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明
渝北区龙兴古镇的民众对川剧十分喜爱。出生在龙兴镇,又在龙兴担任过领导职务的杨德荣也不例外。川剧团到龙兴演戏他每场必看自不必说,即使在领导岗位上,他也忙中抽闲,到水土、北碚去看川剧。若到了渝中区,更是要到重庆剧场看一场川剧不可。到了两路以后,看江北川剧团的演出更是他的家常便饭。几十年川剧艺术的熏陶,使他对川剧爱入骨髓。1986年,江北县委讨论要不要撤销江北川剧团时,他是两名投反对票的常委之一。
到了21世纪,川剧渐渐复苏,一些原江北川剧团的演员和川剧爱好者,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举办了川剧清唱和彩唱活动。2002年退休后,杨德荣便是常客。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后,渝北区的川剧演出也常态化了。在原江北川剧团和在渝北落户的邻水川剧团的几个演员鼓励下,他也按捺不住对登场的向往,毅然参加了渝北区那个除了乐队只有6名演员的小小川剧班,成了戏班的成员之一,“再就业”了!
天下事看者容易做者难。他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捆不得网子,穿不得高底的靴子,拿不得刀枪把子,更没有一副好嗓子。“再就业”的杨德荣颇有自知之明,在生旦净末丑的行当中,他选择了丑行,而且是演那种下层人物的襟襟丑,比如《拜新年》中那个智商低下的女婿窦相公,《劝夫》中那个把偌大家业都输得干干净净,竟然要妻子倚门卖笑的赌棍邱元瑞。因为这种角色可以演得比较随和,不需要优美身段和严格程式。(www.xing528.com)
既然要演戏,他就得拿出时间来学戏,背唱词、道白,记锣鼓;就得跟同一折戏的演员排戏,走方位,合“马口”。回到家中,自己还要复习、默戏。到了演出时,由同班子的专业演员帮他化装。画上丑角的白鼻梁,用黑色抹好眼圈、眉毛和鼻头,嘴唇上画点白,太阳穴上画块小膏药。这就是昔日经常在县里、区里的大小会议主席台就座的杨县长、杨副区长!别人看了,笑得前仰后合!也有人说这叫自毁形象。杨德荣不这么看。这个叫人物造型。至于形象,戏台不是主席台,不必高大上了,退休老头子一个,讲那些干啥!他跟着这小小戏班,在区文化馆演,在广场上演,在本区的乡镇演,也到磁器口等地演出。经过一段时间的舞台锻炼,演了《拜新年》过后又学演《劝夫》。70多岁的人居然能把《劝夫》中八九十句唱词背下来,一口气唱下去,喉咙虽沙哑,韵味还足,其表演得到了观众的赞赏。最近,他又在学《请医》,演外号“瘟得痛”的庸医。当然,他也演一点接近本色的角色,比如在小小戏班新排的大戏《三家福》里演施船工的父亲施老汉。
“再就业”后的杨副区长演戏有收入吗?小小戏班的演出是公益性的,不卖票。每场戏演出完毕,就是全体演员、工作人员在路边店、“苍蝇馆子”吃一顿工作餐,每桌一两百块钱。不过,就是这样,演出一次也要花费五六百元,一年没有两三万元也周转不过来。这些钱,还是杨副区长凭着老脸皮到区工会、区文联、文化委、宣传部等单位去找来的。那么,“再就业”的杨副区长收获了什么?他说,就图个喜爱川剧,图个晚年快乐,图个大家高兴,这就是他的收获!
(原载《川剧与观众》2017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