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盐城县域民俗文化建设研究:普查困难和问题揭示

盐城县域民俗文化建设研究:普查困难和问题揭示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少人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上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以科学和务实的态度与精神,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盐城县域民俗文化建设研究:普查困难和问题揭示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势严峻

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因传承人年事渐高、后继无人濒临消亡。如八桅立式大风车,熟悉并能够制作此项目的民间工匠盐都区仅一人,且已近80高龄,年轻人对此不仅没有兴趣,也不愿意拜师学习,此项工艺濒临灭绝,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被毁弃;保护机制尚未建立,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

2.“非遗”保护的本真性原则面临挑战

盐都区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进中不仅留下了丰富深厚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勤劳的盐都人民口传心授、约定俗成的活态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根脉。民间活态文化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是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今,社会转型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原生态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衰落,或走向变异。由于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传统民间文艺对人们的吸引力大大减弱。大量农民纷纷走出村落进城打工、经商,致使农村内许多结合农事或者在农闲时进行的民间文化活动自然消歇。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西部水乡的踏车号子、牛号子基本没人会唱了。过去居民的住房多采用木质结构,木匠选择良辰吉日上梁时,要举行仪式并伴以歌唱(喊号),现在的建筑普遍采用钢筋水泥结构,相关传统仪式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民间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少,而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以口头讲述和行为传承等动态方式存活,始终与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相适应,表达着当下传承主体的鲜活情感,这为我们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真性原则带来了许多困难。(www.xing528.com)

3.抢救和保护的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人的思想观念对人的社会实践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有怎样的观念就会付诸怎样的行动。不少人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上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在普查中,有一些人认为,民间传统文化也和生物界一样,自然淘汰、适者生存,不必刻意为之;有一些人认为,抢救传统文化是复旧。新的社会生活不需要那些老掉牙的旧民俗,即使是演示以恢复人们的记忆也没有必要。有了这样的观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自然就缺乏热情与动力。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现实情况的确如此,当代文化生态的改变,正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生存困境或处于已消亡状态;而另一方面,保护工作的困难及保护方式的不当,也引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承续的更多问题。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以科学和务实的态度与精神,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