳人》《霓虹灯下的哨兵》《狐仙闹衣裳》《杨八姐盗刀》《五子图》《黄开基》等大小戏40余台。

戏路宽,能演川剧旦角的老、正、武、摇、花旦等行当,并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熟练掌握川剧旦角的舞蹈程式,并能灵活地传授给学生。能独立导演各种戏。

1991年评为重庆市劳模;1979年被四川省、永川地区、永川县评为“文艺演员先进工作者”;1982年在本团自创剧目《佛海烟云》中演主角方梅,参加永川地区会演获二等奖;1984年永川中青年演员考核演《采桑封宫》获一等奖;1984年导演的《唐宫佳人》被重庆电视台播放。参加过赈灾义演,养老院等的慰问演出;参加数十场川剧“月月演”;参加“川剧进校园”的数十场演出;给萱花小学三年级学生授川剧课。

董光秀(大渡口)

女,1944年生,原在南岸区电钻有限公司工作。因为喜欢文艺,1970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唱京剧样板戏。1978年川剧盛行,开始学习唱川剧,并拜著名鼓师陈作君为师,直到1994年。退休后更有时间参加各地的玩友活动,常演的剧目有《桂英打雁》《秋江》《文林坐舟》《惊梦》等。南岸区川剧爱好者协会成立后,积极报名参加协会活动至今。

方如法(沙坪坝)

男,1941年生。1956年考入永川川剧团,成为首批学员,学文武生。青年时期学习努力,中年时期演出繁重。退休后在南坪、重钢、渝北、江北、双碑等地参加玩友座唱或彩唱。现为南坪川剧协会会员。

费文良(沙坪坝)

男,1931年生,重庆油泵油嘴厂退休。1951年到小龙坎工作,在610厂的业余川剧队参与了3年,后因工作调动,就很少活动了。直到1991年退休后,才在井口业余川剧队朱子君老师带动下,又出来参加活动。喜欢演唱的剧目有《别宫出征》《马房放奎》《斩黄袍》《绛霄楼》《下游庵》等。

冯安民(永川)

男,1939年生,重庆人,原重庆川剧院硬场面乐员。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退休职工。从小就开始打川剧锣鼓,1956年考入江津川剧团小锣专业,师承著名鼓师宋永洪老师。1960年调入江津川剧团工作。1985年时川剧已不景气,有空常去永川群川俱乐部“打玩友”。

古大明(潼南)

男,生于1948年4月,重庆潼南人,曾任潼南县纪委副书记、政法委副书记等职,现任潼南区戏曲协会主席。

2005年4月,古大明与陈元钦、杨芝桃一道,召集已分散在各单位的原县川剧团演职人员和川剧爱好者,组建了潼南区戏曲爱好者俱乐部,并担任会长。2009年,经文广新局批准成立潼南区戏曲协会,古大明任主席至今。其间,协会共举办化装演出500多场,观众逾30万人,演出剧目数百个,为潼南川剧事业做出了贡献。

为了发展川剧事业,古大明凭借在县委工作的经验,首先争取到了专项资金,为协会的工作奠定了基础。演员、剧目和场地也得到了落实,使协会有序地发展。在潼南中学、外滩国际城区、检察院的支持下,建成了演出小剧场,购了桌椅和服装,使协会有了一个固定的家。

在演出传统戏的同时,古大明还大力抓现代川剧的创作,与县检察院合作,共同创作现代廉政川剧《情怀》。公演后,得到市、县领导的肯定,中央电视台、《检查日报》等媒体做了报道。又组织创作了川剧《大医杨淮清》,公演大获成功。

为了扩大潼南川剧的影响,古大明争取到两届“川渝川剧名家论坛”在潼南举行,使潼南观众欣赏到了几场精彩的川剧盛宴,而且使川剧的发展在理论上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郭陵基(铜梁)

男,1942年10月出生于重庆铜梁。重庆市铜梁区川剧协会会员,铜梁区戏剧曲艺家协会会员,铜梁区关工委文艺三团团员,川剧爱好者,习小生、生角。

青年时开始学《南阳关》等,登台演《前帐会》《营门斩子》《望娘滩》的娃娃生、二小生。成年后在俱乐部业余演出《闹淮安》《玉支玑》《三难新郎》《请医》《翠香记》《别洞观景》的小生。1979年举家迁往大庙街道。1982年参与文化站组织的川剧队,招收有叶菊银、宗和琴、王世英等几十个学员,加上川剧艺人刘纪帮、魏云福和潼南的陈仲星,在大庙街道文庙舞台演出,也到福果、虎峰、西泉纸厂和附近农村演出《火烧濮阳》《阳河堂》《归正楼》《雷打张继保》《秦香莲》《柜中缘》《斩黄袍》《御河桥》《拾玉镯》《哪吒闹海》等剧目。其中,同郑光淑演出的《祝庄访友》、同周垂富演出的《马房放奎》受到观众好评。同欧代惠演出的《佘塘关》(饰杨继业)参加铜梁业余川剧调演获一等奖。1988年担任铜梁川剧团团长。在川剧不景气的时期带队赴重庆长江兵工厂、建设机床厂、上新街、新华路人民剧场等地演出。2007年参加铜梁区老体协川剧指导站,并拓宽戏路兼演须生、老生和丑角,演出了《花子骂相》《投庄杀奢》《花田写扇》《金台将》《八郎回营》《八郎耍路》《五台会兄》《周元献鸡》《鸳鸯巧配》《三金殿》《许仕林祭塔》《打鱼招婿》《桃花村》《尚书问婿》《李甲归舟》《铡侄》《大盘山》《烧窑封宫》等剧目。除在文化馆、茶园、安居天后宫三个舞台和到乡镇、学校、敬老院参加定期或不定期的演出外,还利用闲暇时间积累川剧资料,收存有手抄线装本《川剧集锦》一书和多种川剧书刊,移植整理了《碧玉簪》大幕剧本。

官光琳(南岸)

女,生于1953年11月。1979年考入重庆市川剧院,成为职业帮腔,拜帮腔大师代彩萍为师,得到老师精心培育,曾获得重庆市青年戏曲会演比赛川剧《放裴》领腔二等奖。1983年参加重庆市首届职工赛歌会获金奖。常年参加社区演出和南岸川剧协会活动,在协会自创的川剧《大禹治水》中任领腔,演唱了运用川剧曲牌谱曲的唐诗《春夜喜雨》。

黄春芳(渝中)

女,祖籍四川遂宁,1943年出生于重庆。1958年考入四川省川剧院学艺。1959年,参加重庆市川剧院设立的川剧训练班,开始正规的川剧学习,在艺术上得到了重要的锻炼,受张小凤、涂卿芳老师教诲,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为后来的演出奠定了基础。1961年调到重庆川剧一团,第一个发蒙戏是表演艺术家张巧凤老师传授的《长生殿》。她又师承川剧表演艺术家、俏花旦苹萍老师,继承了苹萍老师的《梳妆夺戟》(饰貂蝉)、《御河桥》(饰二奶奶)、《郗氏醋》(饰郗氏)、《金殿审刺》(饰郑贵妃)、《青梅赠钗》(饰青梅)、《唐伯虎点秋香》(饰秋香)等拿手好戏,逐渐在川剧一团独当一面,成为挑大梁的旦角。1976年,市川剧院排现代戏《沙家浜》,演阿庆嫂乙角(张巧凤老师演甲角)。她还在《铡美案》饰秦香莲、《十五贯》饰苏戌娟、《龙骨扇》饰兰珍、《闹齐庭》饰晏娥、《三夫人》饰小梁王夫人、《文成公主》饰文成公主。

1981年7月,在《状元与乞丐》中演第一主角柳氏,得到了《重庆晚报》《达州日报》的赞扬。1982年在《貂蝉之死》中主演貂蝉,得到上海《新民晚报》的高度赞扬。《貂蝉之死》《状元与乞丐》都被重庆电视台录制播放,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貂蝉之死》第二场。

折子戏《别宫出征》《双拜月》《花荣射雕》是苹萍老师传授的。《杀狗惊妻》是杨少安、邹西池老师传承的,此戏后又经邹西池老师加工提高。张小凤老师教的《三击掌》,周金钟老师教的《八郎回营》,袁玉堃老师给她排了《小宴》并和她同台演出。陈桂贤老师的夫人王碧琴(群众川剧团老艺术家)传授了《乔子口》。

1986年,四川省太空音响公司邀请黄春芳到成都录制了《杀狗惊妻》和《青梅赠钗》两盘磁带。1990年,四川省第八届振兴川剧会演时,在《婚变案》饰演胡图夫人,获得演员奖。1990年,在四川省川剧中青年演员声腔大赛上获得最佳演员奖。

2003年4月,她与几个老戏迷成立了重庆市川剧戏友协会,被选为会长,到2020年已有17年了。

黄绣芸(江津)

女,1964年7月生,大专文化。1979年参加工作,在原江津川剧团任演员,1995年6月调入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工作,现已退休。曾担任江津区文联副主席、区川剧爱好者协会会长。

主工青衣、花旦,兼及武旦、闺门旦、小生等,曾出演《孔雀胆》《文嫣》《莫愁女》《玉娇龙》《白蛇传》《穆桂英招亲》《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别宫出征》《柳荫记》《御河桥》《铡美案》《状元与乞丐》《生死牌》《孟丽君》《乘龙错》《贵妃醉酒》《别窑从军》《人间好》《三祭江》《思凡》《刁窗》《三击掌》《大破雷峰塔》《颠鸾倒凤》等剧目的主角。

从事川剧艺术已有40多年,获得奖项主要有:

2007年6月,在小川剧《直辖农民》中扮演余凤,荣获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局、重庆市文联主办的“重庆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戏汇演”优秀表演奖;2014年,表演的剧目《思凡》,荣获由重庆市江北区委宣传部、重庆市江北区文联主办的“香飘江北岸”活动一等奖;2016年6月表演的川剧《祭张飞》,荣获由重庆市曲艺家协会、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宣传部、江津区文化委员会、江津区文联主办的江津区“川剧美品之乡”首届邀请赛一等奖。

2017年2月,表演的川剧《祭张飞》,荣获由重庆市江津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江津区2016年度优秀文艺作品类一等奖;2005年11月,表演的曲艺《五个婆婆摆媳妇》,荣获由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银奖;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四年荣获中共江津市委、江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江津市‘四大文化品牌’活动”先进个人;2014年荣获由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宣传部、重市江津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江津区总工会、共青团重庆市江津区委员会主办的江津区“梦想100”人生规划大赛二等奖。

黄泽英(铜梁)

女,1942年出生于重庆铜梁。1956年考入铜梁川剧团,工旦角,1990年退休。1958年进江津第三期川剧演员训练班学习,1959年曾调往江津赴京演出团培训,1960年到四川省第一届川剧青年演员进修班学习,是剧团主要演员之一。在几十年艺术生涯中,主演的传统戏有《红梅记》《柳荫记》《彩楼记》《玉簪记》等和现代戏《红灯记》《红嫂》《两个女红军》等100多个剧目。现为铜梁非遗川剧代表性传承人、铜梁区川剧协会会员、铜梁区戏剧曲艺家协会会员。

黄廷炎(铜梁)

男,1941年12月出生于重庆渝中区。1955年10月考入铜梁县群生川剧社,先后师承王德安、刘忠义、夏庭光,专攻武生,基本功扎实,1995年退休。演(导)的传统剧目有《哪吒闹海》《盗冠袍》《拦马》《闹天宫》《陆文龙》《杨八姐救兄》《孟丽君》《白蛇传》等;现代剧目有《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他是铜梁川剧团唯一擅长变脸吐火的绝技老演员。他将川剧艺术与龙舞结合,把铜梁龙舞从民间持耍升华为龙舞艺术。2009年担任铜梁县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现亦为铜梁区戏剧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黄光伦(永川)

男,祖籍重庆永川,1959年出生于永川。1972年参加工作,1974年到永川川剧团任演员。2001年退休后至今,被永川区川剧艺术团及永川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聘为演员和指导老师。1980年拜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王德云为师,传承剧目有《五台会兄》《月下传枪》《背鞭闯关》《包公赔情》《铡美案》等。

演出中任主角的有:《红灯记》饰鸠山、《冲霄楼》饰展昭、《杜鹃山》饰雷刚、《薛家将》饰尉迟恭、《沙家浜》饰胡传魁、《薛刚反唐》饰薛刚、《铁龙山》饰牛乃成、《杀奢》饰曹操、《长亭铡侄》饰包拯、《月下传枪》饰火山王、《包公赔情》饰包拯、《背鞭闯关》饰高旺、《打鸾》饰包拯、《五台会兄》饰杨五郎、《狸猫换太子》饰包拯、《唐宫佳人》饰安禄山、《铡美案》饰包拯、《云雾巴国》饰老王、《风雨女人路》饰大刚。

1991年在四川省汇报演出中,参演的《云雾巴国》荣获优秀演员奖;现代川剧《风雨女人路》剧组荣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现为永川区和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会员。2016年以来,为青年演员颜洪荣传授了《包公赔情》《长亭铡侄》等包公戏。

黄方忠(江北)

男,1959年出生于重庆渝中区。江北区人民政府观音桥街道办事处退休干部,擅长司鼓和硬场面。现为江北区文联副主席、江北区剧协主席。

1966年跟着父母兄长开始学川剧锣鼓,在渝中区、南岸区等地“打玩友”,当时的玩友老师有冷重谣、江文彬、周汝贤、胡为孝、杨代田、窦围州。1971年去水土镇跟着老师熊文光、段森林、刘德华学艺。1978年正式调入江北川剧团。1984年开始学川剧锣鼓,老师有罗升河、陈耀祖、漆瑞琪等。1990年调入江北区华新街道,1993年区划调整调入观音桥街道。为川剧打造了江北品牌《梅香江北岸》川剧交响乐。

黄加培(云阳)

男,1957年生,重庆云阳人。从2000年起学习川剧锣鼓,打堂鼓。学了一些折子戏片段,如《南阳关》《五台会兄》《山伯访友》《山伯送行》《劝夫》等。

胡曼华(万盛)

女,1943年8月13出生于成都。1957年考入重庆市川剧院七年制科班学习川剧,曾受教于川剧名家琼莲芳、胡淑芳、林琴新、周金钟、钟鹤龄、高凤莲、何小莲等老师。1958年8月,重庆川剧院三团下放南桐,成立南桐川剧团。她随团学演闺门旦、花旦、武旦。曾演出剧目有《穆桂英战洪州》《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碧波红莲》《御河桥》《玉堂春》《飞云剑》《幽闺记》等大幕戏,折子戏有《思凡》《情探》《三祭江》《拷红》《刁窗》《乔子口》《秋江》《霸王别姬》《杀惜》《别宫出征》等。1978年参加重庆市专业剧团青年会演,演出川剧《思凡》获三等奖。在剧团任教师,为学生排的折子戏有《拾玉镯》《双拜月》《人间好》等剧目。后调到公交公司,但一直热爱川剧,参加了南坪川剧协会,参加了南坪、大渡口等业余川剧演出活动以及进校园演出。还常帮助热爱川剧的玩友提高川剧表演技能。

胡明伦(沙坪坝)

男,1939年生。原在十八冶工作,直至退休。学场面,长期“打玩友”。

胡才秀(渝北)

女,1946年生,重庆大足人。1959年考入大足川剧团,1972年剧团撤销,分配到龙水机具厂工作。龙水玩友经常开展活动,她也参加演唱。1984年大足县工会组织全县会演,她演出的《霸王别姬》获得演员一等奖。1993年在大足县供销社退休后,1998年随女儿迁去重庆,不仅在各处唱玩友,还去人民公园、梨园茶社、南岸区川剧爱好者协会、南岸区南坪街道文化中心川剧团等参加川剧演唱活动。主要剧目有《霸王别姬》《长生殿》《韩琪杀庙》《荣归还目》《思亲送柴》等。

何在荣(南岸)

男,1933年生于重庆。1955年加入附近单位玩友协会唱玩友。1960年5月在勤俭化工厂组织玩友座唱,也结合时事编写川剧唱段以宣传社会主义及改革开放。

1991年成立南岸区川剧协会,1995年2月任第二届常务理事,1997年12月任第三届常务理事、常务副会长。2007年任会长,直到2014年12月。后任名誉会长至今。

前后用了15年时间,不断搜集、整理、修改,写出了八场川剧《大禹治水》(高腔),于2009年在黄桷垭演出此剧。

何恩德(潼南)

男,1941年生于重庆潼南。1954年拜川剧艺人刘伯卿为师,学习川剧乐器(京胡、盖板、唢呐、笛子)演奏,1956年考入潼南川剧团乐队,先后跟随王也惠和彭象贤老师学习川剧音乐,经过勤奋努力,最终成为剧团上手琴师(乐队首席)。同时,他还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尝试改革川剧音乐,先后担任了《作业》《俏皮的大母鸡》《三喜临门》《血洒浮图关》《杜鹃山》《三审刘玉娘》《特别代号》《情怀》《大医杨淮清》等20余部剧目的作曲或配器工作,部分剧目获得了省、市、县级奖励。

热爱川剧事业,退休后仍然致力于川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是潼南区戏曲协会乐队的主要成员和业务指导。

何 宾(永川)

男,祖籍重庆永川,1963出生于永川。1976年5月考入永川川剧团学习川剧表演,主要习文生、武生。

1977年在传统大戏《宝莲灯》中主演沉香,1977年至1989年主演了《盜银瓶》《桃李梅》《真假新娘》《狐仙闹花堂》等大戏80余台,到省内外演出,受到观众和业内人士好评。

1982年在现代川剧《佛海烟云》中饰演主角乔大,获江津地区文艺调演二等奖。1984年在剧团自创剧目《夺锦楼》中饰孙武。1991年在本团剧作《云雾巴国》中饰姬贤,参加四川省会演获个人演员奖和演员集体奖。2001年参加重庆市会演,小品《送饭》获一等奖。2002年本团创作剧目《妈妈让我再看你一眼》中饰魏华父亲,获重庆文艺专项戏剧奖演出百场奖。2010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乡村大平台表演获高度赞扬。2011年在大型现代川剧《风雨女人路》中饰演吴德福,获高度赞扬。

何联芬(?)

