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历史上哪场战役的战前准备最充分,毫无疑问一定是诺曼底登陆。
早在1942年,美军官兵和装备刚刚开始陆续抵达英国的时候,盟军高层就已经意识到如何在这个弹丸小岛上储藏这么多战争物资将会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美国供给服务处将建立足够的储藏空间作为一项最优先任务。美国供给服务处先后征用或建造了大约676 万平方米的储藏空间,并铺设了总长约280千米的铁路,以便将各种战争物资运到分散在各处的储藏地点。可以说,英国的每一处空地都被利用起来储藏各种战争物资,甚至很多炮弹就堆放在乡村小路边临时搭建的简易有盖储藏棚里,很多农场和草坪都成了45 万吨弹药和5 万辆机动车的堆放场所。
▲英国乡间的火炮堆放场。
盟军方面为了保证这场战役顺利实施,准备了数量极为庞大的物资。除了最让盟军头疼的登陆舰艇外,其他的重装备,飞机、坦克、大炮、汽车都非常充裕。从“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美国运来的海量物资在英国多达22 个港口卸载,英国的码头工人日夜轮班加紧卸载——总共有1 800个火车头、2 万节车厢、30 万辆汽车、700 万吨汽油、柴油和润滑油,260 万件轻武器、2 700 门火炮……仅仅是各种地图就需要2.1 亿份,跟随第一批登陆部队装船的地图就有整整3 000 吨!这些地图还不包括28 万张水文测量图和100 万张航空拍摄照片。
经过精确计算,远征军最高司令部得出了在这场规模宏大的战役中,每人每天需要消耗的物资,包括口粮、饮水、弹药甚至口香糖等等所有消耗品,加在一起总共是41.3 磅,并根据这个数值来准备。
每个士兵都得到了一件全新的武器,而且经过试射校正,连刺刀都铮亮锋利。另外,每个士兵都配备了一套经过化学药剂浸渍过的军服,据说可以防止化学武器侵袭,但是所有人都对这套特别军服深恶痛绝,僵硬、不透气,因为化学药剂完全阻绝了面料的透气性(不然也就无法阻绝化学武器的侵袭),白天穿着稍一活动就大汗淋漓,夜里又冷得直发抖,更要命的是气味恶臭难闻,因此被叫作“臭鼬军服”。
另外,每个士兵配备了一套用于被俘后逃生的用具,包括:缝在制服上衣口袋里的一把金属锉刀、制服上有一个经过磁化处理的镀铜纽扣(放在针尖上就可以成为简易的指南针)、印在丝巾上的法国地图、净化水的药片,以及大约相当于10 美元的法郎,这些法郎都是英美自行印刷的“官方伪钞”,因此遭到了自由法国运动领导人戴高乐的强烈抗议。
▲堆积如山的用来搭建浮桥的器材。
防水是个大问题,因为是要从海上登陆,也就是所谓的“湿登陆”,所以盟军官兵从上到下对武器装备的防水都很重视。所有的汽车每个零部件都涂抹了一层防腐润滑油,以免海水腐蚀,化油器上都加装了管子,以防进水。炮手用胶布将火炮尾部都封起来,还用橡胶泥将所有缝隙都填充了。无线电报务员则用专门的橡胶袋将精密的无线电设备都密封起来。
盟军还发放了1 500 万个避孕套,套在枪口上就是最理想的防水防尘套,开枪射击时也不需要取下,直接扣动扳机就可以了,非常方便。
所有个人装备中考虑最周密的就是蟋蟀哨,也叫蛐蛐哨,是配发给第一批空降的伞兵。因为是在夜间空降,又是来自不同国家,军服都不一样,口音也各不相同,在夜幕中难辨敌我,所以就用蟋蟀哨来进行敌我识别。
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的物资,种类高达32 万种,甚至包括信鸽、银星勋章和紫心勋章,墓地上的十字架——你想到的全都有,你没想到的也都有。
盟军预计在欧洲战场,每375 个士兵就会有1 人阵亡,并按照这个比例订购了裹尸布,但这个比例显然低了,所以后来又不得不紧急再追加采购了5万条裹尸布。
▲在美国工厂生产流水线上的希金斯艇。
蟋蟀哨
▲1944年诺曼底登陆时使用的蟋蟀哨原品。
蟋蟀哨,又叫蛐蛐哨,正式的名称是“蟋蟀振动器”,最早是英国的汉德森发明,作为乐队指挥的计时器来使用。盟军远征军最高司令部则是将其作为诺曼底登陆时空降兵的敌我识别器来使用,采购了将近5 万个伯明翰有限公司生产的蟋蟀哨。(www.xing528.com)
这个蟋蟀哨仅有5 厘米大小,由一个铜质外壳和钢制垫片组成,只要同时按压外壳和垫片,垫片上的一个圆形凹槽就会发出独特的“咔哒”声。这种“咔哒”声音色清脆,频率高于人类的发声频率,穿透力强,而且不容易被环境声音干扰,具有很高的可识别性。
根据盟军的规定,使用时按一下“咔哒”表示询问,回答是两声“咔哒”,否则就是敌人,那就赶紧开火。
