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服务创新研究:公共文化与城市实践

文化服务创新研究:公共文化与城市实践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活动的网络直播、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新媒体平台运营、艺术慕课与文化社群相结合的线上艺术教学等,成为疫情背景下各级文化馆服务创新亮点。因为疫情影响,文化场馆不能对外开放,各级文化馆充分发挥多年来在数字化服务方面积聚的优势,策划组织一系列文化活动直播活动。

文化服务创新研究:公共文化与城市实践

王全吉(1)

2020年初,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虽然使全国各级文化馆的公共服务场馆闭馆,线下文化体验“按下暂停键”,但线上文化服务却依旧是精彩纷呈。文化活动的网络直播、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新媒体平台运营、艺术慕课与文化社群相结合的线上艺术教学等,成为疫情背景下各级文化馆服务创新亮点。

纵观疫情期间各级文化馆的服务创新实践,聚焦于数字化服务方面的积极探索,有力地拓展了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方式,提高了文化馆服务效能,为文化馆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经验与有效路径。

疫情最初爆发的时刻正值春节前夕。全国各地文化馆积极策划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文化活动,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网络直播常态化,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文化馆服务效能。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馆第一时间策划组织网络文艺大赛,通过网络报送特殊时期家庭文化活动视频、征集诵读视频、文艺表演视频、年味照片,进行网络文艺评奖活动。疫情爆发之初,浙江嘉兴市文化馆策划组织“我爱我家”家庭手机摄影大赛,鼓励广大群众用手机记录居家生活的人和事,特别欢迎有叙述性和故事性的摄影作品,并通过数字服务平台分享优秀参赛作品。精致的美食、温馨的萌娃、诙谐的运动、舒适的家居……精彩的参赛作品给人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丰富了群众宅家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

全国各级文化馆纷纷组织开展抗疫为主题的专题文艺作品征集,动员文化馆专业人员与群众文艺骨干,创作传播专题作品,讴歌逆行的医务人员,以文艺作品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文化力量。

广东省文化馆、上海市群艺馆、浙江省文化馆、宁波市文化馆等场馆,第一时间推出“抗击疫情”文艺创作专题节目,线上推送各地群众文艺创作人员的原创作品。深圳市文化馆于2020年1月31日,推出“疫情中的温暖”——深圳市民朗诵视频征集展播活动,立即得到了各界市民的积极响应,收到了数量众多的充满真情、打动人心的作品,进行优秀作品网络推广、展播,用真情实感“声援”抗疫一线。

天津市群艺馆组织开展“抗击疫情”为主题的文艺作品网络征集活动,“万众一心、抗疫防疫”专题征文,致敬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以文字传递人间真情;“爱在春天里绽放”同舟共济以歌抗疫原创歌词歌曲作品征集活动、“同舟共济克时艰”美术书法摄影作品网上征稿活动。至2020年2月1日,天津市群艺馆和16个区文化馆共创作抗击疫情为主题的各类艺术门类作品400余件,包括歌词歌曲70首,相声快板、大鼓类作品30个,戏曲、小品5个,还有众多的书画摄影作品。

因为疫情影响,文化场馆不能对外开放,各级文化馆充分发挥多年来在数字化服务方面积聚的优势,策划组织一系列文化活动直播活动。

宁波市文化馆大型活动网络强势直推,大型晚会“阿拉宁波欢迎您”联动凤凰网、甬派直播和14家视频平台投放,网络观看量突破400万人次。策划了“劳动最光荣”五一节专场、“阿拉都是小朋友”六一节专场等直播,制作近百个视频作品投放在网上,单个视频日最高浏览量20万人次,最高日点赞量5 000多个,单次直播收入抖比3万余个,逐渐成为宁波本土抖音网红号。

2020年4月8日,深圳市文化馆联盟从征集的作品中,遴选出富有温度和深度的优秀作品,组成一台主题作品进行展演。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精心策划的这台晚会,虽然无法与观众在现场相见,只能通过新媒体直播,一同分享深圳文化馆人对爱的表达,用作品赞美奉献、歌颂善良,用作品凝聚抗击疫情的“深圳力量”。网络直播吸引了数以十万计的市民观看。

2020年5月1日,天津市群众艺术馆邀请众多位天津籍相声演员,相聚群众艺术馆直播间,并联合北京、重庆、山东、安徽、云南、江苏六省市文化馆并机直播,共计72.1万人观看。短短的五天时间收到了百余位相声爱好者的视频投稿,据粗略统计,在“津抖云”平台上,该活动话题播放量就有115.3万次。

