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川剧玩友:我与川剧的故事

重庆川剧玩友:我与川剧的故事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寻找资料,常到人群集中的戏园子拾烟盒,时间一长就与川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演出《三难新郎》获成功的第二年,我被错划为“右派”,从此告别了川剧舞台。但人到中年,再次加入厂里的川剧队,只能由小生改唱生角了。现在,我除了参加一些座唱活动外,还写一些川剧活动的文章,并承担南岸川协的宣传、剧务、布置会场等工作。

重庆川剧玩友:我与川剧的故事

龙世孝

我现已七旬有余,儿时在射洪上小学喜欢画画。为了寻找资料,常到人群集中的戏园子拾烟盒,时间一长就与川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不管坝坝戏、庙会戏和茶馆里的围鼓,都有我的身影。

1951年,15岁的我到重庆一个小厂当学工。因离城很近,常到解放碑玩耍,看到戏牌上写着贾培之、陈书舫、张德成等名家演出的海报时,很想一睹为快,可惜包包里无钱,只能望牌兴叹!

1955年,我有幸调到李家沱毛纺厂,很快加入了厂里的业余川剧队。因当时人年轻,嗓音好,反应快,在专业艺人指导下很快学到《三难新郎》《翠香记》《戏仪》等小生戏。在演出《三难新郎》获成功的第二年,我被错划为“右派”,从此告别了川剧舞台。在农村劳动之余,心想虽不能唱川剧,写写剧本也是一大乐趣,于是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写成了大型川剧《梅娘恨》,但后来剧本丢失了。

1979年,沉冤20多年的我终于落实政策回厂了。但人到中年,再次加入厂里的川剧队,只能由小生改唱生角了。我专攻难度较大的胡琴戏,如《长生殿》《斩黄袍》《杀伯奢》《端午门》等,曾多次在市里举办的声腔比赛中获奖。(www.xing528.com)

1993年12月,在厂工会、宣传部的支持下,我自己出资,在厂俱乐部举办了个人川剧专场演唱会,并特邀袁玉堃、夏庭光等名家亲临指导。市总工会文体委、市剧协派员到会祝贺演唱成功。川剧院赵书勤老师还从日本发来贺电,赞扬玩友举办个人川剧演唱会在全市尚属首次,是玩友界一大创举,值得提倡和庆贺。

现在,我除了参加一些座唱活动外,还写一些川剧活动的文章,并承担南岸川协的宣传、剧务、布置会场等工作。我想,只要我健在一天,就要为“振兴川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原载《川剧与观众》2008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