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承善
20世纪50年代是川剧的全盛时期,剧场每天都有看的,高等院校的业余川剧活动也十分活跃,且不说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学院这些设有文科专业的学校,就是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大学等工科院校也搞得很红火。当年,重庆大学的业余文工团就有个川剧队,队员是来自各系的学生和教职员工,人才济济,行当齐全,服装道具也基本完备。除了昆腔和灯戏之外,高腔戏、胡琴戏、弹戏都能唱能演。每到周末,教工俱乐部锣鼓铿锵,管弦悠扬,一周一次的座唱就开始了。在学校举行的文艺晚会上,他们还登场演出折子戏。一位外语教师演的《周仁耍路》身法娴熟,讲唱俱佳。一位热力学教师的《营门斩子》唱得字正腔圆。教务处一位职员演《曲江打子》《端午门》,高亢激越,“二黄三板”经常博得热烈掌声。机械系一位男同学反串旦角饰《下游庵》中的王志贞,扮相俊美,唱腔动听,深受赞赏。采矿系一位同学在《拦马》中饰焦光普,后踢翻、椅子功准确利落,与专业演员不相上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场面上打大锣的动力系同学,年龄不过20岁,其川剧知识之丰富,真使大家叹服。他谈起川剧剧目、声腔、行当、演员、作家,如数家珍,头头是道。
那时候,每逢夏收时节,全校都停课下乡支农。文工团就利用这个机会为农民演出。川剧当然很受欢迎,观众特别活跃。川剧队还利用节假日前往重庆钢铁公司、江陵机器厂、久疆煤矿、部队等,为工人和战士演出。
川剧队座唱和演出过的剧目较多,除上述那些,还有《长生殿》《柜中缘》《杀伯奢》《三闯辕门》《斩袍围城》《马房放奎》《南阳关》《扯符吊打》《山伯送行》《李甲归舟》《做文章》《五台会兄》《牛皋扯旨》《百寿图》《放裴》《前帐会》《疯僧扫秦》等。(www.xing528.com)
今天,随着川剧艺术在中小学的普及,这朵天府之花将会在更多的校园童新开放。
(原载《川剧与观众》1991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