湖北省文化馆的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云演季从2020年7月开播以来,坚持“每周一演”,在线上通过歌曲、小戏、小品、曲艺舞蹈及名家名段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以文艺作品温润心灵,鼓舞人心,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前四场在线观众累计1 200万人次。

疫情爆发以来,文化馆系统最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化活动,莫过于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启动日的网络直播了。因为疫情防控的要求,今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启动日不能举办大规模集聚性的线下活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把文化活动搬到网络平台上。2020年3月28日,从10:00—22:00的12个小时,域精彩、云赛场、云剧场、云展厅、云讲堂、大美育、长三角、云市集8大频道,上千个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在网上精彩亮相。上海市民文化节启动日12个小时的网络大数据显示,1 009万人次参与上海市民文化节启动日的各类文化活动,点赞量3 134 209人次,转发量924 926人次。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各级文化馆转变服务理念,将服务重点从线下转为线上,基于网络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成效。

不满足于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发布和分享艺术教学的短视频,一些文化馆开始探索线上艺术培训的新模式,以文化艺术培训直(录)播、艺术慕课与文化社群运行相结合的崭新培训模式,已经逐渐清晰。

如何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进一步推进文化馆系统的文化艺术培训?疫情期间,从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到各级文化馆,纷纷尝试以直录播的方式,推出文化艺术培训课程,提高培训效能,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与中国文化馆协会策划组织的“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系列直录播,从2020年3月18日开始,在国家公共文化云上进行线上直播与录播相结合的开放互动方式分享。每周安排2—3个讲座,一直持续到4月17日,邀请11位专家学者和文化馆人,进行讲座分享和讨论互动。直录播系列讲座是开放性的,全国各地文化馆人,只要微信扫码就可以进入国家公共文化云收看,或者回看讲座的视频。据中国文化馆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

网上专题主页浏览量累计近354万人次,总点赞量47万次。其中,直播浏览量超过221万人次,单场直播次最高访问量27万人次;直播点赞总数29万人次,平均每场获赞2.6万人次;互动评论总数近1万条,单场最高评论数3 031条。

这次系列直录播线上讲座,是疫情期间我国文化馆界最有影响力的一次线上培训讲座。主办单位精心策划讲座选题、组织协调直录播、设计海报推广,各地文化馆组织收看直播、收看回放,实际成效远远超过了预期。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网络直录播的便捷性、投入产出的高效益,以及较广的培训覆盖面,吸引不少文化馆纷纷进行文化艺术培训的网络直(录)播。吉林省文化馆、福建省艺术馆、深圳市文化馆、河南平顶山市群众艺术馆等单位,在疫情期间组织开展面向文化馆人员与群众文艺爱好者的网络直播培训。平顶山市群艺馆还将摄影、广场舞培训直播的场景,精心安排在当地的旅游景区内,探索文化旅游融合的新路径。

艺术慕课教学在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这与艺术慕课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公益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有紧密的关联。耗时短、内容精练艺术慕课教学视频,适合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艺术学习。然而对于文化馆来说,对艺术慕课的认识普遍不够到位,只是作为学习视频,放在文化馆网站或者新媒体平台分享,忽视了艺术慕课作为教学过程,离不开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教学互动。

在疫情期间,成都市文化馆、广东惠州市文化馆率先将艺术慕课与网络文化社群运行有机结合,探索文化馆艺术培训的新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都市文化馆采用艺术慕课与QQ群的社群运营相结合,惠州市文化馆选择微信群,作为文化社群进行运营。通过扫码进入微信群、加入QQ群等方式,组建学习社群,有计划定期分享学习视频,进行艺术慕课教学。在社群里,进行学习打卡、互动交流、作业反馈、教师答疑。每个学习社群里,成都市和惠州市文化馆都安排培训部人员担任社群管理员,由多位文化馆专业人员或专家型的志愿者,在线上进行即时针对性的指导,学员之间在线上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通过一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在线教学,使公众通过艺术慕课教学,系统地掌握艺术知识或技能。

艺术慕课与文化社群运营相结合,深受公众欢迎。惠州市文化馆“手机摄影”慕课共有14节课组成,每两天一节课,2月12日一推出,仅仅一天多的时间,就有400多人报名进群。成都市文化馆从2月7日到4月10日,推出7期“软笔书法”“手机摄影”“中国古典舞”“中国画”“藏族舞”等艺术慕课,开设35个学习班次,7 433名学员参加学习,平台慕课板块总点击量212 970人次。3月30日起,在“艺术慕课”教学的基础上,推出“剪纸技巧”、“声乐基础”网络直播,在线报名学员1 285人,平台直播教室总观看29 260人次。

