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盐城县域生育习俗及民俗文化研究成果

盐城县域生育习俗及民俗文化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的一生中,生儿育女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中的一件大事。此外,地方另有一个俗信:即根据孕妇的喜好、举止来预测生男生女。用旧衣服特别是用父亲的旧裤子包裹新生婴儿,这是盐阜地方风俗。在此地,行这一风俗表明新生儿已平安降生,也常常被人们视为接生的完毕。所谓“踩生”,就是新生婴儿出生以后,除了家庭成员以外,第一个踩进家门的人,故称“踩生”。在踩生人回敬一些祝福新生婴儿健康成长

盐城县域生育习俗及民俗文化研究成果

在人的一生中,生儿育女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中的一件大事。妇女怀孕,在此地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称为“有喜”;妇女生孩子,有的地方叫“添喜”,也有的地方叫“坐月子”。正因为此地人把生儿育女作为家庭和家族中添人增口的一件大事和喜事,所以,人生的许多礼仪也就常常按照一个人出生时间的顺序展开,与一个人的成长密切相伴,并且逐步在家庭乃至家族中盛行起来。于是,这便形成了一地的风俗,为大家共同遵从。

妊娠 妊娠是妇女怀孕以后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表述。在此期间,此地的风俗最突出的就是禁忌较多。这些禁忌来自两个基点和两种力量的驱动。其一,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习惯上认为孕妇不洁,故而要对其有所禁忌;其二,胎儿在形成期要受保护,所以又要对外物外事加以避免。在此地,这种禁忌十分普遍,也十分繁杂。指向孕妇的,多为不让孕妇参加红白喜事,不让孕妇接触做豆腐、进蚕房和砌屋上梁等事情。指向外物的,通常不让孕妇再做繁重的体力劳动;忌吃兔肉,以免生子豁嘴唇等。此外,地方另有一个俗信:即根据孕妇的喜好、举止来预测生男生女。有酸儿辣女之说,即孕妇喜酸生男,喜辣生女;有儿勤女懒之说,即怀男孩孕妇勤快,怀女孩孕妇疏懒;也有儿带母愁之说,即孕妇常带愁容必生男孩等。为了验证这些俗信的推断,也有的地方兴“算胎”,并有口诀,谓之“七七四十九,问孕何月有,除去母娘庚,再加一十九,逢单生男孩,逢双生女孩”,即以七七四十九为常数,加上怀孕的月份,减去孕妇的年龄,再加一十九这个不变数,看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是奇数,预兆孕妇必生男孩;如果是偶数,预兆孕妇肯定生女孩。这些禁忌和俗信,均为千百年来的地方风俗,个中有些做法和说法迷信成分较多,但有些则带有明显对妇女歧视的成分和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应当看到,有关对妇女的歧视,并非是人们主观故意,而是长期以来封建伦理制度造成的,是套在广大妇女头上的一种精神枷锁。至于对孕妇生男生女之说,则是人们对孕妇生子一般规律的观察和预测,不足为凭,但反映出人们对孕妇怀孕情况的高度重视与密切关注。

催生 俗话说“知女莫如母”。一般情况下,姑娘出嫁以后怀孕情况和新生儿估计在什么时候出生,做母亲的是没有不知道的。所以,大凡在孕妇分娩以前,做母亲的常常会令家里人将事先为新生婴儿准备的衣服、鞋帽、袜子、围兜、棉袄、棉裤、包被、尿布,连同红糖、糯米等提前送到姑娘家里去。由于送东西大多在孕妇的预产期即将到来之时,因此,此地人常把孕妇母亲派人送东西过来称为“催生”。所谓“催生”,即含有提醒和催促男方及其家庭应该引起注意,孕妇已进入了临产阶段,应抓紧做好婴儿降生的各种准备。也正因为孕妇娘家的提醒,一般孕妇男方家庭还真就忙碌起来,进入有序的准备阶段。有的人家此时则开始预约“接生婆”,届时请其为孕妇接生;有的则为孕妇分娩和分娩后所需认真做准备;还有的人家常会找出一些破旧衣裤,将其洗净晒干,到时为包裹新生婴儿所用。用旧衣服特别是用父亲的旧裤子包裹新生婴儿,这是盐阜地方风俗。此地人认为,对小孩子不能娇惯,只有小时候多吃点苦,长大了才能经得起摔打。此地之所以用父亲的旧裤子包裹婴儿,全在于“裤”和“苦”为地方谐音。本地俗信认为,小孩子只有“出生时候穿得旧和破,长大了才能各样事情都肯做”。

