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受市场的影响,曾红极一时的潼南川剧团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许多演员另谋生路或者去外地发展,使得大批资深戏迷无处看戏。看到潼南川剧的没落,古大明觉得非常可惜,却又无能为力。“从90年代到2000年,那个时候好几年都没地方看戏,演员们有的另谋出路,有的去外地发展,也没人演戏了。”说起以前,古大明很是遗憾。
“2005年,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喜欢川剧,就推荐我负责把潼南川剧团重振起来。”古大明从没有想过,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戏迷,而川剧文化博大精深,要承担起恢复潼南川剧的重担,这可有点为难了。“当时我很犹豫,一票戏友一直鼓励我,说潼南川剧没落了确实可惜,川剧也需要我们去传承。深思熟虑后我就接下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随后,潼南川剧团戏曲爱好者俱乐部应运而生。俱乐部是成立了,但要恢复以前的光彩,还是困难重重。“当时我首先找到了以前川剧团的演员,希望他们和我们一起重振潼南川剧。因为大家都真心喜欢川剧,所以一拍即合,加入了我们这个俱乐部。”古大明说。
“演员就位了,下一步就是培养观众了。为此我们决定每个月举办3次座唱。”古大明想了想说,当时没有场地,只能到滨江公园租场地,音响设备也是大家凑钱买的。
原来,川剧团戏曲爱好者俱乐部成立之初是没有经费的,为搞好这个俱乐部,也为传承和发扬川剧,古大明一直坚持着,没经费就拉赞助,甚至有时候自己掏腰包来补贴俱乐部。(www.xing528.com)
“当时缺经费,我们就和几名老同志去各个单位拉赞助,或者干脆自己掏腰包,这样来维持服装、道具和演职人员的化妆品开销。”古大明说,以这种方式筹措资金,初步克服了演出上的困难。
座唱的成功举办,令潼南川剧恢复生机,几乎场场座无虚席。“在滨江公园那一带,坐满了人,懂戏和不懂戏的都拍掌叫好。”古大明认为,正因为潼南有深厚的川剧文化传统,才使得座唱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
2009年,潼南川剧团戏曲爱好者俱乐部正式更名为潼南戏曲协会。在古大明的带领下,潼南川剧重新焕发青春。14年来,戏曲协会共演出410场,其中化装演出260场,座唱150场。观众达40余万人。同时,协会自编了《情怀》《大医杨淮清》《童心》等30个剧目,受到观众的支持和肯定。
“2017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潼南川剧分别在CCTV15和CCTV5登台亮相,录制的《渔家乐》变脸吐火等节目深受好评,展示了我们潼南的风采。”古大明骄傲地说。2017年,潼南戏曲协会被重庆市文化委、重庆市教委命名为川剧非遗传承基地。这对古大明和所有致力于川剧发展的艺术家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