艺术慕课与文化社群运营的有机结合,在社群里进行教学管理,评价培训成效,有效地促进了群众文艺团队的形成与发展。

浙江台州市文化馆选择钉钉直播与文化社群运营相结合,提高线上艺术培训的效果。馆里购置用于网络直播的声卡显卡摄影设备,新装修“云课堂”教室,确定适合网络学习的10门艺术直播课程。馆里对参与网络直播教学的10位老师,第一时间进行培训,使他们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摄像设备和“钉钉”App,开展网络教学。

2020年3月20日,台州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发出推文:“扫它!第26期文化超市4.0云课堂二维码来了!”正式拉开了网络直播艺术课程的报名序幕。第一期共推出10门课程,周一至周五晚上,每天两门,每周一节课,持续6—8周时间。当天扫码报名人数近千人。

3月23日,钉钉直播“云课堂”正式开课。当天晚上“隶书临摹与创作”进群听课人数338人,“视唱练耳基础训练”进群听课人数350人,取得了开门红。接下来的几天,“网红古典舞”“零基础油画课”“数码摄影后期”等课程不断创造新的记录,截止4月2日9点,累计扫码进群4675人,其中最多的一门课程进群学习人数,达到了676人。

钉钉直播“云课堂”支持视频回放功能,不少学员在课后一遍遍回放复习,也有部分学员错过第一次学习,进群回看视频补课。第二周的课程,大部分课程在线听课人数不降反升,这既得益于授课老师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讲解,也得益于各个课程“钉钉群”里学员们的互相竞争和督促,“钉钉群”里学员围绕艺术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歇过。学员有不懂的地方就提问,老师在群里第一时间答疑解惑,有好的艺术资源就在“钉钉群”里分享。学员们主动上传自己的作业“回课”,老师每天定时在群里批阅作业,及时反馈。

台州市文化馆艺术网课火起来,不仅吸引了当地文艺爱好者,学员中还有来自广西等地的舞蹈爱好者。台州市文化馆随后开通市属9个县区文化馆的“云课堂”钉钉群,实现网络直播同步推送,艺术网课资源共享。

黑龙江大庆市文化馆的声乐老师梁珺,在疫情爆发初期注册抖音平台,进行线上声乐教学指导。文化馆人的文化情怀,专业的声乐指导,富有现场感的生动教学,让“声乐小姐姐”抖音号人气越来越旺,声乐课直播越来越火。梁珺把微信群的粉丝,引流到抖音号,在抖音进行声乐辅导直播;把抖音号的粉丝引流到微信群,在社群里进行互动与交流,目前有了6个微信群。学员中有大庆的声乐爱好者,也有全国各地的粉丝,线上声乐直播课,常常有2 000多名学员跟着梁珺学习了声乐理论知识、发声技巧、学唱歌曲。

对于抖音直播与微信社群运营这一全新的线上教学模式,梁珺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艺术教学方式,既要聚焦教学重点,又要充分考虑到学员基础;既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要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梁珺的网络声乐教学模式,引起馆长和同事们的关注。馆长把线上艺术教学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馆工作的着力点,组织发动馆里的专业老师纷纷开启网络艺术教学模式,注册抖音号,玩转新媒体,以抖音号加微信群的线上艺术教学,引爆文化馆“云端”新课堂。

疫情期间,大庆市文化馆线上教学非常火爆,书法班、二胡班、竹笛、古筝葫芦丝等10多门线上培训课接连开班,单是梁珺的声乐班就有2 000多学员。才一个月的时间,已开展线上教学200多堂课,累计培训学员数量可观。

各级文化馆自觉地运用App、抖音号、微信群、钉钉直播等这些网络新平台,提高艺术培训的覆盖面,体现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馆人的使命担当与积极作为,体现了文化馆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执着追求。

成都、惠州、台州、大庆等地文化馆的艺术慕课、网络直播、抖音引流、文化社群运营,以及疫情结束后与线下体验分享、创作采风、培训成果展示有机结合,将成为我国文化馆未来艺术普及的重要方式,不断拓展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的新途径。

