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兴衰

马克思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兴衰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恩格斯在他第一次居住英国期间已经给罗伯特·欧文的刊物《新道德世界》和宪章派的报纸《北极星报》写稿了。8 月20 日,两人返回布鲁塞尔。这两个原因促使马克思、恩格斯着手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学习政治课所熟知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初步且较为深入的论述。

马克思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兴衰

随后,恩格斯因为反抗老爹的经商安排与老爹大吵一架,最终被赶出家门,恩格斯反倒很高兴,马上赶到布鲁塞尔马克思重逢了。他租下了马克思住所附近的一个房子,很快和燕妮等人都成为好朋友。马克思由于和比利时政府签了协定,较少从事政治活动,而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从事理论研究,他大量阅读麦克库洛赫和李嘉图的书,筹备写一部《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但后来出版商取消了合约,这本书也没有机会问世。但是,马克思没有停下思索,他的头脑里已经掀起滔天巨浪。刚到布鲁塞尔不久,马克思就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新唯物主义的问世之作。与马克思重逢的恩格斯,看到《提纲》深受震撼,马克思的《提纲》是一次历史观的革命。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阐释这一新的历史观,两人意识到要放在实践中去考察。筹措好路费之后,1845 年7 月12 日,他们踏上了去英国的旅程。为什么选择去英国呢?因为那里是资本主义“世界工厂”,是获取资本主义经济资料最合适的地方,并且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意识地要与英国工人运动建立联系。其中。恩格斯在他第一次居住英国期间已经给罗伯特·欧文的刊物《新道德世界》和宪章派的报纸《北极星报》写稿了。再次来到英国,便于他恢复一些旧日的交情。

在一个多月的旅行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去了曼彻斯特。面对当时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化发展水平,马克思大受触动。无论是之前在德国还是在法国的所见所闻,都不如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样突出。他们在曼彻斯特的切塔姆图书馆收集经济、社会史研究资料,徜徉在知识的宝库里感觉实在太好了。对这段美好时光,恩格斯一直念念不忘,24 年后的某一天,坐在同一图书馆同一位置的恩格斯给马克思写信,一起回忆这段共同研究的日子:“最近几天我又坐在小楼凸窗处的方形斜面桌前勤奋地工作,这是我们24 年前曾坐过的地方;我很喜欢这个位置,因为那里有彩色玻璃,阳光始终充足。图书馆馆员老琼斯还健在,但是很老了,已经不再做什么事了,我在那里还没有见到他。”

在返回布鲁塞尔的途中,恩格斯带着马克思在伦敦驻留了几天,时间虽短,但是他们的工作密度极高。在这里,恩格斯介绍马克思认识了英国宪章派的领导人朱利安·哈尼、正义同盟领导人沙佩尔、莫尔等,此外,他们还见到了魏特林。魏特林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大佬,在会面时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称赞魏特林作为德国第一个空想共产主义代表人物,同时也直言希望他放弃空想的部分,希望魏特林帮助他们在伦敦创办一个共产主义刊物。总体上看,与魏特林的这次会面不仅没有剑拔弩张,反而是比较轻松愉快的。但是办刊物的提议没有得到魏特林的回应。

8 月20 日,两人返回布鲁塞尔。带着英国旅行所积累的资料和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合写第二部著作。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后来言简意赅地写道:“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清算一下我们过去的哲学信仰。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相聚一年多的时间里是既忙碌又快乐的,彼此找到并肩作战的战友,互为呼应和支援,这要是代换成武侠剧就是两大高手惺惺相惜,危难关头并肩抗敌的高潮剧情。话说正在忙着清算自己的旧哲学信仰、实现自我革命的两人,这时还真遇到了“敌人”——当时流行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流派。“真正的社会主义”是格律恩、施蒂纳和鲍威尔等人将法国的社会主义与费尔巴哈关于爱的哲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思潮,核心观点可以用我们的一首老歌来说明:“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股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小资调调不仅在德国传唱得厉害,甚至传播到了伦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与伦敦的正义者同盟领导人会面时发现他们也在高谈“仁爱”“心灵”……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刻不容缓。同时,他们也感到有必要跟费尔巴哈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划清界限。之前的《神圣家族》对费尔巴哈给予极高的评价,费尔巴哈美滋滋地享受赞誉并且对外也包装成了一个共产主义者。马克思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述自己的新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根本不同。在马克思的影响下,恩格斯也认清了这个问题。两人越发感觉到,再这么拖下去,别人会一直以为他们俩是费尔巴哈的徒弟。这两个原因促使马克思、恩格斯着手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的实践观点出发,阐述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此前众多思想家告诉人们的意识决定存在。比如,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个唯物主义者,可是到了历史观领域就又退回到唯心主义领域。“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交往才提供给他的。”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就此清晰起来。紧接着马克思、恩格斯还深入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深刻地论述了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这段话言简意赅,直指人类历史的内核:“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我们学习政治课所熟知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初步且较为深入的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清楚了,自然就可以理解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进而能够理解全部观念形式的上层建筑也是由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社会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历史上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将唯物主义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让唯心史观的保护伞轰然倒塌。(www.xing528.com)

此外,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这本著作同样占据重要地位。马恩二人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共产主义进行了科学的阐述,指出正如资本主义替代封建主义社会形态一样,共产主义形态也必将取代资本主义,这一过程不会因为一个人两个人愿不愿意支不支持而发生改变,因为这是由人类社会内部最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个合作伙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生产力就会和这一生产关系好好合作,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而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跟不上合作伙伴的前进的脚步时,生产力就会踢掉资本主义这个生产关系,而形成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共产主义比资本主义进步的根本一点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是协调的对应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是矛盾的对应关系,所以资本主义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取代。

因此,回到他们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初衷,马克思和恩格斯讲社会主义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上和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事实的科学分析之上,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就跟空想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或者费尔巴哈“爱的宗教”等思想观点彻底划清了界限,他们义正词严地说明:“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有现有的前提产生的。”高下立判!

《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反驳了鲍威尔和施蒂纳对马克思的攻击,批判了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批判了各式各样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同时还着力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进行了清算,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挥。这一著作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道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标志,实现了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和恩格斯夜以继日地创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过程必然是辛苦的,但是思想的驰骋让两人充满无限活力,他们经常写到深夜两三点,每当文思泉涌的时候、有了新的观点的时候或者抓住了论敌的致命弱点展开酣畅淋漓的批判的时候,两个人经常忘乎所以地开怀大笑,经常将熟睡中的家人吵醒。

到1846 年4 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整整用了半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50 个印张的理论巨著。这期间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生最为拮据的时光之一。恩格斯因为和老爹闹得不愉快,几乎没有收到过家里的汇款,马克思也没有挣得什么稿费,两个人靠着好友和一些社会主义者的接济勉强度日。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本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指望《德意志意识形态》出版之后可以收到可观的稿费,窘迫的生活得以改观,没想到期待被现实狠狠地打击了。出版商临阵退缩,怕出版了这部著作触怒当局或者得罪人,就无情毁约了。饿着肚子辛辛苦苦完成的著作却成了手稿!我们看看马克思是怎么想通的:“八开本两厚册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里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稿子已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把原稿留给老鼠牙齿去批判了。”这就是革命家的乐观精神。即便如此困顿,依然可以保持昂扬的斗志和积极的心态。

*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