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外语课程改革不断加强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召开了一次面向21世纪的教育论坛,论坛的一个议题就是必须让各国学生学习一门比较通用的外语,而且尽可能多学几门。在交通与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国际交流十分便捷,唯一的障碍就是语言和文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各国要鼓励学生尽可能除了本国文字以外,再学习一门或几门外语是信息时代的要求。因此近年来,各国都加大了外语教学改革的力度,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为目标,强调语用的交际和运用实践。欧盟在20世纪90年代由13个国家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制订了纲领性的外语教学文件(European Framework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从理念、目标、评价等方面对外语教学进行全面论述。文件体现了国际语言学、外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提出以发展语言应用能力为根本目的的交际性教学思想。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在基础教育中外语教学改革也基本采用这种思路。
外语课程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越来越重要,具备用英语获取信息能力的人才,其持续发展和终身受教育能力得到很大增强。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一门外语对学生今后全面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今天世界经济全球化与社会生活信息化的条件下,外语学科在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外语水平对一个国家的教育以及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已引起广泛的关注。上海市政府已出台《关于中国加入WTO上海行动计划纲要》,以适应上海的改革开放对外语人才的需求。2001年11月,上海市教委制定了关于“上海市高中毕业生一门外语(英语)能力基本过关实施意见”,和“强化英语、试验双语、探索多语”的战略措施,同时明确上海英语教学改革将重在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已是上海的第一外语,近年来上海的英语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以一流外语教育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还要付出更多努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在教育、高新科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国民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要。世界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交流与合作,英语正是国际交往与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这一代学生,他们必须有符合开放与发展的理念,要有国际视野,要学会和掌握与世界交流的语言工具——英语。而现在的学生学了十余年的英语,普遍存在掌握英语词汇量少、知识面狭窄、英语听力弱(几乎是“聋子英语”)、口语能力差(几乎是“哑巴英语”),在英语环境中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弱等状况。现有的英语教学课时、英语教学科目及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培养新世纪人才需要的外语能力。(www.xing528.com)
外语教学法反映某一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也反映当代的外语教育水平。传统英语教学法中,有的偏重于单词的教学,强调要学生死记硬背,强调在课堂上只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性语言练习,或者只是要求学生反复背诵句型结构,甚至有的过分偏重于英语阅读教学,忽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研究证明,如果只是机械地模仿,只注意语言的形式,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在生活中真正使用语言,这种教法仍然是“哑巴英语”。以卡片式集中识词为特征的“十六字”外语教学法,其本质还是“哑巴英语”。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学生的外语水平相当低,只有少数人能用外语进行听说交际。学校的外语教学就是背单词和学语法,阅读成为学外语的主要手段。在这种外语教与学的情况下,外语教学法容易出现强迫灌输、死记硬背的特征,偏重于学生机械练习和记忆,急功近利搞突击集中识词教学法,加重学生负担,形成了“背单词—通读课文”式的“哑巴英语”教学法,违背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我国外语教学长期“费时低效”的局面主要是由不讲外语教学科学性和落后的英语教学法主导造成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原校长戴炜栋认为:“过分强调‘记忆’式学习,强调英语知识如单词和语法规则的积累,学习者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交流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既是‘哑巴英语’,也是‘费时低效’的主要原因,不少学生读外语只是应付考试,只是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结果读了十多年外语,口语能力并不理想。”进一步推进英语课程改革是提高英语学科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提升个体外语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