接生 所谓接生,就是请接生婆或者医院助产士帮助孕妇分娩。在此地,过去孕妇临盆,接生婆通常要斥退闲杂人员,特别是男人。除了做好接生的各种准备外,此时在风俗上,接生婆通常还会让孕妇家人打开家中门、箱、橱上所有的锁,谓之“松关”。此地俗信认为,孕妇生子是人生的一个关卡。所谓“松关”,事实上是一种心理暗示,意在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即便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一风俗也无可非议。它实际上是在营造一种气氛和创造一个环境,以减轻孕妇的思想压力,通过心理放松,消除紧张情绪,来确保新生儿顺利降生。在此地,新生儿出生以后,通常先要喂几汤匙“三黄汤”。这是必经程序,也是风俗。因为“三黄汤”虽然很苦,但作为中草药,既可以起涮肠去秽作用,又可以起昭示孩子必须从小苦起的双重目的,顺乎盐阜人先苦后甜的一贯思想。在此地,行这一风俗表明新生儿已平安降生,也常常被人们视为接生的完毕。

踩生 在盐阜地区,产妇分娩以后,做父母的不仅要记住婴儿出生的年、月、日、时,此地俗称“生日时辰”,同时还要注意和留心看看是谁给新生婴儿踩的生。所谓“踩生”,就是新生婴儿出生以后,除了家庭成员以外,第一个踩进家门的人,故称“踩生”。“踩生”,在盐阜南部地区的东台、大丰两地,又叫“踏生”,都是一个意思。“踩生”开始是无意识的,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只要是第一个踏进新生婴儿家门的,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孩,即为“踩生”的。后来,民间认为,谁踩的生,日后新生婴儿的性格和人品,特别是长大以后的为人处事就像谁,这样一来,各家都很重视。现在,一般人家通常在产妇分娩前就物色了对象。所物色的对象,通常都是聪明伶俐,乖巧听话,长相和德行都比较好的孩子。一般事先同其家庭说好了,一旦新生婴儿降生,产妇家庭便会立即告知这个小孩子的父母,让孩子前来看望新生婴儿。由于“踩生”寄托着父母及家庭对新生婴儿未来的希望,因此,产妇及其家庭对前来踩生的小孩子特别好。他们不仅在“踩生”时对这个孩子特别热情,即便在日后的日常生活中也相当疼爱和关照,因为他们把这个孩子的好坏一直视为自己孩子未来的缩影。特别是一些生男子的家庭,不仅“踩生”时会给前来踩生的小孩子以糖果,有的还送红包,称为“喜钱”。因此,在地方上出色的小男孩得红包的机会常常要比一般小女孩多得多。

由于有这一风俗的客观存在,因此,一般人比较自觉,注意不去有孕妇临盆的人家串门子,以免不小心踩了生,让主家不高兴。当然,作为成年人,一般也都不太愿意踩生。因为俗信认为,孕妇临盆生子,血污气没有消散干净,闯进这样的地方会有“晦气”,要招灾惹祸。因此,若遇到这种情况,从道义出发,主家通常会如实告诉踩生人,感谢他,并把烧红的石头丢进装有酒或醋的盆子里捧到他面前,让白色的酒精蒸气驱除他周身的“晦气”,还要招待他一顿丰盛的酒饭。在踩生人回敬一些祝福新生婴儿健康成长的话后,主家通常还会热情地邀请他在“三朝礼”的宴席上做嘉宾。

报喜 在孩子出生以后的一两天内,作为新生婴儿的父亲,应向产妇的父母(即新生婴儿的外公外婆)报喜,也有的地方叫“报平安”。在盐阜地区,到岳父母家去报喜,生男孩与生女孩是有区别的。如果女婿带来的是红蛋,则表明闺女生的是男孩;如果女婿带来的是红糖,或者带来的是酒,则表明闺女生的是女孩。因为此地历来有“姑娘是爸爸的酒坛子”之说。但是,不管生男孩,还是生女孩,作为岳父母都会很高兴,特别是听说母子(女)平安,那么岳父母就会更加开心。有道是,生儿育女不容易,所谓“行船走马七分命,带肚婆娘一分命”,便是过去盐阜人对产妇生子风险的一种表述。所以,此地人历来把孩子能平平安安降生,视为祖上积德的表现,也当成家庭中的一件大喜事,故要向岳父母报喜。

