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三化特色课程实践:创新CQSP教学法

英语三化特色课程实践:创新CQSP教学法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语感,师生都要不断提升语感是英语的要素,也是英语听、说、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的语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有着多元的组成因子,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按照语感发展规律逐步培养学生语感,积累与增强多元语感。语感直接感知言语形式的过程,也就是直接完成思维中称为“理解”的过程,心理学上称为语意表象。

(一)语感,师生都要不断提升

语感是英语的要素,也是英语听、说、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英语语感有利于听、说、读、写时理解话语的含义、正误、形象。凭借语感,学生在理解英语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字字思考,句句分析。表达时注意力可直指所要传达的思想,而不羁绊于一词一句。凭借语感,不但可以直接感知语言的显性含义,而且能够洞察其隐义和转义;不但可以解读词语、语句,而且能够把握言语的情感。在小学阶段展开语感教学,运用有效策略有意识地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加速小学生语感的形成。而良好的语感又会反过来推动教学,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一种现象:英美外国人常不能听懂中国人讲的英语,而我们学过英语的人也常听不懂英美外国人讲的英语。这是为什么呢? 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这是由于这些中国人讲的英语不连读、不注意爆破音、不讲意群,说的英语使英美外国人听不懂,而对英美人的规范流畅的语句,一些英语学习者也难以听懂。这个事实暴露我们英语教学中不重视完整的语音语调的教学,表现在忽视不完全爆破、连读、意群等语感,以音标教学、单词读音教学代替全部的语音教学,而忽视对学生的语音、语感培养。不少学生常常会“错而不自知”,主要原因不是缺乏相应的语言知识,而是缺乏语感能力,使自然表达的正确性、恰当性、流利性和可接受性都受到影响。因此,英语学习中,仅有孤立词汇的增加和知识的简单堆砌是不够的,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语感培养是普遍现象,教师往往把语言知识与技能作为英语教学的全部,结果导致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还是“哑巴英语”,没有语感,怕讲错话。学生英语语感不足导致英语学习中两个常见错误:

1.语际错误(Interlingual errors)

在口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所犯的许多错误是由母语迁移而产生的错误,这种错误即为语际错误。在学习外语时,母语与外语某些特征相似或一致的内容要比不一致的内容更容易学。前者,学生得益于母语的正迁移,母语常对外语学习起促进作用。后者,学生受母语干扰而产生负迁移,给外语学习带来困难。在交际中,当学生难以找到表达某个词语的相应表达方式时,他们往往借助母语的表达形式或习惯来维持交际。例如,汉语中常用主动句型表示被动含义,因而听到学生说“The problem will discuss tomorrow.”,也就不奇怪了。

2.语内错误(Intralingual errors)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英语项目对另一个项目产生影响,从而产生错误,它是英语错误或不完整学习的结果。学生会根据以往所学到的知识创造出该语言中不正确或不存在的结构。例如,学生会根据英语结构“He is coming.”和“He comes.”的混合,产生“He is comes.”。

造成学生语感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重要方面:一是教师对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区别把握不足,如语音教学中常把汉语方块字的读音负迁移至英语的读音上,导致不注意连续、失爆等,读出来的英语语音语调是中国式的。二是教师缺乏语感的专业素养,缺少语感培养的教学方法。例如,读英语单词时常重读单词词尾的爆破音,造成语句语音停顿缺乏流畅。在词语、短语与语句的朗读时,不注意失爆、连读的训练。例如,最常见的读“Good morning.”时“d”重读,读“Will you...?”不进行连读训练。三是教师对学生习得英语语感的发展阶段缺乏把握。教师很少关注学生语感的三个发展阶段,也没有充分顺应从缺乏语感阶段、语感模糊阶段到语感形成阶段三个语感发展阶段。因此要培养学生语感首先要提高语感的教学素养。

(二)发展学生多元语感

语感是指语言使用者或学习者对某种语言的感觉。语感是一种感应会意能力,就是不用意识控制而能正确运用语言规则判断、选择或产生句子的能力。语感是自动化的语言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综合,是直觉感受和理性判断相结合的一种领悟。语感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人们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语感,同时又运用语感去指导语言实践。正如作家需要灵感、音乐家需要乐感一样,小学生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感,虽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语感会自发形成,但是需要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和付出时间。外语的语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有着多元的组成因子,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按照语感发展规律逐步培养学生语感,积累与增强多元语感。

1.语言与言语的多元语感

语言是完全社会性的,言语是社会性中融合个体性。我们抱怨彼此之间互相不理解,错误之处便是把具有个性的“言语”当成毫无个性的“语言”。罗素在《人类的知识》中已经指出:“小孩子对一个词意义的理解要受他个人经验的影响,要由他所处的环境和感觉系统决定。”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它的对象是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语音层次,二是心理层次,三是个性层次,它们共同作用于语感过程,生成声音表象和语意表象。语感直接感知言语形式的过程,也就是直接完成思维中称为“理解”的过程,心理学上称为语意表象。语言学家、教育家朱德熙(1980)认为,“对口语的感性认识是鉴别文章通顺与否的最可靠根据”“语法现象的恰当与否由语感判断,语法上的规则要符合语感,语法的理性认识建立在语感之上”。总之,语感是对言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悟性”,是语言规律内化后的认识。

