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川剧玩友曾祥明的多重身份

重庆川剧玩友曾祥明的多重身份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别以为曾祥明只是吃川剧饭的写手,他还是一名正宗的业余爱好者。1988年3月,曾祥明由凉山昭觉教师进修学校调到重庆江北县政协担任文史办公室主任。这一来,他又恢复了戏迷本色,自称“川剧死党”。重庆市开展川剧普及教育,曾祥明又参加了教材编写。

重庆川剧玩友曾祥明的多重身份

咏清

自1981年以来,曾祥明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川剧艺术》《四川戏剧》《戏剧与电影》《川剧报》《川剧与观众》《重庆剧讯》等报刊上。11年来,他写的关于川剧的文章近20万字,其中3篇论文获省级奖。从去年起,《渝州艺谭》又开始连载他近5万字的《川剧名丑赵又愚》,并将其扩展成16万字的专著。别以为曾祥明只是吃川剧饭的写手,他还是一名正宗的业余爱好者。他之所以爱好川剧,是从小受其父亲的影响,坐茶馆,听围鼓,渐渐成了川剧迷。初中时,他曾到重庆实验剧场去帮守门人验票、对号、扫剧场,这样换取到了免票看戏的资格,仅在1958年,就看了200多场川剧。他曾经在重庆大众游艺园的川剧场里从早场、午场看到夜场结束,整整一天水米未沾。川剧艺术铸就了他对中国文学的兴趣,乃至学文学、教语文。

可惜,自1959年去凉山后,他与川剧就几乎绝缘了。据说,只是在1962年,雅安川剧团到凉山昭觉演出,他才有幸看了几场川剧,其中有贺建虹主演的《香罗帕》,更有大名鼎鼎的彭海清主演的《打红台》。后来,他一直在凉山昭觉教书。

1981年,曾祥明回重庆探亲,看了几场川剧,写下了《喇叭小议》《川剧还当用川话》《台词不宜随便加》《川剧演员应注重文学修养》等文章,从此,曾祥明就从写诗、写小说转向对川剧艺术的评论、介绍、研究和创作上。从1987年起,他相继加入了中国戏剧家协会四川分会、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这对于一个纯粹业余爱好者来讲,实在难得。

1988年3月,曾祥明由凉山昭觉教师进修学校调到重庆江北县政协担任文史办公室主任。这个县是重庆市川剧大本营之一,他更是如鱼得水。这一来,他又恢复了戏迷本色,自称“川剧死党”。他谈笑皆川剧,往来尽梨园。为了看戏,不惜花六七个小时由县城赶到市中区。看完戏后,又匆匆赶回,路费比戏票钱更多,但这又何惜!

为了研究川剧,他常常利用休假时间或出差机会,到市川剧院宿舍走访,然后在灯下熬更守夜,写评介川剧的文章。回到重庆的几年中,曾祥明先后写下了《试论周裕样的袍带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飞鸿千里话〈断桥〉》《川剧名丑赵又愚》《一代名旦苹萍》等20多万字的川剧评介和理论研究文章。他说:“我是因川剧而爱文学。在我的小说、戏剧小品、唱词、谐剧作品里,都可以找到川剧艺术的细胞;我是吮吸川剧艺术的乳汁长大的,我自然是以儿子对父母的感情来对待川剧。”(www.xing528.com)

正因如此,他利用主持县政协全委会会务组工作的机会,多次组织市内川剧名家和原江北县川剧团的演员同台演出川剧。为了让政协委员们看好川剧,他专门办了宣传墙报,撰稿、誊写、美工,一人全担。演出前他绘制海报亲自张贴;演出时他担任节目主持人,上台给观众介绍剧情和演员,还介绍川剧的“门道”。

重庆市开展川剧普及教育,曾祥明又参加了教材编写。他编写的川剧课本剧《小音乐家杨科》由两路小学排演后,在重庆市第三届中小学艺术节川剧调演中得了一等奖,剧本获得优秀创作奖,并发表在《川剧与观众》上。

有人问他,这样为川剧卖力,究竟图个什么?曾祥明说:“我热爱川剧,为了川剧事业,我不能披甲上阵,至少也可以当一个编外龙套,为川剧摇旗呐喊!”

(原载《川剧与观众》1993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