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霍巴特和他的马戏团:诺曼底登陆战的壮举

霍巴特和他的马戏团:诺曼底登陆战的壮举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珀西·霍巴特是英国装甲部队中的一位奇葩人物。霍巴特的努力在一些头脑僵化的英军高层看来,不过是沽名钓誉之举。1940年,霍巴特被勒令退休。但霍巴特认为“瓦伦丁”坦克性能已经过时,决定以美制M4“谢尔曼”坦克作为新的DD 装置的载体。不过,鉴于为“谢尔曼”坦克配套的DD 装置全部到位需要一段时间,所以霍巴特只好先接收“瓦伦丁”DD 坦克来供部队熟悉DD 装置和进行训练。DD 装置是霍巴特最寄予厚望的特种装置。

霍巴特和他的马戏团:诺曼底登陆战的壮举

▲珀西·霍巴特。

珀西·霍巴特是英国装甲部队中的一位奇葩人物。他1885年出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年少时就多才多艺,学过油画历史文学,还学过建筑设计,最后还是进入了军队,但无疑这段丰富多彩的早年经历让他的思维更为活跃,更富于创造力。1902年考入皇家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工兵部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进入参谋学院深造,毕业后主动要求加入皇家坦克兵团,并很快接受了著名的装甲战术理论家富勒上校和利德尔·哈特的观点,坦克不应该作为仅仅是支援步兵的活动火力点,而是应该作为装甲突击力量集中使用。1934年,担任英军第一支常备旅级装甲部队——第1装甲旅旅长。1938年又主导了新成立的“机动部队”的训练,而这支部队就是日后在北非著名的“沙漠之鼠”第7 装甲师。

英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坦克的国家,也是最早探索装甲战术的国家之一,但是英军的装甲战术长期以来就比较陈腐呆板。霍巴特的努力在一些头脑僵化的英军高层看来,不过是沽名钓誉之举。1940年,霍巴特被勒令退休。而就在这年的5月,德军在西欧以装甲部队集中使用作为突击矛头的“闪击战”却用事实狠狠地教育了英军。

1942年8月,英军发动了对法国迪厄普的突袭战,尽管这一战英军以惨败告终。但是在迪厄普作战中参战的加拿大第14“卡尔加里”装甲团,就投入了几种改装过的坦克,如在“丘吉尔”III 型坦克前部临时焊上了铺路毯线轴,因为采用板簧悬挂装置和多对小直径负重轮的“丘吉尔”坦克很容易被鹅卵石卡住履带,经过这样改装后就能有效克服鹅卵石海滩的影响。还有将3 辆“丘吉尔”II 型坦克改装成喷火坦克,来专门对付德军工事。虽然英军在迪厄普惨遭失败,但英军从中却发现了改装坦克对付障碍物是很有效的方法。可以说正是在迪厄普的惨重牺牲,才促成了第79 装甲师的组建,正如蒙巴顿的评价:“在迪厄普的每一个牺牲,都在诺曼底拯救了十名士兵。”

1943年4月,英军正式成立了第79 装甲师,师长就是重新出山的霍巴特。

第79 师刚成立时还是标准的装甲师编制,下辖第1、第30装甲旅和第1 工兵突击旅。后来由于在诺曼底登陆中的出色表现,第79 装甲师得到了空前发展,到1945年就已经拥有8 个装甲旅和8 个步兵旅的庞大编制,总兵力达到21 430 名士兵,装备1 566 辆装甲车辆!

▲英军装甲部队。

▲在迪厄普突袭战中被摧毁的加军“丘吉尔”III 型坦克,车体前部临时焊上了铺路毯线轴。

▲训练中的“瓦伦丁”DD 坦克群,可以看到折叠收起的防水幕和车尾的单螺旋桨

身为装甲战和军事工程双料专家的霍巴特上任后,首先就决定对现役的制式坦克进行改装,使之成为战斗工程装甲车辆,来解决登陆时的障碍物,为登陆部队打开通道。

根据迪厄普登陆的教训,英军意识到必须要让坦克和步兵同时攻上海滩,但是坦克登陆舰直接冲上海滩再让坦克出舱,无疑会成为敌方炮火的活靶子,在这样近的距离上,即便是轻型火炮也能轻易对登陆舰造成严重威胁。如果将坦克分散搭载在小型的坦克登陆艇,固然可以解决在短时间里坦克大量上岸的问题,但又没有这么多的坦克登陆艇。最好的办法就是坦克登陆舰在与海滩还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开舱放出坦克,让坦克泅水登陆。但轻型坦克防御能力太差,无法抵御反坦克炮的攻击。而防御性能较好的中型坦克又都过重——例如英国的“丘吉尔”坦克有38 吨,美国的M4“谢尔曼”坦克也有30 吨,这样重量的坦克恐怕一入水就会沉入海底。

