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性是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具有运动规律性的特征。这个特征对民俗事象的存在和发展来说,是一个主要特征。它具有普遍性。
民俗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对稳定性。好的习俗以其合理性赢得广泛的承认,代代相传,不断地继承下来;恶习陋俗也往往以其因袭保守的习惯势力传之后世,这种传袭与继承的活动特点正是民俗的传承性标志。比如岁时节日习俗,元宵灯会和吃元宵;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与踏青郊游;端午节的挂菖蒲、艾叶、赛龙舟、吃粽子及饮雄黄酒;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除夕辞岁的年祭和吃团圆饭,都是传承了千年以上的岁时习俗。不论各代各地有多少差异,标志该节日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却始终被承袭下来。又如我国自古以来就已完备的结婚习俗,包括它的繁杂程序及操办方式,也一直传袭了下来,不仅在整个封建时代不断因袭,甚至在现代,仍有不同程度的继承或沿用。丧葬习俗同样如此,那些充满了迷信色彩的形式和手段,经过了几千年,传至今日的城乡各地,仍在许多方面与科学文明抗衡。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民俗本身所具有的传承特征十分鲜明,即使民俗事象有了某些改变,往往也可以找到这种传承特点所显示的继承与发展的脉络。
民俗调查研究对这一特征不可等闲视之。传承性的标志,既可以使人们看到那些世代相承的优良习俗给人类社会的进步繁荣带来了积极影响,又可以使人们鉴别那些代代因袭的恶习陋俗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的灾难或沉重的压力,由此帮助人类找出移风易俗的新路来。(www.xing528.com)
民俗的传承性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极大的不平衡状态。在文化发展条件充分的民族、地区,这种传承性往往处于活跃状态,也就是它在继承发展中显示了这种传承性;相反,在文化发展条件不充分,甚至文化发展处于停滞、落后的民族、地区,这种传承性往往也处于休眠状态,也就是它以固有的因袭保守形式显示了这种传承性。因此,城镇习俗的继承发展较为明显,偏僻村寨习俗的因循守旧异常突出。在当代民俗调查中,传统节日在城镇习俗中远不如村寨习俗更具有古朴色彩。这种不平衡状态在比较过程中,自然寻找出城市民俗与村落民俗的关系及其差异,因此,对传承性特征的认识,只能从民俗的发展过程中获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