文化馆数字资源建设,过去几年大都是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牵头的专题数字文化资源申报与建设为主,包括以“百姓大舞台”直播等方式生产的数字文化资源。2020年初疫情爆发以来,在文化馆网站与新媒体平台运行过程中,人们深刻地感受到数字资源建设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数字资源建设受到各级文化馆人的普遍重视。一方面,许多文化馆组织专业人员纷纷参与到数字资源建设中来,录制适合新媒体应用的艺术教学短视频。既有通过钉钉直播产生新的数字资源,又有如东莞市文化馆、成都市文化馆等录制“手机摄影”“国画创作”等艺术慕课;上海市群艺馆带领十余家区文化馆进驻抖音平台,推出“艺起前行”主题的众多艺术视频。另一方面,各级文化馆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字资源征集和赛事活动,激发广大文艺爱好者参与数字资源建设的热情。最为典型的是各级文化馆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形成了全民参与数字资源建设的新局面,集聚了数量可观的数字资源。

上海市民文化节的举办,市民学戏的热情逐年升温。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戏曲中心牵头,上海市京、昆、沪、越、淮、滑稽戏等不同剧种剧团齐齐登场,《“云”上雅韵“昆曲Follow Me”明星课堂》《飞行课堂——初识京胡》《淮音雅“云”——艺术课堂》《沪语小课堂》《红楼团越剧流派清唱会》《沪剧微剧场》等系列云课程丰富多彩,市民可在家中跟着名师学戏,欣赏名家名段,体会梨园各戏种姹紫嫣红的人文魅力。市民文化节的品牌项目“赏戏团”也从线下走到线上,导师们在疫情期间线上讲戏,黎安、蓝天、高博文、钱程等名师系列云课堂也向全体市民开放。

为充分发挥文化馆总分馆体系作用,推进数字资源建设的系统化,让优质的数字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惠及广大的农村群众,浙江嘉兴市文化馆建立“嘉兴群众艺术网络大学”,拓展数字资源服务。嘉兴市文化馆作为总分馆制体系中的中心馆,8月13日,组织“嘉兴群众艺术网络大学”课程资源开发研讨会,形成了群众艺术网络大学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初步方案,依托总分馆体系优势,继续开发其他艺术门类课程以满足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基层“三团三社”提供丰富的艺术教学资源,打造属于嘉兴市民的艺术教学资源库。

为整合各级文化馆的数字文化资源,提高数字文化资源服务效能,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中国文化馆协会,自5月下旬启动全民艺术普及U课征集,面向全国各级文化馆征集特色“全民艺术普及U课”,集结登录国家公共文化云。征集课程分为点播课、直播课两大类,内容涵盖适用于线上学习的各艺术门类,包括国学和新媒体应用等。申报的课程数量不限,经专家审核后成为“U课”,随即陆续上线播出,综合群众参与、专家遴选、网络投票等,从“U课”中推出“V课”。这些数字资源通过国家云、地方云、抖音、快手等平台融合共享,通过群众投票推出TOP排行榜,不断丰富国家公共文化云的优质数字资源。

6月初,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中国文化馆协会,启动了“云上学好课·全民艺生活——2020云上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全国各级文化馆积极响应,截至8月初,全国各地文化馆推荐课程视频七百多个,内容覆盖音乐、戏曲、舞蹈、书法、绘画、非遗、国学、摄影、新媒体应用等多种门类,吸引众多网友观看学习,纷纷为课程视频点赞。

这些征集的优秀课程视频分批上线,其中第四批课程视频由北京、上海等31个文化馆申报的72个点播课程视频,共242个章节,为广大群众提供在线学习广场舞、民族舞、古典舞、京剧琼剧、四胡、非洲鼓、剪纸、刺绣、泥塑、油画、工笔画、朗诵、主持、行书、隶书、硬笔书法等课程。

数字资源建设途径的多元化与全民参与,在丰富数字文化资源的同时,优化了数字文化资源的结构,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开启了崭新的路径。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各级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寻求线上突围,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和传播方式的转型。在进行文化馆网站服务的同时,注册运营各类新媒体平台,促进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的“触手可及”。

在数字平台运营的最新实践探索方面,一方面是各级文化馆做好网站App的运营管理,以优质的数字文化资源、深受欢迎的公共文化服务,吸引广大群众下载网站App,注册成为新用户,经常性登录访问网站App。

