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卷子亦称敦煌遗书,是指在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出土的4—11世纪多种文字的古写本及印本。自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开凿第一窟以后,写经造像活动代代相沿。北宋仁宗时,西夏进攻敦煌,僧众为避兵火,将大批文书藏于洞窟之复室中,然后砌一泥墙于外,并于其上绘画,以此作为伪装。此后,这些文书便被封存于该私室中达900多年,于1900年被发现。
“插架森森多于笋,世人何曾见唐本”。敦煌遗书,被称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震惊学界。它分为宗教文献和世俗文献,最具珍贵价值的属“官私文书”。官文书,包括符、牒、状、帖等;私文书,有契卷、转帖、账册等,还有吐蕃、回鹘、粟特、于阗、龟兹、突厥等多种写本。“历史之积文,终成后世之瑰宝。”敦煌遗书,历经劫难,辗转流散。目前,收藏于甘肃各地的敦煌卷子700余件,是敦煌文献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省档案馆馆藏有唐代(618年—907年)敦煌写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大宝积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长160厘米、宽26厘米,内容自右至左竖排书写,每行17字,共93行,后有李鼎文、甄载明、张思温、袁第锐等人的题识与收藏者后记,装裱后全长326厘米、宽31厘米。敦煌研究院专家鉴定认为,从纸张的颜色、乌丝栏、天头、地脚、行数、每纸的宽度、高度看,都与唐代写经相符,尤其是字迹的结构、运笔、书法筋骨,均整饬端庄,且历千年而不蛀,确为珍品。《大宝积经》第九卷,长45厘米、宽26厘米,纸张、字体都是唐风,可定为武周至盛唐之物。(www.xing528.com)
2010年,甘肃省档案馆馆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大宝积经》被列入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