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盐城县域民俗文化建设:探索端午节的非遗传统

盐城县域民俗文化建设:探索端午节的非遗传统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为图腾,把伏羲、女娲、颛顼、禹等先祖视为法力无边的龙,端午节是祭祀龙的最隆重的节日,龙舟竞渡即源于此。其二,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楚国贵族屈原就是死于五月初五。龙舟竞赛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相传源于当时汨罗江畔的楚人划船救屈原的情景。

盐城县域民俗文化建设:探索端午节的非遗传统

粽叶飘香,龙舟竞渡。端午将至,人们喜欢的粽子又成舌尖上的美味。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端午节。因此,时节阳气上升,故端午又称“端阳”,又因端午为五月初五,故又称“重午(五)”。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1.端午起源探究

关于端午的来源,说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其一,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华夏人对传说中的祖先——龙的祭祀活动。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为图腾,把伏羲、女娲、颛顼、禹等先祖视为法力无边的龙,端午节是祭祀龙的最隆重的节日,龙舟竞渡即源于此。其二,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楚国贵族屈原就是死于五月初五。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其三,缘起“四时合序”。传统文化认为,人类是大自然所化生。《易传·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1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2.端午民俗

每逢端午,家家裹粽子,门前插艾与挂菖蒲,室内悬挂钟馗像,以辟邪怪。中午的佳肴甚丰,但不可或缺的是咸鸭蛋、凉拌红萝卜等。

这一天,父母会给小孩戴虎头帽,穿虎头鞋、虎头服,系五色缕,佩戴香荷包。先秦时期,人们就有佩戴香袋的习俗,一般女子佩戴,表示已婚,后来渐渐演变为佩戴香荷包。荷包里一般是用雄黄冰片藿香等填充。

端午又被称为“恶五”,家里若有还没满周岁的小孩,父母会带着孩子在节日期间回外婆家,又叫“躲五”。

饮雄黄酒也是众人皆知的一个端午习俗,一般人并不适宜内饮雄黄酒,易中毒。如果喜欢这个风俗,可以选择外洒雄黄粉,有驱蚊除虫、净化环境的作用。另外,有的地方还有在小孩额头上用雄黄酒画“王”字的习俗。大红纸剪五毒蜈蚣、蝎子、壁虎、蟾蜍、毒蛇。门头上挂五瑞:石榴花、菖蒲、艾草、大蒜头、龙船花(又叫山丹花)。吃五黄:黄豆芽、黄瓜、黄鳝、黄鱼、雄黄酒。

过了初五,则流行“带姑娘回家吃馊粽子”的习俗。现今的端午节,逐步由过去的“驱鬼避邪”演变成以亲友往来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

跳判是端午节的民间习俗之一,由一个人扮判官,虬须靛面,冠袍角带,和京剧中的扮相一样,站在一张大木椅子上,两边绑着木杠,由伙伴肩抬;另一人扮作蝙蝠精,在前引路,每至一处,商家鸣放鞭炮,赏予彩金。判官手持一把两尺多长的折扇,在椅子上表演扇子功及驱鬼的各种优美动作,难度高,身形美,相当见功夫,实非一般人所能胜任。

龙舟竞赛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相传源于当时汨罗江畔的楚人划船救屈原的情景。其实龙舟竞渡最早是古越人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南越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画上龙图形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www.xing528.com)

东台民间的端午节有吃红萝卜的习俗,这来源于一次农民起义。清同治元年(1862),东台地区一个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横行无忌,胡作非为。老百姓相约在五月初五这天,以“关帝显灵”为掩护,一手拿钉耙大锹,一手举着红萝卜头为起义标志,纵火焚烧詹军的兵船。后来,詹以安被起义军打死,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胜利,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东台民间都要吃红萝卜。

3.粽子

如今粽子的形状多为三角形,简单易包。过去还有四角粽、斧头粽等,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关于为什么粽子要有角,还有个传说。相传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月初五屈原的祭日,人们都把米饭扔到河里纪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梦见屈原面黄肌瘦,就连忙上前询问。原来,百姓投往河里的米饭,都被鱼鳖虾蟹吃掉了。屈原无食充饥,所以日渐消瘦。那人左思右想,不知怎样才能不让鱼鳖虾蟹吃米饭。屈原告诉他,如果用箬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角黍(即粽子),鱼鳖虾蟹见了,以为是菱角,它们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后,就把此梦转告给乡邻。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梦中屈原说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梦给那人,感谢人们送去了粽子。后来,人们都这样去做,渐渐养成了包角粽的习惯。

记得儿时吃粽子基本上都是白米粽子,没有什么馅料,偶尔长辈们会在里面放上一些蚕豆瓣,白白的糯米和淡绿的蚕豆往往给小孩子们一点惊喜。有时候调皮,在粽子还没剥开的时候,小孩子们喜欢把粽子的角先咬去,感觉粽角特别香甜。过去经济状况不好,一般人家里都是白米粽子。现在条件好了,大家都是有什么就放什么,馅料一般有桂圆、板栗、火腿、蛋黄、豆沙、红枣、红豆、蚕豆、咸肉等。

粽叶有干制也有鲜材。品种取材,更多则是与地域有关。北方以芦苇叶为主,华东、华南、长江流域更多见的是箬竹叶。江苏北部,一般选用芦苇叶包粽子。芦苇叶裹粽子比较香,可以品出河荡里鱼米之乡的味道。

常见的粽子都用粽绳包扎,粽绳材料选择多样。过去普通人家常用塑料绳、棉绳包扎粽子,市面上还有尼龙绳麻绳可以选择,不过为了健康,建议大家使用天然的棉绳。

粽针流行了很多年,并没有具体资料记载其出自何处,何时出现也无法考证。人们很早就习惯了使用粽针包粽子,方便、环保,免去了使用粽绳这个步骤,不过很多人家还是习惯使用粽绳。

4.民俗文化扬弃

依存于特定时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的各种生产劳动民俗、社会组织民俗、日常生活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等民俗文化正在不断演变或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的语言、文字、资料正在消失。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些民俗正悄然淡去,一些外来风俗则大行其道。甚至某些不是节日的日子——所谓的“人工节日”,都因特定的谐音而受到热捧,不少外来节日和“人工节日”是商家借机炒作出来的。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民俗文化演变是有规律的,是无法阻止的,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民俗文化工作者进行扬弃,优秀的民俗文化要保护、传承、弘扬,而民俗文化中的糟粕则要弃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