除了国家公共文化云,成都市文化馆的“文化天府”App令人关注。成都市文化馆的“文化天府”云平台2019年点击量1 374.3万,当年日均点击量37 537次,总下载量75万余次,实名注册用户48.5万,全年最高单日单次并发数高达26万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成都市文化馆艺术慕课报名火爆,供不应求,35个艺术慕课学习班次,仅仅两个月时间,“文化天府”平台慕课板块总点击量达到212 970人次。每批次招生报名通道一打开,学习名额10分钟就一抢而空。至2020年4月22日,“文化天府”平台日均点击量44 170次,服务人次达3 639 248,是同期服务人次的1.57位。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成都市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的能力水平,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不懈追求。这些骄人成绩的背后,是专业化的新媒体运营推广。成都市文化馆以多层级大数据埋点精雕用户画像,不断完善和升级从用户角度进行行为数据采集,建立一整套用户行为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形成标准统一的分类服务资源供应量分析报告、用户喜好度分析报告、用户行为分析统计报告、关联因素研究分析报告,为各业务部门开展线上活动提供精准的指引,不断改进文化馆的数字服务。成都市文化馆数字平台运营的实践与经验,值得各地文化馆关注和借鉴。

云南省文化馆微博从2019年12月开通,到2020年5月底,发布博文530多条,粉丝数量5万多,阅读量已经超过7 000万。5月17日的微博“童心赞美抗疫英雄少儿美术作品展”阅读量达到1 145万;采用微博“一直播”做直播,每次直播点击量10万左右,最高18万人次。

上海市区两级17家市区两级文化馆已全部完成抖音号注册,半个多月里,在“艺起前行”抖音主题活动中,发布了超过400个短视频作品。截止8月1日,在“艺起前行”抖音主题活动中,上传的视频达到2.2万个,播放达13.6亿次。

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在3月28日云上先行启动,主办方与文化云、抖音、喜马拉雅、哔哩哔哩、小红书、阿基米德等平台形成更多联动。与此同时,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将正式上线运营数字文化馆,打造上海文化馆数字联合体。

这是疫情背景下,各级文化馆热情拥抱新媒体的崭新尝试,为我国文化馆的新媒体运行,提供鲜活的做法与创新的经验。(www.xing528.com)

各级文化馆在疫情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主要体现在数字文化服务方面探索创新方面,呈现出从线下文化活动到线上直播的在线化特点、从线下艺术培训到网络互动的社群化特点、从体制内部资源建设到全民参与的社会化特点、从传统平台运营到新媒体矩阵的立体化特点等方面。

在文化馆的发展历史中,通常重视组织开展具有现场感和体验性的群众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多在文化场馆、露天广场进行,方便广大群众就近便捷地参与文化活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地文化馆逐渐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活动,以现场的文艺演出活动与网络直播相结合,扩大群众文化活动的受众覆盖面与社会影响力。特别从2017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以中央财政专项经费作支持,以“百姓大舞台”直播活动为抓手,在国家公共文化云进行直播,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各地文化活动网络直播的开展。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出于疫情防控的要求,不能再像往常那样组织人员密集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如何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不能缺位。在疫情背景下,各地文化馆发力数字文化服务,组织开展“云演出”“云展示”等线上直播活动。虽然在剧场舞台上的演出现场没有观众,但是演出直播前有效的宣传推广保证了文化馆文化活动线上直播的点击量和观众人次,不少直播活动的观看人次十分可观。

文化馆组织的文化活动线上直播,为广大群众提供在线化的文化服务,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与群众文化活动有机融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移动互联网的超越时空性和即时性特点,突破了传统文化活动的时空限制,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户,参与和欣赏文化馆的文化活动直播,进行互动讨论与交流。

疫情期间,线上艺术培训的直播平台,有了更多的选择,钉钉直播、腾讯直播、抖音直播,还有微博的一直播等,更是受到各级文化馆的青睐。

各地文化馆利用钉钉直播、腾讯直播等线上平台,将因为疫情防控而暂停的文化馆内艺术培训,转移到互联网平台,组建文化社群,进行教学互动,提高在线艺术培训的质量;短视频分享+文化社群学习,是挺有效的线上培训方式。

无论是艺术培训直播方式,还是短视频分享+文化社群学习,都是在文化馆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所有学员在文化社群里,进行交流切磋,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提升文艺创作表演水平,满足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精神追求。

艺术慕课+文化社群运营,或者直播+文化社群运营,通过扫码进群,将有文化艺术爱好和追求的人组建一个个社群,开展有组织、交互式的群体学习。文化社群学习,由文化馆专业人员进行日常指导,促进社群成员进行互动交流、学习提升。

