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语量调增:CQSP教学法

提升语量调增:CQSP教学法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语教学调增语量必须纠正局限于输入量的增加,而应该同时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量,整体进行语量调增。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一定量的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基础,即语言的输出有赖于语言的输入。但是,在英语教学中语言输出与输入训练无论在量还是强度上仍是很不平衡的。语言的摄入量是目标语有效输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外部的输入量主要是通过环境,内部的摄入量依赖主体性。

提升语量调增:CQSP教学法

语言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能力,决定了要增加英语语言的语量,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征的活动,创设丰富的语言情境,增加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的实践机会。教学中教师应该尝试更多地使用英语,并为学生拓展语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以此扩大学生英语语言信息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促进语言技能的发展,逐步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

英语是一种语言而非一般的知识,脱离了一定的情境,语言就难以恰当地表述,难以发挥其进行交际活动的本质作用。情境教学法之所以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是因为它能创造接近生活的语言情境。因此,英语教学必须从交际的情境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一)输入量与输出量

英语教学中语言活动是一种师生互动的交际形式。它包含两个基本过程,理解和输出。理解是输出的基础,没有理解,也就没有输出。然而,理解只有在输出中才能得到检验和修正,如果没有输出,就很难判断是否理解。理解和输出是交互的,互相作用,贯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没有互动的交流活动,不是一个完整的语言学习环境,没有输出就无助于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英语教学调增语量必须纠正局限于输入量的增加,而应该同时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量,整体进行语量调增。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读、听是输入,说、写是输出,其实四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英语教学的输入和输出过程中,必须注意输入和输出的质和量。“增加数量”和“强化质量”是对有效英语信息在量和质方面的规定,离开质的输入量或输出量是没有意义的。动态均衡地调增输入量和输出量正是为了积累一定量的外语语素,这是学好英语的重要条件。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一定量的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基础,即语言的输出有赖于语言的输入。只有在大量吸收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语言表达的技能,也只有在吸收信息和表达自己意愿的过程中才能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增加学生吸收语言材料的量,巩固语言实践的基础,形成良好的语感,并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儿童在这一阶段很容易产生“把英语当成学科而不是语言”的错觉,大量时间放在语言输入上而降低了语言输出能力,具体表现就是背单词,背课文,没有主动表达,没有兴趣。因此,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提高语言输入,学会主动表达,增强语言输出。

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输入量与输出量应该动态均衡。语言学者Rigg指出: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应该把语言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成分,这样会使语言丧失其完整性。Genesee强调:语言教学应从整体着手,听说读写是语言作为功能结构综合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技能不应当被分成听说或者读写,而应当听说、读写同步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必要的途径来加强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使输出的功能得以发挥进而促进语言学习。但是,在英语教学中语言输出与输入训练无论在量还是强度上仍是很不平衡的。正是这种“进”与“出”的不平衡,制约了学生实质性语言能力的提高,影响了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经过长达10~12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仍不能用英语自由流畅地表达,即所谓“哑巴英语”。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最需要的是有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的机会和交际、使用语言的可能。当学生发现经过长期学习所积累的语言知识不能自然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时,他们的那种学了无用的失望感会强烈地表现出来。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强语言输出训练,努力激活学生已吸收的语言输入,使其真正转化为相应的语言交流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质量。(www.xing528.com)

(二)语量的价效:学生语言摄入量

语量就是指语言的输入量与输出量的总和。我们不能简单地看语量的大小,即使语量很大,但是输入与输出的信息质量不高,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价值还是不大的,因此语量有一个价效问题。当英语的输入能转化为摄入,即学生能接受英语语言输入,并内化为自己的可供输出的语言,就有了语言的摄入。“语言摄入量是有效语言输入与得体语言输出的综合表征”。

