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地区东临大海,地处江淮之间,属典型的里下河水网地区。为了生存和生活,此地开始以捕鱼、烧盐为生,继而以开荒垦殖养家糊口,也有的以手工技艺维持生计。由于所从事生产的工种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因此,在长期社会生活中的风俗习惯也不一样。这些风俗习惯,既有时代的局限和历史的烙印,亦有人们的行为取向和信仰寄托,世代相传。
盐乃“百味之祖,食肴之将”。此地自汉朝以来,在如今的盐都、亭湖、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响水等市县境内就有“煮海烧盐”的历史。先民们以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在海边搭棚支锅,安家定居,煮海水为盐,以维持生计。由于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既为各家各户不可或缺,又为历代朝廷的主要税收来源,因此盐民的生活是极为艰苦的。但是,基于盐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尽管盐民在生产过程中饱受艰辛,然而为生计仍辛勤劳作,用固有的生活方式来回报大自然的恩赐。
所谓“煮海烧盐”就是将海水制成卤放在“锅丿”中煮熬。当然“锅丿”是置于灶上的,所以过去盐户统称为“灶户”,盐民即为“灶民”。这种产盐方法旧时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产盐叫“春扫”,秋季产盐叫“秋扫”。“扫”就是用小竹枝捆成帚,扫盐成堆,故称“春扫”“秋扫”。现在多叫“春晒”“秋晒”。春季产盐从三月三到夏至,有“小满膘最足,六月晒火谷”“夏至水门开,水斗挂起来”之说。秋季产盐一般从七月开始到十月初一(俗称“十月朝”),有“七月半定水头,八月半定太平,九月菊花盐,十月盐归土”之谈。长期的盐业生产,此地盐民也形成了自己的地方风俗。
祭盐婆 据说,盐最早是严婆发现的,故人们将其视为神,每年都要祭拜。相传,过去此地并没有盐这个说法,也没有现在的盐。人们日常生活主要靠稻草灰水、酸菜汤、辣椒之类的东西来烧菜。由于没有盐分摄入,不少人面黄肌瘦,常生病,有的还卧床不起。后来一位姓严的老婆婆在从海边织渔网回来的途中,发现海滩上有一层晶莹透明的白霜,她先用舌头尝尝,觉得很开胃,就扫了一口袋背回去分给左邻右舍。大家吃了这个东西,没有病的浑身添劲,有病的也渐渐好了。那么这个东西叫什么呢?于是大家想到了严婆,认为这是她为大家做的一件好事,因为她姓严,便将这个东西叫作“严”了。但是,这毕竟是偶然的发现,滩上的东西吃光了怎么办呢?于是,严婆便将海水挑上滩来让太阳晒,又有了“严”,这便是后来的“铺滩晒盐”。再后来,为了解决阴雨天没有日照难以成“严”的问题,便又有了以后的“煮海烧盐”。有关文人根据烧盐的制作过程,即引海卤在土灶器皿中烧制,便将严婆的“严”改为现在的“盐”了。
由于严婆发现了盐,解决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千家万户感恩不尽。后来严婆过世,各家各户仍对其烧香祭拜。由于民间香火旺盛,直冲南天门,据说还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当时玉皇大帝派员查明原因,念严婆有功,还专门追赐严婆为“盐盘大圣”。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一个美好的传说。但是,因为盐毕竟是民间不可或缺之物,加之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这样口口相传,故而此地盐民每年农历腊月三十晚上,都要到烧盐的锅灶旁,敬献酒肉刀头,焚烧黄元纸、点上香烛,并对着“盐盘大圣”的画像顶礼膜拜,以表对这位施德于民的“盐婆”的感激之情。(www.xing528.com)
过盐生日 由于盐是严婆最早发现的,有了盐才改变了人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因此,此地人又将正月初六严婆生日定为盐生日加以纪念。因为产盐同天气好坏有直接关系,所以每逢正月初六这一天,盐民们都会借盐生日来观察天象。盐民们通常会早早起来上滩,或到风车处放鞭炮、烧纸、磕头,边烧边祈祷,请严婆显灵开恩,让今年产盐多、盐粒大、盐色白。这在此地叫“烧盐婆婆纸”,也叫烧“滩纸”。如果这一天朝霞满天,或者是晚霞满天,即昭示着当年盐业生产肯定会有个好年景,自然会热闹一番。即便天气不好,晚上回家以后,也会焚香祈祷,祈求苍天保佑,既作为对盐生日的纪念,也作为对盐业生产好年景的祈求。
烘缸会 从严婆发现盐,到铺滩晒盐和煮海烧盐,可谓此地盐民对盐业生产的一大发明。但是,这两种方法均离不开好天气,于是太阳就成了盐民命运的主宰。为了祈求老天保佑,在盐民生活中便有了“烘缸会”,即每逢春秋两季烧盐或煮盐开始,都要请艺人说书唱戏、敬神、做会、烧香拜太阳神。过去,在此地举行的“烘缸会”中,要数盐场公署举办的“烘缸会”最为热闹。届时,盐民聚集广场之上,摆香案、供三牲,恭候太阳从东方升起。由祭司率盐民面朝太阳焚香磕头。然后,由几名大汉抬着大卤缸,上置太阳神,四周披以红绸,象征灶火,在鼓乐声中,抬至戏台前供奉。接下来,进行神戏演出,好不热闹。而多数盐民自发组织或举行的“烘缸会”,则简单多了。一般只是几户盐民联合,用土块垒成一个太阳神庙,内置神像,外竖旗杆,由盐民烧香祈祷,请太阳神多赐晴天。事实上,这既是盐民的集会,也是盐民的祭祀活动。
不送灶 本地居民历来都有腊月送灶的风俗习惯。但是,此地盐民则不然,他们从来不送灶。因为他们主要靠烧灶煎盐为生,盐民们一直把盐灶视为自己的命根子,过去一日不烧盐就一日没有饭吃。所以即便过年辞旧迎新也从不送灶。他们认为,送了灶就等于丢了自己的饭碗,就没有了生活来源,故而此俗就一直这么延续着。即便是今天,一些上了岁数的老年人,依旧十分虔诚,一直坚持此俗。
禁忌少 此地人为了图吉利,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忌讳和禁忌。特别是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当男女在一起的时候,很介意男女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禁忌和忌讳也特别多,谓之“男女授受不亲”。但是在此地盐民的生活中,这方面的禁忌和忌讳相对少得多。这除了出于对严婆的尊重外,还因为在制盐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铺滩晒盐”的时候,劳动强度比较大,不仅需要男人干,同样也需要女人帮着干。即便是“煮海烧盐”也离不开女人们帮工,所以在盐民阶层中歧视妇女的禁忌是很少的。也正因为地方俗信为妇女提供了活动的空间,极大地解放了妇女的生产力,所以时至今日,广大妇女仍是此地盐业生产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