文化社群满足了学员社交需求,有利于提高社群凝聚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家志趣相投,有共同兴趣爱好,在文化馆的文化社群里,找到了艺术学习之路上的同行人,一起交流艺术学习的心得,分享自己的作品,精神生活一下子变得充实。文化馆艺术慕课学习,既满足了学员们艺术学习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社交的需要,学员们对文化社群更有归属感,社群的活跃度更高,互动性更强,学习效果更好。

文化馆线上艺术培训社群化的特点,有助于群众文化团队的形成与发展,在文化馆专业人员指导下,孵化成有一定艺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品牌文化团队。

文化馆数字资源建设方面,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角度来衡量,总体上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往的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主要是省级文化馆、副省级文化馆参与申报一年一度的国家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这些专题数字文化资源或由文化馆组织人员进行建设,或进行公开招标委托建设;“百姓大舞台”直播录播的视频资源,是文化馆自建数字资源的组成部分。宁波市文化馆重视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在“一人一艺”云平台上,在线全民艺术普及数字培训资源12大专题、743套课程、7 713课时超,时长达5万分钟。这样数量可观的数字文化资源,在各地文化馆中并不多见。

疫情背景下,各级文化馆发现数字文化资源存在的不足,在经费没有新增、技术力量没有新增的情况下,一方面组织馆里的专业人员录制艺术普及的短视频,录制文化艺术讲座视频,充实文化馆数字文化资源,第一时间在数字平台上传播共享。另一方面,以社会化的方式,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最典型的方式就是以数字文化资源的征集方式,激发群众文艺爱好者的文化热情与文化创造,创作、表演的艺术作品上传到文化馆数字平台,进行网络分享与传播,丰富了文化馆数字文化资源。无论是抗击疫情为主题的专题文艺作品征集、群众文艺赛事的视频参赛,还是艺术慕课建设的社会参与,文化馆抖音平台的短视频分享,有效地丰富了文化馆数字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疫情防控期间,广大群众在线上找到了参与文化活动的新方式。各级文化馆坚守传统的数字文化平台,做好文化馆网站的信息更新、资源共享和安全维护,让广大群众登录熟悉的网站平台,获取文化馆服务信息,参与文化馆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

与此同时,不少文化馆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网站服务,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快手号,体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馆人在服务效能方面的追求。

宁波市文化馆利用云平台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App打造三位一体的“一人一艺”数字化服务系统,构建了一个集演出、展览、培训、讲座、赛事于一身的综合性“公共文化超市”,整合全市187家社会艺术联盟机构的线下艺术服务资源,在“一人一艺”云平台提供线上预约通道,提供公益培训课程、免费文化场所等多样化服务。

疫情期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和各区文化馆除了运营已有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全部开通抖音账号,发起的“艺起前行”抖音主题活动2月14日上线,积极倡导全市文化工作者和广大市民踊跃参与,用镜头记录身边事、感人事,用暖人心的文艺作品,汇聚人文关怀的暖流,在抖音号上点击量非常可喜。

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在疫情防控要求下,以文化上海云为主平台,联动喜马拉雅、阿基米德、抖音、小红书、东方网等平台,开启云上文化惠民服务。

注册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号、快手号等新媒体,打造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的新媒体矩阵,发挥不同新媒体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形成不同新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这是疫情背景下一些文化馆在数字文化服务方面的积极作为。

疫情防控期间,各级文化馆积极拓展线上文化服务,拓宽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面,提高了文化馆服务效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文化馆服务方式的转型。传统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在疫情防控期间,显得尤为突出。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各级文化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网站和新媒体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字文化服务,有效地突破文化馆传统文化服务的局限性,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推进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这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青海省“黄河·河湟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之第十七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于2020年7月26日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举行。活动以“大美青海花儿传情”为主题,名家云集,新人辈出,7个民族的百余名花儿实力唱将一展歌喉。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演唱会对到场观众进行人数限流限量。为了让全省乃至全国的花儿爱好者共享花儿盛宴,本届花儿演唱会线上直播。广大花儿爱好者通过网络和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同步观看本届花儿会开幕式的演出盛况,首场开幕式点击量累计高达373.94万人次,创造花儿会直播历史新高。而宁波市文化馆“一人一艺”云平台,集文艺培训、艺术鉴赏、文艺活动信息、文化场馆预约、在线学习、预约演出于一体,PC端、微信端、App三大终端总用户量累计44万人。2017年6月2日正式上线至2020年5月19日,累计总访问量1 159万人次。