于是霍巴特将目光投向了尼古拉斯·斯特劳斯勒发明的“双重推进”装置(Duplex Drive,缩写为“DD”)。DD 装置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包括坦克在内的大型车辆设计两套不同的动力装置,提供浮渡能力,主要是在坦克上部车体四周安装折叠式帆布防水幕,防水幕整体升起时可以为坦克提供浮力和防水的密封性保障,此时坦克即便整体都处在水线以下也不会下沉或进水。除此以外,DD 装置还提供一套由坦克发动机直接驱动的螺旋桨推进装置,可以让坦克在水中像船只一样破浪行驶。

1941年6月,英军对一辆加装了DD 装置的空降坦克进行了测试,结果大获成功,因此于1942年6月正式定型。最初,英军选择了战斗全重18 吨的“瓦伦丁”步兵坦克作为DD装置的主要载体,共有650 辆“瓦伦丁”改装成了“瓦伦丁”DD 坦克。但霍巴特认为“瓦伦丁”坦克性能已经过时,决定以美制M4“谢尔曼”坦克作为新的DD 装置的载体。

▲英军第79 装甲师师徽。

为“谢尔曼”坦克安装DD 装置时,先在车体前后部及翼子板两侧焊上钢架,随后再套上浸过橡胶液的折叠式帆布防水幕。乘员只需使用安置在车体首上甲板的两个压缩空气瓶为幕布内侧的36根胶柱充气,便可将防水幕支起——完全支起之后,“谢尔曼”DD 的防水幕高度约为3.96米。防水幕内还备有13 根钢制支柱,这样即便胶柱被击穿或漏气也不会导致幕布塌落。“谢尔曼”DD 坦克在水中使用两个直径660 毫米的螺旋桨,螺旋桨通过一组特制的外置链齿惰轮系统由坦克履带直接带动旋转。不过,鉴于为“谢尔曼”坦克配套的DD 装置全部到位需要一段时间,所以霍巴特只好先接收“瓦伦丁”DD 坦克来供部队熟悉DD 装置和进行训练。

1943年7月,“瓦伦丁”DD 坦克开始装备第79 装甲师,随即就开始泅渡训练。至1943年末,第79 装甲师装备DD 坦克的部队在技战术方面已经非常熟练,同时霍巴特手里也有了足够的“谢尔曼”DD 坦克,配属在第27 装甲旅和第4 装甲旅中,剩余的DD 坦克还可以装备两个加拿大装甲团。DD 装置是霍巴特最寄予厚望的特种装置。

1944年1月27日,第79 装甲师的“谢尔曼”DD 坦克向艾森豪威尔作了演示,艾森豪威尔非常满意,立即要求英军与美军共享这一技术成果,并提出要训练和装备3 个装备“谢尔曼”DD 坦克的美军坦克营。一名携有全套DD 装置图纸的英国专家第二天就飞赴美国。6 个星期之后,第一批美国本土制造的100 辆“谢尔曼”DD 坦克便运抵英国。

由于“双重推进”这个名称太过拗口,所以盟军基层官兵都将“谢尔曼”DD 坦克亲切地称为“唐老鸭”(Donald Duck),缩写同样也是DD。

▲加装DD 装置的空降坦克,帆布防水幕已经完全升起。

▲“谢尔曼”DD 坦克,帆布防水幕已经完全升起,可以看到车尾的一对螺旋桨。

第二种著名的改装坦克就是“鳄鱼”喷火坦克,是在“丘吉尔”Ⅶ型坦克上加装喷火设备和装载储存1 820 升喷射燃料的装甲拖车,喷射速度达到21 升/秒,具有很强的瞬间压制能力。理论上,“鳄鱼”的射程可达110米,不过实战中的理想喷射距离通常在70 米左右。此外“鳄鱼”还有一整套便于解开的前后车连接装置,当燃料用尽或情况紧急时,坦克乘员可以马上解开连接丢弃拖车,再变身为普通的坦克,用75 毫米炮作战。

