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生日风俗
一个人的出生时日,谓之诞辰,在盐阜地区俗称“生日”。这里之所以有“过生日”的习惯,全在于生日记录了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历程,具有里程碑的作用。所谓“过生日”,就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对一个人的出生时日进行庆贺和纪念。由于一个人的出生之日,亦为母亲的受难之日,因此,盐阜地区的人也把这一纪念作为对母亲的一种感恩。生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年年都有,但是,并不是每一年都要刻意地“过生日”。盐阜地区的风俗习惯是,一、除了周岁,即本地人常说的“头生日”以外,一般情况下过生日有“小生日”和“大生日”之分。所谓“小生日”就是平常一年一度的生日。所谓“大生日”一般是以“十”为单位来计算的,每十年都要庆贺一番,此地人谓之“过整生日”。二、从年龄上加以区别。一般对60岁以前的平时生日,盐阜地区的人通常叫“过生日”,如果对60岁以前所过的整生日进行庆贺,通常叫“做生日”。人到了60岁,已经年满一个“甲子”。这里的人从60岁开始,凡过整生日均谓“做寿”,而不再叫“做生日”了。但是,在过了60岁以后,也有一个特殊的规矩,那就是只要父母健在,或者是双亲中尚有一人健在,对整生日进行庆贺,决不能叫“做寿”,仍应叫“做生日”。否则,是不妥当的,民间认为是要折父母寿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尊亲在,不敢言老”,就是这个意思。至于小孩子那就更是如此了,既不能叫“做寿”,也不能称其为“寿星”。这些风俗和规矩充分体现了盐阜人对长辈的尊重。
60岁以前“做生日”(通常是指整生日)的风俗习惯,除了“做头生日”以外,一般都是从10岁开始,而且每个10年的过法都不尽相同。
10岁生日 由于10岁尚为孩童时期,按照地方风俗,这个生日主要由家庭为小孩子过。也有的地方,为了体现外婆家对外孙第一个整生日的重视,由外婆家来给小孩过。不管由谁来为孩子过这个生日,通常均由父母办饭,众亲戚前来为其进行庆贺。因为这是人生第一个整生日,且孩子又处于上学读书时期,一般做父母的会为其做一套全新的学生装作为纪念。外公、外婆通常要送糕粽,意在希望孩子能学有所成,步步高升,金榜高中。姑姑、姨娘、舅舅不但给孩子送生日礼物,而且亲自前来为其进行祝贺。是日,大凡剃胎发时留有“撑根发”,或者是留有小辫子的男孩,应重整发型,要把辫子剪去,以此作为孩子由童年向少年跨越的一个重要标志。有的做父母的,还常常借此机会为孩子画像或拍照,给孩子作为日后留念。如果是女孩,为了和童年相区别,通常细心的母亲一定会为孩子在额头留“刘海”(也有地方叫“小箍”),用红头绳扎小辫子,或者用红绸子系成蝴蝶结来对孩子进行装扮。中午,家庭要设宴招待众亲戚,鸣鞭放炮,以表庆贺。
20岁生日 这个时候,不问男女,均已进入了人生的青年时期,在过去都已成家。为了体现对长辈的感恩之情,起初,20岁生日通常都是由成家的儿女办饭,诚请父母和家人来庆贺一下。后来随着结婚年龄的推迟,20岁生日大多为男孩成家前最后一个整生日。即便是女孩,也是出嫁前在娘家过的最后一个整生日,所以做父母的通常都要为他们办饭庆贺,热闹一番。现在,这个生日通常由舅舅或者是姑姑发起,主动来为孩子过。这个中道理,主要有两条:一是在本地人眼里,只要你还没有成房立户,长辈仍可将你视为孩子,为晚辈过生日,可以充分体现长辈对晚生的关爱;二是这个生日标志着孩子已进入了青年行列,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由舅舅或者姑姑来过,不仅仅是为了生日祝贺,也还含有催促青年人早日成家之意。