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柏林大学学习环境:马克思的学术转变与专业学习

柏林大学学习环境:马克思的学术转变与专业学习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马克思1836 年秋转到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的规模与氛围也是波恩大学不能比的。柏林大学大约有2000 名学生,是波恩大学的3 倍,且学习氛围好。不知道是不是受环境影响,还是有了婚约在身,来到柏林大学的马克思确实从“问题少年”变成了“学术宅男”,但也并不让人省心。马克思的专业是法学,到柏林大学后,除了搞创作,马克思更重要的一项工作还是完成专业的学习。

柏林大学学习环境:马克思的学术转变与专业学习

父亲的强烈要求下,马克思1836 年秋转到了柏林大学

柏林跟波恩完全是两个世界。当时的柏林有30 万人口,或许对于我们来说30 万少得可怜,但在当时称得上是大城市,因为这大约是波恩人口的20倍。即使当时“双元革命”的工业革命之风还未吹到柏林这里,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厂还没出现,大多还只是小作坊,不能跟当时的工业、商贸以及金融中心伦敦相比。但首都毕竟是首都,柏林有着波恩无法比拟的思想底蕴,知识与文化特别繁盛。柏林大学的规模与氛围也是波恩大学不能比的。柏林大学大约有2000 名学生,是波恩大学的3 倍,且学习氛围好。“在这里根本用不着考虑饮宴、决斗、集体娱乐之类的问题。任何其他大学的学生,都不像这里的学生这样普遍用功,这样对超出一般学生之上的事物感到有兴趣,这样向往学习,这样安静。和这里的环境比起来,其他的大学简直就是乱糟糟的酒馆。”马克思如是说。转学到这样一所大学,老父亲的心思很明显,就是希望柏林大学良好的风气能够给马克思带来好的影响,激励他朝着职业律师的目标努力,但这一如意算盘很快落空了,因为马克思在这里遇见了黑格尔哲学

不知道是不是受环境影响,还是有了婚约在身,来到柏林大学的马克思确实从“问题少年”变成了“学术宅男”,但也并不让人省心。老马克思从担心他喝酒决斗闹事,变为了担心他因过于用功学习而损伤身体。当然,还少不了的就是操心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

在爱情的滋润下马克思的创作热情被进一步激发,他继续着他的“文青”之路,把对燕妮的思念化作了整整三大册诗集——《爱之书(第一部)》《爱之书(第二部)》《歌之书》。热恋中的燕妮收到后“掉下了悲喜交加的眼泪”,并终生珍藏。马克思不仅给燕妮写诗,还在1837 年父亲生日之际为其奉上了《献给父亲的诗册》。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莱辛、佐尔格等人的书籍,并准备多栖发展,开始创作戏剧,写幽默小说。一番折腾后,马克思的“文青梦”醒了。他写信告诉父亲:“到学期终了,我又转向缪斯的舞蹈和萨蒂尔的音乐。在我寄给你们的最后一册笔记中,理想主义渗透了那勉强写出来的幽默小说《斯科尔皮昂和费利克斯》,还渗透了那不成功的幻想剧本(《乌兰内姆》),直到最后它完全变了样,变成一种大部分没有鼓舞人心的对象、没有令人振奋的奔放思路的纯粹艺术形式。”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有点才华,但这种才华不足以让他成为海涅那样的“头部”诗人后,马克思烧掉了自己所写的诗歌,只是当作了人生爱好,陶冶情操。

不过,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虽然马克思最终没能成为诗人、作家,但他后来却把这些化作笔尖下的文学武器。本来文学童子功就很好的他,大学时期还专门研究过写作,所以,马克思的文章读起来总是那么酣畅淋漓,大为痛快。他笔调辛辣,各种典故信手拈来。毫不夸张地讲,今天要读懂马克思,没有好的文学素养是很难做到的。简单举几个例子,你能找出下面段落中隐藏的文学典故吗?