“鳄鱼”喷火坦克的火焰对封闭空间,如碉堡、房屋、坑道能造成极大的毁灭性杀伤,所以给德军士兵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恐怖印象。德军党卫军就曾专门下达过一旦俘虏“鳄鱼”坦克乘员一律就地枪决的必杀令,可见德军对“鳄鱼”喷火坦克的恐惧和仇恨。

第三种是“丘吉尔”装甲工程坦克,简称“丘吉尔”AVRE 坦克,由“丘吉尔”Ⅲ型及Ⅳ型坦克改装而来,AVRE 的标配武器是一门290 毫米臼炮(也有称为爆破迫击炮),是由布莱克中校发明的大杀器,采用前装式,以炮身底部的强力弹簧发射俗称“飞天垃圾桶”的40 磅高爆弹,有效距离为73 米,不仅对混凝土工事和碉堡具有毁灭性效果,还可用来诱爆地雷,在雷区中开辟通道。只是每次发射之后,乘员需要爬出坦克,从炮口装填炮弹。

霍巴特对这项发明非常赞赏,要求从1944年初开始批量制造。在诺曼底登陆之前,第79装甲师总共装备了180 辆“丘吉尔”AVRE,不过由于臼炮供应跟不上,部分“丘吉尔”仍使用原来的6 磅火炮。

▲“丘吉尔-欧克”喷火坦克,在迪厄普撤退时被击中丧失行动能力,但仍一直开火掩护步兵撤退。

▲英军的“丘吉尔”AVRE 坦克乘员正在擦拭290 毫米臼炮的防盾,身边放着一枚40 磅高爆弹。

“丘吉尔”AVRE 坦克装备第1 工兵突击旅。作为专业的工兵车辆,“丘吉尔”AVRE 坦克的车体上还设有多种标准化挂点,因此也发展出很多变型,主要有:

1.增设粗柴捆:先围绕3 至4 根水管,用长约4 米的细灌木围成一个直径2.4 米的柴捆,固定在车体前部或后部上方。在遇到反坦克壕或较大的弹坑时,乘员可将柴捆卸下投入坑中,以便车辆和步兵通行。

2.套管地毯:一个大圆筒卷着3 米长的用钢管强化的帆布,用支架固定在坦克前上方。“地毯”铺在松软的沙地或泥地上可以供车辆顺利通行。

3.小型箱梁突击桥(简称SBG):全长10.4 米,承重40 吨,展开时间仅需30秒。可以安置在工兵突击车车体前部。在遇到较宽的壕沟时,乘员可以利用车体后部的手摇绞盘将箱梁桥放下并架设好。

4.牛角式扫雷犁:扫雷犁在松软地面上能轻松把地雷“犁”到道路两旁,从而开辟安全通道。(www.xing528.com)

5.炸药挂架。在坦克前部支架上挂载817 千克炸药。作战时坦克“举”着炸药放置在爆破地点,然后退到安全距离外引爆炸药进行爆破。

6.活动装甲坡道:取消了炮塔,直接在底盘上安装活动坡道,坦克连个顶棚都没有,驾驶员上战场的时候肯定是极度缺乏安全感。

▲一辆在车体前部运载着粗柴捆的“丘吉尔”AVRE 坦克。

▲正在列队行进的“丘吉尔”ARK 坦克。

7.机动贝利桥:这是英国陆军部文职人员唐纳德·贝利设计的一种简易桥梁,运用预先排列设计好的钢制桁架供前线部队临时架桥。第79 装甲师在贝利的发明基础上改装成一种拥有单履带式悬挂装置的机动桥,长115 米,可以由2 辆“丘吉尔”AVRE 采用前拉后推的方式运送。