所以舅舅、姑姑所送的礼品,通常也都以成衣、衣料和毛线、鞋子等为主。当然,现在这个年龄,就多数孩子而言,大多尚处在上高中和读大学的年龄。舅舅和姑姑来为孩子过20岁生日,更多的是祝贺和鼓励,把真情融于他们的学习生活,把良好的愿望寄托于他们刻苦的求学之中,让他们在人生成长的旅途上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30岁生日 此时处于人生的而立之年,就大多数人而言,均已成家立业。30岁,盐阜地区有“年登半甲”之说,即60岁已经下来一半了。人们认为,这个时候如果不打好基础,到“40岁不发,则穷根已定”,所以,此地30岁生日通常由岳父母来为女婿做,谓之“拔穷根”。
所谓“拔穷根”,就是借助女婿30岁生日,岳父母一方面要登门为女婿祝贺,另一方面则提醒女婿要充分利用30岁到40岁这段年轻有为的时间,苦心经营,认真发奋,努力打好基础,争取把“穷根”拔掉,早早过上殷实的生活。盐阜地区的风俗是,为了帮助女婿“拔穷根”,通常岳父母在女婿30岁生日时,要为女婿女儿各做一条裤子,或者各送一块做裤子的布料,谓之“三十送条裤,日后必定富”,以作兆化和寄托他们的希望。
40岁生日 按照常理,人生40岁已经进入了不惑之年,说话办事相对都比较成熟,理应好好庆贺一番。但是,盐阜多数地方不兴做40岁生日。其原因主要在于“四十”和“死色”两音相谐,人们认为不吉利,故为了避讳才不做40岁生日。然而,40岁毕竟是人生经历中的一个标志性年龄,虽然不刻意“做生日”,但不等于不“过生日”。因为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与其他生日相比,在做法上不张扬,届时请兄弟姐妹来聚一聚,表明已过了这个生日。但是,在市区的盐都、亭湖一带亦有“男过三十,女过四十”之说,认为妇女到了这个年龄,大多孩子已经离手,而且开始步入人生中年,故而父母通常会为女儿来做生日,送上一套衣服或者布料给女儿以作生日纪念,并要热闹一番。
50岁生日 此时人已“年登半百”,即已进入了知“天命”之年,所以一般人家通常都会借机来庆贺一番。过去,此地人结婚比较早,大凡到了50岁,儿女有的亦已成房立户了,所以,这个生日通常由成家的儿女为父母来做。此地风俗,父母50岁生日,儿女必须要为父母亲做一套新衣服,以做纪念。另外,为了对年登半百的父母生日进行祝贺,已成家的女儿开始要向父母亲赠送象征长寿的面条,盐阜地区谓之“喜面”。
因为50岁为年登半百,更因为这个生日是向60岁“做寿”的一个过渡,所以,一般人都将50岁生日叫作“荣庆”。届时诸位亲戚朋友都会以礼相送,前来热闹一番,吃“喜面”。现在,随着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地方风俗也在改变,通常给50岁人“过生日”时,不带其他礼品,均以送奶油蛋糕为主,取“糕”和“高”的谐音,祝愿当事人生日愉快,迈向人生更高的境地。
由于“过生日”是人生经历的一个纪念,一般已经成家的人,通常都会事先将父母接过来,或者是先向父母请安,并请他们在宴席上上坐,以表孝敬。另外,此地姑娘出嫁以后,在女儿过门后的第一个生日,作为娘家要备礼送至男方家庭以表庆贺,此地谓之向男方家庭“交生日”。“交生日”的潜台词就是娘家来过了,以后该有婆家为她做生日了。总之,盐阜人对“生日”比较重视。他们认为,什么事情都能忘记,但千万不能忘记自己的生日时辰。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不仅仅是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而是千万不能忘记伟大的母爱。
2.做寿风俗
做寿,在盐阜地区也有的地方叫“祝寿”。
