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概况
盐城市盐都区位于江苏省东部、长江以北的苏北平原,地处北纬33°20′,东经129°9′,盐都区行政中心位于盐城市区南部,是盐城市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盐都区交通方便,距区政府所在地西面4千米有宁靖盐高速、90千米有京沪高速;南面4千米有盐淮高速;东面2千米有204国道、6千米有新长铁路、10千米有沿海高速大通道、13千米有盐城机场、50千米有大丰港、70千米有射阳港;东侧还有国家三级航道通榆河。行驶高速到达南京仅需2.5小时、上海3.5小时、北京10小时。铁路南接京沪线和宣杭线,北接陇海线。航空线已通北京、广州等城市。
2.自然地理
区域地形东西宽、南北窄,呈不规则的长条形。全区地势平坦,河网密布。由于河流、海洋堆积程度的差异及人类开挖河道、兴修水利、改良土壤等经济活动影响程度的不同,地面呈现出一些低冈和洼地,形成局部微小的起伏。境内略呈东高西低,地面高程一般在1.8米~2.2米。串场河沿岸是全区最高处,地面高程2.8米以上;朱沥沟、仇垛河、直挺河以东为次高地,地面高程均在2米左右;西部湖荡地区是全区最低点,地面高程1.5米左右。区境属里下河平原地貌单元。平原上还分布有残存的古沙堤,俗称“沙冈”。
境内土壤分为水稻土、沼泽地两大类,其中水稻分布面积最广,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由于长期开发,土壤得到改造,有利于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黄沙、砖瓦黏土、高硅土等,其中高硅土分布在郭猛镇境内,可作保温制品原料。
区境内河网纵横交错,所有河流均属淮河流域里下河水系。客水从西南入境,向东北流出。境内主要河流为蟒蛇河,边缘河流为串场河。
蟒蛇河源于区境西南大纵湖,到九里窑与新洋港相连,干流为自然河流,支流主要有朱沥沟、东涡河、冈沟河等,流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覆盖区境西、中部大部分区域。(www.xing528.com)
盐都区内年均降雨量900~1066毫米,年均气温15.4℃,年均最高气温19.9℃,年均最低气温11.8℃,无霜期218天。盐都区紧邻亭湖区,最大纵距33.4千米,最大横距50.2千米,与宝应县、建湖县、兴化市毗邻。全区土地面积1044.6平方米,耕地面积525.67平方千米,人口747525人。
境内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湖密布,适宜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和全面发展,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中,鱼纲类有鲤鱼、鲫鱼、乌鱼、鳊鱼等30多种;哺乳纲类有野兔、刺猬等10余种;另有野生无脊椎动物数十种。
野生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有数十科几百个品种,分布在田间、河边、滩边,用于农牧渔业生产、手工编织及治疗疾病。境内土特产品主要有大纵湖清水大闸蟹、北龙港青虾、荷藕、无铅松花皮蛋、龙冈茌梨、柳编制品、葛武嫩姜片、学富腊香鹅、秦南水牛肉、潘黄龙须粉丝、义丰慈姑、尚庄番茄等。
3.历史沿革
盐都区原名盐城县,据考成陆于新石器时代。区境在商周时为“淮夷地”。周时属青州,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代属东海郡。丁汉初为射阳侯刘缠(即项伯)封地。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始设盐渎县。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更名为盐城县。北齐于此设射阳郡,陈时改为盐城郡。隋末韦彻起义曾据此设置射州。自唐以后直至民国年间,均称作盐城县。明、清时期,盐城县属淮安府,辛亥革命后直属江苏省。
古时的盐城县,幅员辽阔,东至大海,南界海陵(今东台、海安)县,西界安宜(今宝应)县,西北界山阳(今淮安、阜宁县)。
1933年,江苏省于盐城设行政督察区,后改为盐城区,此时县域面积有3650余平方千米,1936年又改为第六督察区,盐城县先后隶属之。1940年10月,盐城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为便于对敌斗争,1941年9月,将盐城县划分为盐城、建阳(今建湖)、盐东三县。盐城县面积缩减为1320平方千米。1946年4月,为纪念“四·八”烈士、叶挺将军,将盐城县改为叶挺县,1949年4月复名为盐城县。1983年实行市管县(区)体制时,盐城县撤销,盐城镇成立盐城市城区,其余乡镇为盐城市郊区;1996年9月,撤销盐城市郊区,设立盐都县。冠名“盐都”,取音与汉代古县“盐渎”;取义,都即城之首也。2004年年初,国务院批准撤销盐都县,设立盐城市盐都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