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明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辜文兴当年在江津当书记的时候,开会前总爱对一位女政协委员说:“小黄,唱一段!”当年的这位小黄,如今已近不惑之年了。她,就是江津市川剧爱好者协会会长黄绣芸。
黄绣芸过去是江津川剧团的当家旦角,在川剧舞台上度过了15个春秋。黄绣芸练功刻苦,虚心好学,记的戏多,演的行当宽,照演员们的说法是“只不演大花脸、小花脸”。《芙奴传》她能演女主角陶芙奴,也能演男主角席贤春;《别窑从军》她能演王宝钏,也能演薛平贵;她能演《桂英打雁》中威风凛凛的穆桂英,也能演《拦马》里能翻能打的杨八姐,确实是个多面手。她扮相秀丽,嗓音甜润,只是还没等到伯乐就转业了。去年5月,江津市川剧爱好者协会换届,她众望所归地当选为新会长,大家也把搞好协会、开展演出、丰富文化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她身上。黄绣芸也确实兢兢业业。她和新当选的副会长程重荣、吴世银、王大华、罗茂银,秘书长刘兴友等分别到江津市政协、文体局、总工会等机关单位去求援求助,得到了一些支持,找到了一些旧戏装。他们又在会员中筹款2万多元,租了个茶馆并做了简单的装修,买来桌椅板凳,装了一个小舞台,就开锣演戏了。成员有原各县川剧团的退休演员、乐员,也有税务局、烟草公司等单位的退休人员以及街道上的川剧爱好者。白天在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工作的黄绣芸,晚上同大家一起对剧本、素排、响排,往往既当导演又当主演。协会从去年5月到现在,坚持每周日演出1场。为了保证演出,她不惜每月少拿100多元工资,请求陈列馆的领导把她的工作调为售票员。她又跟另一位售票员商量,每周日都调班,以便参加演出。协会的戏装、头饰、道具不够,他们自己买、自己做。80岁的刘学彬老师还亲手为协会做了刀枪把子和“二生巾”“栏梳”等。去年国庆,协会接连演出了3场川剧,深受江津城区群众欢迎。江津文体局局长十分感动地说:“国庆期间,市文化馆宣传队到乡下和外地演出去了,要不是这3场川剧,我真不知道拿什么给江津城区的群众看!”
江津川剧爱好者协会已经成立10年,现有会员200多人。近两年里,除了演出川剧传统折子戏外,还演出了《柳荫记》《御河桥》《借亲配》《恩仇记》《血手印》《生死牌》《香罗帕》《文嫣》《绣花女》等10多本大戏。他们演完戏后,一起动手收茶碗、搬凳子、抹桌子、捡戏装。收拾完毕,互道“拜拜”,挥挥手各自回家。演员不仅没有报酬,还得出钱:看戏要买茶,还得交会费。(www.xing528.com)
前不久,我应江津文化馆邀请去那里,正逢他们上演大戏《恩仇记》。我当然不放过这个机会。160多平方米的茶馆里,人挤得满满的。演员除黄绣芸和她那年过六旬的老师戴信云外,其余都是业余爱好者,但演得也还严谨认真,像模像样,远非时下一些忙着找钱的草台班子可比。戏散后,我问他们分管经营的副会长卖了多少碗茶,他说140多碗。我说,每月能收一千五六百元,怎么不给演员们分一点?回答是除了房租水电、茶叶、油彩,已所剩无几,还得添置必需的东西,还得归还会员们的借款,谁还敢分一分钱!——那,他们图个啥呢?“就图个爱好川剧,我们协会会员都是川剧爱好者呀!”在江津,就有这么一群可敬可爱的川剧爱好者!
(原载《川剧与观众》2004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