按照盐阜地区的风俗习惯,姑爷上门报喜是不能空手回去的。通常的做法是待女婿返程时,丈母娘一般都会用红绿布包上鸭蛋让女婿带回,表示“压子”之意。也有的地方,丈母娘会将事先准备好的蒸糕,让女婿带回去,谓之给新生儿“添奶水”。当然,个中也无不包含着深深的祝福,祝愿新生婴儿日后能步步登高。

送毛米粥 在此地,产妇分娩后,无论是生男孩还是生女孩,主家都有向周围邻居端送“毛米粥”(也有的叫“猫咪粥”)的风俗习惯。在端送“毛米粥”问题上,此地生男孩和生女孩的唯一区别是:生男孩端送毛米粥的范围要比生女孩的大一些。有道是“生个男孩喜三庄”。所以有经验的人从主家端送“毛米粥”的范围大小,便可知道产妇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所谓“毛米粥”,就是用糯米煮成并伴以红糖的稠米粥。端送“毛米粥”这一风俗,具有三层含义。第一,用现代观点来看,主要带有信息发布和告知的意思。因为产妇从怀孕到生子,左邻右舍都是很关心的,吃上“毛米粥”则表明孩子已经平安降生。第二,通过产妇家庭向乡邻端送“毛米粥”这种形式,带有向左邻右舍的关心表示感谢的含义。第三,通过端送“毛米粥”,可以将其视作为新生婴儿将来广结人缘打基础。此地人认为,猫和狗之所以好养,全在于猫狗不仅吃主家饭,亦吃百家饭。所以通常人家虽然对孩子比较喜爱,但从内心则希望其能像猫狗一样平平安安地生活着,故而亦称所送的粥叫“猫咪粥”,并通过端送“毛米粥”这种形式,来寄托自己的希望。

端送“毛米粥”的,在此地主要是产妇的婆母或小姑子。由于这为地方风俗,因此,她们通常在孩子平安降生以后的第二天一早,就会把“毛米粥”端送到各有关家庭。众乡邻在接受“毛米粥”的同时,除了询问情况,祝贺道喜以外,一般都要象征性地给点钱让端粥的人带回去,谓之“压碗钱”,也含有“压子”之意,尽表乡亲们对孩子的良好祝愿。

送红蛋 这是此地专门为祝贺生男孩流传下来的一种风俗,尽管生男生女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添人增口,是人丁兴旺的喜事,但是,受长期封建思想的影响,此地人重男轻女的思想仍是客观存在的。他们认为,只有男孩才能延续香火、传宗接代。所以,生男孩时不仅要用红蛋去向产妇娘家报喜,亦要以红蛋相送给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让大家来共同分享这一喜悦。

过去,送红蛋是很有讲究的,一般人家通常只送3只。如果家庭关系比较好,或者是有人家子女结婚多年未育,或者是虽有生育但所生均为女孩的家庭,通常不是送5只,就是送9只或13只。主要取“福来是五”“三三得九”“九(久)必生子”及“十三太保”之意。对于盼子心切的人家,不但要送,而且要从煮红蛋的锅中间特意挑出3只来,专门让这一家儿媳妇背着人吃下去,称为“喜中添喜”,以作造化。

开奶 这是盐阜人为新生婴儿正式喂奶时的一种风俗。盐阜人对孩子虽然都很喜爱,但对孩子并不溺爱。为了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此地人对“开奶”是很讲究的。他们通常在孩子降生后,先用黄连草熬苦汤,由一位长辈妇女用汤匙将黄连汤喂于婴儿,谓之“先吃苦,日后方才能晓得甜”。然后,再用早已准备好的糕汤或者是用放了糖、盐、醋、勾藤等熬好的鱼汤,蘸几滴于婴儿嘴上,谓之“品五味”,而且要一边喂,一边说“吃了糕,长得高”“再吃糖,寿命长”“品五味,不受罪”。接下来才能由母亲抱起婴儿喂奶。在此地,产妇给婴儿喂奶前,通常先由邻居家吃奶的孩子为产妇吸吮第一口奶,然后再喂婴儿。如果产妇一时还未下奶,则可以让婴儿先吃别的产妇的奶。这种情况,旧俗规定:是男婴应喝生女孩子妇女的奶,是女婴则要喝生男孩妇女的奶。地方俗信认为,这种交叉方法便可使当事人日后能儿女双全。