女,生于1963年11月,年轻时代喜欢唱歌跳舞,进入戏曲家协会后跟着老师们学习戏曲表演,参与了《醉人的川剧》《天女散花》《人间好》《我和我的祖国》《桂英打雁》等节目的表演。现正跟着老师们学习川剧大锣。

侯国强(万盛)

男,1928年生于重庆万盛。从小喜欢听打锣鼓、看川剧。1947年跟当地教唱川剧的许子臣老师学习打锣鼓,很快就会打一些简单的戏了,也能唱《甘凤池夜奔》《伍申路会》等。喜欢参加玩友活动。1983年退休后,经常参加玩友活动,常向专业老师如綦江的罗中楷、龚再德请教,学习了高腔司鼓,打击乐五方都能打。嗓子可以,也爱唱,唱腔、板眼皆能过关。1991年,参加綦江举行的川剧座唱比赛荣获一等奖。后转入万盛,经常参加万盛的玩友活动,向万盛的行家如黄建文、李绍林、谭德孝、黄富容等学习。

2012年,杨万德老师组建万盛经开区退休协会川剧俱乐部打击乐培训班,侯国强自告奋勇,不计报酬教川剧打击乐,将锣鼓牌子写成简谱印发给学员。

2019年,搬到綦江后也经常参加座唱。虽年过九十,但记忆力尚好。高腔戏能自打、自帮,还能唱部分折子戏。

贺美华(万盛)

女,生于1956年8月。一直喜欢川剧,2009年进入万盛戏剧曲艺家协会,《醉人的川剧》中扮张飞、《桂英打雁》中饰女兵等。现在又在师父带领下学习川剧打击乐。

姜建均(万州)

男,1952年5月出生。2007年,万州川剧团的鼓师孟天成,大锣万家培,演员张承志、张兴福等老师们传艺,姜建均加入了他们这个川剧队,吹唢呐和拉琴,也曾到农村演出。后来他自己组织了一支队伍,名叫“川剧民间锣鼓队”,负责编导吹拉。鼓师程永华,堂鼓卢泽松、黄家培,大锣杨白秋,大钹何一浦,小锣、马锣等是刘永福、徐永明操作。有时他也打大锣,到如今已经有六年时间了。这支队伍也经常出去演出。自2016年起,每周演三场,每周的二、四、六排演,演出的剧目有胡琴戏《南阳关》《五台会兄》等;弹戏有《桂英打雁》《血手印》;高腔有《金殿审刺》等。

蒋兴田(沙坪坝)

男,1952年生。重棉一厂工作,20世纪80年代参加了厂川剧队拉胡琴,有时也演配角。退休后在双碑、磁器口、沙区戏友协会拉琴,吹唢呐,同时也学到技术,其打玩友的宗旨是“老老实实拉琴,开开心心生活”。

邝达中(江津)

男,1964年1月生于重庆江津。现任江津区文化馆戏剧辅导干部,江津区文化馆免费开放少儿戏剧班教师。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会员,江津区剧协常务理事。1981年在巴白青年川剧团学习,拜师陈亚平、汪海。1983年到江津川剧团,拜师李鑫桂。1985年拜师四川省川剧院著名文小生刘又全。2012年拜师四川省川剧院著名文武小生黄学成。

从事戏剧工作30多年,在戏剧编导方面有丰富经验。编排了《归舟》《夜归》《奔途》《梅花亭》等戏。小戏《张嫂李嫂》于2014年获全国首届长江流域小戏小品大赛剧目推荐奖、重庆市第五届戏剧曲协大赛一等奖。川剧传统折子戏《奔途》获江津区美品之乡首届川剧邀请赛一等奖。

雷长生(大渡口)

男,1946年生于重庆。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川剧艺术学会会员,大渡口区文联常务理事、川剧协会主席,重钢集团工会戏曲专职干部、群文馆员、重钢戏曲社社长。

因热爱川剧艺术,一直从事川剧主持、辅导及演出。曾多次参加重庆市级川剧演唱会和折子戏演出比赛,多次获一等奖、最佳演唱奖、最佳演员奖。1990年拜师川剧表演艺术家袁玉堃,成为袁老的关门弟子。重庆市剧协保送他到四川省川剧学校进修两年。1992年9月在重钢钢花影剧院举办个人专场演出,演出了《踏伞》《访友》《别窑从军》三个折子戏。配戏的旦角有著名演员王桂香、黄荣华、曾帧。时任重庆市副市长的窦瑞华先生为专场演出司鼓。

退休后,坚持组织川剧队,在重钢工人文化室举办周日川剧演唱会,还参加各区的演出活动。2001年5月到6月,由重庆市文化广电局、大渡口区人民政府主办,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渡口区文广局承办的重钢周日川剧演唱会在重庆市三峡博物馆一楼北厅展示。

代表剧目有《踏伞》《访友》《别窑从军》《情探》《下游庵》《送京娘》《游龙戏凤》《迎贤店》《别宫出征》《戏仪》《八郎回营》《石怀玉惊梦》等。

卢泽松(云阳)

男,1949年生,重庆云阳人。因父亲曾在云阳川剧团工作过,受其影响,自幼就酷爱川剧打击乐。参加了民间川剧锣鼓队,唱过一些大戏和折子戏,如《萝卜园》《乔子口》《桂英打雁》《辕门斩子》《山伯访友》《山伯送行》等。

李中文(合川)

男,1954年出生于重庆合川。合川区戏剧曲艺家协会常务理事。1967年师从当地民间剧团鼓师唐万发、潘文木,学习川剧打击乐。后随公社剧团演出,先后在合川周边乡镇演出了许多现代剧目,如《革命梆声》《评分之后》《金钥匙》等。又到襄渝铁路工地慰问演出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改革开放后因剧团撤销,进入建筑行业。2005年又随合川区原川剧团一大批老艺术家学习川剧打击及声腔,在当时剧团马玉良、瞿实中老师的指导下,学堂鼓及其他打击乐器,结识了川渝两地各大专业院团的优秀鼓师及表演艺术名家,并参加了川渝两地很多联合演出。2007年成功走上了百姓大舞台。目前在合川从事川剧玩友表演,并在合川区戏剧曲艺家协会负责编排演奏了一大批优秀川剧曲牌吹打乐。以川剧传统曲牌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新了《爱我中华》《社会主义好》等川剧唢呐吹奏节目。

李金治(重庆大学)

男,生于1999年12月,重庆涪陵人。重庆市涪陵区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川剧文生表演人才培训班学员,师从冷秀碧、孙宗燊,工文武小生,曾主演《问病逼宫》《奔途》《禹门关》《白蛇传》等,获涪陵区青少年大赛一等奖、涪陵区青少年大赛铜奖、重庆市第二届民间艺人大赛优秀奖等。重庆大学2018级高水平艺术团特长生(川剧),现就读于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2018年12月,个人事迹被《今日头条》报道。

李光尧(渝中)

男,1942年出生于重庆渝中区,自小受父亲影响,爱上了川剧,七十余载从未间断,节假日基本在市内各大剧场度过。学生时代已经学了不少唱段。工作以后,业余时间除了看戏,就是在重庆剧场对面的洁园茶社(川剧各个流派在此谈经论道)度过,学习到很多川剧知识。

1962年开始进入玩友座唱,拜师原群众川剧团著名文武老生申怀德。申老师传授了《单刀会》《假投降》等剧目,其口劲道白使李光尧受益终身。又曾受过邹西池、金震雷、刘烈光、周继培、蓝光临等大师的亲自传授,在声腔系统方面有了很大提升。

1978年,经隆学义介绍结识了对他影响特别大的窦瑞华先生,在窦瑞华的倡导下,组织了多场川渝名家的大型聚会,如“三联杯”“南山纪念活动”等。2011年成立了以座唱为主的梨园茶社,茶社由12个剧团的专业文武场面和演员组成,历时10年之久,开创了成渝两地合作的先河。

李道勋(南岸)

女,1941年生,重庆人。原重庆市川剧院三团演员兼导演,2019年并入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重庆戏剧家协会会员。现任南岸区川剧爱好者协会会长、南坪街道文化中心川剧团副团长等职。

1955年考入合川川剧团,1959年调入江津川剧团,曾任演员队队长,主演之一。参加过江津川剧演员训练班,重庆市第三期川剧演员进修班,四川省第一届川剧导演进修班等,得到涂卿芳、薛艳秋、阳友鹤、白玉琼、邓先树等名师教导,学习虚心,刻苦努力,尊师重道,演出认真,刻画人物生动细腻,亦有亮点,受到各界一致好评。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桃花村》《刁窗》《戏仪》《绣襦记》《乔子口》《点将责夫》《山乡风云》等。排导剧目有《慧梅》《丫鬟断案》《三拜花堂》《二度梅》《屠夫状元》等。教学剧目《贵妃醉酒》获重庆市青苗奖。1979年应邀为大足川剧团新生训练班执教,培养了一批川剧人才。2003年起,经常参加南岸区川剧爱好者协会的演唱活动,后接任协会及街道文化中心川剧团领导职务。为延续南岸川剧协会历经二十载的演唱活动,她不畏困难,积极组织,团结近郊区县的川剧业余爱好者及专业退休人员,参与公益演唱和进校园活动,得到南岸区文联及南坪街道、后堡社区、金紫街社区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李永清(渝北)

女,1945年生于重庆江津,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的第四批市级传承人。曾任重庆市戏剧家协会理事。现为重庆市渝北区戏剧曲艺家协会顾问。

1953年考进白沙川剧团(后为江津川剧二团)学艺,工花旦、武旦。10岁就登台演出折子戏《拦马》扮演杨八姐,14岁演《白蛇传》《阿绣》,深受领导和观众赞扬。1957年参加江津第二期川剧演员训练班,结业成绩优秀。1961年调江北川剧团工作,担任女角组基本功训练组长。亮台戏《拾玉镯》《别洞观景》《拷红》,后来担任主演、导演。1981年参加四川省戏曲导演训练班进修,受中央戏曲学院导演系主任李紫贵教授和其他专家的教导,以优异成绩结业。

在专业剧团数十年的舞台生涯里,个人或与他人合作导演川剧传统戏、革命现代戏等39个。后拜师川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苹萍,主攻花旦。拜师导演艺术家夏庭光学习导演,使个人艺术精进。曾排导并演出《恩仇记》《荷珠配》《双凤冤》《两个女红军》《社长的女儿》等。曾经辅导青少年演员于1979年、1980年、1981年、1984年参加“重庆市专业剧团”青少年会演,荣获了二等奖、三等奖、鼓励奖共11个。

1986年3月调文化馆工作,任戏剧辅导干部,开展群众戏剧文化活动,导演和主演了话剧小品《喜事重重》,荣获全国第七届群星奖优秀奖;广播剧《鱼水》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到现在已荣获各级奖励共106个。

李彦国(潼南)

男,生于1959年,重庆潼南人,于1973年考入潼南川剧团,师从本团名家黄远朋、杨绍毅二位老师,主攻文生、须生,经刻苦训练,学到了一定的川剧舞台表演艺术和较扎实的功底。主演的剧目有大幕戏《钻窥计》《三审刘玉娘》《荷珠配》《三看胞妹》《白蛇传》《大医杨淮清》,折子戏有《马房放奎》《杀奢》等。其中《马房放奎》一戏在1996年参加重庆市首届舞台艺术之星文艺调演中荣获个人演出二等奖。

李昌恒(璧山)

男,出生于1941年9月,籍贯重庆潼南,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55年在潼南县太和镇中心小学校毕业,1956年9月考入潼南川剧团,启蒙老师徐佩德。1957年9月考入璧山川剧团,是第一期学生。1958年在江津川剧演员训练班学习了唱做念打等整套舞台艺术表演应用程式。结业回团后,常年在璧南、璧北和城关镇或邻县区乡演出,每年演出场次都在400场以上,全年没有一天假期。10多岁就成为主要演员,担任文武小生和须生。1978年,又拜重庆市川剧院李文韵老师为师,得到很大教益,表演艺术日臻成熟,能文能武,吹打拉唱都会一点。也懂得编导,以唱腔表演见长,能处理好讲白、唱腔和丰富的面部表情,结合形体动作塑造出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

1979年参加中国戏剧家协会四川分会,1980年出席四川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1981年任璧山川剧团团长,1992年1月1日退休。

退休之后,参加川剧座唱,常唱剧目有:《访友》《踏伞》《花月亭》《托国入吴》《柳林劝兄》《万山观画》《佛堂升天》《八郎回营》《石杯玉惊梦》《情探》等。

李惠文(江津)

男,1943年1月5日生。国家三级演员兼剧团编导。1956年6月考入江津川剧团,拜师申咏泉,主攻小生、小丑、武生。1984年2月参加重庆市文化局主办的第一届戏剧编导培训班。小生戏有《走南阳》《翠香记》《堂会三拉》《放裴》《迎贤店》《醉战雍州》等;小丑戏有《十五贯》《恩仇记》等;武生戏有《月下传枪》《藏舟》等。

参加创作现代川剧《我们的责任》获永川地区会演一等奖;自创小品《栽秧时节》获重庆市第二届小品比赛编、导、演二等奖;自创小品《两瓶白酒》获重庆市基本路线教育比赛一等奖;小品《寻归曲》获重庆市司法公安系统比赛一等奖;小品《再醉一回》获重庆市小品比赛二等奖;参加重庆电视短剧比赛《他乡人亲》获一等奖,重庆卫视已展播。移植改编剧目有《三子争父》《红楼夜审》等;执导《丁佑君·骂敌游街》《三考钟秀才》等。