在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的著名电影《最长一日》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很多人都记忆深刻,一名美军空降兵发现对面有人,赶紧隐蔽,再按一下“咔哒”发出询问,但却把对方拉动枪栓子弹上膛的声音当作了两声“咔哒”的回答,结果跑出隐蔽处而被打死。蟋蟀哨的声音和枪支的上膛声有些近似,但两者的频率还是不一样,“咔哒”要更清脆,枪栓声则比较沉闷,仔细听是肯定不会搞混的,所以电影的桥段明显是不太符合现实情况的。
蟋蟀哨只是在诺曼底登陆当天的空降兵中使用,因为敌我识别的询问和应答前提就是保密,一旦失去保密性就没有价值了。而蟋蟀哨在当天这样大规模的使用,第二天自然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所以盟军第二天开始就不再使用了。
美军第101 空降师师长泰勒少将这样回忆:“我一只手拿着手枪,另一只手拿着我的蟋蟀哨……我沿着树篱爬行,寻找大门。就在我看到大门的时候,听到另一侧有响动。我举起枪做好准备。接着我听到一声蟋蟀哨。这是我在整个战争中听到过的最令人高兴的声音。”
毋庸置疑,这个价值只有3 美分的小玩意,为空降兵的敌我识别和集结派上了大用处,在诺曼底登陆的当天确实发挥了大作用,也和这场举世瞩目的大战役一起载入了史册。
如今,当年的原品蟋蟀哨价格不菲,即便是腐蚀严重的低品相都能卖到上千欧元的高价。在今天的诺曼底,有很多小店都在出售仿制的蟋蟀哨纪念品,当然价格也就低很多了,差不多花上三五欧元就能买到。
▲滑翔机生产工厂正在加紧生产。
在卫生救护方面,配备了4艘医院船,另外整个登陆部队配备了8 000 名军医和卫生兵,准备了包括12.4 万张担架、60 万支青霉素、10 万磅磺胺制剂和80万品脱(约合45 440 万毫升)血浆在内的800 吨药品。根据医学专家的结论,含有所有血细胞和血浆成分的全血对于抢救重伤员非常有效,所以仅仅为诺曼底登陆的第一阶段就准备了3 000品脱(170.5 万毫升)全血,平均每个伤员260 毫升,是意大利战役的4 倍。由于全血的保存期只有两周,所以5月底全血血浆就被装进印有鲜明标志的大型冷藏罐才运抵英国。
5月29日,远征军最高司令部下令,在所有参战飞机的两侧机翼上都各刷三道宽阔的白色作为识别标志,因此准备了10 万加仑的白色涂料和2 万把大刷子,有些机组甚至干脆用扫帚在飞机机翼刷上白色涂料。三道白色条纹确实非常醒目,但尽管如此,在战斗中还是出现了地面部队误击飞机的“乌龙”情况。
5月下旬以后,登陆部队陆续进驻封闭的战前集结营区,由于这片集结营区在地图上的形状酷似香肠,所以被戏称为“香肠”。部队在这里向士兵配发各种装备,进行最后的战前准备,每天都有几个身穿德军军服携带德军制式武器和装具的士兵在营区里到处晃悠,这也是盟军的一项高招,一方面可以让士兵熟悉德军的衣着、武器和装具,另一方面也是能帮助士兵消除对敌人的恐惧,是很好的心理暗示方法。
伙食待遇也非常好,新鲜鸡蛋、牛排、冰淇淋、白面包、果酱……以至于有士兵说:“他们是不是想把我们养肥了然后送去被宰啊。”盟军为诺曼底登陆准备了2.1亿磅土豆、5 400 万加仑啤酒和8 000 万袋饼干。
6月初以后,登陆部队开始登船。规定所有人的行李都被放入一个厂30 厘米、款20 厘米、高1.2 米的大收纳箱,保管在营区的专门仓库,随身物品除了武器弹药、防毒面具以外,只能携带一套换洗衣物以及上船后配发的香烟、干粮。按照规定每个士兵最多只能携带44 磅的物品,但实际上很多士兵携带的物品都达到了100 磅!有些是士兵自己要带的,如法语手册、《圣经》、匕首或者手枪,当然带的最多的还是香烟,他们担心到了欧洲大陆之后就搞不到香烟了,最多的甚至有带了10 条。还有是军官要求士兵携带的,如地雷、炸药包、备用电台、额外的弹药等等。车辆也严重超载,除了正常装载的物资外,还会尽量多装一些5 加仑油桶、野战口粮、水壶、镐头、铁锹等。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登陆艇的载重量大大超过规定,登陆艇的艇员不得不费力地向陆军士兵解释,登陆艇的最大载重是500 吨,每增加33 吨载重吃水增加1 英寸(约2.54 厘米),如果载重达到800 吨,吃水就会增加约10 英寸(约25.4 厘米),那么到了英吉利海峡,轻则发动机会被海水淹没,重则艇翻人亡,所以必须卸下部分载重,不然就是到了海上也会不得不扔掉一些载重。还有些登陆艇的人员严重超载,最多搭载400 人的艇上竟然乘上了600 人,由于给登陆部队的登船手册上,同一艘登陆舰竟然有不同的编号,所以导致登船秩序很乱,根本无法按照登船手册规定来进行。
为诺曼底登陆而准备的各种物资,总价值超过了50 亿美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 000 亿美元,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在营区里向士兵分发物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