从这些风俗中,我们不难看出盐阜人的良苦用心。特别是把吃苦放在吃奶之前,用这种形式为孩子开奶,不仅是为了让孩子能记住先苦后甜这一基本的道理,更重要的在于让他们永远记住凡事都必须要吃苦在前,只有吃得苦中苦,方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这也是对孩子获得幸福的一种良好祝愿。这或许也是盐阜人能特别吃苦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此地也有新生儿出生以后,由其祖母向左邻右舍象征性地索要五谷杂粮,碾成碎粉,熬成糊状,供产妇食用,来增添奶水的。此俗谓之“讨百家饭”。相传,产妇吃了“百家饭”可以奶水充足,婴儿也可以消灾避难。总之,开奶这一形式,无不充分体现了此地人对新生婴儿的一种特别关爱。

洗三 就是在新生婴儿出生的第3天,为新生婴儿沐浴,举行三朝礼俗,请亲戚朋友来家吃“三朝面(饭)”。举行这一仪式,在盐阜地区南部东台、大丰、盐都、亭湖一带谓之“洗三”。

“洗三”这一仪式,在盐阜地区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唐朝,谓之“三朝与儿落脐炙囱”。通常做法是由产妇婆母或者是接生婆查看新生婴儿脐带剪痕,然后再为新生婴儿沐浴更衣。后来,盐阜人依据这个规矩,不断丰富其内容,逐步发展成为生儿育女的一个重要礼俗。

当然,作为礼俗,盐阜人为新生婴儿“洗三”,是很有讲究的,不但有一定的程序格式,而且有很多的内容和要求。首先,为新生婴儿沐浴的澡盆,必须要是木制的,而且必须是用桐油油过的,同时,为新生儿“洗三”时还必须要朝盆内放一些艾叶葱白或者是桃柳枝、钱币,这样做意在可以避邪;其次,新生婴儿沐浴所用的水,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水不可不热,也不可太热。为了保持一定的水温,此地的做法是,要不时地朝木盆里添水。添水时,接生婆或者是自家婆婆不但要一边给孩子沐浴,还要一边说喜话。诸如,“长流水,水流长,长大定是状元郎”等。对于这些要求,我们既可以把它视为老人的一种道喜和庆贺,亦可将其视为讲求消毒和注意卫生的做法。

此地给新生婴儿沐浴的流程和规矩,基本是沿袭自古以来的传统做法。据老年接生婆讲,这些流程和规矩,都是过去皇家定的。过去皇家生子“洗三”,首先是洗脑门,谓之“开天门”;再洗双眼,谓之“开龙眼”;接着洗鼻子,谓之“点龙鼻”;最后洗嘴,谓之“开龙口”。然后从头洗到脚。盐阜地区给新生婴儿“洗三”的流程基本也是如此。这也是接生婆业内祖传的规矩。所不同的是,在给新生婴儿沐浴的过程中,接生婆或者是自家婆婆所说的一些吉利话,含有时代色彩,更多是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祝愿。过去,此地给新生儿“洗三”的吉利话有“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脸蛋,当知县;洗腚沟,做知州”。而且在给婴儿梳胎发时,还会说“三梳子,两拢子,长大置个红顶子”。有的在梳完头以后,还会拿起一根葱在婴儿头上象征性地打三下,谓之“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邪魔”,此举主要取“葱”的谐音,意在孩子长大以后肯定聪明。现在,在给孩子洗头时则说“拍拍头,到老不长瘤”,洗胸时则说“拍拍胸,到老不中风”,洗肚子时则说“拍拍肚,到老不拉肚”,洗背时则说“拍拍背,到老不生痱”,等等。这些看似顺口溜的吉利语,很有个性,朗朗上口,也很有针对性,无不充分体现了盐阜人对新生婴儿健康成长的一片深情和良好祝愿。这是为新生婴儿“洗三”过程中的必经程序。待新生婴儿沐浴以后,按此地规矩,有的地方会用鸡蛋在婴儿额角擦一擦,认为可以免生疮疖;有的地方会用金银首饰在婴儿身上擦一擦,认为可以为其镇惊;也有的地方会用姜片或艾团擦婴儿的关节,为其活血去湿。然后再将婴儿的脐带盘于孩子的肚脐上,敷以烧过的明矾沫,再用干净的棉花(现在用药棉)护上,并用带子将其裹紧裹好,最后为新生婴儿穿上家中老人特地为其早已准备好的毛衫毛裤,用包被(或者被单)包扎好,方才可抱至堂前与众人见面。(www.xing528.com)