李玉珍(江北)

女,1937年生于重庆。江北川剧团退休,师承许思慧、杨美玉,主攻青衣,常演剧目有《王宝钏》《秦香莲》《李三娘》《乔子口》《出北塞》《北邙山》《情探》《三祭江》《江油关》等。

李良素(大渡口)

女,1969年12月生,四川乐至人。1985年开始跟刘晓成老师学戏,主攻老旦、正旦,演出《安安送米》《狸猫换太子》《郑小娇》《归舟》《寻子上路》《装盒盘宫》《踏伞》《八郎回营》等。

李明秀(江北)

女,1944年3月生于四川射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父母来到重庆市,1994年从嘉陵厂技工学校退休。为圆儿时川剧梦,退休后参加业余川剧演出活动,师从欧阳书华,在老师教导下学习传统折子戏,如《访友》《送行》《思亲送柴》《梁红玉回院》《杜鹃山》《画梅花》《评雪辨踪》《祭灶》等。近年来参加重庆市戏友协会和双碑川剧社等团队的活动,特别是在戏友协会会长黄春芳老师的关心、爱护、帮助下,能在许多大幕戏中担任角色,演艺有所进步。

李成一(沙坪坝)

男,1939年7月生于四川渠县。1956年考入重庆市群力川剧团(沙坪坝区川剧团前身),师承著名川剧琴师何建铭先生,刻苦学习操琴、吹奏的各种技艺,胡琴、盖板、笛子、唢呐功底扎实,凡首席琴师应有的乐器都会,尤精于弹戏盖板子。七年坐科期满,留团任上手琴师。

在5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曾先后为30多部剧目作音乐设计、组腔、配器、领奏,获得好评,亦有奖项获得。2003年投入挖掘、整理、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艺术中,先后参与出版了《梨园拾粹》《川剧吹打乐四大公堂》《四大排鼓》《四大三吹》《川剧单支唢呐曲牌》等,经悉心排练,录制成碟被博物馆收藏。

2016年,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音乐代表性传承人。

李 红(万盛)

女,生于1970年6月。进入万盛戏曲协会后,跟着老师们学习了戏曲舞蹈《俏花旦》《天女散花》,跟着师父陈代科学习了折子戏《桂英打雁》《花荣射雕》,现在学习川剧锣鼓。

李亿凤(万盛)

女,1968年11月生。喜欢川剧艺术,进入戏剧曲艺家协会后跟着老师们学习戏曲表演,参与了《醉人的川剧》《天女散花》《桂英打雁》等戏的演出。现正在女子班跟着师父们学习川剧打击乐。

李秋颐(万盛)

女,生于1995年5月。2017年进入万盛戏剧曲艺家协会,开始接触川剧,并于2020年7月参演了传统川剧折子戏《桂英打雁》,饰演女兵。

李方平(九龙坡)

男,1950年生。重庆毛纺厂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参加本厂川剧队,后向原巴县川剧团周子良老师学习琴师(吹拉),活跃于重庆多地。2008年正式拜沙坪坝区川剧团著名鼓师李定江为师,学习锣鼓,受益颇丰,亦能胜任工作。尽管近年川剧困难重重,仍坚持在杨家坪组织玩友活动。

李长荣(南岸)

男,1942年生。重庆铁路分局南机段工作。1990年起受舅父曹全士的影响,学唱《下游庵》的唱腔,越学越上瘾。1996年退休后加入南岸区川剧爱好者协会,主唱剧目有《夜归》《荷珠配》(片段)《下游庵》等。

李清福(大渡口)

男,83岁。60年代起就学打川剧锣鼓,教师有苟方伯等,后为重钢川剧团出力。

李明华(永川)

男,1941年生于重庆合川。1956年考入合川川剧团。1958年调入江津川剧团,后调入重庆市川剧三团。师承祝明达、卜献松、张德成、陈淡然等。工须生,代表剧目有《扫松》《杀奢》《卖画劈门》《赵氏孤儿》等。曾演出《金银坡》,获江津地区表演一等奖;导演《李凤姐》(合作)获四川省川剧调演导演奖。

刘光辉(渝北)

男,祖籍四川泸州,生于1933年3月。幼时随父亲刘子良学习川剧打击乐。1949年12月,随蜀声川剧社到合江演出《白毛女》,任音乐队队长。1950年7月,在江津三道街剧场演出《九件衣》《八件衣》《闯王遗恨》。曾上台演出,《八件衣》饰杨年,《烈火情缘》饰狄黄青,《铡美案》饰韩奇。

1956年拜师刘德华,1962年拜师李子良。1963年调入江北川剧团,任导演、音乐设计,排了《红岩》《青松岭》等戏。20世纪70年代撤团后,进青峰农场种茶,在农场组织川剧演出队,在区乡演出。1979年回江北文化馆工作,负责戏剧、曲艺辅导,办了5期川剧训练班,2期打击乐班,学员达409人。1983年退休。

1985年,在四川邻水高滩镇培训5名学员。2015年,在贵州土城带弟子6名。

刘光德(潼南)

女,1942年7月出生于重庆潼南。1956年考入潼南川剧团,拜师名旦赵亚芬学习川剧艺术,1958年到绵专二团随团进修,主攻旦角。16岁开始主演《朱紫国》,饰皇后,此后便经常担任主演,先后在《宝莲灯》中饰三圣母,在《柳荫记》中饰祝英台,在《焚香记》中饰焦桂英,在《白蛇传》中饰白蛇,还在《杜鹃山》《丁佑君》《红霞》《红嫂》《刘四姐》等50余部现代戏中担任主要演员,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她容貌清秀,唱腔和表演富有韵味,很受观众欢迎。1990年,被任命为潼南川剧团副团长,1996年任川剧团党支部书记至退休。现为区戏曲协会主要演员。

刘成文(潼南)

男,1942年生于重庆潼南。1959年10月考入潼南川剧团,专攻小丑,拜师名丑李笑呆,登台演唱的第一个戏是《甘凤池夜奔》。他的嗓子好,音高且亮,又有扎实武功,很受观众喜爱。其演出剧目颇多,如:《借亲配》中的张古董,《张知县送亲》中的张知县,《徐九经升官记》中的徐九经,《打红台》中的肖方,《三审刘玉娘》中的县令,《云中落绣鞋》中的王恩等;主演的川剧折子戏有《花子骂相》《劝夫》《西关渡》《钻狗洞》《三金殿》《驼子回门》等。他导演并参演的童话剧《俏皮的大母鸡》曾参加永川地区戏曲调演,获得导演奖和演出奖。退休后,一直坚持在区戏曲协会参加演出至今。

刘晓成(江津)

女,1948年6月出生。祖籍潼南。1960年进入潼南川剧团,老师是艺名“七岁红”的赵亚芬,还有何洪信,工花旦、摇旦。演出剧目有《别洞观景》《踏伞》《思凡》《拾玉镯》《逼焦》《秋江》等。曾在沙坪坝川剧协会任编导并参加演出,自编川剧大幕戏有传统川剧《梅娘传奇》《恩蛇传》《龙宫配》《三滴血》《民女奇医》等多个剧目,现代川剧有《梨园花开》《荒山恋》等。

刘永正(九龙坡)

男,重庆人,1937年生。1979年开始学戏,师承原白市驿川剧名鼓师马骥、彭华中,后拜名鼓师江善培、鼓师兼导演冯光霖为师,大锣、大钵、二鼓都有所长。曾向多名川剧老师学艺,座唱为主,主攻花脸,演唱剧目有《五台会兄》《铡美案》《杀桥》《铡侄》等多个折子戏。曾担任白市驿川剧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率领白市驿川剧团演出百余场次。2012年评为市级传承人,在西部调演中获得二等奖。

刘晓明(江北)

女,生于1956年10月。曾于1979年加入双碑川剧团,后随团来到沙坪坝文化馆演出至今,主要扮演群角。

刘道贞(南岸)

女,1950年生。原在重庆烟厂工作。20世纪90年代退休。除了唱歌,就跟着陈天星老师学习川剧唱段,爱唱的川剧有《拷红》《长生殿》等。

刘云霞(永川)

女,1958年生。其父酷爱川剧,是一个老玩友,每次在街上“打玩友”都带她去,她是在川剧的声腔、锣鼓声中长大的,从小热爱戏曲。1972年唱京剧《只盼深山出太阳》顺利考进宣传队工作,学唱川剧《红灯记》李铁梅的唱段。1974年主动要求到江津川剧团工作,学习川剧艺术,主攻短打武旦和花旦,演出了《渡口》《三打陶三春》《拨火棍》《挡马》等武戏和花旦戏,并在《白蛇传》中饰演白素贞。1991年开始“打玩友”,2000年组建了一支川剧演唱队,2003年退休。在永川剧团的川剧茶园、群川俱乐部每月各参加两场座唱和彩唱。

刘正常(大渡口)

男,1935年生,重钢集团工作,1995年退休。自小爱看川剧,退休后主动参加各地玩友活动,并用电子琴伴奏川剧唱腔,得到很多人肯定,说电子琴对音准有好处。近些年来,他收集了一些剧本资料,花了大量时间,亲手抄写了川剧折子戏一百个。

罗凤云(南岸)

女,1946年生,四川遂宁人。退休前为南岸石坪桥汽修厂幼儿园老师。11岁入重庆九龙坡川剧团学戏,攻青衣、花旦和武旦。80年代离开剧团到石坪桥汽修厂幼儿园工作,边教学边从事文化娱乐宣传工作。主要演出剧目有《荷珠配》《御河桥》《北邙山》《三击掌》《别窑从军》《霸王逼姬》《大盘山》《花荣射雕》等。嗓音纯正清亮,唱功深厚,富有表现力。终身喜爱川剧,积极参与川剧玩友活动,是梨园茶社核心成员之一。

罗云奎(铜梁)

男,1941年3月生,重庆铜梁人。铜梁区川剧协会会员。1960年1月考入铜梁川剧团,师从唐明成、黄笑非、金震雷(重庆市川剧院著名演员)攻生、净角行当。主演传统戏有《抬铡进宫》《双青天》《御河桥》《程夫人闹朝》《铡侄》《五台会兄》等;现代戏有《邱少云》《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历任剧团团委委员、业务组组长、政工组组长、经理、党支部副书记兼组织委员。2002年退休。现为铜梁区非遗川剧传承人。

罗开碧(南岸)

女,1944年生,退休前是重棉三厂检验员。从小喜欢川剧艺术,50年代末跟随曹吉高老师学川剧演唱。男腔为主,以戏带腔,发蒙戏是《空城计》《马房放奎》的唱段,要求唱腔“八字法”(过板过眼,字正腔圆),然后才达到入情。退休后参加了南岸区川剧爱好者协会,活动频繁。主唱剧目有《空城计》《杨广逼宫》《马房放奎》《长生殿》等。

蓝 波(荣昌)

男,生于1944年,又名蓝立人。1957年参加荣昌川剧团。1958年保送到江津川剧演员训练班深造,主攻文生,受著名老艺人姜尚峰传教《幽会放裴》。后拜成都群众川剧团团长、著名老艺人徐沛云为师。参加过《重庆戏曲志》的编纂。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几十年来,先后主演了《碧波红莲》《绣襦记》《年轻一代》《红岩》《朝阳沟》《访友》《做文章》等大小剧目186本。创作了《蜀军都督》《展望将来》《一条山花烟》等剧目。1987年《四川文艺》头版发表了他创作的《一根拐杖》,曾获得四川省优秀作品三等奖。后来保送到四川省文化厅举办的编剧进修班培训。1995年5月退休后,仍活跃在荣昌、大足、隆昌、内江、泸县、成都、遵义等地,参加各地川剧活动。他能演能打,硬场面样样摸,还可司鼓。70多岁仍然每年演出七八十场。创作的小川剧《荣峰河畔》由荣昌《海棠文艺》发表后演了11场。

卢明德(巴南)

男,1937年生。1958年参军,在沈阳空军某部服役七年。其间,多次参加业余文艺演出,并多次获得个人奖、创作奖。转业到地方后,曾经参加黑龙江省文艺会演,创作并演唱了《歌唱焦裕禄》《我是边疆的红色司机》等。从小喜欢川剧。在其父的影响下,14岁即能唱《马房放奎》,并学到一点打击乐。调回重庆后,经常得到玩友老师和专业老师的帮助,技艺有所提高。能唱《南阳关》《杀奢》《斩黄袍》《五台会兄》《访友》《情探》《别窑从军》《归舟》《大盘山》等戏。

黎 明(合川)

男,1942年7月生,重庆合川人。自幼酷爱川剧,1958年与同学邓运佳、何孝贵、陈在芳、王维诗等组成了合川二中川剧队。除组织排演传统川剧折子戏外,还创作演出了现代川剧《读书与劳动》,获得学校好评。大学期间,参加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歌舞团川剧队,参与《荷珠配》演出。

2011年,自华南理工大学退休回到合川。在合川众多业余川剧爱好者的支持鼓舞下,自费购置行头组建了合川第一个民间川剧活动平台——“合川川剧人家”,活动于大街小巷、酒楼茶社、江边码头、老年公寓等地,自娱自乐,同时为爱好川剧的观众服务。2014年初租房挂牌,于合川嘉滨路183号定点演出。组建的合川黎明川剧团于2016年2月1日成立,该团具有合川区文委、工商、公安登记注册及演出资质。

娄义娇(万盛)

女,生于1985年1月。从小喜欢看戏剧表演,是万盛梨韵艺术团演员。在陈书群、陈代科影响下,走进了川剧的圈子。第一次真实接触川剧是2018年12月在重庆江北参加川剧培训班,一级川剧演员及编导张建平老师、一级演员黄荣华老师、一级演员杨思兰老师授课。第二次是在成都参加川剧培训班,一级演员及编导左清飞老师、一级演员张燕老师授课。

在万盛梨韵艺术团参演折子戏《小放牛》,饰演小牧童,由一级演员罗吉龙老师指导编排。另外还参演了由万盛川剧团陈代科老师指导编排的折子戏《秋江》,饰演陈妙嫦。

吕金强(永川)

男,1953年生。原为永川区食品公司中层干部。师从著名琴师陈祖明先生,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基本能上台拉下手,亦能拉些上手戏。先后加入了群川俱乐部、文艺沙龙、民乐团、二胡协会等,为永川举办的各种文艺演出活动无私付出。

廖世华(南岸)

男,生于1936年。原在重钢工作,现已退休。从小就热爱戏曲,20世纪50年代初经常去看川剧名家的演唱。1970年初,曾在大渡口重钢六厂组织川剧座唱,主要成员有郑道生、白英千等人,每周一次,持续了一年。1970年初拜师申明时老师学川剧锣鼓,后来在市川剧院司鼓名家的指点下得到很大进步。20世纪70年代末参加重钢川剧队,司二鼓。近年参加李光尧梨园茶社及白市驿川剧团,操作音响设备,一边司二鼓,一边搞音响设备至今。

龙林光(永川)

男,重庆永川人,1953年8月3日出生。1976年5月通过招考进入永川川剧团。1976年至1983年从事打击乐演奏工作。1983年至1988年从事二胡、扬琴演奏。1988年至1994年任川剧团乐队上手琴师。1988年至1993年任川剧团舞厅萨克斯、小号演奏员。1994年至1995年任川剧团舞厅乐队队长。

林正中(万盛)

男,生于1961年10月。学生时代就喜欢文艺,进入万盛戏曲协会后,跟陈代科老师等老艺术家学习川剧,在折子戏《柜中缘》中饰演岳雷,在《花荣射雕》中饰演花荣、在《桂英打雁》中饰演士兵等。

林森休(永川)

