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越絮语:周礼中的玉殓葬法与帝王贵戚的厚葬方式

南越絮语:周礼中的玉殓葬法与帝王贵戚的厚葬方式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叶子《周礼》上有“苍璧在天”、“黄琮在地”、“疏璧琮以敛尸”之说,文物考古界对随葬璧琮较多,且在墓内基本上放在死者头部胸部的墓葬方式,通称为“玉殓葬”。根据汉墓出土的玉制葬服,多为金、银、铜缕玉衣。帝王贵戚用此厚葬,金缕玉衣之下,往往枕着玉璧,一方面是赖以不朽尸体,另一方面也以此期待升天。

南越絮语:周礼中的玉殓葬法与帝王贵戚的厚葬方式

◎叶 子

周礼》上有“苍璧在天”、“黄琮在地”、“疏璧琮以敛尸”之说,文物考古界对随葬璧琮较多,且在墓内基本上放在死者头部胸部的墓葬方式,通称为“玉殓葬”。

璧和琮,作为祭祀的礼器,前者用于礼天,后者用于礼地。为什么在墓内要放在尸体的上下,用作“敛尸”呢?古人对此也作过解释。原来,礼天地的璧琮,具有通天地之功。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上古先民已经产生了生命在于魂魄附身的观念。魂魄一旦分离,或病或死,生命也就终结。但是,生命虽息,魂魄尚在活动,所以,仰韶时期“半坡村”的居民用瓮棺葬小孩时,每一个瓮底凿一小孔,以便死者魂气出入。在良渚文化时期,巫卜之术已成为政治上一种强有力的统治手段,既管生又管死。巫人们既用璧琮为生者祈祷天地赐福保佑,又用来替死者通达天地安魂定魄。如果说,祈祷天地的璧琮属于王者礼器,那么,升魂入魄的璧琮便成为巫人法器。由此推想,死者入殓,肯定要请巫人执璧琮,念咒语,妥善放置,既慰死者,又避免骚扰生人,从而,倡导了古代较早的葬玉制度。

巫人活动,在先秦时期国事处理中乃占重要地位。由于时间的推移,礼制发生了变化,原来独尊的天子权力削弱,诸侯各国却左右天下。在分庭抗礼的形势下,春秋时期公侯的自身价值提高,表现在丧葬制度上就是厚葬的兴起。这时珠襦玉匣已成为了高贵的葬服。苏州真山吴王墓出土的珠襦玉匣,腰以上用珠,以珠为襦;腰以下用玉,以玉为匣。腰系玉片连缀的腰带。这件首次发现的春秋时期的葬服,使我们清楚地了解两汉时期王室特制的珠玑玉匣(金、银、铜缕玉衣),也是有样本的,应该是春秋时期珠襦玉匣的继承形式。

金缕玉衣

到了汉代,对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作了较大的调整和制订,而在葬制方面,葬玉制度的继承却更有所发展。(www.xing528.com)

两汉时期,王侯的葬服定制为珠玑玉匣,由朝廷统一制作并发给。《西京杂记》称“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汉书》记重臣死后,也赐珠玑玉衣,见《霍光传》。其他属国也同样优待,如汉朝常常预先制成玉匣存在玄菟郡,王死则取用。《三国志·魏志》还特别写道:“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公孙渊伏诛,在玄菟库犹有玉匣一具。”

根据汉墓出土的玉制葬服,多为金、银、铜缕玉衣。珠襦或珠玑玉匣,只是名称不同而已。玉衣从头包到脚,与春秋时期葬服相比,其护尸程度,要胜一筹。汉代道教兴起,升天复生之说,更为流行。帝王贵戚用此厚葬,金缕玉衣之下,往往枕着玉璧,一方面是赖以不朽尸体,另一方面也以此期待升天。当然也直接显示死者的身份。但是耗资过巨,所以到了魏文帝晚年,有遗嘱:认为“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他不信这一套,带头废除了玉匣葬服,三国以后,就不再兴玉匣之类的葬式了。

玉匣制度的废除,不等于葬玉制度的消失,玉能使尸体不朽之说,所谓“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口含玉石,欲化不得”等等,仍在“敛尸”时有所反映。在魏晋乃至明清的墓葬中,盖、塞在死者眼睑、鼻孔、耳孔、嘴,甚至肛门部位的小玉件,正是4000多年前的玉殓葬式,几经演变,留存下来的遗风。

南越王赵眜的丝缕玉衣,虽然没见文献的记载,但其身穿玉衣,玉衣内外上铺下垫玉璧的玉殓葬应该是反映了葬玉制度从先秦时期到汉代早期的发展。

◆第26辑第三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