由此可见,疫情背景下,文化馆在数字文化服务方面的创新探索,回应了新时代广大群众的文化新期待。

文化馆专业人员积极投身数字资源建设,社会各界文艺爱好者热情参与,形成了文化馆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有利局面。

浙江馆文化馆的数字资源以馆内自建为主,近几年来生产原创数字资源160多部,总时长超过7千分钟,图片2万多幅,文字10万字以上,直(录)播41场,数字资源建设量较往年同比增幅20%以上。2020年2月份以来,浙江省各级文化馆先后推出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全民艺术普及课程,全省各级文化馆人、群众文艺爱好者积极行动,精心录制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文艺课程,共征集到各类网络文艺课程1 073件。2020年6月10日起,浙江省文化馆开展“‘艺’心陪您战疫情”优秀网络课程线上评选活动。

宁波市文化馆探索了数字资源研发新路。首先,将馆办活动、培训、展览等进行数字化转化,所有内容实现线下线上同步服务,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积累了一大批视频资源,为后期进行视频素材的编辑、包装,打下了基础。其次,鼓励业务干部和社会联盟骨干参与全民艺术普及慕课研发,先后制作“OL城市舞蹈”“胡朝霞隶书教学”“新农村健康舞”“玩转摄影”等28套特色课程,共计344课时。

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中国文化馆协会5月下旬启动全民艺术普及U课征集,面向全国各级文化馆征集特色“全民艺术普及U课”,集结登录国家公共文化云,资源数量和质量都令人期待。

疫情期间,各级文化馆在数字文化服务的创新探索,扩大了文化馆数字平台的社会影响力,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化参与热情。

在2020年4月微博影响力月榜上,省文化馆微博以75.43分升至浙江省级政务微博影响力第15名。宁波市文化馆大型文化活动网络强势直推,大型晚会“阿拉宁波欢迎您”联动凤凰网、甬派直播和14家视频平台投放,网络观看量突破400万;策划“劳动最光荣”五一节专场、“阿拉都是小朋友”六一节专场等直播,制作近百个视频作品投放在网上,单个视频日最高浏览量20万人次,最高日点赞量5 000多个,单次直播收入抖币3万余个。宁波市文化馆开设文化馆抖音直播间,2020年2月份以来,开展了20余场网络艺术教学互动直播。宁波市文化馆抖音号逐渐成为宁波本土抖音网红号。

成都市文化馆将艺术慕课与社群运行相结合,台州市文化馆组织业务干部在全国率先推出钉钉直播,进行艺术普及活动,具有示范意义,《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凤凰网、今日头条都在显著位置进行专题报道。

绍兴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疫情期间发送推文228篇,关注量增长18 431人,点击阅读145 234次,被转发分享10 335次。由于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虽然文化馆网站访问量略有下降,但提供的内容深受欢迎,人均访问页数从去年同期的2.59页,提升至3.69页,即访客在网站停留的时间更长,浏览的内容更多了。抖音直播也受到热捧,曲艺干部陈祥平的粉丝达到1万多名,点赞6万多个,个人获得了“抖音音乐人”官方认证。

文化馆数字服务平台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公众知晓度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

文化馆在数字化服务上的创新实践,扩大了文化服务的覆盖面,让城乡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便捷的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疫情防控期间,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从来没有这样引起文化馆人的高度关注。在这个非常时期,最能检验文化馆的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检验文化馆数字文化资源的品质与吸引力,检验文化馆数字平台的传播能力,检验文化馆网络文化活动策划创意能力,检验文化馆新媒体运营能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疫情防控期间,当数字化服务成为各级文化馆开展服务的主要途径,倒逼文化馆集聚专业力量,尝试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服务创新,其投入的力量、创新的探索、取得的成效,都是以往少见的。尤其是从服务效能来说,远远超过了以往场馆服务、馆外活动的服务人群数量,更为可喜的是,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参与。

全国各地文化馆在防控疫情时期的表现,体现了文化馆人挺身而出、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创新服务的使命意识,体现了关注时代命题、讴歌时代精神的文化情怀。

各级文化馆在疫情背景下的服务创新实践,给予我们有益的经验启示,即数字化服务拓展是提高文化馆服务绩效的重要途径、全员互联网思维是发挥文化馆服务潜能的观念基础、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理念是激发文化馆创新活力的逻辑起点、数字化人才建设是推进文化馆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这次疫情,让文化馆从业人员更加明白了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的价值,明白了数字文化服务绝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文化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之一,是提升文化馆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是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新的着力点。