◇“不过,读者会打断我们说:我们本来打算谈谈‘莱茵省议会的辩论’,而现在却给我们抱出一个‘无罪的天使’。”——《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共产党宣言

◇“金不是像彼得·施莱米尔那样出卖自己的影子,而是用自己的影子购买。”——《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第一段中,“无罪的天使”化用自歌德在《浮士德》第一部中对甘泪卿的两种描绘:墨菲斯托菲勒斯的“无罪的小东西”和浮士德的“不祥的天使”。

第二段《共产党宣言》中的“魔法师”典故出自歌德的诗作《魔法师的学徒》,在原诗中,学徒召唤出了他无法控制的精灵,最后依靠师父即“魔法师”的帮助才挽救危局。

第三个例子中,彼得·施莱米尔是夏米索的小说《彼得·施莱米尔奇遇记》中的主人公,他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影子,但并不愿意出卖自己的灵魂。马克思在这里有意反向而行之:金子是没有灵魂的东西,它用自己的影子(即作为价值符号的货币)去购买物品。

在马克思的写作中,这样的隐喻随处可见,比如,“美杜莎的头”“柏修斯的隐身帽”“斯芬克斯之谜”“迈达斯的驴耳朵”“特洛伊木马”“两副面孔的雅努斯”“脱离母亲就失去巨大力量的巨人安泰”“高悬于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斩断戈尔迪之结”……一方面,作为作者,离开了这些典故,马克思的文字力量估计会大大减退。另一方面,作为读者,如果不知道这些典故,我们今天去读马克思所领略到的魅力也将大打折扣!(www.xing528.com)

可见,技多不压身,没事多跨界!不是搞经济的就只学经济,搞数学的就只弄数学,学理工科的就不理文科,在大学多读点人文经典,总是开卷有益。

马克思的专业是法学,到柏林大学后,除了搞创作,马克思更重要的一项工作还是完成专业的学习。不过马克思对什么刑事法、民商法等具体法律并不感兴趣,而是被哲学所吸引。于是他一头扎进了书海中,试图创造出一种法的哲学。

马克思读起书来肯定是勤奋的,到了柏林大学,他竟因疯狂读书导致大脑加载过度——“死机”了。1837 年夏,马克思重病了一场,不得不遵照医生的建议到柏林郊区施特拉劳渔村休养。这恐怕就是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讲的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入了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重病的马克思都没选择平躺休养,反而很快进入读书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病床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著作和他大部分弟子的著作开展了深入研究。说到这,不得不佩服马克思读书确实是一把好手。喜好读书的人不少,但喜欢的同时又能读得好的就少见了。马克思就是少见中的佼佼者。他在生病期间几个月就把黑格尔哲学的套路给摸清了!简直就是奇迹,要知道我们现在很多人坐十年冷板凳也不见得能完全搞明白。

深入研究黑格尔著作之后的马克思迅速找到了新的神——黑格尔哲学。事实上,一开始马克思对黑格尔并不“感冒”,甚至有点憎恶,觉得他的调子有点离奇古怪,他的“学术偶像”是康德和费希特。但研究来研究去,马克思竟然“迷上”了黑格尔哲学。当然,这种“迷”不是脑残粉的“迷”,而是深入研究基础上的被吸引。他感觉到康德、费希特的体系本质上十分空洞,只有依靠黑格尔哲学才能解决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矛盾,才能指引他在研究法哲学的问题上进一步前进。总之,选择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青年时代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从浪漫的唯心主义转向了理性的唯心主义。

成为黑格尔“粉丝”之后,马克思就加入了一个叫“博士俱乐部”的组织,这是当时青年黑格尔派搞的,主要活动就是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开展宗教和政治批判。在“博士俱乐部”这个圈子中,主要有阿道夫·鲁滕堡(一个刚被解职的地理学教师,后来马克思推荐他去了《莱茵报》任主编)、卡尔·科本(历史学教授,1840 年出版了《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反对者》,这部著作献给了马克思)、爱德华·梅因(一个撰稿人)等人。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位是布鲁诺·鲍威尔,柏林大学的神学讲师、青年黑格尔派的领军人物。他将参与马克思接下来4 年的人生规划。他还有一个弟弟埃德加尔·鲍威尔,也是青年黑格尔派成员。

