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位于古磁州的漳河、滏阳河流域,因而得名,今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和峰峰矿区。磁州窑的烧造历史悠久,从北朝创烧,经历了隋唐以及鼎盛的宋金元时期,至今仍绵延不衰。由于它独特的装饰艺术,使它在中国陶瓷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众多窑场争相模仿,形成了一个遍布南北的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人们把河南、山西、山东、内蒙古、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等地生产同类型产品的诸瓷窑,称为“磁州窑系”或“磁州窑型”。
磁州窑以当地出产的“大青土”为原料,器胎远不如定窑、邢窑的白瓷那般白细,但是工匠们“粗瓷细作”,采用在胎体上施白色化妆土的工艺,再将各种工艺糅和到陶瓷装饰中,完成了由瓷胎装饰向彩绘装饰的过渡,从而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于是磁州窑的装饰技法成为了磁州窑生命力和影响力之所在。
磁州窑的装饰技法分为划、刻、剔、印塑、彩画和彩釉六大类,而按照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运用刀、竹、角、篦子等工具,通过划、刻、剔、填等手法在瓷胎上进行装饰。第二类是用毛笔为工具,以天然斑花石为颜料,以书法绘画的形式在瓷胎上进行装饰。第三类运用丰富多彩的釉色进行装饰。各种装饰技法相互融合,又衍生出五彩缤纷的装饰品种,使磁州窑产品成为陶瓷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白地黑绘是最能体现磁州窑特色的典型装饰艺术。磁州窑的工匠们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借鉴到瓷器装饰技法中,把纯朴的民风、风俗、民间情趣巧妙地描绘在瓷器上,每一件磁州窑精品都沉淀着珍贵的民俗文化和历代磁州窑工匠的智慧。白地黑绘包括绘画装饰和书法装饰两个方面,它们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唐宋时期,由于经济大发展和统治者的提倡与推动,使得包括书画艺术在内的文学艺术得到极大的发展。唐太宗李世民很喜欢书法,收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真迹,拜大书法家虞世南为师,学习书法。由于他的提倡,唐代将书法列入了科举考试项目。宋代“市井文化”发展,出现了众多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民间艺人,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文化市场,又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宋初科举不甚强调出身门第,而以诗文书画取士。中国的画院在五代已发展成熟,宋统一中国后,各地著名画家纷纷归于朝廷的画院,画家亦可以通过绘画考试当官,这在客观上形成了宋代社会上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研习书画的风气。正是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具有水墨风韵的白地黑绘装饰应运而生。
《磁州一枕梦邯郸——磁州窑精品展》(www.xing528.com)
磁州窑产品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多为碗、盘、盆、壶、罐、钵、瓶、灯、枕等日用器物,具有深厚的民间生活气息。瓷枕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瓷枕创烧于隋,唐代出现较多。典故“黄粱一梦”出自唐代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其中描写了卢生在一邯郸客店中向一道士借枕入眠,店中黄粱米饭尚未蒸熟,他于梦中经历了人间的富贵荣华。因而后人在提起枕的时候不免要想到邯郸和“黄粱梦”。
磁州窑的瓷枕在造型上富于变化,有长方形枕、腰圆形枕、如意头形枕、元宝形枕、扇子形枕、八角形枕、叶形枕、虎形枕、猫形枕、卧婴枕、美人枕等。瓷枕上的装饰更是充分体现了其真正的艺术魅力。磁州窑的各种装饰工艺几乎都运用到了瓷枕上,刻、划、剔、填彩、珍珠地、模印、贴塑等,相互结合,交映生辉。最大的装饰特点体现在书画艺术上,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书画技法运用到瓷枕上,如实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生活情趣。瓷枕表面绘有人物、山水、花鸟、故事、诗词等,装饰花纹繁多,有莲花纹、梅花纹、卷草纹、水波纹等,主题装饰图案有古代典故、神话故事,如“司马题桥”、“赵抃入蜀”、“豫让行刺”、“火烧博望坡”等,有表现儿童题材的“童子赶鸭”、“放风筝”、“背荷戏鸭”等,还有山川人物、飞禽走兽等等,取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多变的造型和多样的纹饰相互辉映,使瓷枕成为磁州窑的精品。
《磁州一枕梦邯郸——磁州窑瓷器精品展》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依托丰富的馆藏——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与邯郸市博物馆及磁县磁州窑博物馆进行的文物交流展。
磁州窑瓷枕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梦邯郸;第二部分是:黑与白;第三部分是:技生艺。展出的190件磁州窑精品文物,器物类型齐全,装饰技法丰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磁州窑从北齐到明清各个时期文化艺术特色的传承和演变。
◆第31辑第一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