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旨在摸清资源家底,重在后续保护,关键在活态传承。面对丰硕的“非遗”普查成果,要采取扎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强化“非遗”普查后续保护和传承工作,优化文化生态环境,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积极作用。
1.制定一个“非遗”保护规划
(1)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长期保护规划。拟由区政府出台《盐城市盐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纲要(2010—2015)》,进一步明确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推进计划和保障措施,设立盐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目前已进入规划起草阶段,拟于2010年一季度完成规划制定工作。
(2)规划一批重点“非遗”项目。盐都区政府首先将淮剧、盐城老虎鞋、八桅立式大风车、沈拱山的传说、义丰龙舞、大纵湖醉蟹等11个省、市、区级非遗名录项目列入区重点规划保护项目。其次,充分利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对这次普查中新发现和新挖掘的一批确实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且普查资料完备的“非遗”项目,着手建立第二批盐都区区级非遗名录,同时积极申报第二批市级名录。
2.出台一项政府补贴制度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制度,建立传承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对传统技艺的传习、保护和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有效途径,是巩固非遗普查成果的重要举措。民间艺人、传承人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当前许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不少独门技艺人亡艺绝;重要传承人大部分经济困难,亟待政府加以扶持,解除其后顾之忧。2009年年初,我区制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实施暂行办法》,列入《盐都区2009年度规范性文件制订计划》和《文化盐都建设2009年行动纲领》。
3.建设一批“非遗”展示场馆
与文物保护要建立市、县级博物馆同样的道理,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存放和展示的地方,对那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和实物进行妥善保管和展示宣传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的手段。在今后两三年内,依托区文化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览、展演中心。(www.xing528.com)
4.编纂一套“非遗”保护丛书
制订《盐城市盐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编纂出版计划,按照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体例、统一设计、统一出版的要求,编纂出版文化科学普及类非遗丛书,包括民间故事篇、民间音乐篇、非遗摄影艺术篇、方言快板篇、传承人传记篇等,图文并茂,力求融知识性、通俗性、审美性、权威性、普及性于一体,系统、全面地反映盐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成果,弘扬盐都区优秀传统文化。
5.做好传承中的振兴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保护”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保护”不只是意味着在书面通知里对历史资料进行研究,也不是为了向博物馆提供一些展品,“保护”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在做好深入民间的田野考察、清点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评定之后,接下来要通过建立数据库等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保存,对其文化内涵、审美价值进行探索、研究,对传承人进行扶植与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与弘扬,实现在传承中振兴的终极目的。
通过这次普查,我们掌握了大量“非遗”新项目、新资源,这应该是群众在文化创作生产中取之不竭的源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用之不尽的宝库。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文化工作面临的又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至少可以通过“非遗”普查改变乡村文化资源贫乏的状况,为充斥老面孔、旧节目的城乡文艺舞台带来新气象。因此,要珍惜成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大投入扶持力度,要以构筑“非遗”保护、利用和管理新平台为基础,以“非遗”演出展示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广大群众受惠为目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得以发扬光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理论及队伍建设都准备不足的全新工作和重要课题,接下来需要我们从阶段性的普查转入常规性的全面保护,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续保护工作,积极推进非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文化强区中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