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8日美国正式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展开。
1942年1月1日,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二十六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规定各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经济、军事力量来和法西斯国家作战,援助反法西斯的同盟国家,并保证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这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成立,同盟国阵营正式形成。
虽然是日本偷袭珍珠港,这才引发美国参战,但美国参战之后采取的却是“先欧后亚”的战略,首先还是将重点放在欧洲战场。同时,随着美国的参战,关于第二战场的争论也从苏联和英国扩大到了英美苏三国。
1941年12月22日,英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代号为“阿卡迪亚”(Acadia)的高层会议。这次会议不但是美国参战之后英美两国领导人的第一次首脑会晤,也是英美之间的第一次联合战略协调会议。两国一致认为德国是“主要的敌人”,打败德国是“胜利的关键”。但在具体对德作战的战略指导方面,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的方案是首先在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登陆,然后挥师东进,与在埃及的英军部队会合,完全控制北非。对于丘吉尔的方案,罗斯福没有表态,但以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为代表的美国军方立即表示反对,马歇尔认为北非和打败德国,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在北非登陆简直就是隔靴搔痒。美国军方的意见是直接在法国北部登陆。因为这一地区是打败德国的关键所在,既然早晚都要打,那就没有必要再绕圈子,搞什么“间接战略”,就应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毕其功于一役,直取德国要害。
▲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
▲美国总统罗斯福。
美国军方的方案简单直接,很有几分初生牛犊不怕虎那般血气方刚的味道。但是美国毕竟刚刚参战,对于德国军事力量的了解还很肤浅,而英国已经和德国在空中、海上和陆地厮杀了两年多,对德国的认识要远比美国更为深刻和准确。英国之所以提出先在北非登陆的计划,一方面在1942年英美的力量确实还不具备能够在法国北部登陆,并取得胜利的足够条件,如果贸然行事,很可能再来一场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里波利的悲剧。另一方面英国还有自己的小九九:北非有英国的殖民地埃及,又处在通往西亚、南亚的要冲,更重要的是从北非横渡地中海就是英国传统的势力范围东南欧,这一地区对于大英帝国来说,意义重大。如果能够首先在北非发起反攻,就能借助美国的力量恢复英国在东南欧的控制力,同时也能对一再要求英美开辟第二战场的斯大林有所交待,可谓“公私兼顾”。而且阿尔及利亚是法国殖民地,现在还在维希法国的控制下。很多法国人都痛恨德国,时刻不忘光复祖国,和美国关系也一直比较亲密,如果美军登陆的话,遭到的抵抗必然会很轻微,成功的可能性极大。总而言之,英国认为在实践中,往往并不是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近,反而以迂为直才是捷径。
马歇尔对英国方面的方案非常不满,他认为英国根本无意在法国北部登陆,即使到1943年英国也照样不会同意在法国北部登陆,所以他态度有些偏激,甚至表示如果英国还是不肯同意美国的计划,那就干脆从欧洲抽身,全力对付太平洋上的日本,让英国单独去和德国较量。但胸怀更宽广的罗斯福自然不会同意马歇尔这样的意气之举,他劝说军方将领,如果不能说服英国接受美国的计划,那就不如接受英国的方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1942年底以前让美国陆军和德国陆军在地面上交手,不然拖延太久还不能和德军作战,难免会影响民心士气。经过罗斯福的工作,美国军方才终于同意了1942年首先在北非发起反攻。
无疑,英国人显然是华盛顿会议的得益者。因为首先在北非发起反攻,对于英国来说,实在是大有好处。首先是可以彻底解除德意轴心国对埃及的威胁,进而保证了英国在中东地区的安全。当然,美国也不是一无所获,能够尽快让美军投入地面作战就是一大进步。
唯一不满的就是苏联,在北非登陆对于东线战场来说,影响力微乎其微,这也就意味着正处在最艰难岁月中的苏联在整个1942年将得不到英美盟军在战略上切实有效的直接支援。不过苏联对“阿卡迪亚”会议并没有太恼火,因为这样的结果其实早在斯大林的预料之中。斯大林同时深信,1942年将是反法西斯战争最为关键的转折之年,因此他并没有就此放弃推动英美盟军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的努力。