“洗三”,在盐阜地区生儿育女过程中是一个较为隆重的仪式。为新生婴儿沐浴更衣,只是这个仪式的前期准备。“洗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正名。所以,通常在沐浴以后,家庭要点上香火,燃烧红烛,还有的地方要在案头上摆上猪头三牲及饭菜供奉神佛和祖先牌位,烧“钱粮纸”,一来告慰先祖家庭香火得以延续,二来祈求神灵和祖先保佑孩子平安成长。在此基础上要请家庭或者家族中一位长者为孩子起名,此为正名。与此同时,要鸣鞭放炮,以表庆贺,并要设宴款待各位亲朋好友。为了图吉利,宴席的主食通常以面条为主,象征长寿,故称“三朝面”。至此,“洗三”程序结束。

月子礼 大凡参加“洗三”仪式和被邀请前来吃“三朝面”的诸位亲戚朋友,一般在产妇坐月子的当月内,都要向产妇送“月子礼”。

“月子礼”,在盐阜地区,特别是在广大农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正常往来。人们认为,庆贺亲戚朋友的家庭添人增口是件大事,也是喜事。人家有意告知和真诚相邀,既是对方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彼此之间密切关系、相互走动的一个机会,所以通常都会在产妇坐月子的当月内,以礼相送,故称“月子礼”。盐阜地区的“月子礼”,虽然有地区之间的区别,但大同小异,多以赠送食品为主,为产妇滋补身体所用。一般情况下,所送的“月子礼”中老母鸡、馓子、红糖、猪蹄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这几样不能一时齐备,也有的送馒头、面包、饼和鱼。通常产妇娘家较为客气,多为四样礼或者六样礼。这些礼品中少不了猪肚肺、老母鸡、红糖、鸡蛋、猪蹄和鱼,尽表娘家一片心意。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不少人不知道产妇家庭现有什么,或者是还缺少什么,常常也会以钱代礼,让其自行方便。

盐阜人很讲感情,也很注重礼节。通常人家送“月子礼”上门,主家必会以礼相待,除了上茶和留客吃饭外,对客人所送的礼品,常常在客人临走时还要让其带回去一部分,以作“还礼”,地方叫“有来有往”。

满月酒 新生婴儿出生一个月,此地叫“满月”。通常在孩子满月时,主家要置办酒席,请亲戚朋友来吃满月酒,举行满月仪式。举行这种仪式,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对各位亲朋好友赠送“月子礼”的一种答谢,以表感激之情;二来也是对新生婴儿满月和产妇身体康复的一种祝贺。当然,按地方风俗和规矩,在孩子满月时,还要为新生婴儿举行“剃胎发”的仪式。