第四种是“丘吉尔”斜桥运载车,简称为“丘吉尔”ARK,也就是“Armored Ramp Carrier”的英文首字缩写。设计这种车辆就是为了能够通过海堤障碍。将“丘吉尔”坦克拆除炮塔,在车体前后翼子板两端各安装了一组可通过铰链收放的简易金属吊桥,车体顶部也增设了木制滑轨。在遇到海堤阻碍时,车辆可将前部吊桥搭上海堤,后部吊桥放置在地面形成斜梯,其他车辆和士兵便可以通行,进抵海堤另一侧;还可以将车体驶入反坦克壕中,再放下两侧的吊桥供车辆通行,如果壕沟太深,还可多辆“丘吉尔”ARK 以叠罗汉的方式填出一条通途。

1944年2月,“丘吉尔”ARK 样车通过验收,随后有50 辆“丘吉尔”坦克被改装成“丘吉尔”ARK。

▲2 辆“丘吉尔”ARK 坦克正在用叠罗汉的方式在反坦克壕上架起简易桥梁,供一辆用M7 自行火炮改造而成的盟军“袋鼠”装甲运兵车通过。

▲北非战场的“玛蒂尔达-蝎子”扫雷坦克,扫雷装置操作员必须挤在车体右侧狭小的机舱内工作。

第五种是“谢尔曼”扫雷坦克,也被叫作“谢尔曼-螃蟹”扫雷坦克,或者就叫“螃蟹”坦克。最早是南非军官亚伯拉罕·德图瓦上尉发明的一种别出心裁的车载连枷式扫雷装置。连枷是一种顶端坠有沉重球体的金属链条,原来是用于打谷脱粒的农具。德图瓦的设计理念是在坦克车体上挂装一套悬臂系统,在其间安置一个焊有若干根配重链条的辊轮,用辅助发动机带动辊轮高速旋转,利用飞舞的链条连续重击地面来引爆地雷。1941年,德图瓦来到英国继续研究。1942年8月,德图瓦的设计获得通过,英军随即在“玛蒂尔达”II 型步兵坦克进行了试验性改装。这种被称作“玛蒂尔达-蝎子”的扫雷坦克在车体两侧增设了向前方延伸的悬臂,车体右侧则增设一具福特V8 辅助发动机以带动辊轮以100 转/分的转速运转,利用辊轮上焊接的24根链条来扫雷。扫雷装置的操作员和辅助发动机一起被塞在车体右侧的盒型装甲机舱内,不仅非常危险,工作环境也极为恶劣。1942年10月,英军第42、第44皇家坦克团装备的24 辆“玛蒂尔达-蝎子”扫雷坦克参加了第二次阿拉曼会战,尽管扫雷行动的效果并不理想,但还是积累了宝贵的技战术经验。

1943年,英军将“蝎子”扫雷装置安装在英制“瓦伦丁”步兵坦克和美制M3“格兰特”、M4“谢尔曼”坦克上进行了测试,证明这套装置并不能满足突破大西洋壁垒的需求。根据霍巴特将军的指示,一种更为简易、高效的“螃蟹”扫雷装置很快研制出来,并被安装在“谢尔曼”坦克上。

“螃蟹”扫雷装置通过一组悬臂挂装在坦克车体前部,在缩短了坦克传动轴之后,可由坦克发动机通过设置在车体右侧的万向轴直接驱动悬臂间的辊轮,而不需额外增设辅助发动机。在执行扫雷任务时,“螃蟹”装置的辊轮与地面平行,坦克发动机带动辊轮转动,利用辊轮上的43根链条全力击打地面引爆地雷,同时整车以2 千米/小时的慢速推进;辊轮两端还设有锯轮,可用于切割铁丝网。在行军时则用车体两侧的液压活塞将装置整体升起锁定,以免磕碰。在遭遇敌军时,坦克可以使用炮塔上的75 毫米火炮实施攻击,但由于扫雷装置遮蔽了部分射界,因此坦克火炮只能打击10 点钟至20 点钟方向范围内的目标。

▲安装了螃蟹I 型扫雷装置的“谢尔曼”坦克。

▲为步兵开路的“谢尔曼-螃蟹”坦克。

▲正在进行训练的“丘吉尔-鳄鱼”喷火坦克。

▲将防水幕折叠收起的“谢尔曼”DD 坦克,在这个状态下,火炮射击完全不受影响。

▲“丘吉尔”坦克改装的架桥车。

▲“丘吉尔”AVRE 原型车,注意粗大的臼炮。

在崎岖地形扫雷时,“螃蟹”装置的辊轮时常会磕碰地面。为解决这一问题,技术人员在悬臂后端增设了配重,因此无论坦克如何俯仰,辊轮都可保持距地1.3 米。这种改型被称作“螃蟹”II 型,而旧型号则称为“螃蟹”I 型。尽管霍巴特并不太看好“螃蟹”装置,但第79 装甲师还是在诺曼底登陆之前接收了“谢尔曼-螃蟹”扫雷坦克,其中绝大部分都被装备第30 装甲旅。霍巴特还征调了一些卡特彼勒公司生产的D7 型装甲推土机和使用“半人马座”巡洋坦克底盘改装的临时推土机,配合“螃蟹”扫雷坦克作战。

