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蜜月期间狂啃书籍,打造读书捷径!

马克思蜜月期间狂啃书籍,打造读书捷径!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很多学生会抱怨课程辛苦、考试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书,但要知道马克思蜜月期间还在读书做笔记!蜜月归来更是直接扎进克罗茨纳赫的市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一切资源,狂啃了关于欧洲主要国家以及美国历史的书籍。马克思对这些书籍的阅读可不是囫囵吞枣地一带而过,而是带着强烈问题意识的精读。唯有老老实实读好书、好好读书,方有可能走所谓的“捷径”。读好书就是要向经典宣战,好好读书就是要有好的读书习惯。

马克思蜜月期间狂啃书籍,打造读书捷径!

现在很多学生会抱怨课程辛苦、考试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书,但要知道马克思蜜月期间还在读书做笔记!度蜜月时马克思随身携带了黑格尔、卢梭等几十本著作搞研究。蜜月归来更是直接扎进克罗茨纳赫的市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一切资源,狂啃了关于欧洲主要国家以及美国历史书籍

一起来看看当时蜜月期间马克思读过的书!

“克罗茨纳赫笔记”中的书单

◇克里斯托夫·格·亨利希《法国历史》(三卷集著作)

◇C.F.E.路德维希《最近五十年的历史》

◇恩斯特·亚历山大·施密特《法国历史》

◇弗朗索瓦-勒内·沙多勃利昂《从1830年7月看法国》《对卡尔X流亡的新建议》

◇卡尔·威廉·兰齐措勒《关于七月事件的原因、性质及其后果》

◇威廉·瓦斯穆斯《革命时代的法国历史》

雅克-查尔斯·贝勒尔同德·斯泰尔夫人论战的两卷集著作

◇利奥波德·兰克《宗教改革时代的德国历史》、1832 年发表在历史-政治杂志的文章

◇约翰·克里斯蒂安·普菲斯特《德国历史》

◇贾斯特斯·墨瑟尔《爱国主义的幻想》

◇约翰·罗素英国政府和宪法的历史》

◇约翰·马丁·拉彭贝尔格《英格兰历史》

◇约翰·林加尔特《英国入侵罗马史》

◇C.G. 候麦《遗传的原则以及英法贵族》

埃里克·盖尔《瑞典历史》

◇皮埃尔·达鲁《威尼斯共和国的历史》(www.xing528.com)

◇亨利·布鲁哈姆《波兰历史》

汉密尔顿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和习俗》

◇卢梭《社会契约论》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这些书籍只是七八月间看的书而已,相较于马克思一生的阅读量,不过是九牛一毛。要不然也不会有大英博物馆“马克思脚印”的美丽传说。相传马克思当年在大英博物馆里写作《资本论》,总固定坐在一个座位上,数年下来,桌子下面竟然留下了磨出的脚印。传说终归是传说,但为何会有传说,背后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马克思惊人阅读量的感叹。所以,有人总结说:马克思之前的西方学问,都通向马克思,而马克思之后的西方思想,都是从马克思重新出发的。

马克思对这些书籍的阅读可不是囫囵吞枣地一带而过,而是带着强烈问题意识的精读。他要到书中去寻求答案,希望通过阅读欧洲国家封建社会的政治史,弄清楚政治在历史中的作用,以解决《莱茵报》工作经历留给他的黑格尔法哲学“困惑”。

读完后的马克思留下了“克罗茨纳赫笔记”。一听名字就知道,“笔记”就是阅读后的摘录和思考。上大学开始马克思就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他说:“我已经养成了习惯,对自己所有读过的书作摘录笔记。”

“克罗茨纳赫笔记”有足足5 大本,共有255 页,知识密度极高,容下了22 位作家的24 本论著和其他文章的摘要内容,时间跨度长达近2500 年,从公元前600 年到19 世纪30 年代。整个笔记分为5 个部分:《历史—政治笔记》5 册、《法兰西历史笔记》1 册、《英国历史笔记》3 册、《法兰西、德意志、英国、瑞典历史笔记》4 册、《德意志和美国历史笔记和国家、宪法著作摘要》5 册。最后马克思还写下了一个经过内容压缩的《主题索引》。显然,马克思已经把这些书的内容化成了自己的理解,融进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
19 世纪50 年代,马克思经常到大英博物馆废寝忘食地读书