男,1942年出生于四川广汉,1956年考入大足川剧团。1958年参加江津川剧训练班,同年底调入江津川剧团。1960年选送到四川省川剧学校首届川剧训练班进修,1961年学习结业,调回永川川剧团,工净角。主演过《五台会兄》《包公赔情》《火烧濮阳》《三闯辕门》《杜鹃山》等上百个剧目。为了更好地传承川剧,他对一些濒于失传的剧目进行了抢救性整理,使这些剧目在舞台上重现光彩。

退休后,组建、参与了永川戏剧沙龙、群川俱乐部的各种活动。2015年初,自筹资金组织一批退休的戏剧骨干,在永川成立了九洲梨园。九洲梨园每月演出川剧2场,川剧座唱2场,培养了10多名川剧骨干。几年中,共在城市、镇街和学校演出200多场,组织了玩友座唱100余场。

莫登荣(南岸)

男,1929年生。自幼喜爱川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常在又新大戏院、得胜大舞台、重庆大戏院等看戏。1957年参加了重庆市川剧院学员班学习两年,更加爱上这门艺术。曾经在上新街组织了一个川剧玩友会,在下浩等地段每周开展一次活动,有各地爱好者参加。1978年,南岸区成立了业余川剧爱好者协会,莫登荣为演出组长,在区老干中心二楼礼堂演出,每周唱两个折子戏,人称“钢杆玩友”。

米 婷(万盛)

女,1993年10月生。歌唱演员,有较多的演出经历。2019年开始接触川剧,并于2020年参演传统川剧折子戏《小放牛》,饰演村姑。在《花荣射雕》中饰演耶律含嫣。

聂荣华(沙坪坝)

男,1938年生。其父亲开餐馆营生,地址离又新大戏院很近,剧院老师们如周裕祥、肖君甫、吴晓雷等都是在馆子里挂账的食客。聂荣华也时常进出剧院,受到川剧艺术的熏陶,感染极深。1960年考上了中国戏剧学院,集中培训时遭父母反对而放弃。在工厂工作时,积极参加川剧业余活动。1996年退休至今,多在与川剧玩友们共享快乐。常演唱的剧目有《南阳关》《奔途》《马房放奎》《别窑从军》等。

彭龙才(渝北)

男,生于1943年8月。1959年考入江北川剧团,师从熊文光,主攻须生。1960年在江津川剧训练班学习,历时半年,拜师祝明达,学习《杀惜》《杀狗》《杀奢》等戏。(www.xing528.com)

回团后开始演现代戏《许云峰》《红嫂》等。后演出《战洪州》中的杨六郎,《枫叶红了的时候》饰罗小光。重庆电视台《川剧大观》中曾收录他的《太平仓》。

20世纪80年代,江北川剧团撤销后,进江北县食品公司。后在文化馆江艺剧团教学。1990年,参加演出戏剧小品《发票》,获重庆市戏剧比赛二等奖(编剧曾祥明,导演李永清),并在1991年重庆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演出。1991年在重庆市民乐比赛中获集体一等奖。

彭茂才(永川)

男,1936年生,四川乐至人。原重庆市川剧院三团副团长,生角,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退休。幼儿时期喜爱民间艺术,学川剧、唱曲艺等。1953年在一次玩友会上唱了一折川剧,被合川川剧团吸收。1959年调江津川剧团,演生角兼武生,拜祝明达先生为师。作为合川底班,参加四川省老艺人示范演出,曾支援北碚《禹门关》上京汇报演出。演出了大小剧目100余出,代表剧目有《杀奢》《杀狗》《杀惜》《二进宫》《刺马斩坡》等。退休后“打玩友”,给予永川群川俱乐部等大力支持,认认真真唱戏,老老实实为人,受到大家的赞誉。

彭钟焜(永川)

女,1941年生,原重庆川剧院三团演员,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退休。读小学时就热爱文艺,1956年顺利考入大足川剧团,训练半年就随团演出。1958年参加江津第三届演员训练班结业,成绩优秀,留江津川剧团工作。热爱学习,注重唱腔,积极完成演出任务,还经常参加乐队帮腔,受到大家称赞。代表剧目有《三祭江》《鱼禅寺》《秦香莲》《刁窗》《春娥教子》等。退休后,除了家务就是唱玩友,永川群川俱乐部几乎场场必到,其他区乡有请必到。

彭建中(沙坪坝)

男,1933年生。原为重庆桥梁公司干部。1955年起开始学习川剧锣鼓,20世纪70年代拜著名鼓师李定模为师,得到真传。

彭光年(巴南)

男,1941年生。1957年参加原巴县川剧团,1958年在江津川剧音乐训班结业。在团里先打锣鼓,后为鼓师。剧团撤销后分配到商店,2002年退休,以“打玩友”为乐,在鱼洞、南坪、大渡口等地担任鼓师。

潘昌华(南岸)

男,1932年生,重庆巴南人。受家庭影响,特别是母亲爱好川剧,从小就对川剧有所接触。常跟随同学余果山去“又”字科班的老师和同学家玩,受到胡裕华、周裕祥老师的教化。拜周裕祥为师,学小生。1951年参加工作。1957年下放农村锻炼一年后到南岸老厂煤矿工作。该厂搞文化活动,请了不少玩友参加,从中自学了不少戏。先唱小生,后感觉唱旦角嗓子特别清秀响亮,从而改唱旦角。经川剧名丑赵又愚介绍,到黄家垭口茶馆唱玩友。经常唱的戏有《庆云宫》《情探》《前帐会》《金水桥》等。在桐君阁药厂工作时,还演出大幕戏《柳荫记》(扮演全场祝英台)等戏。热爱川剧,是梨园茶社创办者之一。

潘承礼(渝北)

男,祖籍重庆合川,1937年2月出生于水土。父亲早年靠做点小生意维持一家生计,家境虽贫困,却沉迷于川剧。他从小耳濡目染,也渐渐喜欢上了川剧。后来当上船工,把川剧当成主要的精神寄托。退休后,搜集了川剧光碟四百多盘,并特地购置一部相机,在观赏川剧时拍下了许多精彩的剧照,受到戏迷们的称赞。照片汇编成两本画册,即《川剧戏友你我他》和《川剧的魅力与风采》。重庆电视台对他做过报道。现为重庆市川剧戏友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戏友协会渝北分会副会长,南岸区戏曲协会理事,重庆川剧“不了情”戏友会会员,重庆市民俗摄影协会理事。

乔 松(北碚)

原名陈大楷,男,生于1942年1月。20世纪80年代,在天府矿务局任职工俱乐部主任时,组建了川剧演出队,排练了《萝卜园》《卧虎令》《迎贤店》《花田写扇》《桂英打雁》《柜中缘》《拾玉镯》《牛皋扯旨》等近20个川剧折子戏和大戏,到矿区的基层单位为矿工和职工家属们演出,丰富和活跃了矿区文化生活。还应邀到北碚为观众和川剧爱好者们演出。在《萝卜园》一剧中扮演梅廷选,在《卧虎令》中饰刘秀,在《迎贤店》中饰常诗庸,在《花田写扇》中饰边吉。

退休后,从2012年起,扛起摄像机,到重庆市川剧戏友协会、磁器口龙群川剧团、双碑川剧团、茶园群艺川剧团、江津区戏剧家协会、永川区戏剧家协会、江北区戏剧家协会、白市驿业余川剧团、大渡口区川剧协会、南岸后堡川剧协会、重庆市川剧院,把他们演出的700多个川剧视频,上传到四川麻辣社区川剧论坛、优酷视频、腾讯视频、爱奇艺、新浪微博等门户网站,宣传重庆川剧。2016年,重庆电视台在拍摄《期待走出困境的川剧》时对他做了报道。

摄制的川剧视频有《幽闺记》《荆钗记》《玉簪记》《白面虎肖方》《白蛇传》等大型剧目和折子戏600多部,并为其中80多个剧目的视频配了字幕。

邱粟杨(重庆大学)

男,生于1993年7月。德阳市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统盔帽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至2019年6月,参与国家级项目“教育部·重庆大学川剧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地”;参与重庆大学宣传部牵头项目《白蛇传》演出,并负责研究制作盔帽30件,舞台道具33件,脸谱9件。此戏获得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六届重庆市大学生戏剧演出季”优秀演出剧目奖。

2018年初,负责成都市川剧艺术博物馆舞台美术类展品清理与整理工作;2018年4月,负责重庆市川剧院川剧传统盔帽清理、复原工作;2019年3月至4月,参加四川省川剧院《白蛇传》剧组日常排练与彩排工作。

科研项目有:2017年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川剧传统盔帽造型艺术研究”;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项目“川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论文《川剧传统盔帽数字化体验——以川剧“玩友”的博物馆数字化体验为例》《川剧盔帽系统构想》分别发表于《四川戏剧》《川剧与观众》。论文《川剧传统盔帽造型艺术研究》获得2016—2017年度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优秀成果二等奖。

邱 慧(潼南)

女,1944年1月出生于重庆潼南。1959年考入潼南川剧团,主攻花旦、奴旦、青衣。1960年到绵阳川剧训练班进修,结业回团即登台演出。她表演戏路宽,唱腔优美,形象端庄大气,从艺以来在百余部传统戏和50余部现代戏中担任主演。主要剧目有《拷红》(饰红娘)、《出塞》(饰昭君)、《十五贯》(饰苏淑娟)、《渔家乐》(饰玉莲)、《春草闯堂》(饰春草)、《荷珠配》(饰荷珠)、《红岩》(饰江姐)、《杜鹃山》(饰柯湘)等。

1984年任川剧培训班教师,2005年加入区戏曲协会,任花旦行当的主演至现在。

秦应值(沙坪坝)

男,1951年生。1971年进入重庆特殊钢厂工作,数年后参加厂川剧队及重庆市文化宫工人川剧团,负责做剧服和群角演员。

饶楚方(九龙坡)

男,1945年12月5日出生。受家庭影响,从小喜爱川剧。曾在原西南川剧院培训班习武生。入学后先后参加江津第五中学、第一中学的学生川剧团,经常参加演出。曾与川剧艺术家申怀德搭班演出,学艺很多。主要演出剧目有《借赵云》《别窑从军》《挑袍》等。先后在渝北区参加了上百场川剧演出。2011年在渝北区文化馆演出的《灞桥挑袍》,于2016年被中国戏曲研究院收录于《中国戏曲大全》。

现任重庆市巴渝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常务副理事长兼川剧发展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关于川剧发展的研究。参与策划组织了重庆市潼南区第一、第二届川渝发展论坛,江津区首届川剧发展论坛、重庆市川剧发展高端论坛,对川剧的发展做了一定努力。

近年来主要从事川剧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主编了《中国川剧名剧名段集锦》。此书由重庆大学教授杜承南作序,窦瑞华同志题写书名,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

茹蕙、枫樟(九龙坡)

茹蕙,本名黄治清,女,生于1946年,原为重庆发电厂工会俱乐部员工。枫樟,本名张杰,男,1940年生,原为渝中区区属集体企业工程师。

茹蕙家离江北川剧院不远。读小学时因声音甜美,被当时四川省川剧学校看上,有机会去成都上学。无奈家长不允,成为终生难忘的憾事。退休之后,有重圆川剧之梦的想法,只是找不到机会。

枫樟,祖籍江苏武进。为了帮助老伴茹蕙圆川剧之梦,枫樟自学电脑音乐,为的是能给她做川剧唱段的伴奏。好不容易做成一段《拷红》,试唱之后觉得还行,就一直做下去。后来四川省举办网络盛典音乐大赛,允许戏曲参赛,茹蕙以《别洞观景》参赛。通过海选、初赛、复赛,最后进入了全省前二十名,到北京参加了决赛。川剧选段进入音乐大赛,真还算是难得。

后来,他们经常以川剧参加社区、镇、区的文艺演出。

孙宗燊(涪陵)

男,1941年9月生于涪陵。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原涪陵市川剧团团长,重庆市非遗川剧传承人。1956年从艺,工文武生,1962年改丑行。师从川剧名家廖啸风、刘清良(刘又良),曾受教于周裕祥、许少康(许裕禧)、琼莲芳、邹西池、赵又愚等川剧名家。他基本功扎实,幽默风趣,丑而不俗。以袍带、折子丑见长。从艺60余年来,集编、导、演、吹、打、弹、唱于一身,擅创新。曾主演《问病逼宫》《拦马》《九锡宫》《江油关》《做文章》等60多出传统剧目;导演《春草闯堂》《屠夫状元》《程夫人闹朝》《夏天官与蔡龙王》等50多出剧目。曾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川剧艺术理论文章。其受艺弟子有夏维维、程韵涵、李金治等。退休后,致力于川剧的传承、推广。前往涪陵五中、涪陵十四中、涪陵城七校等多所学校无偿传艺,传授《九流相公》《扯谎过殿》《程咬金安边返朝》《射雕》等10余出剧目。

孙小娟(沙坪坝)

女,群艺川剧艺术团团长,江北区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首个非遗传承人研修班毕业生,市曲艺家协会会员,沙坪坝戏剧曲艺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四川省艺术职业学校,工花旦、青衣,常演节目有川剧绝活变脸、吐火,常演剧目有《拷红》《三祭江》《人间好》《思凡》《天女散花》等。师承著名演员喻丽勋,从艺30余年,演出过上百个传统优秀戏剧作品。

表演川剧小品《荷塘月色》(曾祥明编剧),获2008年乡村文艺调演一等奖,并参加全国乡村文艺调演丰收杯江苏决赛。表演小品《钱的味道》获2010年重庆市小品大赛二等奖。表演川剧《文化站长》获2012年重庆市小品大赛一等奖。表演川剧《绣红旗》获2012年“重庆市红书回放”一等奖。表演《天女散花》获2015年重庆戏剧邀请赛川剧一等奖。

2015年在江北区开办了重庆市首个少儿川剧培训班,并汇报演出《盗仙草》《邱旺告贫》《人间好》。同年举办了重庆市首个少儿川剧专场。受九龙坡实验小学邀请,演出少儿川剧专场,剧目有《状元与乞丐》《王祥卧冰》《鞭打芦花》等,深受好评。2016年至2017年受四川外语学院邀请参加了国际留学生艺术文化交流活动,并成功汇报演出《三战吕布》《人间好》。

舒 锋(九龙坡)

男,1943年1月生于重庆。从小爱好川剧,曾向陈淡然老师学戏,学了《樊馆借头》《长生殿》《鱼禅寺》《杀奢》《大盘山》等。也爱好打击乐,曾向沙坪坝区川剧团的邓兴全老师、李定江老师、陈耀祖老师等学习过大锣、大钹等。

粟道坤(渝北)

男,生于1940年11月。1956年进合川川剧团,学习小锣、堂鼓。1959年3月调江北川剧团,师从段萼仙、文成华,后参师陈耀祖,打过《碧血扬州》《八宝公主》《两狼山》《百岁挂帅》《杨家将》等戏。擅长二鼓、钹、小锣。20世纪80年代参加四川省川剧调演,在《反徐州》中担任司鼓,该剧获一等奖。1983年川剧团撤销,进文化局剧管组工作。1991年参加重庆市民乐大赛,获集体一等奖。曾在成都、都江堰、遂宁、龙台、荣昌等地演出。

盛照桁(铜梁)

男,1940年生,重庆铜梁人。1956年考入铜梁川剧团,工文小生。1957年进江津第二期川剧演员训练班学习,1960年到四川省川剧学校青年演员进修班学习,后为剧团主要演员兼导演,1990年退休。在数十年川剧艺术生涯中,担任主角的有传统戏《红梅记》《柳荫记》《彩楼记》《玉簪记》和现代戏《红岩》《年轻的一代》《李双双》《槐树庄》《海防线上》等100多部戏。改编移植并导演的剧目有《花田错》《海防线上》《易妻记》等。主演的《泪洒相思地》一剧,被重庆电台录音播放。为本团青年演员张雪梅、夏明君、谢金凤排导的《陕断桥》《踏伞》,重庆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曾录像播映。2016年12月21日《铜梁日报》以“盛照桁:这一世情系川剧这一生风雨兼程”为题做了人物专访报道。现为重庆戏剧家协会会员,铜梁区戏剧曲艺家协会会员,铜梁区川剧协会会员、铜梁区非遗川剧代表性传承人。

