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经济学理论隐含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有关信息是完全的,在交易双方之间呈对称性分布,从而可以实现市场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交易双方占有的信息几乎都是不完全的,信息不对称成为经济生活的常态。与这种现实情况相适应,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并对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伴随着经济增长,社会化专业分工越来越具体,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差异性越来越大,掌握的专业知识各有侧重,不同经济主体能够拥有的相关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很大差别,信息更加分散于不同专业中。信息不对称成为社会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与社会分工一同发展,容易引致失信行为的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社会总福利水平的降低。这是因为拥有专业知识的一方如果采取欺骗行为,能够得到额外的收益。假如没有诚信体系的制约,就不用付出相应的费用和成本,必然激励行为主体采取失信策略。社会分工推动着生产力的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效应,所以一个社会的分工程度越高,生产率水平就越高,经济就越发达;而与之相伴相生的信息不对称却导致交易中机会主义行为上升,交易效率下降,对经济增长起着负向效应。如果社会分工带来的报酬难以弥补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易费用,经济增长就要被迫减缓或者停止。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失信行为,降低了市场运行效率,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增加了监督、协商、诉讼及执行正式协定的费用
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受利益驱使,会采取“逆向选择”或者“道德风险”行为。而信息不足的一方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对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并不给予充分的信任。因为没有契约能够对所有可能发生的附带事件都加以细致的规定,相反大部分契约都预设了一些信誉的存在,这些信誉可以防止订约者利用契约中无法预见的漏洞。由于缺乏信任这一社会资本的协调,往往会增添额外的交易费用,如在签订合同、衡量绩效、实施合约过程中付出的成本。
(二)互利交易实现的不确定性
在信息不对称时,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会按照市场上的平均生产率估算公平的交易条件,只有当另一方的生产率恰好高于平均生产率时,所能接受的交易条件才会比平均条件更宽松,双方才能达成交易。否则,即使是对双方都有利可图的交易,却可能由于双方的相互不信任而无法实现,社会福利也因此而不能增加。
(三)低诚信度主体对高诚信度主体的驱逐(www.xing528.com)
如果市场运行处于信息完全状态时,市场中低诚信度经济主体的供给与需求曲线可以表示为图6-1中的SL和DL,高诚信度的经济主体的供给与需求曲线可以表示为图6-2中的SH和DH,QE是市场中交易主体供求数量的均衡点。如果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将会导致交易者对交易对象诚信度评价的错位,即高估低诚信度交易主体的诚信状况(图6-1),或低估高诚信度交易主体的诚信状况(图6-2)。这样,在市场上低诚信度交易主体的供给曲线右移SL至SL1的位置,交易主体供求均衡点由QE扩大至QL1。与此相反,高诚信度交易主体的供给曲线由SH左移至SH1的位置,相应的市场主体供求由均衡点QE缩小至QH1。这说明市场中的交易主体高诚信度者越来越少,低诚信度者越来越多,即出现了低诚信度交易主体驱逐高诚信度交易主体的现象。
图6-2 高诚信度交易主体的供给
图6-1 低诚信度交易主体的供给
由此可见,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较高的搜寻成本和较大的不确定性,容易引致经济主体产生短期利益行为,同时信息传递不畅还会使失信行为逃脱迅速有力的惩罚,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严重降低市场运行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