纵观马克思一生,可以说其思想发展的每一步都以重要笔记为前提。除了“克罗茨纳赫笔记”,从1844 年前后的“巴黎笔记”、1845~1849 年的“布鲁塞尔笔记”“曼彻斯特笔记”、1850~1853 年的“伦敦笔记”,到创作《资本论》中写的草稿《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再到晚年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马克思记笔记的脚步从未停止。要知道在那个没有电脑,也没有打印机的年代,马克思的笔记只能靠手写。这些笔记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从政治、经济、历史、语言学、宗教、文学艺术到自然科学,可以说无所不包,而且笔记还使用了多种语言,有德语英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除了正式在书桌前记笔记,马克思还有随思随记的好习惯。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写道:“只要有一点可能,马克思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带上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这些厚厚的笔记(还不包括一些著作的写作提纲、草稿、书籍提要,以及日记性质的记录)充分说明了“伟人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伟人之所以伟大,不是赢在了起点,或是直接生在了终点,而是日复一日地用勤奋做“磨刀石”砥砺才华的结果,是厚积的结果,平躺的生活孕育不出斑斓的人生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对于我们今天而言,读书条件自然比马克思那时候好很多了,然而,是不是都能像马克思那样读书呢?

现在是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时代,很多人不愿花工夫去啃经典,仿佛通过“一张图了解× × ×”“五句话读懂× × ×”“三分钟知晓× × ×”,就品鉴了万里河山、阅尽了天下事,世界就尽在掌握之中。殊不知读书没有捷径,尤其是读经典,否则省下的路最后都会变成未来的坑。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最重要的智慧,就深藏在最伟大的经典之中。阅读经典、与伟人对话,可以说是人生成长的一条捷径,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清晰的认知格局、开阔的思考视野,但走这条捷径却没有捷径。任何“速读”都是躁动。要知道在一个浮躁的社会,不停地躁动只能生成泡沫。事实上,读书乃至人生,很多时候需要的并不是精明,而是沉下来的那份坚持。唯有老老实实读好书、好好读书,方有可能走所谓的“捷径”。

读好书就是要向经典宣战,好好读书就是要有好的读书习惯。读书其实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读得越多,能读的就越多。整体性、厚重性、深层次的经典阅读也许一开始很难,但一旦思考力在与伟人的交流中提升,就会如履平地,越读越顺。就像马克思大学初读黑格尔法哲学时觉得不好读,但一旦开窍后迅速上道。马克思就是循着这条路一步一步成长。这些读过的书最后都化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源泉,成为无数工人阶级改变自身命运的思想的武器,而我们都是受益者之一。

可见,马克思这位“千年思想家”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轻轻松松的,而是日积月累、不停攀登的结果。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这些话都是真理。所以,现在我们要读懂马克思、弄懂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简单背个公式“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就万事大吉了。评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绝不可靠着道听途说的刻板化印象就妄下结论,至少先读读马克思究竟说了什么。至于要弄懂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不仅要读马克思讲了什么,还要读他读了什么,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在克罗茨纳赫狂啃书籍的结果就是马克思有了除小燕妮外的另一个“结晶”——思想的结晶。如果说《莱茵报》离职之际,马克思还不知道去向何方,但通过24 本书籍的狂啃,马克思的思想方向在渐渐清晰。通过阅读,马克思逐渐认识到财产的所有制才是历史的真正基础,黑格尔法哲学在这一点上正好颠倒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需要把颠倒的黑格尔法哲学颠倒过来。正因如此,马克思才能在《德法年鉴》的两篇文章中,与青年黑格尔派挥手再见。

在克罗茨纳赫期间马克思的思想在破土,马克思的人生也将走向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一名唯心主义和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要实现这一转折,他们首先要去巴黎。1843 年10 月,马克思与燕妮第一次离开祖国前往法国巴黎,开始了他们的漂泊之路,而这一开始就是一生。马克思终成为一个无国籍的“世界公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