做寿,在此地有特定的内涵和一整套完整的程序。过去,盐阜人称“寿”,通常是指岁数比较大和生命比较长的人。所谓做寿或者祝寿,就是通过一定的庆祝仪式,希望其更加康健和长寿,即人们常说的“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盐阜人的这一叫法是完全遵照古代礼制的,在做寿问题上也是很讲规矩的。一是做寿的对象,必须是年岁比较大的人,一般不能低于60岁。也就是说,只有年满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为他们的整生日庆贺时,才能有资格称其为做寿。否则,只能叫“做生日”。如前所说,如果年岁虽长,但父母在亦不能叫做寿,只能叫“做生日”。寿,在盐阜地区历史有上寿、中寿、下寿之分。据考,这种习惯性的叫法出典于《庄子》。《庄子》一书明确规定,人的上寿为百岁,中寿为八十,下寿为六十。也就是说,只有到了60岁才能有资格称为祝寿。二是为寿星做寿,或者叫祝寿,举行庆贺仪式,必须由寿星的子女或者亲戚朋友出面来操办,不能由寿星自己动手。因为此时既称寿星或者有资格做寿的人,大多数已经年岁较高,精力不济,即使身体硬朗,思维还敏捷,但有许多事情也不一定忙碌得了。由子女或亲戚朋友出面为老人做寿,方能体现和反映出子女的孝敬和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三是为老人做寿很有讲究。通常在子女或亲朋决定为老人做寿以后,应预先发送请帖,向各方发出邀请。请帖要大方、庄重,措辞要精练达意,内容应说明为谁祝寿,寿期何日何时,地点何处。一般情况下,大凡接到邀请的,都应当准备礼品,届时前往。庆寿礼品范围很广,常见的有寿面、寿桃、寿联、寿幛、寿匾等。当然,也有送礼金的。
为老人祝寿,主家应当先设立“寿堂”。“寿堂”正中常常挂有或贴有用纸或绸剪成的一个大红的“寿”字,有的则挂一幅书法家书写的“百寿”中堂,两旁张挂寿联。也有的人家通常会挂“老寿星”画轴,以作祝寿象征。盐阜地区的风俗是,寿庆活动从寿辰的前一天开始,亲朋通常先行送礼,并于晚上先由女儿女婿为“寿星”庆寿,此地俗称“暖寿”。过去,大户人家为了热闹,常于“暖寿”当晚请戏班子演戏。后来,为了渲染气氛,有些人家则常常于当晚请电影队来放一场电影。第二天为寿星寿辰正日,一般宾客云集,前来向寿星道喜祝贺,并由宾客推举代表向老人致祝寿词。中午由儿女大摆宴席招待各方来宾,既作为对老人寿辰的庆贺,也作为对亲朋好友为老人祝寿的答谢。
盐阜人为老人做寿,不仅注意形式场面上的热闹,而且很注重为老人祝寿的文化内涵。从60岁做寿开始,为了同日后不同的寿辰相区别,他们对不同的寿辰之称还进行了规范。(www.xing528.com)
花甲寿 专指60岁寿辰。这是盐阜人依据我国古代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排列与组合的计算方法,从甲子、乙丑、丙寅……一直排列下去,满60年为一个轮回,即称六十为甲子。后来,人们也就用甲子或叫花甲来代替60岁了。他们认为,人满一个甲子,就相当于走过了天地宇宙间人生的第一个循环,标志着人生第二个周期的开始,不能不庆贺。所以,盐阜人把60岁庆贺所办的宴席叫“花甲宴”,把60岁寿辰也称为“花甲寿”。
正因为60岁是人满一个甲子,所以按照此地风俗,做女儿的,不仅要为父母做一套全新的衣服,而且要在向父母送长寿面的基础上,开始向父母赠送寿桃,以表庆贺。
六六寿 这是一个特殊的寿庆。正常情况下,盐阜人是以“十”为单位来为老人做寿的。但是,由于“六”和福禄的“禄”谐音,人们认为吉祥,况且66岁又为双“6”,昭示老年人日后必有福禄,故而常常借老人66岁时,也庆贺一番,谓之“六六大顺”。作为特殊寿庆,盐阜人的风俗习惯是,女儿回来为父母做“六六大寿”时,不仅要送寿面和寿桃,而且礼品中通常要带上一块“肉”(盐阜方言中“肉”与“六”同音),以象征父母的口禄,尽表对父母寿辰的祝贺。因为人们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身体素质,而且与人的营养口禄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为了表示良好的祝愿,通常为老人过66岁寿辰时,作为女儿必须要向父母送一块肉。也正因为如此,老人常常把女儿称为父母的心头肉。