2.语感意识层面的多元发展

教学中必须关注英语语感的两个层面。完整的语感应该包含下意识和有意识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虽有主次之分,但不可偏废,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培养。从外语习得的角度分析,应主要通过大量接触外语素材增强语感,习得过程应以交际功能为目标,以交际功能为纲组织语言形式的操练。语感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学生使用语言时,尤其是说、写外语时要凭借对语言的直觉,而在碰到不确定的场合又能使用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作出判断并选择正确的语言形式。

从外语学习理论的角度分析,掌握英语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过程,一是下意识的习得(subconscious acquis),二是有意识的学习(conscious learning)。Krashen(1987)认为语言习得主要由下意识途径完成,而有意识学习作用只是监察习得过程,使之得以顺利进行。Krashen的理论称为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提出“习得—学习假设”,认为习得接近或等同于儿童掌握第一语言的方式,是个下意识过程,习得者通常并不意识到自己是在习得语言。学习则不同,不但要有意识地掌握语言规则,而且还把语言规则作为谈论的主题。Krashen 认为成年人掌握语言也是通过习得的方式。同时提出“监察假设”,认为语言的产生是习得的结果,由习得的规则系统决定;由学习而得来的语言规则作用,仅限于对已产生的语言进行监察和修正。监察的前提条件有三个:时间充分、注意力集中于语言形式、语言使用者熟悉语言规则。Krashen区分三类监察者:过高监察者、过低监察者和最佳监察者。过高监察者在使用语言时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语法上,结果是说话断断续续,给人不流利的感觉;过低监察者主要凭感觉使用英语,很少发现和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最佳监察者则以习得的语感为主要工具,同时有意识地用习得来的语言规则监察自己的语言。

3.语感因子层面的多元发展

吕叔湘根据语言学的分类把语感分为语音感、语意感和语法感。英语语感就是指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受能力,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和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这种感觉是综合的。英语的语感表现在对英语的正确、丰富、敏锐的感受力,即对语音、语义、语法、语境、语意的感知能力。这种语言感知是一种语言意象,而非单纯感知,带有整体性和概括性,它又是非理性认识,带有直感性。

语感来源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在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四种基本能力入手:一是训练学生的语意感,即对语言文字丰富蕴意的感悟,这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运用英语,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二是训练语法感,即训练对语法规则的感悟,其中,更重要的是敏锐地感知英语语言结构方式、语意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表现力。三是训练语韵感,即训练对英语语言节奏、韵律的感悟,感悟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四是训练语势感,即训练对英语语言表达的语气、气势、风格等的感悟。

在教学设计中深切体会和关注语感,对教师而言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真正懂得什么是语感,不是一知半解,模模糊糊概念不清,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把握“是什么才能做好什么”,为正确实施语感教学提供一个正确的实践导向。我们应该通过大量接触外语素材增强语感,语感习得过程应以交际功能为目标,以交际功能为纲组织语言形式的操练。语感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学生使用语言,尤其是说、写英语可以凭借对语言的直觉,而在碰到不确定的场合又能使用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作出判断选择并使用正确的语言形式。

(三)英语语感特点的把握(www.xing528.com)

教学实践提示,在开展语感教学时,还必须掌握语感的特点,并且要善于利用其特点,以期获得理想的教学实效。

1.特点一:基于真实语境

外语教学的语感培养离不开语境,创造一种真实的氛围,让学生受到语境的感染和暗示,如适当的教具、实物、图片、音乐、幻灯、录像等,才会自觉地使用某种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交际。语境的真实性还有益于帮助学生活用语言,克服死记硬背的现象,同时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进行必要的铺垫,充分估计学生可能使用的语言材料,从而向他们提供充足的语言材料,帮助他们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自然交际,从而培养语感。英语的词汇都有正式、非正式之分,句式、文体也多种多样,某个词应该用在什么样的语境中,时态、语态、人称等的选用,都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学生必须充分重视从语境中来,到语境中去,逐步形成语感,并借助已有的语感完成对言语的理解和任务的表达,最终实现从有限的学习中生成无限的语言能力。

2.特点二:认知经验性

语感的理性认知功能是借助类推来实现的。语言刺激的认知总是采取模式识别和同构对应的方式,只要刺激与认知模式具有相同的形式结构,语言材料即被理解,情感也同时发生共鸣。语感必然求助于理性,因为语感的对象是语言,而语言材料中的语词代表抽象的概念,语法代表抽象的规则。语感的认知结构是表象系统,属形象思维范畴。语感是“思维的感觉”“思维的洞察”“理性的直觉”,语感认知也就是理性的认知。心理学认为,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式保存,并形成表象系统和语词系统,两者相互制约、渗透、配合,最终构成网络状的认知结构。抽象思维以语词为材料实现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表象为材料实现想象。虽然语感属于形象思维,但它又不仅仅是感性认识,因为它借以实现想象的表象系统的组合离不开语言参与,并能以语言形式储存和再现,具有概括性,能指向事物的本质,因而是理性的和可靠的。