沈玉芬(永川)

女,祖籍重庆永川,1963年出生于永川。1976—1977年,永川川剧艺术团学员;1977—2002年,永川川剧艺术团演员;2002—2004年,永川川剧艺术团,中国戏剧家协会重庆分会永川站副站长;2004—2007年,永川川剧艺术团团长助理、副团长兼中国戏剧家协会重庆分会永川站副站长;2008—2012年,永川川剧艺术团党支部书记兼中国戏剧家协会重庆分会永川站副站长。

师承原永川川剧团董华德、晏家容、朱旭成、田燕明、竹燕、周开华、代德秀、高跃梅、周永援、杜伦方、方如法老师,以及四川省川剧院左清飞,重庆川剧院邹西池、宋天伟、郭莘舫等老师。

从艺三十二年,在数十出川剧传统、新编剧目中担任不同性格的主要角色,广获好评。特别是主演的新编历史剧《唐宫佳人》和《云雾巴国》获得较大成功,在成渝两地广为演出,受到观众欢迎、媒体赞扬和四川省文化厅高度肯定和表扬。2004年以来,先后担任团长助理、副团长和剧团党支部书记,一直兼任中国戏剧家协会重庆分会永川站副站长,在永川及成渝两地川剧艺术前辈的帮助指导下,排演十余台川剧优秀传统剧目及新编剧目,为永川传统戏曲振兴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对于人才培养,在积极配合排演工作的同时,注重发挥永川戏剧家协会的作用,积极为年轻艺人提供实践机会,言传身教,严格要求,使永川文艺界初步建立起一批川剧演艺人才梯队。

石 琳(沙坪坝)

女,出生于1962年8月,籍贯四川蒲江。1980年开始学艺,曾拜乐至县剧团马登贵、杨大珍为师,已在成渝多地演出,工奴旦、闺门旦,演出剧目有《拷红》《花田写扇》《翠香记》《青梅配》《三祭江》《乔子口》《三堂会审》《尚书问婿》《钗头凤》等。

宋宗铭(南岸)

男,1940年生。20世纪60年代参军,后来在重庆市卡福汽车零配件制造公司工作。从小热爱曲艺,在厂里参加川剧队学习唱川剧。由于嗓音好,唱腔不俗,引起了重庆市川剧院著名艺术家姜尚峰老师的注意,收为徒,并严格按专业要求培养,因家庭反对唱戏为业才作罢。但从此以唱玩友为乐,在成都、自贡等地都留有足迹,代表剧目有《双金丹》《困夹墙》《托国入吴》《周仁祭坟》等,颇受好评。

苏祖胜(江津)

男,1946年生,重庆钢铁公司江津夏坝铁厂职工,1997年退休。从小喜欢川剧,积极参加厂里组织的川剧小组活动,会胡琴、唢呐,曾在江津珞璜、永川南门及群川俱乐部拉软场面,亦能唱折子戏《别洞》《武家坡》等。为提高技术,特拜市川剧院三团陈祖明、张厚斌为师,学习川剧音乐艺术,受益匪浅。

唐 政(渝中)

男,1946年9月生于重庆,重庆木偶艺术传承人。1993年至2016年任渝中区戏剧家协会主席。导演的川剧有《大闹天宫》(高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弹戏、灯调)、《猪八戒吃西瓜》(灯戏)、《猪八戒背媳妇》(灯戏)以及现代戏《渡口》(高腔)等等。

唐再纯(沙坪坝)

女,1943年7月出生。1957年7月在安岳小学教书,1958年1月调入安岳川剧团任文化教员,学习川剧编导。1958年下半年,在重庆市川剧院训练班学习。同年参加重庆青年演出队,在重庆市巡演。1959年调内江文化工作队做编导,1960年回安岳剧团。1962年参加为邓小平、朱德、宋庆龄演出的《花子骂相》,饰演吕蒙正。1963年,演出《穆桂英战洪州》,饰演剧中思香,同年调内江演出队参加西南会演《山寨名师》,负责该剧音乐设计、领唱。1972年调入重庆建院工作。演过《白蛇传》《柳荫记》《白毛女》《丁佑君》等剧。

唐中华(永川)

男,1936年生。小时爱听川剧,1952年参加成渝铁路修建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川剧唱腔和打锣鼓。1979年,创办了业余川剧团,任团长,培养了一批青年成为川剧爱好者,并为川剧团输送人才。后迁进永川城区,积极参加群川俱乐部活动,既演唱,也打场面。

田世林(永川)

男,祖籍重庆永川,1964年出生于永川。演出的剧目有《盗冠袍》《盗银瓶》,现代戏《枫叶红了的时候》,现代折子戏《渡口》《园丁之歌》等。

1985年,演出《三岔口》获重庆市“青苗三等奖”。授徒刘少川,演出川剧折子戏《拦马》《三岔口》《拿虎》等;授徒杨军,演出川剧折子戏《林冲夜奔》《射雕》等。

谭必举(大足)

男,生于1942年5月1日,重庆大足人。1956年4月24日考入大足大声川剧团学艺。1958年派送江津第三期川剧演员训练班学习,中途入江津川剧音乐训练班学习堂鼓,师承资阳河著名鼓师刘德华。回团后即参加演出,同时跟师学艺,师承剧团首席鼓师赵国均。

演出《十五贯》时担任司鼓,同时又担任演员。演出的《五台会兄》及另外三个折子戏,在县城连演十场,场场爆满。后来演出的剧目有《破铁券》(饰包公)、《五台会兄》(饰杨延德)、《打銮》(饰包公)、《闯关》(饰高旺)。担任司鼓的剧目有《十五贯》《小刀会》《柳荫记》《恩仇记》《绣襦记》《焚香记》《铡美案》《荷珠配》《抬铡进宫》《柜中缘》《拦马》《五台会兄》《拷红》等大中型剧及现代剧近百个。

退休后组织了川剧演唱队。2016年大足区戏剧曲艺协会成立后,每月坚持无偿为会员和川剧爱好者演唱两场。为传承川剧锣鼓,除在大足区城南创新小学、川剧传承基地米粮小学指导学生外,还在社会上无偿收徒20余人。

谭卓然(大足)

男,1936年生。大足川剧团琴师。8岁开始学习川剧锣鼓,抗日战争胜利时,和陈祖明等打起川剧锣鼓参加全城游行。1952年在大足文化馆国乐班向谢萃兮老师学拉二胡,1955年加入大足川剧团向舒全勇老师学琴师。音乐创作有《余栋臣》《葵花向阳开》等。退休后很多年都在重庆四处“打玩友”,以艺会友度时光。

魏 源(重庆大学)

男,1987年生,四川广元人。2006年,被“川剧皇后”沈铁梅在川剧《金子》中精彩的表演和动人的唱腔吸引,开始接触川剧。2009年在重庆大学创办幽兰戏曲社。在社团运转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得到张建平、黄荣华、邱永和、熊平安、王起久等名师的传授和指点,学习川剧导演、音乐设计、理论研究等。在幽兰戏曲社排演了《刺目劝学》《迎贤店》《望娘滩》《六月雪》《白蛇传》《桃花扇》等剧目。幽兰戏曲社曾代表重庆大学赴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和北京、成都、江油等地交流演出。2019年荣获“第六届重庆市大学生戏剧演出季·特别贡献指导教师奖”。

文安清(綦江)

男,1938年生。从青年时期起就热爱川剧,并于1958年开始学戏。现任打通川剧协会会长。

演唱川剧主工生角,兼小生。曾受教过的老师有:遂宁川剧团著名生角王世佳、重庆川剧院杨少安、南桐川剧团团长陈代科、綦江川剧团鼓师罗中凯以及江津川剧团刁庆云等。能唱折子戏40多个,片段戏20多个。唱过的大幕戏有《卧虎令》《十五贯》,折子戏《营门斩子》《闯宫》《马房放奎》《大盘山》《五台会兄》《访友》《归舟》等。更多戏是清唱,主要在綦江地区唱,也常去重庆、四川、贵州多地演唱。

文昌国(渝北)

男,1964年生。老家川剧盛行,加上本乡一位老师是仪陇县木偶剧团团长,常回家教唱川剧。1996年拜重庆市川剧院表演艺术家曾德辉老师为师,学到不少基本知识和折子戏。并向表演艺术家杨昌林老师、天池老师、陈星阁老师等请教,有不小进步。曾到成都、雅安、彭州等地去联欢演唱。代表剧目有《斩黄袍》《斩宗保》《大盘山》《杀奢》《别宫出征》等。

王显会(万盛)

女,生于1940年。从小喜爱川剧,经常看南桐川剧团演出。1985年参加南桐矿务局矿工俱乐部业余川剧队,不打不唱任队长。跟谭德孝老师学唱腔。先后参加了綦江川剧俱乐部、东溪川剧俱乐部、打通煤矿川剧协会、万盛戏曲协会。

现在能唱《桂英打雁》《杀狗惊妻》《大盘山》《长生殿》《鱼禅寺》《惊梦》《前帐会》《霸王别姫》《别窑从军》《别宫出征》《刁窗》《访友》《八郎回营》等。

王家麒(沙坪坝)

男,1940年1月18日生于四川遂宁。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传承人。

1953年至1954年在父亲王耀先所在的遂宁曲艺队跟陈茂松学习曲艺。1956年考入重庆市沙坪坝川剧团,师从梁文治先生,主攻小生。1961年参加重庆市青年演员进修班,拜师袁玉堃、姜尚峰、陈桂贤先生。1963年学成毕业,留团担任川剧演员。曾任沙坪坝区川剧团工会主席、演出队队长、副团长。2000年2月退休。2012年被授予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传承人。

折子戏代表作品有《摘红梅》《踏伞》《放裴》《堂会三拉》《书馆悲逢》《迎贤店》《戏仪》《酒楼晒衣》《踏纱帽》《翠香记》等;大戏代表作品有《柳荫记》《绣襦记》《白蛇传》《煮海记》《龙骨扇》《痴儿配》《荷珠配》《荆钗记》《芙奴传》《夫妻桥》《燕燕》等。曾在现代戏《红灯记》中饰演李玉和、《沙家浜》中饰演刁德一、《江姐》中饰演甫志高、《朝阳沟》中饰演拴保等人物,受到行家和观众一致好评。

1960年参加重庆市青少年会演,在《把宫搜诏》中饰演穆顺,获得一等奖。

参与2000年重庆市首届磁器口古镇“千年古镇迎千年”庙会的筹备组织工作,组织各区县戏曲爱好者组成“玩友一条街”,以戏剧清唱表演和戏剧打击乐演奏相结合的形式,别开生面地弘扬了民族戏曲传统文化。

2010年以后,为了抓好川剧传承工作,培养川剧接班人,促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每周一下午在沙坪坝区七十一中学校进行川剧艺术普及,培养学生20余人。在这期间,为了更好地展示和传播高雅艺术,辅导外国籍学生10余人,培养业余川剧爱好者100余人。

(说明:本书自2019年10月开始编撰,所收录的条件是编撰之时健在的重庆川剧玩友。王家麒先生于2020年7月24日病逝,故仍收录,以资悼念。)

王 英(铜梁)

女,生于1968年10月30日。1982年12月考入铜梁川剧团川艺班学习。1985年12月毕业后进入铜梁川剧团,师从李永宜、尹登榜、黄廷炎等,主攻青衣、刀马旦、花旦。先后饰演了折子戏《打神》之焦桂英、《刁窗》之钱玉莲、《桂英打雁》之穆桂英,大幕戏《白蛇传》之白素贞、《青儿闹西天》之青蛇、《飞云剑》之聂小倩、《花荣射雕》之耶律含嫣、《苏云庄》之苏云庄等。自2015年参加铜梁区戏剧家协会及铜梁区川剧协会以来,积极参加区内各种文艺宣传演出,参演了川剧折子戏《打神》《刁窗》《桂英打雁》等,大幕戏《御河桥》《玉支玑》等。

王中禄(永川)

男,祖籍重庆永川,1941年出生永川。1956年7月正式参加永川川剧团学艺,师承老生演员张文言老师。1958年3月到江津川剧艺术培训班学习,11月回本团工作。1971年到1975年调县文宣队工作,1975年底仍回永川川剧团工作到退休。

在永川川剧团工作期间主要扮演老生,1964年起开始演现代戏、样板戏、话剧等。1978年恢复传统川剧,担任的行当为老生、小生两行。老生戏有《反徐州》《铡美案》等。小生戏有《柳荫记》《绣襦记》《煮海记》。

自1963年开始,常演的老生戏有《反徐州》《十五贯》《双青天》等。现代戏的角色有《红岩》的许云峰,《红灯记》的李玉和,《沙家浜》的郭指导员,《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少剑波等。

1984年,担任永川川剧团党支部书记,主持全团工作,效果甚佳,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1995年,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

王南富(渝北)

男,1945年5月生。原渝北化肥厂退休。1961—2000年师从罗志军,2000年师从陈耀祖,学川剧打击乐。

王冬芝(南岸)

女,1946年出生于重庆南岸。跟刘晓成学习川剧,学唱剧目有《三娘教子》《乔子口》《武家坡》《贵妃醉酒》《包公赔情》《八郎回营》《出北塞》《大盘山》《拷红》,以及《金子》《死水微澜》《目连之母》《马前泼水》《审苏三》等戏的片段。

王显志(沙坪坝)

男,1931年生于重庆沙坪坝。从小喜欢川剧,是沙区川剧团的忠实观众,在本地玩友何志平、李德辅感染下,常一起去唱玩友。为了提高艺术,拜沙区川剧团名琴师何少洲门下,学习拉琴、唢呐,在业师的精心培养下有所收获。退休后常在各地参加玩友活动,吹、拉、打需要什么做什么,受到大家的信任和敬重。

王传智(大渡口)

男,1933年生。青年时期就喜欢看川剧,后参加重钢川剧团打锣鼓。退休后仍“打玩友”。

王远碧(永川)

女,1964年出生于重庆江津。1980年到宜宾屏山川剧团,任司鼓和帮腔。演出了《柳荫记》《铡美案》《御河桥》《送京粮》等上百个剧目。后参与永川群川俱乐部的一系列川剧活动。随同九洲梨园剧团到城市、镇街和学校演出。在江津川剧协会、油溪川剧协会和白沙川剧协会的各项演出活动中一直担任司鼓。

吴孔富(铜梁)

男,1949年5月出生于重庆铜梁。铜梁区川剧协会会员,铜梁区戏剧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1962年考入铜梁川剧团,工小生,1984年10月任铜梁川剧团副团长,2001年退休。主演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饰许仙、《柳荫记》饰梁山伯、《御河桥》饰宣登鳌、《乔老爷奇遇》饰乔老爷、《苏云庄》饰皇帝等。主演的现代剧目有:《智取威虎山》饰杨子荣、《平原作战》饰赵勇刚、《红嫂》饰负伤战士、《红灯记》饰磨刀人等。自进入川剧团就立志终生从事川剧演艺事业,还鼓励支持其子女、配偶从事川剧工作:女儿吴曦从四川省川剧学校毕业后进入成都市川剧院任演员;配偶郑光兰担任铜梁区老体协川剧指导站站长和重庆市铜梁区川剧协会主席。一家两代三同门人,在铜梁可谓“川剧世家”。现为铜梁区非遗川剧代表性传承人。

吴成萍(大渡口)

女,生于1951年,从小就在川剧锣鼓声中长大,一生喜爱川剧并结下了不解之缘。师从杨德淑老师,以《金殿审刺》入门。后又拜著名鼓师陈左君、陈耀祖为师,获益不少。曾两次参加大渡口区声腔比赛,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曾在李家沱办座唱,任过巴南区川剧曲艺协会秘书长、会长,南岸区川剧爱好者协会演员队队长,常演剧目有《金殿审刺》《杀狗》《三祭江》等。

