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伯生于1926年,年轻时参与组建四埠曲艺社。胡老伯早年丧父,六岁跟在大良卖鸡公榄的舅父上街叫卖。他清楚记得,舅父身挎色彩鲜艳的鸡公造型,他则挑一担凉果尾随其后。人们笑称他为“沙僧”。因沿街叫卖情景,师徒一前一后,确如唐僧骑马带沙僧取经。他们在大良西山庙附近的文秀路、县前路,番禺市桥等地叫卖。后来,舅父听说日军攻打东莞虎门,就将胡老伯送回家中,自己继续叫卖。
表演中的南沙曲艺社
胡老伯说,他对曲艺的喜爱,源于这段叫卖经历。他舅父爱好粤曲,沿途叫卖时还不忘唱上两段,耳濡目染,他深受熏陶。20世纪40年代,一澳门曲艺人逃难到南沙,他弹唱俱能,又会编剧,深受喜爱,当地人纷纷向他学艺,胡老伯则是其中一员。这20多人组建起曲艺社,凑钱购置乐器戏服等,在四埠麦家祠演出。新中国成立后,老师离去,后音信全无。
当年业余娱乐寡少,每逢月色晴朗,大家便组织曲艺社唱戏。村民更一起凑钱,为曲艺社添加乐器。他们也尽情演出,彼此十分融洽。胡老伯回忆,他首次登场演出的是《鸳鸯剑》,出任武生,至今遥想,深情难忘。除平日在祠堂演出,富贵人家喜庆节日也常请他们登场。胡老伯记得,永隆一梁姓人家举办婚事,聘请他们在家中通宵达旦演出。(www.xing528.com)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期间,南沙粤曲私伙局一度式微。20世纪80年代,随着南沙工业的发展,南沙老板希望家乡的曲艺得到再度发展,让群众有更多的娱乐消遣。于是,老板们每年投资南沙曲艺社,买器材,办场地,每周定期唱戏,还常到周边地区交流。如今的南沙私伙局设在康乐园内,每周粤韵悠悠,到处飘扬着大众喜爱的粤曲唱腔。
南沙人对粤曲的喜爱,还表现在请戏班下乡表演上,每逢庙诞或其他喜庆,村内必请戏班上演剧目,有的由庙宇出资,有的由善长人翁赞助。南沙曲艺发展至今处处开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