古稀寿 这是指70岁的寿辰。过去,各种条件限制,人的平均寿命并不是很长,70岁即为少见。盐阜人崇尚儒教,由于受孔子“五十杖于乡,六十杖于国,七十杖于朝”的影响,他们认为上了70岁年纪的人,在古代可以执杖直接上朝见皇帝,那么在今天理应受到尊重。因此,70岁生日在此地比较隆重,场面也比较大。儿女除了要蒸寿桃、送寿面以外,还要叫“吹手”,来努力营造喜庆气氛。同时,晚上还要燃放“高升”(炮仗)以表庆贺。此地的风俗规矩是,燃放“高升”的总数,必须要大于年龄的岁数。比如七十寿诞,那么“高升”就要放到80~90枚,而且越多越好。由于杜甫有诗云:“酒债常寻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此地人通常把70岁叫作古稀之年,把70岁诞辰所做的寿仪,也就叫作“古稀寿”了。
做大寿 在盐阜地区真正称为大寿的通常指的就是80岁。因为,在盐阜人心目中,孔子73岁、孟子84岁已是高寿了,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之说。以前一个人能过到80岁,多为寿限之极,是大寿中的大寿。所以在盐阜地区又有“庆八十”的说法,一般把能活到80岁的人,通称为老寿星。80岁在此地属喜庆中的大庆。届时,儿女子孙争为老人做新衣,亲戚朋友也都争向老人送寿幛、寿烛、寿桃、寿面、寿联,并要行参拜大礼,为其祝寿,以表庆贺。
过米寿 这又是一个特定的寿庆。这个寿庆是专门为88岁的老人举行的。所谓“米寿”,全在于一个“米”字,高度概括了“八十八”三个数字的全部。即“米”字的上边为一个倒“八”字,下边为一个正“八”字,中间一横一竖又正好为一个“十”字。人们之所以破例要为88岁的老人过此寿庆,个中含义极为深刻:一是88这个数字为吉祥数字,又为偶数,地方叫双数,正合此地人“好事成双”之意;二是88这个数字朗朗上口,正好又与“发发”之音相谐,人们认为是个好兆头;三是88八正好与汉字的“米”相合。米者,人之食物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米寿”则象征着老人口福不浅。况且一个人能活到88岁也实为不易,通常家人也会借此机会,为老人庆贺一番。由于“米寿”并非整生日,所以一般只是举行家庭宴会,来个儿女子孙大聚会,热闹一下。
现在,人的平均寿命在延长,长寿的人越来越多。许多老人过90岁及90岁以上的寿辰也不足为奇。但是,盐阜人仍很规范。通常把对90岁老人做寿,称为“寿考”,所谓“考”即为老。因为80岁已叫“大寿”了,90岁比80岁还大,为了相区别,即用“考”来表明比80岁还要老。把对百岁老人做寿,叫“过颐年”,所谓“颐年”,即颐养天年的简称。人活百岁,实为少见,故而希望其能好好保养,争取与天同寿。还有的把对108岁的老人做寿,叫“过茶寿”,所谓“茶寿”,不仅在于一个茶字正合108这个数字,即上边的草字头为古代数字二十的速写,中间的人为八字的相形,下边的木字为“十八”,即二十加八十八等于一百零八,更重要的在于茶根扎自然、亲近自然,很合人的天性,也最让人感到高兴和满足。
