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26岁的邱粟杨是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大二期间,对川剧兴趣浓厚的他加入了学校戏曲社,并逐渐将川剧盔帽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此与川剧盔帽制作结下不解之缘。
为了掌握川剧传统盔帽的基本制作技艺,邱粟杨四处找戏剧头帽制作艺人学习技艺,回来按盔帽样稿和实物,将其拆解再组装,通过盔帽所呈现的视觉物像,一步步学习、模仿制作,精进自己的手艺。如今,邱粟杨的川剧传统盔帽制作技艺已相当娴熟。
热爱和坚持是邱粟杨对自己这5年“帽工”生涯的一个总结。“做帽子当然很快乐,但当初对盔帽一无所知,真是无从下手。”邱粟杨回忆起做第一顶川剧盔帽——金踏镫的情景,从前期材料准备,到各种资料查阅、学艺,再到模板的制作,图案的设计,造型的推敲,尺寸的反复修正,最后成型,他花了2年多时间。
邱粟杨介绍,川剧盔帽造型复杂、种类多样,旧有“七十二顶半”之称,通过盔帽主体件与不同配件之间的组合,可以形成众多的川剧角色穿戴。其虚实相依的艺术魅力集中体现在造型的精妙性、使用功能的科学性、工艺技术的写意性、符号语义的象征性等多个维度。(www.xing528.com)
这一顶顶漂亮的帽子,主要材料都是纸板和铁丝。做一顶传统川剧盔帽,至少要半个月时间,制作工艺借鉴和继承了大量四川民间工艺技法,主要有绘图、雕版、拔丝、加纱、烫壳、弹丝、沥粉、绷面、贴金、成装等手法,计20多道工序。邱粟杨表示,他复原制作的川剧盔帽,各个部件都可以随意拆装,就连只有8厘米大小的戏帽,都可以拆分成5个零部件。
目前,邱粟杨已完成了100多顶川剧传统盔帽的制作,受到成都、遂宁、重庆等地川剧演员和剧团的青睐。他结合自己的专业,创新设计了一批川剧盔帽文创衍生品,让川剧文化贴近大众生活,让更多人认识川剧,欣赏川剧,喜欢川剧。
“在四川能做传统盔帽的不足5人,我想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为传统川剧保留资源,不希望就这么失传了。”如今,邱粟杨已经在川剧传统盔帽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如申请并结题的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一项,发表相关论文数篇。他准备对川剧传统盔帽制作工艺进行深度发掘整理,对其造型、色彩、纹样、结构等进行全景式抢救性保存和记录,将其出版成书,图文并茂地让大家来了解老祖宗的玩意儿究竟是什么样的。
邱粟杨认为,川剧传统盔帽的历史性作用和文化价值是不可剥夺的,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新时代社会转型下体现川剧文化价值、建构文化自信的必然趋势,更是川剧艺术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的必然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