语感的同构认同性能区分不同的语言信息,并作出相应的言语应答。英语教学中通常所用的听录音、看录像,就是针对语感的这一特性而对学生在听觉、视觉上进行大量的语言信息刺激,以促进学生学会认同并模仿运用,尤其是看比较简单的原版录像,即使学生起初不知所云,也会因其语言通俗地道、画面生动有趣而向学习者的大脑输入鲜活的主体形象,使之沉浸在英语中,沉浸在对英语信息的综合反应中,逐步熟悉英语的发音系统和模式。

3.特点三:语言能力性

语感是一种语言素养,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敏锐的感受力;语感是一种会意能力、一种感应能力、一种整体把握能力,是自动化的语言认识能力,因而具有认知功能;语感又是一种语言能力,表现为不用意识控制而能正确运用语言规则判断、选择或产生句子的能力。它是语言能力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读者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深处的桥梁。

一个人的语感能力大致可分解为两种相互关联的判断能力,一是对言语对象在语文知识方面正误的判断能力(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气感),二是对言语对象在内容上真伪、是非与形式上优劣的判断能力(包括思想观念、情感意志、人格状态、审美鉴赏)。语感能力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正规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和比较直觉、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决定教学中语感的增强不能当作单一知识的传授进行灌输,必须在语言实践中得以发展。

4.特点四:语感个体性

语感能力个体性很强,感悟是个体对文本的心理感触,也是个性化很强的心理活动。语感是学生个体对语言使用的感受、感悟,具有十分强烈的个体差异性。研究表明,语感较之语意具有显著而复杂的个体性差异,有人做过这样的心理测试:要求被测试者一见“真理”一词立即说出刹那间真实而具体的感受。美术家说:“先是有一种‘肃穆’的感觉,接着眼前出现一种‘纪念碑’模样高大稳固的形体,甚至还想到献花圈。”音乐家说:“感到激动,耳边恍若响起大海的涛声,那是国际歌的旋律,对了,‘要为真理而斗争’。”诗人说:“感到自下而上腾起一片光明,是什么说不清楚,却有一种神洁的感觉。”迷惘地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对一个词的差异就这么大,专家认为,语感反映特定人对某一语词(句、段、篇)的全部经验,包括因人而异的“表象再现性”“情绪体验性”“行为意动性”。

语感的这些个体性经验主要依靠习得与学得。对较为简单的英语可以较多地用习得的方法,而语言技能这些较高层次的交流,就需要学习与习得相结合,通过学习可以加快语言学习的进程,从而更好地掌握英语。因此,习得和学习虽然有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之处,但是英语教师教学时要注意在学生个体语感学习的不同阶段分别有所侧重。

5.特点五:语感的整体性

语感的整体性表现为学生对所接受的语言信息的含义、意蕴和情趣的认识以及运用的经验。学生在大量的语言信息刺激下并不断模仿后,能逐渐理解特定话语,把握英语、汉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别,学习并运用英语的韵律、节奏、语气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语言训练,学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由机械模仿到自由表达思想的可能。

语感形成意味着学生有了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把握。任何语言材料都包含语音、语义、词法、句法及语境,与此相适应的语言学习便不能将语言材料进行分解,而必须在词汇和语法分析后,将注意力集中在材料所表达的思想上,重建语篇,把原本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词汇、语音、语法复位。正是基于这一点,英语教学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章”,为弄清概念而分解语句即使十分必要,仍必须重视语篇重建,否则不但违背语感及语言本身的整体性,而且不利于语感的培养和交际能力的形成。

6.特点六:语感丰富性

语感的丰富性不仅表现为词语、语句、语段等的语感,而且也表现为产生语感的语言环境的多样性,包括上下文和发生言语行为时的实际情况、文化、社会的背景,不同的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语感。社会文化语境会影响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得体性和可接受性的感受,稍有不慎即造成语用错误;情景语境以其语言形式出现的具体语境,由“场景”“方式”“交际者”三部分组成,分为八个因素,即场景、角色、功能、意念、语体、重音和语调、语法和词汇以及语言辅助手段。教师如果不了解英语语言所负载的多重文化因素,不能熟练地根据具体的情景语境积累语感,是难以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的,更谈不上正确运用了。

7.特点七:语感渐进性

语感增强的渐进性意味着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语感要坚持不懈,不断深化。从英语教学初始阶段开始就要注意语感的认知是与语言认知同步增长的结合,循序渐进,并且随着英语使用增多,教师要促进学生在更高层次上依托语感在语言运用上的作用,借助来自视觉和听觉等多种通道的信息,整合图像、动画、声音、文本等于一体,为学生英语学习中获得与增强语感不断提供新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