过九不过十 盐阜地区过去无论是做生日还是做寿,原本都是以“十”为单位来庆贺的,即逢“十”过整生日。即便现在,从10岁到50岁的风俗仍然还是如此。那么,从60岁诞辰开始,此地俗信则改为“过九不过十”了。为什么会改成“过九不过十”呢?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民间认为,“十”意味着“满”,“满”则“溢”,满又意味着完结,这与做寿庆祝长寿的气氛极不相符,所以不在整十岁时做寿,而要提前一年。也有人认为,世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因此,逢十做寿并不合天意。因为它并不相同于50岁以前的过生日,意在要延年益寿,故而必须要与天意相合。人们认为“9”既为数字之极,又为阳数,不仅可与天之阳相合,又可与天长地久之“久”字音相谐,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考虑,过“九”比过“十”更为吉利。二是逢九之年为厄年,地方有“人生多磨难,小难天天有,大难三六九”的说法。人们认为逢“九”年这是人生的一道关,如果能闯过这道关,势必后步宽宏。为了化解厄年之运,用过“九”做寿来营造喜庆气氛,据说可以冲去一切不吉利之事。所以老人寿辰一般都要提前到逢九之年做,叫作“过九”。此俗规定,不但逢59岁、69岁、79岁等所谓“明九”之年需要做,以去忌讳,而且有的地方要避所谓“暗九”,即为九的倍数的年份,如63岁、72岁、81岁时,也要在适当范围内庆贺一下。在“明九”和“暗九”之年做寿,为了图吉庆,以避忌讳,民间通用的方法,要为老人做一套红色衬衣穿在里面,并要为其系上红色腰带。据说,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老人尽享延年益寿之福,就是前来为老人祝寿的人亦可尽占寿星之光。三是盐阜人认为“过九不过十”可以添寿。这一说法,源自一个美好的故事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本地有一个年轻后生叫王小二,幼年丧父,以砍柴为生,与哭瞎双眼的母亲相依为命。是年,他19岁,原本大限已到,但为了养活母亲,仍在田间砍柴。当路过此地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得知此情后,深为他的一片孝心所感动。于是,吕洞宾以吃酒为名,特邀掌管生死大权的阎罗王赴宴,趁阎罗王醉意蒙眬时,以王小二的一片孝心来打动阎罗王,并愿与阎罗王同担违反“天条”之罪,将王小二由“19岁”改为“99岁”,得以为老母送终。这原本只是一个故事传说,但是人们认为,只要心地善良,能孝敬娘亲,善有善报,没有不长寿的。于是,人们就把这个故事传开了。大家听说在“九”字头上做寿还能添寿,以后也都改十为九,为老人做寿了。天长日久,这样也就慢慢地形成了“过九不过十”的地方风俗。
赠寿桃 为老人做寿,在盐阜地区很讲究。与一般做生日不同的是,做寿不能没有寿桃。因为这是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标志,特别是闺女为父母亲做寿,这一礼品更是不可或缺的。
盐阜人对寿桃如此重视,源于两个美好的故事传说。一是说蟠桃本为天上王母娘娘所种的仙果,枝蔓伸展三千万里,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故而以蟠桃来象征长寿。后来人们也就由此延伸到一般的桃子,待及老人做寿时,争向老人敬献寿桃来象征老人健康长寿。为了给老人做寿,也有的地方将面做的寿桃与面做的蝙蝠相配的,称为“福寿”。另一传说源自孙膑为母亲做寿的故事。据说孙膑18岁离开家乡齐国,到千里之外的云蒙山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一去就是12年。有一天,孙膑忽然想起五月初五为老母亲80寿辰,于是便向师傅请假回家去看望老母。鬼谷子有感于孙膑对母亲的一片孝心,于是随手便在树上摘下一只桃子送给孙膑说:“这桃子我不是轻易送给人的,你在外学艺多年未能报效母恩,我送你一只回去给令堂上寿。”孙膑拜别师傅就匆匆上路了。