博士俱乐部的这些人都比马克思大十多岁,马克思论年龄算是地地道道的小弟。不过,马克思再次因知识渊博,思想敏锐,见解深刻迅速成为博士俱乐部的中心人物,即使他是年纪最轻的。这些人都是马克思曾经的“同路人”,只不过没过两年他们之间友谊的小船就要翻了,原因在于思想观点的分歧。这是马克思的个性所在,道不同绝不为谋。

马克思在读黑格尔哲学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才能是否足以实现儿时的抱负?是否甘于过平庸的生活?是否能够放弃所有?17 岁中学毕业中提到的那些问题再次出现在马克思脑海中。此时的马克思在茫茫书海中与黑格尔哲学对话寻找着人生的答案。在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后,迷上哲学的马克思动了转专业的心思。他来到了人生第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是遵从父母的意志,继续读法律,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转向哲学?他提笔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愿望。马克思真的是幸福的,因为老马克思居然同意了!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作为父母都很难摆脱“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但马克思的父亲与常人不同,他不是庸俗之辈,他有着宽广的胸怀,有着高尚的追求。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人生才有了较高的立足点,也才能顺着为国为民为人的道路走下去。当然,父亲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漂泊一生。不过,马克思这个父亲可能太过于了解自己的孩子,似乎有预感似的,在马克思仅18 岁的时候就对他的未来表示了担忧。1836 年11 月他给马克思的回信中,如此告诫道:“你来日方长,你将为你自己和你的家庭的幸福,如果我的预感没有错的话,也将为人类的幸福而生活。”

父亲的存在还给马克思的大学生活提供了一张稳定的“长期饭票”,从波恩到柏林,老马克思常常在收到家书的同时也少不了账单。看着寄到家里的一摞摞账单,老马克思十分生气,对儿子发出了警告:“就好像我们是金子造的一般,儿子先生,你违背所有协议、不顾所有习俗,一年里花掉700 塔勒,而最富有的人也不过才花500 塔勒。为什么?说良心话,你不是个浪费的人,也不是个挥霍的人。但一个人,如果他每一周或每两周就发明新的(哲学)体系,来取代以前的千辛万苦得出的成果,那他又怎么能屈尊降贵,做些琐碎的小事呢?他怎么会在意自己过得是不是有条理呢?所有人都从他那里揩油,大家都骗他……不过那有什么关系,因为会有新的汇款马上签出。”700 塔勒,什么概念?马克思后来做《德法年鉴》主编,年薪也就500 塔勒。

如果马克思的老父亲身体好,多活几年,马克思的日子估计会好过一点。但这种日子很快就到头了。1838 年5 月10 日,61 岁的亨利希因结核病去世,这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给予马克思指导的父亲再也不能给马克思支付账单、点亮前行的路。遗憾的是,马克思没有来得及回去参加葬礼;但不遗憾的是,他送了父亲最后一程,在父亲去世前三天,他刚离开特里尔

父亲去世后,马克思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成为律师的职业规划,转而投向新的梦想:成为哲学教师。老马克思的去世,让马克思一下感觉到了工作挣钱的紧迫性。他必须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呢?到大学任教是不错的选择。这是鲍威尔给的建议。1939 年鲍威尔离开柏林到了波恩大学后,开始为马克思做计划,希望后者能前往波恩与自己一起工作,并告诉他招聘的条件,甚至给马克思规划了未来可以讲授的课程。他写信给马克思说:“如果你献身于具体性的职业,那将是愚蠢的。当前,理论是最富有实践性的职业,我们根本不能预料它将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实际有用的。”欲成为一名大学教师,首要的条件就是要先有学历文凭,需要完成博士论文。为此,马克思在1839~1840 年初一直忙于写博士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