吴一仪(大渡口)

男,1941年生。南岸区川剧爱好者协会会员。从小受父母影响至深,1955年考入九龙坡人民川剧团(后合入九龙坡区川剧团),师承李仲箎老师。退休后,以到处去“打玩友”为乐,近年曾两次获得大渡口区声腔比赛一等奖。常唱剧目有《斩黄袍》《长生殿》《大盘山》等。

伍开福(永川)

男,祖籍重庆永川,1963年出生于永川。1983年作为舞台技师进入永川川剧团,师承王家兴,参加工作以来参与川剧团历年所有演出。

参演的大幕戏有:《清风亭》《风雨女人路》《管家婆》《社区女书记》《杨八姐盗刀》《铡美案》《五子图》《白蛇传》《哑女告状》《薛家将》《盗冠袍》《唐宫佳人》等。

参演的折子戏有:《三岔口》《包公赔情》《火烧裴元庆》《挑滑车》《望江亭》《杀奢》《杀嫂》《杀狗》《描容寻夫》《铁龙山》等。

夏庭光(渝中)

男,1933年生于重庆。重庆市川剧院二级导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

自幼随其父川剧名丑夏长清习艺,5岁登台演出。1939年随父跑滩搭班,1945年起献艺于重庆得胜大舞台(后更名胜利川剧团)。1956年,重庆市实验川剧院与胜利川剧团合并成立重庆市川剧院,长期在该院一团工作。1985年至1990年曾任重庆市川剧院副院长、重庆市川剧院艺术顾问、重庆市川剧艺术学会副会长。现为中国戏曲导演学会理事、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中国剧协会员、重庆市剧协会员、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员、重庆市川剧爱好者协会顾问、重庆市川剧戏友协会名誉会长、渝中区剧协顾问。

夏庭光业师张德成,先后参师川剧表演艺术家姜尚峰、川剧“彭大王”彭天喜,青年时主攻文武小生,兼及须生戏、小丑戏。从1952年始,兼任导演,整理传统戏、新编历史故事剧、现代戏三百余出,已向艺徒和求艺者传授了五六十折传统剧目,撰写、发表文章数百篇,出版了《川剧传统导演手法选例》《川剧品微》《川剧品微(续集)》、《夏庭光演出剧目选》等专著,为川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几十年来积极参加玩友活动。逢各地玩友班期,均准时到场。座唱的剧目近百,有《活捉李甲》《萧何追韩信》《韩信问卜》《伍员须白》《困昭关》《举狮观画》《徐策观阵》《醉打瓜精》《卖油郎》《寿昌寻母》《青州坟》《韩信斩樵夫》《纪信替死》等,并参与财贸俱乐部、重钢、二钢、戏友协会、梨园茶社等玩友组,演出了《芦花荡》《三击掌》《御河桥》等戏。

许淑君(沙坪坝)

女,生于1971年10月。1991年在绵竹新民川剧团学艺,后跟随姐姐许莉学艺,先后参加过民营剧团、资阳文化剧团、邛崃振兴川剧团,在四川各地演出。主攻奴旦、青衣旦,演出节目有《拷红》《翠香记》《柜中缘》《打神》《思凡》《武家坡》《包公赔情》《三娘教子》《花月亭》《杀狗》《柳荫记》等。

向来国(永川)

男,1963年出生,祖籍重庆永川。1978年在重庆市永川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原永川川剧团)工作,2012年3月退休。从师父亲朱旭成,9岁学艺,后拜师周通。退休前从事川剧艺术表演35年,工武生(靠架武生、短打武生)。演出过川剧大幕戏《铡美案》《杨八姐盗刀》《白蛇传》《雷峰塔》等。退休后在重庆草木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任艺术顾问,至今7年。川剧折子戏《三岔口》(饰演任堂惠),获重庆市首届“青苗奖”二等奖;川剧折子戏《火烧裴元庆》获重庆市调演一等奖;获2013年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先进个人”称号。

向 武(潼南)

男,1961年生。祖籍重庆潼南。现任重庆市潼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调研员(兼)、重庆市潼南区戏曲协会副主席。

在组织演出传统经典剧目的同时,努力配合创作与时代结合的现代川剧,成功地组织了为市委党校处级干部培训班学员演出的现代川剧《大医杨淮清》,弘扬正能量,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1986年以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在《重庆日报》《重庆农村报》《重庆晚报》《重庆文化》《重庆文化研究》《四川日报》《四川农民报》《潼南日报》等报纸、杂志发表文章。担任《梨园荟萃》《潼南川剧》两书的主编,出版后受到戏剧界好评。

向隆民(南岸)

男,1947年生。原重庆柴油机厂员工,该厂当时的川剧队很强,能演大幕戏。1970年开始学习拉胡琴,吹唢呐,弹三弦。退休后参加南岸区川剧爱好者协会,积极参加演唱活动。

徐建章(万盛)

男,生于1944年7月,祖籍重庆万盛。于1982年开始学习川剧伴奏,师承父亲徐德玉(原南桐川剧团琴师)。自1982年至今,一直活跃在万盛、南川、綦江、遵义等地的川剧玩友舞台,结识了不少打唱俱佳的好老师,如陈代科、杨万德、罗中凯等,受益匪浅。多次参加当地演出和座唱。近期,参加了万盛区梨韵艺术团的排练和演出,录制了川剧曲调的《我和我的祖国》以及川剧折子戏《桂英打雁》《秋江》《花荣射雕》《小放牛》等。自己有一套软场面乐器,如京胡、二胡、盖板子、唢呐、笛子、月琴、中阮,帮助万盛川剧女子打击乐训练班培训学生。

肖坤元(永川)

男,现年57岁,出生于1963年10月1日。1978年到永川川剧团参加工作,并在永川党校进行川剧专业培训。1979年到川剧团演出队参加演出,先后演出了《铡美案》(饰包公)、《打銮》(饰包公)、《铡侄》(饰包公)、《包公赔情》(饰包公)、《牧虎关》(饰高旺)、《高平关》(饰高鹤)、《桂英打雁》(饰孟良)等。还参与了川剧团的各种大型川剧演出,至2012年退休。

肖代云(南岸)

女,1945年生。读小学时就爱看川剧演出和“打玩友”,还在重钢排的《碧波红莲》中饰彩女,觉得很有意思。当知青时也不忘唱川剧,自娱自乐。退休后主动参加南岸区川剧爱好者协会的活动,能唱就唱,不能唱时就听人家唱。因嗓音好、音域宽、音色美、音准也不错,常把录的唱段放在网上,受到广大听众好评。节目有《大盘山》《绛霄楼》《鱼禅寺》《别姬》等。

肖道忠(大渡口)

男,1935年生。1953年加入军校,后分到解放军空军某部任战斗机飞行员,后转业到重庆自来水公司工作,1998年退休。其爱人吴成萍爱唱玩友,他不仅非常支持,且经常一起参加,并学会了一些折子戏如《游园惊梦》等,同时也享受到唱玩友的乐趣。

熊兴福(渝北)

男,1944年出生。业余学习川剧,十二三岁就学“打玩友”。1998年跟粟道坤老师学打击乐。在重庆川剧戏友协会和渝北参加川剧玩友活动。

熊朝华(江北)

男,1940年10月出生。祖籍重庆涪陵。曾任教于重庆市天源化工厂子弟中学、重庆市江北区鸿恩寺实验学校。从小喜爱川剧,师承涪陵最负盛名的罗镇东老师,老师去世前赠予其36本经典剧目。其中有清光绪年间的手抄本《木荆钗》(全本)、《下游庵》(下本)、《禅机悟》,后献给了重庆市川剧博物馆。

20世纪80年代在南桐川剧团教学,学生有杨家淑等演员,玩友有谭德孝等。协助南桐煤矿工会演出了传统川剧《别洞观景》《扯符吊打》《做文章》《营门斩子》等。

整理、收藏了一些唱腔曲谱资料,如《琵琶记》《红梅阁》《彩楼记》《醉打山门》《思凡》等。常演唱的剧目有《汉贞烈》《焚香记》《琵琶记》《幽闺记》,以及《百花赠剑》《别宫出征》《仙姬送子》《泾河牧羊》《貂蝉拜月》《盗红绡》《九华宫》《李氏尽节》《摆宴逼姬》等。

岳 虹(重庆大学)

女。重庆大学音乐表演系本科生,师从肖玲副教授。在大一军训期间,看了川剧《灰阑记》,剧中的唱腔和戏剧演员专业的表演引起了她的兴趣,后来进入幽兰戏曲社学习川剧。最开始学习帮腔,为《白蛇传》《思凡》领腔。后来当上演员,扮演过《阖宫欢庆》的郗氏、《贵妃醉酒》的杨玉环、《刺目劝学》的李亚仙等。成熟后开始参加学校的一些川剧推广活动,有重庆市大学生戏剧节、重庆大学成立90周年纪念晚会、电子科大第二届校园川剧节、重庆大学新年晚会、中国教育电视台“戏聚校园”晚会等。

鄢正国(万盛)

男,生于1953年10月21日。2013年退休后,拜松藻煤矿川剧俱乐部杨汝德老师为师,走进了川剧玩友座唱。后经川剧玩友老前辈罗中凯、王世洪老师的指教,在万盛的座唱活动中又受到陈代科团长的指导,在川剧唱腔方面小有提高。演唱的剧目有《南阳关》《长生殿》《五台会兄》《惊梦》《斩黄袍》等,受到同行和观众的好评。

杨中林(潼南)

男,1950年2月25日出生。祖籍四川盐亭。原潼南县文化馆馆长。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交响乐学会会员。现任潼南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潼南区戏曲协会办公室副主任兼美工。

与潼南戏曲协会主席古大明一道,编写出版了《梨园风采》画册,填补了潼南川剧没有图片文字资料记录的空白,也为川剧人和戏迷提供了一道川剧文化大餐。

多年来为大型演出做舞台美术设计和制作。1989年参与组织了“纪念杨闇公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并任舞台美术设计、制作。为潼南春节联欢晚会、川剧《情怀》《大医杨淮清》等大中型剧目的舞美进行了设计制作。

杨万德(万盛)

男,1947年出生。祖籍重庆沙坪坝。1959年8月考入南桐矿区川剧团,先学武生,后改行小花脸,曾拜川剧表演艺术家徐笑侬先生为师。

演出剧目有大戏《井尸案》《意中缘》《屠夫状元》《血溅乌纱》及折子戏《柜中缘》《做文章》《钻狗洞》《西关渡》《出天行》《画梅花》等。

1988年南桐川剧团被撤后到区残联工作。退休后,组建了万盛区银河艺术团并任团长,演出歌舞、小品、川剧节目,如《该谁煮饭》(根据川剧《出天行》改编,重庆电视台摄制并播放)、《驼子回门》《一女三许》《请医》《画梅花》等川剧传统剧目及变脸特技。曾获得重庆市专业剧团会演三等奖,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奖。

现所负责的区川剧俱乐部,每月定期活动8次。开设了川剧打击乐免费培训班,有学员20余人。任区退协理事、退协“夕阳红”艺术团团长。多次带领川剧爱好者到贵州、四川多地交流演出。

杨胜兴(铜梁)

女,1943年出生。祖籍重庆铜梁。铜梁区川剧协会会员,铜梁区戏剧曲艺家协会理事。1956年考入铜梁川剧团,攻旦角,1958年进原江津专区川剧演员训练班学习,1960年被推荐到四川省川剧学校青年演员进修班学习,回团工作至1990年退休。主演古装戏有《白蛇传》(饰白素贞)、《杨八姐盗刀》(饰杨八姐)、《穆桂英挂帅》(饰穆桂英)、《苏云庄》(饰苏妃)等;现代戏有《红灯记》(饰李铁梅)、《社长的女儿》(饰女儿)等。现为铜梁文化馆川剧志愿者,铜梁非遗川剧代表性传承人。

杨绍毅(潼南)

男,出生于1939年7月。祖籍重庆潼南。1956年10月1日考入潼南川剧团,集中训练5个月后,就随团学戏参加演出。在剧团拜师肖云章,参师黄远朋,主攻文生,同时兼学武生,从17岁起就担任剧团文生行的主角。常演的剧目有《柳荫记》《荆钗记》《焚香记》《逼上梁山》《和亲记》等。

杨绍毅戏路宽,形象帅气,唱腔优美,表演细腻,塑造了多个生动的艺术形象,是川中地区川剧生角中的佼佼者。1961年,在《宝莲灯》里饰演刘文锡,该剧当年参加绵阳地区戏曲汇演获得演出集体奖,杨绍毅也被评为青年优秀演员。

1980年,潼南川剧团先后在重庆、成都演出《焚香记》,杨绍毅和黄梓莲在剧中分饰男女主角,得到同行和广大戏迷好评。该剧被四川电视台录制后作为精品剧目多次播放,一时传为佳话。

杨 红(江北)

女,1946年生。祖籍重庆南川。退休前在江北剧场工作。13岁小学毕业后即考入江北川剧团,攻奴旦、青衣和武旦。后因公受伤,改作领腔,间或参与演出。演出剧目有《杀狗》《拷红》《乔子口》《渔家乐》《秦香莲》《杨八姐盗刀》等。主要工作是领腔,声音洪亮圆润,富于感情。曾获优秀乐员奖。终身从事川剧活动,是梨园茶社核心成员之一。

杨 钢(渝中)

男,1947年11月12日生。祖籍湖北宜昌。1960年8月15日考入重庆市川剧院戏曲训练班,七年学艺专攻文武小丑。在川训班老师教导下,系统地学习了川剧的唱、做、念、打,掌握了“四功、四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名丑刘裕能教启蒙戏《做文章》等。1967年毕业,调重庆市川剧院一团工作。后又师承名丑李文杰,得其亲授《拿虎》《议献剑》等戏。

1969年参军,主要从事部队文艺创作和演出工作,颇受广大官兵和地方群众的好评。

1974年复员回到川剧一团,曾在舞台队和办公室工作,后任演员队队长。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能担任大幕戏和折子戏中的主要角色,能熟练地将唱、做、念、打运用于舞台,成功地塑造人物。

在川剧一团上演的《冲霄楼》中饰演蒋平,连续上演近40场,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许。

在王德云导演排练的《醉打》一剧中扮演酒保,参加1980年市青少年汇演,获二等奖。

1980年,拜川剧表演艺术家丑角陈全波为师,得其亲授《佘塘关》《隋宫乱》《滚灯》《拜新年》等戏。1981年,在《佘塘关》一剧中饰演佘彪,参加市青少年会演获奖。

演出过的大幕戏有《闹齐庭》《牡丹园》《玉支玑》《过江误》《冲霄楼》《龙骨扇》《状元与乞丐》《智取威虎山》《八一风暴》《枫叶红了的时候》等;折子戏有《做文章》《滚灯》《佘塘关》《醉打》《九流相公》《隋宫乱》《黄沙渡》《扯符吊打》《拦马》《三岔口》《秋江》等;现代戏《抓舌头》《春风店》《审椅子》《战海浪》等。

退休后不忘川剧,参加了市川剧戏友协会的演出,并兼职舞台队工作及电子屏幕的设计。

杨思兰(渝中)

女,1944年10月生。1958年考入四川省川剧院一团学员队。三个月后加入重庆市川剧院训练班,得到川剧表演艺术家胡裕华、薛艳秋、张小凤、涂卿芳等老师的精心传授和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发蒙戏有《盘贞认母》《重台别》《别洞观景》《张明下书》《桂英打雁》等。毕业后,又拜表演艺术家曾又珠为师,在曾老师的传授下,艺术提高颇大,基本功更加扎实。