线下服务和线上服务双轮驱动、两翼齐飞,是今后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方式。各级文化馆人必须站在新时代文化馆创新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强化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补齐数字文化服务的短板,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需求新期待,提升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必须下大力气,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省市文化馆发挥龙头作用,建设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数字文化平台,统筹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协调文化馆专业力量,推进数字文化资源的体系化,丰富数字文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必须提高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运营能力,提高粉丝数量、点击访问量,提高用户粘性。要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与互联网特点,精心策划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活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体验。要提高大数据分析能力,科学评估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成效,把握现阶段公众文化关切,使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精准对接公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文化馆服务效能。

文化馆从业人员要有互联网思维,要从移动互联网视角,重新审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效能,是否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首先,文化馆馆长要有互联网思维,把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放在重要的工作位置,把它作为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加大人员投入、经费投入,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在数字化服务积极作为。其次,文化馆所有专业人员要有互联网思维,都要从文化活动策划组织、文艺辅导培训等传统模式中走出来,满怀热情拥抱互联网;都要从互联网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提升服务效能,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都要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策划组织文化活动和艺术辅导培训,提高公众艺术审美鉴赏能力,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当文化馆长和所有专业人员都具有互联网思维,自觉地从移动互联网视角,来审视传统服务方式的不足,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推动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的蓬勃发展。

当前,数字化人才紧缺是制约文化馆服务创新的薄弱环节。疫情期间,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做得比较好的单位,一般都设有数字服务部门,有专门的数字技术人员。反观有些文化馆,没有专门的数字化服务部门,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在疫情期间线上服务就难有作为。

文化馆开展数字化服务,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具有专业能力、互联网思维和奉献精神的数字化专业队伍。必须从文化馆高质量发展的高度,从服务效能提升的高度,充实和加强数字化服务的专业人才。当前文化馆最缺少的,不是音乐舞蹈干部,不是书画摄影干部,而是新媒体运营、网络文案写作、视频摄像、后期编辑、网站运维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希望各级文化馆成立数字化服务部门,并把它作为十分重要的业务部门。要从有限的人员编制中,拿出一定数量的编制,通过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等方式,充实数字化服务队伍。要创造条件,鼓励数字技术专业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进修,不断提高专业服务能力。

后疫情时期,各级文化馆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放松的同时,将继续着力开展数字化服务,将线上服务与线下体验有机融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文化馆拥抱数字化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新常态。

后疫情时期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将呈现几个方面的趋势。

疫情期间,各级文化馆普遍开展数字化服务,为公众提供线上的文化艺术资源,开展线上文化艺术活动。后疫情时期,数字化服务将成为文化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各地将从以往重视线下群众文化活动、文艺培训辅导、场馆免费开放,转变为线上线下文化活动、艺术培训、文化服务同步推进、联动发展、深度融合、相映成辉。文化馆在数字化服务方面将投入更多的力量,数字化服务将从网站服务为主转向与多种新媒体平台相结合,辗转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逐渐形成新媒体文化服务矩阵,展示文化馆在新媒体方面的积极作为。

疫情期间,各地文化馆向广大公众提供数字文化资源,回应了公众在“宅家”期间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但也暴露了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上的短板:无论是数字资源的数量还是质量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后疫情时期,文化馆将发挥体系化的优势、文艺人才集聚的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着力统筹整合,在提高数字文化资源数量的同时,在数字文化资源的系列化、优质化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不断丰富数字文化资源,推动数字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文化馆协会启动“全民艺术普及U课”征集、遴选,就是丰富和优化数字文化资源的有效举措。

数字化服务的普遍开展,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关注文化馆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号、快手号,享受文化馆提供的各类数字化服务,改变了以往文化馆服务对象以老年人、少儿为主的现象。青年群体是富有青春活力和文化创造力的群体,各地文化馆将进一步重视面向青年群体的文化服务,吸引广大青年参与文化馆各类文化活动,激活青年群体的文化活力,让他们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因势利导推进青年文艺社团建设,发挥他们的文化艺术特长,参与文化馆事业建设与公共服务,提升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级文化馆既展示了数字化服务能力,同时也看到了数字化服务方面的提升空间。展望后疫情时期,文化馆将在线下文化活动与线上数字文化服务一齐发力,公共文化服务将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1) 作者简介:王全吉,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文化馆首席专家、研究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