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沙风俗:祠堂基金会重建及乡间兄弟深情

南沙风俗:祠堂基金会重建及乡间兄弟深情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沙人把这种庙诞小团体聚会,称“做会”。据称,此习俗从清代一直流传至今,结构保留完整。祠堂遂成立基金会,族人出资参与。90多岁的梁老伯是南沙永隆人,他从十多岁起做会,现已超过60年。“做会,除聚餐聊天及一系列仪式外,更重要的意义是像兄弟一样互相帮助。”乡间一切活动,如婚丧嫁娶,劳作聚会,均需会友共同出力。民间做会,是一种松散且略具约束力的自发行为,参会者却能几十年风雨不改,守约赴会,由此生出兄弟深情。

南沙风俗:祠堂基金会重建及乡间兄弟深情

每到庙诞,南沙特别热闹。除信众贺诞,还有各种“会”友成群结队到庙宇参拜,这些“会”每次聚会必有三天,村子热闹非凡。南沙人把这种庙诞小团体聚会,称“做会”。每班会都有一个名称,如“合成堂”、“友聚堂”等。据称,此习俗从清代一直流传至今,结构保留完整。

当地老人对做会来源所道不清,只是说:“我记得祖辈时已有,后停止,后又兴起,延续至今,基本没变样。”其实,此习俗应源自宗族祠堂。宗族祠堂需日常维护,自然需要经费。祠堂遂成立基金会,族人出资参与。在顺德祠堂碑文中,对此记载者可追溯到清中期。此后,从带有血缘关系的结构变成民间社会基层松散组合。

90多岁的梁老伯是南沙永隆人,他从十多岁起做会,现已超过60年。他们以天后宫诞辰,即农历八月初八为会期,每年坚持聚会,风雨不改。“做会,除聚餐聊天及一系列仪式外,更重要的意义是像兄弟一样互相帮助。”梁老伯回忆道:“当年会友共12人,如今只剩3人,年纪最的大近90岁,最小的80多岁。前几年我们还在做会,但这几年大家年事已高,没有进行。”梁老伯说,以往年代,物质匮乏,人力单薄,大家结拜成兄弟,构成一个“会”,意味彼此结盟,相互协助。乡间一切活动,如婚丧嫁娶,劳作聚会,均需会友共同出力。(www.xing528.com)

“以前做会,大家都拿出自家农产品共享。记得当年我结婚,他们就帮我抬轿,花轿从南沙永隆抬到安成,再抬着新娘从安成走回永隆,来回一个小时,会友轮流帮忙。其他如做菜、交接等都需得力兄弟协作。”

民间做会,是一种松散且略具约束力的自发行为,参会者却能几十年风雨不改,守约赴会,由此生出兄弟深情。其守望相助,肝胆相照,弥补着利益驱使下的各种功利行径,为人性美德留下珍贵空间,更让人深感人间难得温情,也解决了乡村因人力资源有限而导致生存与发展不足的困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