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 男
在我国上古时期,舞蹈是集体性的娱乐,也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和学习课目。舞蹈在当时的文化民俗结构中所占的位置和发挥的功能,远远超过了后世。
春秋后期起,楚国尚舞之风均较其他列国更为浓烈。在诸如《离骚》《九歌》等许多早期著名的古典文献中,都曾有著楚人无论在行车还是安步,均是默诵乐谱和步诀,使车铃和玉佩发出有节奏的乐声的记载。
楚国因较早地实现了乐与礼的分离,而产生了对舞蹈形式美的自觉追求。在早前的周文化中,乐舞不是单纯的审美对象,而是具有明显的政治、道德和功利目的的活动。周人对什么样的乐舞,用于什么样的场合和等级,以及演奏的次序,都做了繁文缛节的规定。比如庄重的舞乐不能在野外演奏,四夷献舞只能在城门外表演等。楚国上流社会较早便出现了纯粹为娱人耳目而演出的歌舞。到了战国时期,楚国还出现了仅一人舞蹈,数人伴奏的,真正表现个体性质的独舞。在现代考古学发现的许多实物材料中都有所证实。
我们今天在展览中看到的这几件出自驼篮山汉墓和北洞山汉墓的舞俑所展现出的便是楚舞中最著名的长袖舞的表演风格。“长袖舞”是在广场、殿堂、庭院演出中使用最广泛的舞蹈。有单人舞、双人对舞和群舞等多种表演方式。它最显著的特点是舞人无所持,以手袖为威仪,这是从秦时期的小舞《人舞》发展演绎而来。古代的舞长袖,在我国现代舞蹈中除藏族外已见不到了,但在传统的戏曲中却得到继承和发展。舞者好似“足不在体下”,以张开的双臂维持身体的平衡,以此使身体呈“S”型的“折腰步”。舞姿若弱柳临风,飘浮不定,既婀娜多姿,又妩媚动人。除了重视舞袖产生的流动起伏的艺术效果之外,还很重视腰肢动作。舞伎腰肢纤细,利用纤腰的前后左右扭,配合长袖的缭绕飞舞。也正表现出“楚人好细腰”的独特审美情结。舞者身穿束腰长袖舞衣,突出女性舞伎体态之袅娜,更使人感觉到舞姿的轻盈飘逸,展现出一种含蓄的美。舞姿中因有纤腰的前俯后仰,还有颇具难度的侧体折腰动作,故舞者多将头发中分梳起,在脑后成垂髻或侧髻。相传,汉高祖宠姬戚夫人即“善为翘袖折腰之舞”。(www.xing528.com)
除了优美的舞姿,我们通过仔细观察舞者着装,更能了解一些汉室楚人的衣着特点:这几位舞伎所着的服装称“深衣”。深衣多为“曲裾”,即下摆一角为三角形状,它从躯体的下身前方,往身背斜上缠绕一层或者二层至于腰间,然后用腰带系住,因此也叫“绕襟”。另有一种“直裾”的深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直裾流行于秦汉时期,后来衍生出多种款式,如直裰、直身等。日本和服在很大程度上学习于此款。
徐州驮篮山汉墓出土陶绕襟衣舞俑正面
徐州驮篮山汉墓出土陶绕襟衣舞俑背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