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新
金秋风凉,斜阳照暖。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在重庆市九龙坡区文化服务站的梨园茶座里,锣鼓打得热闹,座唱正是高潮。那位中等身材、体格健壮的鼓师,更成了人们目光的焦点。在紧锣密鼓中,他神态自如,指挥若定,颇有统帅风度。忽然,他那微笑的面容变得十分严肃,打鼓也力度骤增,是谁惹恼了他?哦,原来他是在进入角色。这时唱的是川剧现代戏《红岩》片段,他除了司鼓,还主唱成岗。他以铿锵的道白、激越的唱腔,硬是把《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书》唱得声情并茂,大义凛然,赢得了满堂掌声。
他,就是重庆市副市长窦瑞华。
更多的市民只知道他是副市长,而在川剧界和爱好者当中,他早已是颇有“知名度”的老朋友了,大家常常亲切地叫他“老窦”。他自然很乐意多一条联系群众的纽带。“打玩友”他是个多面手,讲“打”,场面上“五匠二师”的椅子都坐得下;讲“唱”,嗓音明亮甜润,除唱花脸略感吃力外,生旦末丑也能“得心应口”;兴致来了,还能登场。对川剧的艺术风格、表演特色,他也不乏独到见解,并没有把爱好川剧仅仅停留在消遣的层次上。
这些,都不能不吸引我去对他做一番采访。
问渠哪得“深”如许?窦瑞华答曰:“我和川剧结缘已经四十多年了。”(www.xing528.com)
他五十刚过,乐山犍为人也。从小就跟随父亲出入“围鼓”场中。读初中时,学会了《南阳关》《八阵图》;上了高中,不仅能唱《马房放奎》《樊馆借头》,还能唱大幕《打红台》。到1956年考入四川大学,自然成了学校里川剧活动的积极分子。课余,他跑遍了成都的戏园子,找黄佩莲、刘成基、陈敬忠等名家讨教过,还向邹忠新学过金钱板。大学毕业后他又攻读研究生。尽管课程繁重,但在课余时间,他还是对川剧难舍难分。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重庆邮电学院。于是,山城玩友中又多了位教书先生。
更有趣的是,他竟一个人把川剧艺术带到了大洋彼岸。1981年到1984年,他曾赴美国加州大学留学,1987年又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华盛顿和纽约讲学。每次出国,他总忘不了带上一大包川剧磁带。一到休息日,那富有东方情调的巴蜀之音,就会从“密斯脱窦”的窗口飘出,悠扬地回荡在异国上空。他多次在当地美中友协举办的联谊活动中清唱川剧,先汉语后英语,还配以眉眼身法,唱得国际友人乐哈哈,兴味盎然。当了副市长后,“打玩友”的时间自然减少了——总不能主次轻重不分。但他也少不了忙里偷闲过过瘾。他说:“关键是要艺术地安排生活,支配时间。要从业余活动中松弛紧张的神经,养精蓄锐,以更充沛的精力去投入工作。就像唱戏一样,要懂得抑扬顿挫,要掌握好节奏。”
原重庆市委书记肖秧曾多次对他说:“老窦,你对川剧很内行,如何振兴重庆的川剧,你要想想办法、出出主意啊!”这就更加重了他作为一个副市长的责任感。因此,在许多场合,他都要把“重振重庆川剧雄风”作为一个话题。他说:“有党中央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号召,有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有川剧界同志和广大爱好者的参与,重庆振兴川剧大有希望。”当然,他仍忘不了“打玩友”。他强调川剧座唱也要出新,不仅唱优秀传统戏,还要唱现代戏。凡是他到一个新的地方去座唱,总要唱《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书》,而且总是那么认真,那么卖力,就像刚才我们所介绍的那样。
(原载《川剧与观众》1991年第1期创刊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