待到家时,全家人正在为老母亲庆寿大摆宴席。于是,孙膑从怀里掏出师傅所送的桃子,双手捧给娘亲说:“今日孩儿告假回家,师傅特地送我一只桃子孝敬娘亲。”老母亲接过桃子吃了一口道:“这桃子真的比冰糖蜂蜜还甜。”桃子还没有吃完,母亲的容颜就变了。以前雪白的头发,变成了如墨的青丝,昏花的双眼也变得明亮多了,掉了的牙又长了起来,脸上的皱纹也不见了,走路也不用拐杖了。全家人都非常高兴。人们听说孙膑的母亲吃了桃子变年轻了,也想让自己的父母亲长寿健康,便仿效孙膑,在父母生日寿辰的时候送鲜桃祝寿。但由于鲜桃季节性很强,于是人们在没有鲜桃的季节里,就用面粉做成桃,给父母亲拜寿。正因为这些故事在人们中间广泛流传,所以桃子也就成了老年人长寿、年轻、健康的一种吉祥之物。
上寿 所谓“上寿”,即在鼓乐声中,焚香、点燃红烛,在主持人的主持下,由众亲朋好友、儿女子孙、晚生后辈向寿星行寿拜大礼。盐阜地区“上寿”的风俗规矩是这样的,通常寿星坐在“寿堂”桌子旁边,面对大门。桌上置有象征长寿的寿桃,焚香点烛。随着司仪“拜寿开始”一声吆喝,室外鸣鞭放炮,鼓乐齐鸣,室内则整装列队,开始向寿星举礼。此地拜寿的顺序是,先由寿星的平辈来到寿星前面,有的向寿星抱拳作揖,有的向寿星鞠躬致敬;接着由晚辈按照辈分,依次从男到女、从大到小向寿星磕头。“上寿”完毕,最后是燃放各种焰火花炮,同时鸣放“高升”,把庆寿推向高潮。在盐阜人眼里,这是寿星的最大风光。拜寿的时间越长,说明寿星交际越广,人缘关系越好。同时,也说明寿星家室人丁兴旺,儿孙满堂,是有福之人。所以,上了年纪的老人并不是十分重视“上寿”。子孙晚辈在这种可以争面子和显风光的礼仪上也要大做文章。比如把“寿”字用不同形体写出来,组成“百寿图”,献上许多长寿的象征物,入诗入画,借以寄托对寿星的长寿愿望。也有的要特意请人画一幅《松鹤长寿》图高挂于堂中,将“松鹤长寿”“鹤寿松龄”“松鹤延年”“松鹤遐龄”等美好的愿望寄托于长寿图案之中,以示老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上寿”是为老人祝寿时最隆重的时刻,也是高潮。按照此地风俗,有两点特别需要引起注意。一是最忌讳拣佛头“上寿”,即不能在供有神佛的堂内为老人做寿。如果家中供有神佛画像,亦应在布置“寿堂”时,用布将其遮盖起来。二是忌讳“上寿”时对人弄刀,即拿刀对人。盐阜人认为,这两样都是会折寿的。因为人们认为,佛乃代表天意,谓之佛事无限,是不可与之相争的。上寿弄刀,乃为不祥,会给寿星带来刀光之灾,也是不吉利的。人们之所以忌讳这些,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要求人们尊重崇敬信仰,要正确对待那些约定俗成的地方风俗,在喜庆之中注意趋利就福,远祸避患,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酿成事故。
摆寿宴 寿宴是寿礼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上寿”礼毕,主家通常都要大摆宴席,款待来客。即便是再普通的家庭,也要为老人做寿摆上几桌,以作为对老人长寿的庆贺,同时作为对众亲戚好友或来客的一种答谢。在盐阜地区,寿宴的菜肴不外乎鸡鱼肉蛋,山珍海味,但必不可少的是面条。盐阜人地不分东南西北,人不分男女老少,家不分富贵贫贱,做寿都必须要吃一顿面条。人们把这顿面条看得很重,谓之“长寿面”。虽说这顿面条和正常面条无二,但由于内涵不同,人们是不能不吃的。据说,吃“长寿面”不仅是对寿星的祝福,即便常人吃了亦可以助人消灾避祸,同时亦可沾老人长寿之光给自己带来长寿之福。所以,尽管寿宴上菜肴丰盛,但人们仍习惯把吃“长寿面”作为一道重要的程序进行精心安排。盐阜地区的这一风俗,由来已久。根据老人们代代相传,此俗主要是依据汉朝东方朔和汉武帝的一段对话引发而来的。相传,汉武帝与群臣聊天,谈及长寿问题时,汉武帝说,相书上说,人中(鼻子和嘴唇之间的穴位)长,寿命就长,如果人中长一寸,就可以活一百岁。当时群臣有的附和,有的不吭声。东方朔却笑着说:“如果人中长一寸就能活一百岁,那么彭祖活了八百岁,人中岂不是要有八寸长吗?看来彭祖肯定是一个长面(脸)了。”群臣联想到长八寸的人中,脸一定十分滑稽,于是也都同时大笑起来。后来,人们便把长寿与长人中、长面(脸)结合起来,长面(脸)也就变成长面(条)了。所以,从汉朝以来,此地人为祝贺老人长寿时,就形成了送长长的面条为贺礼和吃“长寿面”的风俗。