“剃胎发”,在盐阜地区有的地方也叫“落胎发”。这是孩子满月礼仪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剃胎发”,就是在这一天要为新生婴儿理发。但是,如果恰逢“丁日”则不剃头,俗云:“丁不剃头,亥不杀猪。”“剃胎发”有许多规矩格式:通常主家要给理发师傅以“红包”,地方叫“喜钱”。按照地方俗信,一般情况下,剃头师傅在收下“红包”以后先要说一段喜话:“小小剃刀亮堂堂,老君炉里炼成钢。昨日添了个小太子,今日剃的状元郎。好啊,好!剃去胎毛就是好,子子孙孙做阁老。阁老头上插金花,富贵数你头一家。好啊,好!”这既是对收主家红包的回应,也是为了讨主家的欢心。接下来,理发师傅通常要在小孩子头上先比画几下,然后根据家庭对孩子所寄予的希望,理不同的发型,谓之“落胎发,长新发,日后平平安安年年发”。有的家庭或家族,由于子孙比较稀少,对新生婴儿比较娇惯,寄予厚望,常常额头要留“聪明发”,脑后要留桃子形的“撑根发”,也有的地方叫“百岁毛”,谓之“头上留一绺,活到九十九”。留下来的头发,有的叫“孝顺发”,也有的叫“胎里带”或“鬼见愁”,意在把根留住、驱邪避害、聪明绝顶。但不管胎发怎么剃,眉毛一般都要全部剃光,这是约定俗成的。至于眉毛为什么要剃光,说法不一。有的说眉毛的“眉”与“霉”是同音,剃眉毛是为了图吉利,意在剃去由娘胎带来的一切倒霉晦气的东西;有的说眉毛是眼睛的保护神,只有剃去旧眉,新眉才能长得更浓更密,有利于保护眼睛;也有的说剃眉毛是为了让孩子的眼睛更亮,能看得更远些,等等。这些说法,虽然不一,但无不包含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由于婴儿的胎发在此地又称“血发”,受之父母,因此,除了要留一些表示对父母的尊敬和孝意以外,剃下来的其他头发必须要谨慎地收藏起来。有的地方是将剃下来的胎发用红布包好,放在大门顶上,谓之步步登高;有的则缝在小孩子的枕头里边,用以提高孩子的“火旺”;也有的是将头发搓成团,用彩线缠好,挂在床头,用来避邪。剃头仪式,通常由婆母抱着婴儿,由婴儿的舅舅主持。如果舅舅未来,亦可由表舅代之,或者是以其他形式以示舅舅在场。此俗由来已久,世代相传。

百露 婴儿出生100天,此地叫“百露”,也叫“百日”。由于“百”是一个很重要的数目,含有“圆满”“完全”的意思,因此,孩子出生100天,此地人也常常会举行“百日礼”。

百日,也叫“百啐”,这是从古人“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啐”流传下来的。百日又称“百岁”,也是祖祖辈辈根据“一百日,曰婴儿百岁”的传说中沿袭下来的。盐阜人之所以对新生婴儿的百日如此重视,不只是沿袭传统,更主要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生日年年有,但百日就一回,所以不能不热闹。同时,他们认为,凡事都是从头始,百日即为百岁之头,先有百日才有百岁,有百岁也才会有百福,所以不能不庆贺。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婴儿百日这一天,主家必须要请客,通常亲戚朋友也会借机来庆贺热闹一番。

虽然“百日礼”和“满月礼”一般主家都不做强求,甚至有的主家还会事先打招呼,不让大家出礼,主要是来聚一聚,热闹热闹。但是,不少亲戚朋友出于对孩子“百日”的纪念和庆贺,仍然要表示表示。过去,此地的风俗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送礼金。礼金或多或少,谓之“意思意思”,但是很庄重,通常都用红套封装现金,外写“弥敬”通用词语。给生男孩家庭的祝贺常写有“弄璋之喜”,给生女孩家庭的祝贺常写有“弄瓦之喜”,以此作为生男孩与生女孩的区别。第二种是送贺帐。讲究的多用红彩绸缎,次之则用红布,一般长4米,上书“天降麒麟”,或者是“长命百岁”之类的贺词。第三种是送贺联。一般多用装裱好的红色对联,各书不同的贺词。送贺联多为生男孩的家庭所用。过去写得比较多的对联有“麒书征国瑞,熊梦兆爱祥”“英物啼声惊四座,德门喜气却三多”。现在的贺联更多了一些时代气息,多被“今朝虽道婴儿气,来日必成栋梁材”所代替,把人们对婴儿所寄予的希望,尽书贺联之中。第四种是送“百家衣”。这是最传统的,也最具有地方性和普遍性的一种做法。所谓“百家衣”,并不是百家所送的衣服,而是用许多彩色布头拼缝的衣服。这些布头均为邻居裁剪衣服时剩下的。虽然有时不一定是百家,但家数越多越好,具有众人抬举的意思。这种衣服俭省、实用,做工精细、针脚严密、配搭协调、色彩艳丽、深浅各异,富有线条,非常好看,完全可以称为一种手工艺品。据说,孩子穿上百家衣好养、不容易生病,所以它是小孩子上外婆家或是走亲戚时最爱穿的。外婆或亲戚们看到这个衣服,通常也都非常高兴,觉得小孩子父母与邻里是和睦相处的。

