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成立的双碑川剧社,在经营上一直没有起色,处于解散的边缘。两年后,受到大家信任的蔡鹤声,主动把川剧社承包下来,自负盈亏。
“搞一个川剧社非常不容易!”蔡鹤声说,事无巨细,她都要操心。而川剧演员可以培养,但是观众就很难培养。前几年,每周演出一般有观众70多人,现在基本维持在四五十人左右,承包的前几个月川剧社都是亏损的。蔡鹤声最担心的是这些老演员演不动了,川剧社咋办?她和川剧社的台柱子李明秀,在和记者谈起川剧社的未来时,不约而同地希望有人接班。“我们坚持不收川剧演员的饭钱,就是为了那些热爱川剧的人们。”李明秀说。
记者了解到,双碑川剧社成立之初,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演出地点。“我们原来只能到一些茶馆去唱几分钟,有时候不一定能轮到你上台。”提到双碑川剧社最初的几年,70岁的李明秀感慨万千。李明秀的父亲曾是嘉陵厂川剧队的创始人,在耳濡目染下,李明秀从小便喜欢川剧。1994年退休后,李明秀自学起了川剧。她告诉记者,川剧爱好者们聚在一起,一般还是要唱上几句的。他们先找到街道社区,为他们授牌成立了双碑川剧社。川剧社是成立了,可是演出场地呢?(www.xing528.com)
于是,李明秀和蔡鹤声等一起,开始四处找演出场地。她们多次找到社区,希望为川剧社协调一块演出场地。由于她们的坚持,后来社区在街道和嘉陵厂之间一个夹缝地带,为他们找到了块地方,原中冶十八局闲置的办公室,一层做双碑社区办公室,顶层就做川剧社的演出场地,以租借的方式,每月交1000元给社区。
“不管怎么样,川剧社总算有一个家了。”李明秀告诉记者,“由于嘉陵厂后来不景气,很多设备设施闲置,我就厚起脸皮去要。”现在剧场的幕布、地毯、化妆品连同老旧的柜子,都是她找嘉陵厂要来的。虽然很老、很旧,但对于这群老年川剧爱好者而言,这足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