讲寿礼 为老人做寿不同于一般喜庆。因为做寿既包含着对老人进行庆贺和祝福之意,也包含着众亲友和儿孙对老人的尊重和孝敬之心,是一个很讲究规范的庆祝活动。因此,大凡参加者,无论是主家,还是宾客,都应该注意礼节礼貌。礼品通常要选择包装精美、做工精细、含有祝贺健康长寿和吉祥如意的食品或者物品。在所送的食品或物品上,应该放上红纸,或者用红纸剪成的“寿”或“福”字,或者是用寓意长寿和兴旺发达的饰花。即便现在时兴送蛋糕,亦应注意请糕点师傅在裱花时要裱上“寿”字,或者是用奶油做出寿桃的造型。如果是送其他物品的,亦应用红纸包裹,并写上祝贺老人健康长寿的贺词,以示庄重。出言吐语应该做到适当、得体。一般应以祝贺和颂扬为主,不仅对寿星是如此,就是对寿星的亲属和宾客也应该如此。一切易引起争论的话都不宜在祝寿活动中或者宴席间交谈。即便在过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曾经与谁发生过不愉快的事,也要做到不计前嫌,以免让主家为难。宴饮要有所节制,不能酗酒,也不能饮酒过量,以防失态或者失仪。一切以太平和平安为原则,即人们常说的太平就是福。参加祝寿活动的服饰通常应注意干净整洁,最好要选用色调明快,含有吉庆之意的红色、黄色和大气的服装。盐阜地区忌穿全黑、全白色的服装,也忌穿黑白相间的服装。为老人做寿向老人举礼在盐阜地区乃为正常之事。过去举行祝寿礼仪时,一般是同辈的多为抱拳打躬,晚辈行鞠躬礼,儿孙在此地多行跪拜礼。现在,同辈人多为握手,或举手打招呼,以表庆贺;晚辈和儿孙也多行鞠躬礼。当然,现在有些地方仍行跪拜礼。如果寿星思想守旧,仍希望行旧礼,而来者又不乐意时,可以托词稍做回避,不要当场拒绝,以免引起不快。当老人祝寿活动结束时,主家通常都会回赠给来客一些礼品。此地的做法是,对于众亲友所送的礼品,除了布料、衣服全数收下外,所送的寿桃、寿面,还会回赠一部分给送礼者,谓之“敬福”。即将这些东西让他们带回去,必定会让老年人的长寿为他们家庭带来福气。盐阜地区主家回赠的礼品,多以寿桃、寿面为主,对于大寿的老人,主家还会给来者以“长寿碗”相送。对于主家的这些回赠,祝寿的人通常都不应该拒绝。
总之,无论是做生日还是做寿,都是对人生经历的一个纪念。这些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地方风俗礼仪,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展示着盐阜的风土人情。有些则秉承着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反映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有些则彰显着盐阜地方特色,属本地人的一种发明和创造。特别是做寿中的许多礼仪,可谓兼南北文化于一体,更彰显盐阜人在这方面的包容性。当然,也有些做法,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对于这些,我们不必去苛求,而应该积极改革。当然,也有的人家是古今兼备、与时俱进的,特别是对做寿而言,寿桃和寿面仍是不可缺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