到了1942年春,随着战争局势的不断变化,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指示陆军参谋部作战处处长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少将制定一项在西欧地区的作战计划,也就是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北部发动两栖登陆的计划,得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认可。在这个计划里,规定英美盟军将在1942年秋对法国北部实施代号为“大锤”(Operations Sledgehammer)的登陆行动,计划将投入12 个师的兵力,先建立一个桥头堡。然后在1943年春季实施一次更大规模的代号为“围猎”(Operations Roundup)的进攻法国北部的登陆行动。
随后美国在1942年4月举行的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上向英国通报了这个计划。对这个计划,英国人从心底里是不愿意的,在他们看来,正是由于德国入侵苏联,才使英国从岌岌可危的局势中解脱了,他们可不想再投入到危险而又不是自身利益所必须冒险的行动中。但是英国又不想直接拒绝得罪美国,万一美国气性上来,改变“欧洲第一”的方针,转而集中力量投入太平洋战场,那就反而弄巧成拙了。不过英国到底是老牌帝国主义,所以玩弄外交手腕,巧妙地处理对这个计划的不满态度,接受了美国的计划。(www.xing528.com)
1942年6月,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相当于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访问美国和英国,分别发表了苏美和苏英联合公报,达成了在1942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充分谅解和共识,但英国在备忘录中对承担的义务还是作了一些保留:“我们正在为1942年8月或9月在欧洲大陆登陆做准备。但是在事前很难说,到时候是否会出现进行这种行动的形势,所以我们无法许下任何诺言。”
丘吉尔和罗斯福对于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丘吉尔比较消极保守,并不想急于发动登陆,认为即便要开辟第二战场也不应太冒险,最好是等到德国和苏联在战争中胜负结局比较明朗时才行动。罗斯福就要积极多了,他认为如果苏联陷入危局,就应该及时出手拉苏联一把,即便有一定风险也要干。但他顾虑与英国的关系,反对丘吉尔的态度并不太坚决,所以在丘吉尔的极力说服下,最终也放弃了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转而同意丘吉尔先在北非登陆的方案。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
▲丘吉尔和斯大林。
因此,英美发表这两份联合公报,主要还是敷衍苏联,在精神上给苏联打气,更多地是造造声势,威慑德国,使其不敢放手将驻扎在西欧的部队调去苏联战场。毕竟联合公报并没有多大的法律效应。所以就在一个月后的1942年7月召开的英美伦敦军事会议上,英国方面借口登陆舰艇数量不足,无法实施横渡英吉利海峡的登陆作战。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只好同意将在北非实施登陆战役来取代在法国北部登陆的计划。最后英美正式确定1942年秋在北非实施登陆行动,这样就等于是把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推迟到了1943年上半年。而此时苏德战场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德军已进至斯大林格勒,因此斯大林迫切希望英美能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但英美却不遵守联合公报中达成的协议,拒不履行开辟第二战场的义务。面对英美对开辟第二战场这种出尔反尔的态度,苏联仍然没有放弃劝说英美开辟第二战场的努力。斯大林认为:“第二战场一定是会开辟的,不仅因为苏联需要它,而且盟国也需要它。我们的盟国不可能不了解在法国失败以后,不开辟反对法西斯德国的第二战场,会使一切爱好自由的国家包括盟国自己在内,遭到不好的结局。”
斯大林还在苏联的报刊上发表了关于第二战场的文章,“盟国和对苏联的帮助同苏联吸引住德国法西斯军队主力所给盟国的帮助比较起来,其效果暂时还是小的。……要扩大和改进这种帮助,只需做一件事,就是盟国完全地、按时地履行自己的义务”。
1942年8月,丘吉尔亲自到莫斯科,向斯大林说明为什么英美盟军无法在1942年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他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在1942年英美盟军只有能够运送6个师部队的登陆舰艇,这点兵力要想能够在欧洲大陆取得立足点,几乎没有可能。但到了1943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可以拥有运送60 个师的登陆舰艇,而且还有100 万美军能够到达英国,足以对西欧的德军形成优势。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胜利把握。
由此可见,在1942年,英美两国尤其是英国,并没有足够的诚意去履行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的承诺,而只是一再强调开辟第二战场在军事上的困难,极力为自己的做法寻找借口。
1942年发起登陆作战,英美盟军方面的准备固然十分仓促,但同时德军的抗登陆准备也非常薄弱。德军海岸防御的专家弗里德里克·卢格海军中将就坦言:“盟国完全有可能在1942年以较小的兵力在法国北部建立一个桥头堡,因为德国大部分陆军和空军都在东线作战,而且损失很大。在西欧只有33 个师,其中还有不少师都是刚刚组建的新部队,战斗力薄弱。大西洋壁垒也徒有虚名,大部分防御工事都没有完成。”
或许1942年发起登陆还真有可能成功,但机会就此错过,历史也无法假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