上述这些贺礼,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盐阜人是极具文化底蕴的。即便是一个孩子的“百日”,他们也能把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和一片真情,都汇集到妙笔和巧手之中,是那么出神入化。特别是“百家衣”的制作,不仅体现和反映了盐阜妇女的节俭意识,而且能将零碎的布头,通过加工,变为珍贵的礼品,尽展她们的针工之巧,不能不令人赞叹。这种做法,即便在今天仍应倡导。

过瓦周 孩子年满周岁,盐阜地区叫过“瓦周”,有的地方叫“过头生日”,也有的地方叫“抓周”。

由于“过瓦周”具有两重意义,因此,对于这一礼仪各家都比较重视。在此地,主家通常于这一天举行“抓周”仪式,亲戚朋友也都会登门送礼祝贺。此地的这一风俗,最早源于历史上曹惠武王的传说。据说,曹惠武王过一周岁生日时,父母罗列了许多奇珍异宝和有关物品置于桌上让其观赏,测试其爱好。结果曹惠武王左手提干戈,右手取祭祀用的俎豆,过了一会又只拿了一枚大印,别的看也不看了。由于干戈是能征善战的标志,俎豆表示执掌祭祀,大印则是权力的象征,曹惠武王因为抓了这些,后来果然成就霸业,各家各户自从听了这个传说以后也就仿效开了。他们通常在孩子周岁生日那天,在桌上摆满各式各样的象征性物品,将小孩子抱到桌前让其随意抓取,来预测孩子将来的志趣和爱好。如果孩子先抓纸砚笔墨,就表明孩子长大后能读书成器;如果孩子先抓算盘,则表明孩子成人以后,必然会精于核算,善于理财;如果先抓章印,表明孩子日后必定会从政理事;如果先抓刀具,则表明孩子成人后必定会从军习武;如果先抓糕点或者是胭脂花粉,则表明孩子将来只能做凡夫俗子。当然,也有的人家会放一些葱之类的东西让孩子抓。如果孩子抓葱,则表明孩子将来一定会很聪明。人们之所以这么认为,主要在于有历史上的传说和受世代相沿相续的风俗的影响。其实,孩子在“抓周”时抓什么与孩子日后成长所为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从科学的角度讲,孩子日后的成长,全在于教育引导和环境对其的影响。作为一种风俗,此举只能作为孩子过生日时的一个程序和游戏,切不可作为孩子日后成长的一种推测或是判断。如果将孩子在“抓周”时的所为,当成其志向所在,从而忽视教育和引导,那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为孩子“过瓦周”,既是对孩子周岁生日的一种纪念,也寄托着父母和亲友对孩子的良好祝愿。所以,孩子过周岁生日,家庭不仅要举行“抓周”仪式,以作庆贺,而且通常要大摆宴席热情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通常外公外婆家的礼是最重的,不仅送糕粽以表庆贺,祝愿孩子日后步步登高,同时还会送全套衣服和帽子,谓之“外婆家衣服、外婆家帽,升冠(官)发财福星照”。最有特色的是帽子。因为帽子在古时候称为冠,而“冠”在此地又与当官的“官”是谐音,所以此地人对帽子特别讲究。通常一个孩子从出生到过周岁,外婆家要送几种帽子,一为出生所用,二为平时所用,三为周岁生日所用。出生时所用的,此地俗称“汤罐帽”,也有的叫“和尚帽”或“六裥帽”。此帽多用绸缎做成,四面绣花或绣动物图案,上面叠皱收口,留有天窗,以便透气。平时所用多为罗汉帽,也有的地方叫“滑稽帽”。若是男孩冬天送“狗头帽”,是按照“狗头”来设计的,帽子上边有两只耳朵,并且在耳朵内和帽子的前沿嵌有动物毛。若是女孩,则送兔形的帽子。这两种帽子,一般在帽子的前面钉有两只“眼睛”,同时在周边嵌有银质的工艺品,在帽子的后面还钉有一排铃铛,十分精致。至于周岁生日外婆家所送的帽子过去多为“官帽”。这种帽子一般以黑色绒布做成,而且在帽子的前面会置一只较大的珍珠或者翡翠,以作身份的象征。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外婆家通常给男孩送兵帽,给女孩送绒帽。在此地,孩子满周岁,姑家主要送鞋子,姨家送袜子,谓之“姑家鞋,姨家袜,一直过到八十八”。也有的地方谓之“姑家鞋,姨家袜,孩子穿了朝上发(上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姑家送的鞋是很有讲究的,通常流行送“虎头鞋”。这种鞋子一般都是用黄布精心制作而成的,一双鞋子的零部件有上百个,分虎头、虎身、虎尾三个部分。在老虎的额头上通常要绣上一个“王”字,因为虎乃兽中之王。虎尾正好做鞋拔子。在此地,周岁前和周岁的虎头鞋是有区别的。周岁前的虎头鞋,多为软底,鞋底上纳的多为鸟雀纹,表示以后走路走得快,意在健步如飞;周岁的虎头鞋多为硬底,鞋底一般绣的都是万字符号,表示万事如意。据说,绣虎头鞋既可以为孩子走路壮胆,又可以避邪,有利于孩子安全成长。当然,也含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希望孩子能长得虎头虎脑的,意在健康结实。由于这种鞋子均为手工制作,做工精细,很具个性和特色,又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故现在已被收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全》之中。其他亲友所送的礼品,多为布料、成衣,也有送礼金的。其中关系较好的,也有送银质手镯和脚镯的,谓之“手带银,有金银”“脚带银,保太平”。比较讲究的,在手镯和脚镯上还要附上银质的铃铛,谓之“手脚铃铛响,孩子不愁长”。人们以此相送,除了作为一种纪念之外,还有两层含义:一层为给孩子手上和脚上系上铃铛,寓意孩子不管是走到哪里都会响到哪里,表示孩子长大以后肯定会有出息,这是一层积极的喻义;另一层意义在于,此时孩子大多可以挪步行走了,而此地又多为水乡,若听不到孩子的铃铛声,便会引起大人的警觉,孩子是否落水,大人多会立即寻找。这两层含义虽然不尽相同,但无不包含着人们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一片真情。