擅长刀马旦、花旦等行当,身段表演细腻,川剧舞蹈有创新,有排导能力。常演剧目有《双阳公主》《拦马》《箭射马踏》《拨火棍》《桂英打雁》《男女盗》《老背少》等20多个。演出传统大戏《攀龙梦》《谭记儿》《玉支玑》《三夫人》《王熙凤》《恩仇记》《意中缘》,现代戏《磐石湾》《平原作战》《烽火桥头》《山村姐妹》等数十部。

1979年,演出《双阳公主》荣获重庆市川剧青少年会演一等奖;1988年,演出《老背少》荣获重庆市电视大赛奖。

近年在重庆川剧戏友协会参加演出和清唱的有《桂英打雁》《双阳公主》《老背少》《刁窗》《秋江》等,还参加了一些公益演出活动。

阳大春(南岸)

男,1941年生。祖籍重庆南岸。儿时常随大人看戏,家中有很多唱片。步入社会后,四处寻师访友,哪怕一腔一字之长,也必兼收并蓄。如蒋世隆小腔多变,李光尧咬字行气,皆于他获益匪浅。但其唱必以名家唱腔为基调,如《别宫出征》出自张德成,《三击掌》出自刘昌汉,《斩黄袍》出自车佩新,《三娘教子》和《受禅台》出自邹西池,非一家一姓可囊括。

常唱剧目有《武家坡》《三击掌》《别宫出征》《访友》《奔途》《三娘教子》《古城会》《二进宫》《梅龙镇》《鱼禅寺》《送京娘》《马嵬坡》《斩黄袍》《杀奢》《受禅台》《空城计》《杀狗》《大盘山》等五十余出。

杨坤玖(沙坪坝)

男,1992年任四川资中新华川剧团副团长。1998年任四川省德阳市金桥川剧团编剧、导演。作品有《狸猫换太子》《杨家将》《哪吒闹海》《铜网阵》《盗官袍》《青云洞》等。2012年任群艺川剧艺术团副团长、编剧、导演。重庆市曲协会员,沙坪坝区戏剧曲艺家协会会员。全国曲艺创作高级研修班毕业生,2011年重庆市小品编导班毕业生。工文武生,擅演《林冲夜奔》《长坂坡》《哪吒闹海》《踏伞》《访友》《送行》等戏。师承川剧大家袁玉堃先生、李奎光先生。从艺30余年,主演过上百个优秀传统剧目,如《盗冠袍》《铜网阵》《禹门关》《小商河》等。2008年四川省第三届川剧青年大赛表演川剧《青云洞》获新人奖。2012年在重庆市小品大赛表演川剧《文化站长》获一等奖。2015年重庆戏剧邀请赛表演川剧《林冲夜奔》获一等奖。

杨绍明(渝北)

男,生于1965年11月。祖籍四川邻水。1984年高考结束后,参加达县地区银行干部招聘,考进邻水县工商银行,1999年退休,开始做自由职业者,主要从事主持人工作。2016年加入渝北区剧协,任协会副秘书长。

因其岳父曾是邻水川剧团团长,岳母学的是川剧帮腔,其妻是川剧演员,所以也当川剧演出的主持人。他主持川剧把“说学逗唱”加进来,让剧情和演员介绍变得生动有趣,在介绍剧情时也加进逸闻和传说,增加娱乐性。为了更好地传承川剧,他认真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目前已录制的川剧演出视频有30多部,且都是高清视频,演出照片上万张。为了制作出好的作品,他自己花钱添置了三脚架、录像机、单反相机、台式电脑、大容量硬盘,还把制作好的川剧视频上传优酷网,让古老的川剧融入互联网时代,已经上传的作品有7部。

杨五一(万盛)

女,1966年5月生。喜欢川剧,进入戏剧曲艺家协会跟着老师们学习,扮演过《桂英打雁》中的女兵、《天女散花》的群角等。

杨正莉(南岸)

女,1938年生。退休后回重庆定居,积极参加玩友活动。在南岸区川剧爱好者协会任过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分管行政后勤工作,认真负责,不辞劳苦。常演剧目有《三金殿》《扑台》《桂姐修书》《柴房公堂》《长生殿》等,唱腔正统规范,字正腔圆,受到大家好评。

杨海云(南岸)

男,1915年生,南岸区川剧爱好者协会员。在民生造船厂工作,1980年退休。儿童时期就常看川剧演出,十几岁开始学唱川剧,有一副天生的窄音嗓子,髙低音自如。主演旦角,剧目有《重台别》《出北塞》《绛霄楼》《情探》《刁窗》等,年龄虽大,但嗓音保持完好,仍坚持个人乘车去参加演唱活动,乐在其中。

游继贵(铜梁)

男,1940年5月出生。祖籍重庆铜梁。铜梁区川剧协会会员,铜梁区戏剧曲艺家协会理事,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会员。1958年3月考入铜梁川剧团,攻生行,1993年2月退休。1958年到江津川剧演员训练班学习,1960年到四川省第一届川剧青年演员进修班学习。主演的剧目有《绛霄楼》《孙安动本》《挑袍》《卧虎令》《十五贯》《穆桂英招亲》《生死牌》《程夫人闹朝》《小刀会》《泪洒相思地》等;现代戏有《邱少云》《八一风暴》《红灯记》《红岩》等。1963年,《邱少云》剧组到成都及周边地区演出,省电台曾录音播放。1964年在重庆演出时,重庆人民广播电台亦录音播出。现为铜梁非遗川剧代表性传承人。

游钦鹏(永川)

男,1935年生。老家在川戏氛围浓烈的松溉镇,不管是唱玩友还是唱明台,只要锣鼓响,观众挤满堂。他就是在这个环境中长大的。也曾经学习拉琴,还大胆地去报考四川省川剧学校,因文化不过关末成,后在重铁工作。业余时请教江津名琴师杨晓村老师,亦向川剧团陈祖明、张厚斌二位学习琴师技艺。因病提前退休后继续参加玩友活动,还动员老伴杨本坤也参加群川俱乐部学唱川剧。功夫不负有心人,短时间内学到了《点将责夫》《惊梦》二折,受到大家好评和鼓励。

袁世全(铜梁)

男,1944年1月出生。祖籍重庆铜梁。铜梁区川剧协会会员。1958年10月考入铜梁川剧团,即被派去江津演员训练班学习,返团后从事川剧打击乐工作,1998年退休。20世纪60年代中期,协助本团电工处理灯光音响,后剧团领导安排其从事专业舞台灯光音响工作,乐台人手不够时也兼做乐台打击。他力求改变剧团灯光音响的落后状况,特别是在铜梁剧场落成后,团里添置设备时,他研发创新,效果显著。他与舞美师的默契配合对铜梁川剧舞台布景的灯光及特效有所改良和推进。现为铜梁区非遗川剧传承人。

叶恩禄(合川)

男,1946年2月生。籍贯重庆铜梁。自幼喜爱川剧,退休后参加江津川剧爱好者协会,曾向古天华、李惠文、戴信云、黄绣芸等老师学习川剧,攻老生、小生。所学并演出的剧目有《马房放奎》《韩琪杀庙》《杀奢》《船舟借伞》《断桥》。参加演出的大戏有《借亲配》《香罗帕》《三子争父》等。2008年参加江津戏曲比赛,演出《马房放奎》获二等奖;2016年参加重庆市戏剧家协会、江津区委宣传部举办的川剧比赛,以《长生殿》(饰演李隆基)获优胜奖。

叶菊银(铜梁)

女,生于1966年1月。1983年3月考入铜梁川剧团艺训班学习川剧打击乐,打川剧二鼓,1985年毕业后随团到各地演出。在陈明华等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鼓师。2005年剧团解散后,参加指导站和戏剧家协会演出。2016年9月川剧协会成立后,每月9日、19日在区文化馆定期演出。司鼓的大幕戏有《御河桥》《柳荫记》《二伐台城》《易妻记》《泪洒相思地》等;折子戏有《踏伞》《三娘教子》《访友》《打神》《营门斩子》《思凡》《船舟借伞》《扯符吊打》《二堂释放》《桂英打雁》《五台会兄》《马房放奎》等。

叶巧玲(九龙坡)

女,1968年8月出生。1982年考进巴白青年川剧团学习川剧表演艺术,主攻文、武、花旦、娃娃旦及奴旦。师从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李奎光、夏庭光、汪海(汪孟莉)、李丰华、凌坤丰、华莲(王自勤)、陈亚平、姜善培、冯光霖等。1986—1992年被任命为巴白青年川剧团团支部书记;1992年调入成都空军航空四站总厂重庆分厂工作至今。1990年加入重庆市川剧爱好者协会;2006年加入白市驿川剧爱好者协会;2012年加入九龙坡区戏剧曲艺家协会,2017—2020年白市驿川剧联合会副会长,2019—2020年任九龙坡区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2015年被评为九龙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主演及参演的主要剧目有:《白蛇传》《碧波红莲》《杀狗惊妻》《思亲送柴》《别洞观景》《桂英打雁》《杨七郎招亲》《李三娘》《安安送米》《樊梨花斩子》等。

1990年川剧《杀狗惊妻》获“峡口杯川京剧大赛”一等奖;《思亲送柴》获重庆首届川剧声腔艺术大赛“振兴奖”。1992年川剧《思亲送柴》获四川省川剧玩友座唱邀请赛活动优秀奖、重庆市首届民间业余剧团“火把杯”川剧邀请赛获优秀奖。2015年川剧《盗仙草》参加重庆巴渝风九龙坡区首届戏剧曲艺大赛获银奖、重庆戏剧家协会举办的“梨园传奇”戏曲票友大赛二等奖。2016年川剧《思亲送柴》在江津区“川剧美品之乡”首届川剧邀请赛中获三等奖;川剧《盗仙草》在重庆市第三届“梨园传奇”戏曲票友大赛中获二等奖。

2018年,《蝶花奇缘》在九龙坡区的第四届广播文艺星光奖评选展演活动中荣获铜奖;《盗仙草》被评为2018年中国(张家港)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优秀展演剧目。

严顺平(铜梁)

男,生于1964年3月。1979年考入铜梁川剧团,攻小生。1980年训练班毕业后随团演出。参演角色有《飞云剑》宁采臣,《泪洒相思地》张青云,《御河桥》宣登鳌,《访友》梁山伯,《桃花村》崔护,《李甲归舟》李甲,《荐亡》王十朋,《奔途》张鸿渐,《石怀玉惊梦》石怀玉,《楚宫会》楚王孙,《梅花亭》高文举,《花月亭》秦仲,《双飘带》梁天鉴,《下游庵》徐元宰等。

尹显国(永川)

男,出生于1965年4月。1978年到永川川剧团参加工作,并在永川县县委党校进行川剧专业培训。1979年到川剧团演出队参加演出,先后在《杀奢》中饰陈宫台、《南阳关》中饰伍云昭、《牧虎关》中饰张豹、《阳河堂》中饰薛猛、《铡美案》中饰韩奇、《飞虎岗》中饰安进思、《五台会兄》中饰杨延昭等,还参与了川剧团的各种大型川剧演出,至2012年退休。

张承志(万州)

男,1941年4月生。祖籍重庆万州。从小父母双亡,1951年被政府收进孤儿院。1955年考入万县川剧团(今三峡川剧团),学习小生。1959年赴成都市川剧院学习一年,并拜著名川剧小生蓝光临为师,学演了《摘红梅》《放裴》《肖方杀船》《铁龙山》,以及大戏《夫妻桥》等。1961年赴重庆进修班,向著名生角陈淡然、肖云华老师学习演出了《卖画劈门》《下竹影》《杀惜》《背鞭逃国》《下河东》等戏;为其后来演出《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等奠定了较好的基础。1981年拜川剧表演艺术家袁玉堃为师,学习演出了《焚香记》《彩楼记》《柳荫记》等戏。

从艺几十年,共演出大小戏100多部。改编、导演、主演了《哑女告状》一剧,在重庆表演100多场,在四川也有极大的反响。退休后仍从事剧团的教学和编导工作,在《鸣凤》《白露为霜》剧中担任副导演,均获得国家级奖项。

张治国(潼南)

男,1961年出生。祖籍重庆潼南。父亲张德修曾是古溪区民间川剧团很有名气的鼓师和编导组织者,因从小深受川剧熏陶,并跟随父亲演出,便与川剧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973年考入潼南川剧团学员培训班,1975年正式加入潼南川剧团,主要从事打击乐和表演,参加《白蛇传》《宝莲灯》《柳荫记》《十五贯》《特别代号》《山村新人》《地下交通员》《江姐》等大幕戏及折子戏的演出,《焚香记》上了四川省电视台。参加了重庆市大型现代川剧《杨闇公》巡演。1983年从剧团调入潼南粮食部门,从事粮油管理工作。2003年调入潼南水利局防洪办工作至今。离开川剧团后,他同样热衷于川剧事业,积极参加剧团演出活动,并得到大家的认可。

张韵琴(万盛)

女,1951年生。从小生长在川剧氛围浓厚的家庭。其母是著名川剧玩友,其父也爱看戏。哥哥嫂嫂都是南桐矿区川剧团(万盛川剧团前身)演员。她年轻时喜欢歌舞和戏剧表演,也喜欢唱样板戏。从西南民族大学退休后,跟随原南桐川剧团团长、重庆市非遗传承人陈代科先生学习川剧,戏曲舞蹈、川剧唱腔、表演都从头学起。在陈代科、杨万德等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参演了《柜中缘》《拜新年》《一女三许》《审案》《包公拒礼》等折子戏中的老旦。在川剧座唱中唱了《牧虎关》中的花脸,《前帐会》中的老旦。现正在努力学习川剧打击乐中的二鼓。曾获重庆市第三届戏剧曲艺大赛三等奖。

张于炳(沙坪坝)

男,现居重庆,拜师木小同,主攻花脸,演出剧目有《铡美案》《御河桥》《抬铡进宫》《黄河阵》等。

张菊萍(江北)

女,1957年3月出生。祖籍重庆江北。父亲是江北川剧团演员,母亲李玉珍在各地演出。其自幼爱唱歌、跳舞,跟父母学习川剧。参加过沙坪坝区康乐艺术团,曾获过电子系统独舞第二名。现每周二、五随母亲在双碑川剧团、沙坪坝区文化馆等地演出。

张怀祺(万盛)

男,1950年生。1965年考入重庆市南桐川剧团学软场面,师承周永福。擅长胡琴、盖板、唢呐、笛子、扬琴等。后来受到名鼓师吴平、徐中永等指点,技艺显著提高。在剧团担任首席琴师,直到剧团撤销。调到城乡建委工作后仍然坚持文艺工作,现已退休,参加了万盛经开区戏剧家协会川剧折子戏的全部排演工作。

张政辉(永川)

男,1942年生。重庆市川剧院三团鼓师。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退休职工。自幼学打川剧锣鼓,1957年加入江津川剧团,学习小锣。1958年在江津川剧音乐训练班结业后,留江津川剧团工作。师承资阳河著名鼓师刘德华老师,得其真传,现存有川剧冷背曲牌和“十大牌鼓”等。1978年恢复传统戏时正式任鼓师,排练、演出都认真负责。退休后,积极参加当地俱乐部的活动。近年身体欠佳,但仍关注川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张厚斌(永川)

原重庆川剧院三团琴师。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退休职工。从小热爱文艺,1958年加入江津川剧团学习音乐,师从著名琴师杨晓村、舒全勇二位老师,同年在江津川剧音乐训练班培训结业,1960年调入江津川剧团,分队演出独当一面。退休后收了业余徒弟,大多时间都用在支持永川群川俱乐部“打玩友”,有时差打击乐人员也自觉帮一把。近年抽空整理了唢呐曲牌、笛子曲牌,胡琴、盖板伴奏和唱腔等,抄写、印制成册,受到同行们关注。

曾祥明(渝北)

男,1944年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员,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任重庆直辖市曲艺家协会第一届、第二届副主席,现为重庆市曲艺家协会顾问,重庆市川剧院艺术顾问,四川省川剧院顾问。