语量的适宜性首先体现在有效的摄入量上。犹如吃进的食物并不是都能被吸收为营养,同理,并不是所有输入的语言信息都能转化为有效的摄入信息。其原因为:一是输入的语言信息是无用的,二是学习主体无法吸收,输入信息与主体学习能力不匹配。英语摄入量并不是输入量越多越好,越难越好,而是涉及学生能不能接受教学所给予的输入量,并能适切地输出。当输入的质量很低和数量不够时,这样的输入有效性不足。如果输入的信息难度太高,学生不容易接受;输入量太大,就会出现即时输出困难,也会出现输出阻塞。语量的关键不在于简单的无意义的数量,而是真正的摄入量。

语言的摄入量是目标语有效输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语言的摄入量是学生对所给予的输入量进行选择后,通过对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语言活动,并实施语言输出的总和。外部的输入量主要是通过环境,内部的摄入量依赖主体性。如何使外部输入量转化为内部的摄入量是有效输入的核心问题。外部的输入量不能转化为摄入量,等于我们的教与学是无用功。美国著名第二语言研究教授范巴腾(Van Patten)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在语言输入与语言习得之间,有一个“语言吸收”(Intake)的阶段,并不是所有的语言输入都能促使“语言习得”发生,语言知识只有被学习者消化吸收后才能进入大脑变为长期记忆,才能起到催化语言习得的作用。学生英语的有效摄入量不完全等于教师的语言输入量。教师讲得多不等于学生学得多,有效摄入有赖于教师增大信息输入量的同时提高有效输入量。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中,把可理解的输入量作为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当新输入的信息保持在可理解或接近的程度时,原有语言水平与输入的语言水平之间的“差异”会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语言发展。这些观点提示有效的摄入应该是学生可以接受的,但又应该是逐步提高的,以满足学生目标语学习过程中的发展需要。

“可理解性输入”必须与“交际”(Interaction)相结合,学生才能获得学习英语的条件。也就是说,仅有可理解性输入还不足以产生语言学得,语言学习者必须将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在一个有意义的语境中组合,语言学习才能真正有效。Harmer提出的“粗调输入”(roughly-tuned input)和“精调输入”(finely-tuned input)理论有助于阐述摄入量在目标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精调输入指“有意识学习和教授选择的语言”,精调输入为如何上好目标语建构了理论指导。这种需要系统学习的语言通过系统的仔细的学习,反复练习,对新输入的语言知识和内容内化,最后达到运用。学生有了这种按难度编排的输入材料,就能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有意识的学习目标语。而粗调输入注重创设语言输出的情境,增加语言的真实性。它采用“真实、自然的交际语言或近似自然的交际语言”。增加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因为它使学生看到了他们所学的语言与真实世界的直接联系。要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与真实世界或学科知识有联系的教学活动。同时,减少一些有关语言用法,进而有利于学生语言整体发挥和接受,运用一定数量的真实语言。英语教学要拓展学生学习目标语的时空,营造目标语环境,获得更多的目标语信息,使输入的语言达到可理解程度。Trample在Beyond the Monitor Mode一书中指出:“语言习得实际上是一种输出和输入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输出过程中,学习者往往是验证对输入的‘理解’。”语量的有效性可以用摄入量来度量,摄入量可以体现在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可理解的输入”是摄入的基础,对英语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不断输入,才能为输出提供源源不断的语料;也只有不断输出,才能为输入增加动力和空间。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互相促进,互为补充。也只有输入和输出形成一个互动的机制,输入量与输出量才可能达到平衡,语言的教学和学习效率才能提高。尽管人们对口语的重要性有了认识,现在的英语教学仍然主要以教授知识为主,互动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改思路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的应试能力大大超过应用能力,正是由输入与输出的不平衡造成的。语言输入与输出的不平衡现象,造成了学生语言潜能与语言能力表现的差距。语言潜能是一种语言能力倾向,而语言能力表现是其了解的语言规则在实际活动中的实现。一个人懂语法规则,但在说话时却会犯语法错误,这表明这个人的语言潜能并未与其语言能力相匹配。学生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使语言运用水平提高,促进语言潜能不断转化为现实的语言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