产房禁忌风俗 由于产妇生子是件大事,因此,为了图吉庆,避免其他意外事情发生,作为地方风俗有几条禁忌。一是产妇生子以后,必须要在产妇房门口挂上一块红布条,既表明生子之喜,也表明在一个月以内禁忌生人入内,尤其是禁忌孕妇、寡妇和戴孝的人入内。这种习俗一方面根源于对女人的蔑视,另一方面根源于女人所具有的特性:心肠软且感情脆弱,看见孕妇和寡妇会因生出同情和悲伤的情感而落泪,从而引起感情的波动等。二是在产妇的房中忌讳说不吉利的话,或者是大呼小叫,以免产妇伤感、生疑,或者是由于受惊吓,引起不必要的情绪波动。这样,不利于产妇的身体康复。三是忌讳带铁器和其他金属器具进入产房,据说这些东西会引来血光之灾。同时,也忌讳将产房里面的东西外借。一般产妇坐月子期间,产房中的东西只能添置,不能减少,否则即为不吉庆。此外,产妇在坐月子期间,产房内忌冷、忌阴、忌潮,应注意通风透光,产妇更忌吃生冷食物,以免引起身体不适。这些风俗,有的有道理,有的也不一定有道理,但作为一种风俗,自古以来人们都是这样沿袭着,以作为对产妇及家庭的尊重。

冠笄礼 在此地,生儿育女是父母一辈子的大事。只要儿女尚未成家,在父母亲的眼里,便永远是孩子。但是,男大须当婚,女大须嫁人,这也是此地人自古以来的规矩。为了表明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此地在过去也有择时为儿女举行冠笄礼的风俗。地方风俗习惯是,待男孩18岁生日那天,或是女孩15岁生日那天,请宾客到场,举行一定的礼仪,以示儿女已经成人,并分别为他们加冠和上笄。通常给男孩子加冠的,都是德高望重的男性尊长,给女孩子上笄的,多是子孙双全的老太太。冠笄礼,作为一种礼仪,其作用和目的不仅有表明孩子已经成人之意,而且昭示着孩子已经进入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具有可以成家的含义。

这些均为此地人过去生儿育女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风俗和礼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