曾在四川凉山学习、教书29年,1988年回重庆,在渝北区政协就职,曾任渝北区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文史办公室主任。1977年开始诗歌、小说创作,1981年开始撰写川剧评论文章,同年加入四川省戏剧家协会。1988年开始戏剧小品、川剧、京剧、曲艺创作,1998年加入中国曲协,1999年加入中国剧协,2000年加入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出版有长篇戏曲人物评传《川剧名丑赵又愚》,川剧杂谈《观剧者说》《梨园忆旧》《重庆曲艺概述》等著作,先后发表戏曲评介文章两百多万字。重庆市文化委还编辑出版有《重庆老艺术家作品丛书·曾祥明戏曲选》上下两册,收入所创作、改编的大型川剧剧本《长乐悲歌》《八珍汤》《白面虎肖方》《刻松记》《百花村》《岌岌可危》《武大郎别传》《大少爷邱元瑞》《诸葛丞相》《南唐后主》及所创作的京剧剧本和曲艺作品。

曾德辉(渝中)

男,生于1944年。祖籍重庆永川。13岁考入四川省川剧院一团,后转入重庆市川剧院训练班学戏,主攻须生,师承杨肇安、李家敏、龙云光。演出剧目有《八件衣》《反徐州》《曹甫走雪》《马房放奎》《三娘教子》《二进宫》《三击掌》《借赵云》《收杨艾》《义烈传》,以及现代戏《送肥记》《小保管上任》《金钥匙》等。

曾德辉报考剧团学川剧,有其父曾伯林的影响。他父亲最大爱好是川剧,喜看好听,常常在宏星、洁园、大同、一德等有玩友活动的茶馆听戏,偶尔瘾发,也去凑热闹唱上几句。其父跑茶馆,他也脚跟脚。他们家后来还开了通远茶馆,既供玩友聚会活动,也“近水楼台先得月”。曾德辉几岁就开口唱,其师父是当时玩友界的“当家人”冷仲阳(外号冷胖子),能司鼓,又能吹,还能教戏。曾德辉的发蒙戏就是《前帐会》,还能唱《洪江渡》的江流僧,《南阳关》的伍云昭,《北海祭祖》的郑北海。一次,在通远茶馆唱围鼓,他唱《浣纱赠食》的伍子胥,“玩友师长”陈兰亭打鼓,唱完后还受到一大包水果糖的嘉奖。

退休后的曾德辉任南岸区后堡艺术中心业余川剧团荣誉团长兼艺术室主任。每月定期活动,颇受川剧爱好者欢迎。从前的“小玩友”,现时的退休者,仍在为川剧和川剧玩友发挥余热!

曾令可(永川)

又名曾科。男,出生于1956年。祖籍重庆永川。1974年下乡当知青,1975年被铜梁川剧团借用。1976年考入永川川剧团工作,后任琴师和音乐创作。曾创作大型川剧《杨贵妃》的音乐受到好评,重庆电台、四川电台先后在永川剧团录制音乐和唱段并播放。参与永川音乐调演,川剧《美人店》的音乐制作获音乐设计单项奖。参与永川地区江八号川剧专业调演,永川剧团《佛海烟云》荣获音乐设计单项奖。

曾维廷(永川)

男,生于1963年。祖籍重庆永川,1978年10月考入永川川剧团学习川剧表演,在学习过程中刻苦练习基本功,为后来演出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1年6月—1993年7月在文化局任文化稽查员,1993年8月—1995年6月为四级演员,1995年7月—2006年6月在川剧、舞蹈、小品方面为三级演员。1996年在《盘宫》中扮演曹操获二等奖,2000年在《背鞭闯关》中主演高旺获得二等奖,1998年在《杀奢》中扮演曹操获优秀奖。2000—2006年演出了《五子图》《狸猫换太子》《三请樊梨花》《铡美案》等大剧,还在多次活动中领舞,受到观众一致好评。

曾廷惠(渝北)

女,1966年6月生。祖籍重庆江北。1979年考进王家文化站学习川剧。1981年进江北两路剧团,师从徐文功、曹世雄、李永清、曾繁先,演出过的剧目有《铡美案》《洪江渡》《告亲夫》等。目前在渝北区川剧艺术团坚持演川剧。工青衣,兼闺门旦。20世纪80年代在重庆渝中参加“珊瑚杯”川剧比赛,参赛剧目《打神》获二等奖。20世纪90年代,在渝北沙坪梨园节演出川剧《三娘教子》获二等奖。2004年在“梅香江北岸”出演《三娘教子》获优秀奖。2018年,参加重庆市首届非遗传承人培训(川剧)。

曾文祥(潼南)

男,1948年12月出生。祖籍重庆潼南。2008年参加重庆市川剧戏友协会,负责音响、摆场、服装、道具,并自制一些小道具,至今已12年。

郑光兰(铜梁)

女,1951年12月出生于铜梁。铜梁区川剧协会会员,铜梁区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铜梁区文化馆曲艺、戏剧志愿者。1978年进入铜梁文化馆工作,在文化馆办的业余川剧培训班跟黄笑非老师学川剧。后参加四川省艺术馆川剧培训班,教师有任庭芳、余琛、左清飞等,左清飞教授了《思凡》一剧。曾任铜梁文化馆副馆长,2001年退休。2002年加入川剧指导站,历任铜梁川剧指导站副站长、站长。2009年至今担任铜梁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2016年6月,铜梁筹备成立川剧协会,任筹备组组长。2016年9月川剧协会正式成立,当选为铜梁区川剧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主席。演出的角色有:《御河桥》分饰柯宝珠、宣母两角;《萝卜园》饰梁鸾英;《柳荫记》饰祝英台;《意中缘》饰杨玉友;《穆桂英招亲》饰穆桂英;《绛霄楼》饰纪翠英;《庆云宫》饰苗妃;《玉支玑》饰管青梅等。她积极推进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她是当今铜梁川剧团体的出色领导者、尽心的传承者、踊跃的参与者,赢得川剧观众的赞赏和好评。现为铜梁区非遗川剧传承人。

郑 枫(九龙坡)

本名郑天祥。男,1944年出生。籍贯北京。1957年考入重庆市杂技艺术团,1959年转到重庆市九龙坡川剧团,师承帅志华、李勇新、刘俊龙三位老师。后几经波折,最后于1984年回到重庆市九龙坡川剧团,并在该团退休。工文武小生。主要演出剧目:戴全插的戏有《虎牢关》《辕门射戟》《吕布试马》《吕布与貂蝉》《水淹下邳》《白门楼》《乱石山》《草场刺》《玉清观》《罗成》《火烧连营》《双旗门》《穆桂英招亲》《三收何元庆》《火烧裴元庆》《安禄山戏宫》《北邙山》;戴帅盔的戏有《借云破曹》《长坂坡》《太平仓》《阴阳树》《界牌关》《战洪州》《宋廉别母》《双八郎》;戴罗帽的戏有《景阳岗》《打饼》《快活林》《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夺棍打瓜》《挑仙三打》《梵王宫》《水擒花冲》《水擒白玉堂》;戴状元头的戏有《情探》《活捉石怀玉》《三瓶醋》《棒打薄情郎》《忠义烈》《天罡剑》《三状元》《粉叉河》《阖宫欢庆》《乘龙错》《谭记儿》;戴栏梳的戏有《打红台》《淫恶报》《珍珠衫》《绿娥配》《西门庆》;戴角角巾与学士巾的戏有《御河桥》《红梅阁》《芙奴传》《双蝴蝶》《柳荫记》《归舟》《未央生》《玉堂春》等。

郑 娟(江北)

女,1968年11月出生。1985年进入蓬溪天保川剧团。1992年拜成都市川剧院孙炳元为师学习司鼓。常打剧目有《柳荫记》《御河桥》《绣襦记》《春草闯堂》《恩仇记》《飞云剑》《刁窗》《打神》《情探》《归舟》《双拜月》《踏伞》及新编戏《布衣张澜》等。

赵 钢(荣昌)

男,出生于1963年。祖籍重庆荣昌。1978年加入荣昌川剧团工作,主攻“黑头”。先后主演过《五台会兄》《抬铡进宫》《铡侄》《铡美案》《牛皋扯旨》《斩单通》《霸王别姬》等戏。1984年《乌江逼霸》获重庆市专业剧团1984年川剧青少年调演二等奖。1987年川剧团解散后,至今活跃在川剧舞台和川剧玩友当中。现担任重庆市荣昌区川剧协会会长,区级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市级剧协会员。

邹光红(合川)

女,1967年出生。祖籍重庆合川。合川区戏剧曲艺家协会会员。父亲邹荣曾是龙市民间川剧团较有名气的花脸演员及鼓师。她从小受父亲唱川剧的影响,与川剧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3岁进入龙市川剧团学习川剧,主攻闺门旦、青衣旦,在剧团曾受川剧名家王碧华、夏云光、刘雪琴、刘晓容等悉心教导,后又在田芳及著名表演艺术家黄荣华精心指导下,学习许多脍炙人口的川剧剧目。在剧团先后主演了《金殿审刺》《御河桥》《巫山神女》《孔雀仙子》《长生殿》《三祭江》《刁窗》《思凡》《柳荫记》《乔子口》等众多剧目。1987年曾参加合川川剧比赛,以《拷红》一剧荣获二等奖。剧团解散后,长期从事川剧玩友座唱及表演,兼学打击,现可主打小锣。也参加了川渝两地联合演出,在成都、内江、遂宁、广安及重庆周边区县建立了良好的川剧互动工作关系。在重庆各地举办的川剧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多次,2016年曾受重庆市川剧院之邀,成功上演了优秀传统戏《三祭江》,2017年也曾受重庆市川剧院之邀担任《双拜月》《花月亭》领腔。现在合川区戏剧曲艺家协会和合川洪源剧院从事演出工作。

邹昭宁(沙坪坝)

女,1950年4月出生。祖籍重庆沙坪坝。爱好川剧,能唱剧目有《大盘山》《三娘教子》《杀狗》《前帐会》《逼姬》等。

邹永媛(沙坪坝)

女,1956年考入永川川剧团,成为首批学员。学花旦、武旦。退休后来到重庆主城区,相继参加南坪、沙坪坝、江北、双碑等川剧协会的座唱和彩唱。演出剧目有《访友》《情探》《踏伞》《北邙山》《上游庵》等。现为南坪川剧协会会员。

周开华(永川)

女,1948年3月出生。二级演员。1983年加入重庆市戏剧家协会,2010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现为永川区川剧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1964年进永川川剧团,随团学艺。师承母亲罗世珍(永川川剧团主演)、武功老师田寿村,攻闺门旦、花旦、武旦、青衣。从1967年起担任剧团主演。1971—1972年转业到永川蚕种站工作。1973—1975年在江津川剧团工作,1975年回永川川剧团。1980年拜重庆市川剧院著名演员刘卯钊为师。演出剧目主要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柳荫记》《绣襦记》《王三巧》《煮海记》《唐宫佳人》《三请樊梨花》《哑女告状》《杨八姐盗刀》《收租院》《飞云剑》《桃花女太子》《泪美人》《天姿娇女》《王宝钏》等,以及传统折子戏《打神》《情探》《三跑山》《前帐会》《送京娘》《别窑从军》等。导排的剧目有《玉凤钗》《五女拜寿》《乔老爷上轿》《哑女告状》《玉狐仙子》《收租院》《飞云剑》《桃花女太子》《费姐出嫁》等。

1979年被评为县川剧团优秀演员,1984年主演的《唐宫佳人》(饰演杨贵妃)由重庆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播放。四川美术出版社还出版了挂画。1989年《打神》《情探》获永川市文化局考核一等奖。

周丽娟(江津)

女,1964年出生。祖籍重庆江津。20世纪80年代考入江津川剧培训班,师承吴艳痕、杨惠英,后成为江津川剧团主要演员之一。现任重庆市江津区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江津区文联副主席,重庆戏剧家协会会员。

“唱、做、念、打”四功扎实,尤其擅长“唱”。嗓音清亮、圆润而甜柔,唱高腔戏特别受观众欢迎,是江津川剧舞台上有名的青衣、闺门旦。擅演剧目有《柳荫记》《御河桥》《窦娥冤》《生死牌》《杜十娘》《玉堂春》《缇萦救父》《碎镯记》《三祭江》《王宝钏》《三娘教子》《情探》《思凡》《祭关羽》《梅花亭》《踏伞》《归舟》《白蛇下山》《访友》《三击掌》《文林坐舟》《乔子口》等。1984年,在重庆青少年川剧调演中,以折子戏《梅花亭》荣获二等奖。2011年在成都举办的中国川剧邀请赛上,以折子戏《祭关羽》荣获一等奖。

剧团撤销后,长期从事业余玩友座唱和明台业余演出,凡有演出机会或玩友座唱,她都踊跃参加,为传承川剧艺术、树立文化自信做出了表率。带领协会走进江津四牌坊小学、菜市街小学教授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喜爱川剧的新一代,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周汝年(潼南)

男,1946年出生,祖籍重庆潼南。从12岁开始学习川剧打击乐,师承川剧老艺人刘伯卿、刘国康。1963年考入潼南川剧团,师承张伯卿、李时义,先后参与了《焚香记》《云中落绣鞋》《柳荫记》《雪山红旗》《赤道战鼓》等戏的演出。

1978年开始学习打小鼓,2005年加入潼南戏曲协会,一直担任司鼓,十几年来参演了《双青天》《阖宫欢庆》《铡美案》《长生殿》《南阳关》《杀奢》等大小近百出古装戏和《情怀》《大医杨淮清》《同心》《血洒浮图关》《我是潼南人》等几十个现代戏。现为潼南区戏曲协会副主席。

周龙兴(铜梁)

男,1935年11月出生。祖籍江苏吴江。1950年2月参加工作,1974年4月任铜梁县文艺宣传队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兼党支部书记,1976年8月至1978年4月任铜梁县剧团团长兼党支部书记。1996年1月退休。

周洪英(九龙坡)

女,1966年1月29日出生。祖籍四川富顺。1980年在富顺川剧团拜张忠华为师,主攻文生,演过《柳荫记》《荷珠配》《御河桥》《绣襦记》《托国入吴》《装盒盘宫》《踏伞》《情探》《八郎回营》等。

周伶俐(巴南)

女,1963年7月出生于白市驿。1979年进入白市驿川剧团,拜师陈亚萍、王自勤等,并承多位老师指教,主攻花旦,演出剧目有《别洞观景》《秋江》《三祭江》《三娘教子》《桂英打雁》《拷红》等,担任大幕戏中的主要角色,至今仍然参加川剧进校园、进乡村活动,对川剧非常执着。

周光弟(沙坪坝)

男,1939年11月出生。祖籍重庆沙坪坝。热爱川剧,能打,能唱,能演。曾任特钢川剧队队长,重庆工人川剧团团长,演出剧目有现代戏《杜鹃山》《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传统戏有《铡美案》《御河桥》《柳荫记》《白蛇传》《双蝴蝶》《红鬃烈马》等;折子戏有《北邙山》《刺汤勤》《秋江》《劝夫》《马房放奎》《鱼禅寺》《画梅花》等,其中《鱼禅寺》曾获重庆川剧调演二等奖。

钟其珍(沙坪坝)

女,1942年6月生。祖籍重庆沙坪坝。1957年12月到伶女川剧团学习帮腔、弦乐。1959年,剧团与群力川剧团合并,成立沙坪坝川剧团,在该团工

作到退休。曾给《红梅记》《柳荫记》《御河桥》《绣襦记》等剧领腔。

钟先礼(九龙坡)

男,1948年生。从小爱好文艺,青年时期就能拉二胡、弹三弦等,曾参加过厂文艺宣传队,20世纪80年代初,师从杨家坪著名玩友王云,学习琴师一行,并在各地“打玩友”,2014年起,为戏友协会、双碑川剧队任座堂琴师坚持到寿终,为川剧的传承尽了自己的力量。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