第六种是“谢尔曼”海滩救援坦克。简称“谢尔曼”BARV。将“谢尔曼”坦克拆除炮塔,装上大型金属防水外壳,可在最深2.7 米的水域作业,用于拖曳其他车辆上岸或拖离损坏车辆避免阻挡登陆点,也可以把搁浅的小型登陆艇拖回大海。同时在车组中还会配置一名潜水员,负责引导坦克作业和把牵引装置挂在被牵引的车辆上。

第七种是装甲推土机,最初是用美国卡特皮勒D8 推土机改装而成,但由于发动机功率偏小,所以后来用“半人马座”坦克拆除炮塔,安装一套液压推土铲装置。但是,直到1944年末,第79 装甲师才刚刚得到“半人马座”装甲推土机,没能赶上诺曼底登陆。

第八种是“格兰特”运河防御灯,简称“格兰特”CDL,CDL 就是“运河防御灯”的英文“Canal Defense Light”的首字母缩写。CDL 装置是希腊人马塞尔·米察基斯的发明,最早安装在“玛蒂尔达”II 型步兵坦克上进行测试。随后英国向美国展示了这项技术,美国军械署于1943年2月决定和英国合作,以美制M3“格兰特”中型坦克为基础研发新的CDL 坦克。最后在“格兰特”坦克上的炮塔顶部安装一具大功率探照灯,光线从灯塔前部一个高609 毫米、宽60 毫米的狭缝中射出,有效照射距离914 米,可以形成宽311 米、高32 米的光照区域。狭缝内设有一块装甲遮板,既可手动开闭也可用电动马达驱动。

第79 装甲师所属的第1、第30 装甲旅的5 个装甲团都装备了“格兰特”CDL 坦克,在英国本土和之前在中东战区的测试中都证明它在夜战中能够让敌军陷入暂时盲目与混乱之中,同时也能为友军指明目标位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御性武备。如果敌军逼近,“格兰特”CDL 坦克的探照灯操作员还可以使用灯塔上安装的一挺7.92毫米机枪作为自卫。总共有1 850 辆“格兰特”坦克被改装成了CDL 坦克,但第79装甲师的“格兰特”CDL 坦克直到1944年8月才投入战场,因此也就错过了诺曼底登陆战。

第九种是“袋鼠”装甲运兵车,其实是多种由坦克改装的装甲运兵车的总称。“公羊”坦克、“牧师”自行火炮、“谢尔曼”坦克都有被改装成装甲运兵车。总的来说,先拆掉炮塔,把战斗室清空,放上供步兵乘坐的板凳(具体数目因坦克而异),就成了“袋鼠”。

▲由M3“格兰特”中型坦克改装而来的“运河防御灯”坦克。

▲使用“半人马座”巡洋坦克改造而成的装甲推土机。

就这样,第79装甲师除了普通作战坦克外,还装备了大量奇形怪状的特种装甲车辆,因此被戏称为“霍巴特的滑稽马戏团”,但在诺曼底战役中,第79 装甲师确实表现出了巨大价值,因此在战后迅速扩编。

美军也有类似的部队,在欧洲战场的第1特种工兵旅和在太平洋战场的第2 特种工兵旅,但是却没有引起美军高层的重视。第2特种工兵旅还派了几名军官来到英国,但美军高层在经历了西西里和意大利登陆战之后,认为太平洋战场的经验并不适用于欧洲战场,因此并没有像英军第79 装甲师那样大量装备特种装甲车辆,结果在诺曼底,美军的损失就远远高于英军。这也是人们对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批评最多的槽点。

▲在成功强渡莱茵河后,丘吉尔和蒙哥马利元帅在第79 装甲师,与官兵亲切交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